精品【冀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26词二首 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6 词二首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一、教学目标:
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2.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用问题为切入口,想象诗歌的意境。
4.培养学生再造想像、创新思维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咱们从一年级到现在学了很多很多的古诗,感受了诗歌的魅力。
也积累了不少名句。
能背上几句吗?
1.名句背诵。
师:我还记得一句“稻花乡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知道是谁写的吗?(南宋词人辛弃疾)相信大家对辛弃疾并不陌生,了解这位伟大的词人吗?
2.简介辛弃疾,知背景:
(附小资料: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是南宋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是我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
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注意安定民生。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
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后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他在罢官闲居以前就说:“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
”遂以稼轩名,自号稼轩居士。
而长期的农村闲居生活,更使他接近了农村,和农民建立了较深的感情,以至农村的一事一物都引起他极大的兴趣。
这首词就是词人闲居江西上饶时所作。
正是在这种复杂感情的促使下,辛弃疾才写出了像《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样轻快活泼的农村词,也只有联系作者的身世遭遇和思想抱负,我们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这类词的妙处。
他的词继承和发展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为豪放派词人代表,风格沉郁顿挫,悲壮激烈,也不缺乏清丽婉约之作。
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并称“苏辛”。
著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抄存》。
《全宋词》存词六百二十余首。
)
3.揭示课题:
而“稻花乡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出自他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这节课我们就跟随诗人一起到诗歌的王国去遨游吧!
理解题目:(“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山道中是词的内容。
)
教师介绍黄沙道
黄沙,就是指黄沙岭。
辛弃疾当时隐居在江西上饶带湖,那里有一个黄沙岭,高约50多米,深而且敞豁,可容百人。
下有两泉,水自石中流出,可灌溉农田十多亩。
黄沙岭一带风景优美,农田水利条件很好
二、初读诗歌,初步感悟。
1.自个儿放声读一读,读通、读顺诗歌,并拿起笔来断词,划出停顿。
学生汇报,后课件出示
2.指名朗读,并让学生作出相应的评价,师随机引导学生读出这首词的节奏。
师:谁愿意把诗流畅得读给大家听?生1
师:谁能读得更流利,更有节奏。
生2
师:声音清脆响亮,口齿清楚。
但是读词的时候如果能稍加停顿,那就能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了。
老师来试一试。
女生男生赛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全班齐读,边读边想:
3.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夜晚?
例如:生:一个明月当空的夜晚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美好的、快乐的夜晚。
师评1:你很能干,一下子看到了。
师评2:谁能把话说具体吗?连续地说上几句,优美的语句往往令人耳目一新。
(师:我仿佛看到了明月当空的夏夜,清风徐来,鸟儿欢叫翻飞,水国的骄子奏响了欢快的交响乐。
这是一个醉人的晴朗月夜啊!)
三、走进文本,读中悟意——《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师:就在这样的夜晚,作者看着,听着,闻着,还想着……那么他到底在看着什么?听着什么?闻到了什么?还想着什么呢?(课件1)
先别急着回答,请大家再次读一读课文,相信你会有更大的收获。
(提示:理解古诗,有什么方法?——借助工具书、注释,根据断句理解等)
1.学生自主学习,结合注释、词典理解诗歌大意。
在书上标出不懂的地方。
师:谁能大胆地说给大家听听?此时此刻诗人所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或想到的。
2.全班交流,教师进行必要的引导、点拨。
(注:要求学生用完整的语言来交流)
(1)随机解释个别词语。
(课件2)
别枝惊雀:惊动喜鹊飞离树枝,来到另外树枝上。
见:同“现”。
茅店:乡村小客舍。
七八个星天外:天外七八个星。
两三点雨山前:山前两三点雨。
(倒装句)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道路转过溪头,忽然出现社林旁边旧时住过的茅店。
(2)相机出示下列诗句。
(课件3)
①“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夜半鸣蝉。
”
生1:词人看到了明月当空,喜鹊正在枝头欢叫,惊飞……(随机出示句子)板书:看:(学生写)明月清风惊鹊鸣蝉
听:(学生写)鹊声风声蝉声
师:谁还从这一句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生2
师:明月无语,但流泻的是清幽的月光;树枝不动,但鹊儿飞起,引起枝儿摇曳;它飞到另外的枝头,甚至边舞边鸣。
明月之夜,清风无言,但在夏日的夜半,徐徐拂来,令人神清气爽;蝉儿一改酷暑的喧嚣鸣叫,或许是被枝的颤动惊醒,送来几声悠长而又凉丝丝的蝉声。
)
师:多美的月夜啊,词人深情地赞叹——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夜半鸣蝉。
(引读)
师:多美的月夜啊,我们深深地赞叹——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夜半鸣蝉。
师:面对此情此景,我不由得想起“月落乌啼”的场面,让我们再次感受诗句——
②“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
引:还看到、听到或闻到了什么?
板书:闻:(学生写)花香听:蛙声人声
A、此时此刻,鼻闻着稻花的馥郁芳香,耳听着水国的骄子们奏起了欢快的交响曲。
词人
拥有怎样的心情?为什么(板书:愉悦、与民同乐)
师引:作者行走在黄沙岭的道途之中,沐浴着清风、明月,嗅着晚风送来的稻花的清香,那种轻松与愉悦之情已经是捂也捂不住了,情感已从心湖之中溢出来,流淌出来。
他会想些什么呢?(课件)板书:想
(如:“今年是一个丰收年啊!”他在心中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这样的赞叹!)
师:是啊,面对此情此景,诗人内心的喜悦溢于言表。
就让这种喜悦通过你的朗读传递出来吧!
B、朗读诗句生1
评:读得怎样?(生评)
谁再来吟一吟?生2 齐读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这句千古名句,让我们也感受了丰收的喜悦。
过渡:还有另外的发现吗?
③“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板书:雨声
生:我看到了天空中挂着几颗星星,听到了雨的声音。
师:谁也从这句听到了、看到了和想到了什么?
A、这里词人采用了什么手法?(对偶)
(师引导:“天有不测风云”几颗稀疏的星星在天空中眨着眼睛,小雨沙沙送来夜的清凉。
这是无声中的有声,这是不动中的悄动。
)
B、师:让我们再次诗意地读——
④“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
过渡:还看到了、听到了什么?
A、从这句诗,你想到了哪句诗?(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B、诗人此时此刻有怎样的心情?(转急为安、兴奋不已、激动万分……)
C、你是从哪里发现的?
(“忽”字,更使作者的喜悦心情跃然纸上。
夜来飞雨,并没有使作者懊恼、扫兴,相
反,更增加了词人的兴致。
)板书:惊喜
D、请你带着诗人此刻的心情,再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兴奋、激动)
师:是啊,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齐读这一句——
四、品读诗歌,读中悟情,欣赏诗歌意境(课件4)
先配乐,后画面展示
师:这样的一个夜晚,不仅是一首词,也是一幅优美的画,这幅画你可以用语言来描绘。
咱们再默默地读一读这首诗,体会一下诗歌的意境。
1.仔细品读,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
(课件5)
此时此刻,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2.配乐写话
师:此时此刻,老师知道你们一定有了自己的感受,自己的理解;请你拿起笔,静静地想,静静地写。
写下那动人的画面。
(师巡视指导)
3.展示画面
(1)师:你能给自己的画配上一个动听的名字吗?尽量用精炼的语言。
(若有困难,小组讨论,比一比哪组的小标题最美。
)
(江南夏夜图、山村夏夜美景图、田野山水名作、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
4.课件展示部分译文,一生朗诵
(1)学生补白(课件6)
(2)译文展示:(师范读)
·夜晚走在乡村的小路上
月儿出来惊动了树枝上的鹊儿,
轻轻吹拂的夜风中不时送来阵阵蝉鸣。
稻花飘香沁人心脾(预示丰收),
驻足聆听那一片蛙声,
好似在为人们的丰收而欢唱着……
你看,天边还偶尔看得见七八颗星星,(课件7)
转眼山前便洒落了两三点雨。
大雨将至,赶紧避雨,可一向熟悉的茅店竟找不到了,
跑到溪头转弯处,
嘿,茅店不就在眼前么?
(3)教师朗诵
师:简直是一幅优美动人、饶有情趣的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它充满诗情画意,给人以丰富的美的享受。
尽管词人没有更多地表白,然而他笔下的一幅幅艺术画面,却流露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太平生活的珍爱。
让我们再次把词人这种情、这种爱读出来吧!会背的可以背诵。
板书:珍爱生活
5.齐读(或背)整首词,整体感知(师生共读)
师:我又一次得到一种美的享受。
五、拓展延伸,对比欣赏。
在这首词中,我们看到了作者怎样的文笔,怎样的风格?(清新欢快,豪放)但是由于词人的生活遭遇,他的风格沉郁顿挫,悲壮激烈。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词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也是最优秀的爱国词作之一,有人甚至称此词为辛词之首。
全词表达了词人坚决主张抗金,而又反对冒进轻敌的思想,抒发了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揭露了南宋政治的腐败,亦流露出词人报国无门的苦闷。
同属豪放派,与苏轼相比,辛弃疾少了一份旷达、一份雄迈,多了几许悲凉、几许苍劲。
)
师生共读:
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六、请你选择喜欢的一项作业。
★★A. 请把这首词中你最欣赏的诗句写下来。
(动手抄抄,有益与学生掌握诗歌
★★★B. 如果你想画,拿起你的画笔,画一幅简单的夜行黄沙道图。
★★★★C. 课外收集感兴趣的宋词、元曲,并背上几首。
★★★★★D.学完这首词,如果你也想写诗,那就大胆地行动吧!
这首词,有一个生动具体的气氛(通常叫做景),表达出一种亲切感受到的情趣(通常简称情)。
这种情景交融的整体就是一个艺术的形象。
艺术的形象的有力无力,并不在采用的情节多寡,而在那些情节是否有典型性,是否能作为触类旁通的据点,四面伸张,伸入现实生活的最深微的地方。
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它就会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了。
我们说中国的诗词运用语言精练,指的就是这种广博的代表性和丰富的暗示性。
夏夜的雨飘零而下,作者正当他急着寻找一个避雨地场所时,嘿,走过了溪桥,路儿忽然一转,还是那家茅店,还是那座社庙,竟于心焦之时出现在他的眼前,内心的惊喜之情跃然纸上!
师:你是怎么理解“别枝惊鹊”的?
出示:“别枝”有三种意思:a\离开树枝b斜出的\树枝c\另一枝
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参与讨论。
师生交流反馈。
(“别枝”释为“另一枝”。
“明月”对“清风”,都是自然景象,真可谓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惊鹊”对“鸣蝉”,“惊”“鸣”都是动词,而且都有使动的意思,“鹊”“蝉”皆属能飞善鸣的动物;“别枝”对“半夜”,“枝”“夜”都是名词,“半”在这里作形容词用,所以“别”就是另外的意思)
一轮皎洁的明月照耀着大地,鸟儿欢叫翻飞。
清风徐来,树枝轻摇,惊得沉睡的夏蝉也在深夜里鸣叫起来。
在这醉人的晴朗月夜,我们的词人踽踽独行于黄沙道中,耳听着蝉鸣鹊叫,鼻闻着稻花的馥郁芳香,水国的骄子们似乎很理解我们词人欢悦的心情,于是为他奏起了欢快的交响曲。
,因为我教给了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1.诵读断句
2.查找资料
3.理解诗解
4.体味诗情。
如梦令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学习,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3.初步了解学习古词的方法。
迁移运用,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4.学习古诗词兴趣,培养激发学生热爱古诗词。
二、教学重点:
品读字词,想象词境,并能试着用优美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想象词描绘的意境,领会词人“沉醉”的心情。
2.了解古词的学习方法,迁移运用。
四、教具准备:课文、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谈话:创设情境,营造学诗歌的氛围,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
师:同学们,春天到来,又是郊外踏青的好时节。
你有没有和爸爸妈妈一起去郊外游玩过?你去了哪里?景色如何?心情怎样?在这春光明媚的日子里,看到那迷人的江南美景,你想到了哪首词?(点名)(课件,音乐)
1.忆江南
师:掌声送给她!
2.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夏天,我们来到美丽的西子湖畔,诗人苏轼留下了这样的诗篇:
3.山行
秋天,人们喜欢登高远游,这满山的红叶,我们又想到了
4.梅花
冬天,我们一起去郊外踏雪寻梅,墙角数枝梅——
师:多美的诗句啊!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无数文人墨客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名篇佳作,难怪有作家说道——(课件出示于丹与叶延滨的话)看了这两段话,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同学们,做好上课的准备了吗?上课!
二、正式上课:
师:我们今天来学一首关于郊游的古词(板书:古词)——如梦令(板书:如梦令)通过预习你们知道了什么?
预设:作者是(板书:【宋】李清照)如梦令是词牌名,是用来吟唱的,又叫曲子词,每一种词牌名都有固定的字数、格式和韵律。
……她是一位著名的女词人。
有“词国女皇”之称。
三、多重诵读,感知词之味道
(一)自主学习,读“通”本词
师:现在请大家自由地读读这首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生自由诵读)
评价:字正腔圆!你把生字“藕”和多音字“兴”读准了,(出示课件:藕花和多音字兴)老师想问问你们为什么“兴”在这里读第四声?(高兴、兴致)(课件)是的,兴表示“兴致”的意思所以读第四声。
哪位同学再来读读?
(二)师生合作读
1.小结:同学们,古词是用来吟唱的,(板书:吟)除了读准音,还要注意好词句的节奏和停顿,这样就能读出词的味道,我们一起来合作吟一吟。
(师读前两个字)
2.小组赛读:同学们吟得真好,带着这样的节奏,我们小组来赛一赛,大家可以任意选择一种吟诵方式,看看哪个小组吟得好。
3.展示。
四、读懂词的大意,抓住关键字瘦读全词。
1. 同学们,光读通读顺还不够,咱们还要读懂它,大家可以在下面注释的帮助下,读懂词的大概意思,找一找最能表达作者心理感受的那个字,在组里和同学讨论讨论。
(随机板书学生的答案)
生:醉、梦、记、暮、兴。
2.各组代表分别说出自己的理由。
3.总结:刚才大家通过学习,找到了自己认为最能表达词意的关键字,来帮助我们理解古词的内容,这是古词学习的第二步:把整首词凝成一个字或词。
(板书:凝)但是,哪个字最能表达作者的心境呢?让我们走进这首词,走进李清照的内心世界。
五、想象画面,感悟词之意境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边听边想,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哪几幅画面?(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1.哪一幅画面让你的印象最深?(请三个同学)谁也喜欢这样的画面,再来说一说?还有谁也喜欢这样的画面?
2.出示溪亭日暮图
①这就是美丽的溪亭日暮图,你能读一读这美丽的画面吗?
评价:说的好,读的美,还有哪位同学喜欢这样的画面?你来读一读。
②同学们真了不起,读着词语,能想象出这样的画面,这就是“品词”。
(板书:品)
③再读“溪亭日暮”:好一个溪亭日暮,夕阳晚霞,物我两忘,难怪作者“沉醉——不知归路”。
让我们带着这份醉意来读这两句,一定更有味道。
3.还有谁想到了不同的画面?(哦,你看到了藕花深处的迷人风景)李清照,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李清照,你还看到了什么?你闻一闻,闻到了——
①现在我们跟随李清照一起走进那个清香四溢、色彩缤纷、幽静而神秘的世界,谁来读一读这样的美景?(指名读)
②难怪词人迷醉其中呢?你再来读一读。
同学们,让我们深吸一口藕花的香气,一起来读读——
③你觉得哪一个字最能说明诗人又一次醉了?(误)能用一个词来代替这个“误”字吗?(不知不觉、情不自禁)
真是景不醉人——人自醉。
带着这份醉意,再来读读这一句。
4.还有怎样的画面呢?(惊起鸥鹭)(出示图)
①怎么划船?(争着、用力)
师:关于“争渡”的注解历来有两种观点:
以《唐诗、宋词、元曲三百首》为主的一方观点认为,“争渡”的意思是“奋力划啊,抢着划啊”
以《唐宋词鉴赏词典》为主的一方观点认为,“争渡”的意思是“怎么划啊,怎么划啊”师:再读读这两句,考虑一下,你认为是哪一种意思呢?或者你有更新的想法吗?
生1:她着急回家,就抢着划;(你抢着划一划)
②小组“争渡”读出抢着划的感觉。
(做动作)
师:此时此刻,老师也有了作诗的雅兴,真是“一群诗人争船渡,一滩鸥鹭上青天”那情景该多么壮观啊!谁来读一读。
③此时此刻,词人的心情是多么的……(指名说)开心、激动。
(激动地读一读)
④生2;她喝醉了酒,就不知道怎么划了……(你把那种不知道怎么办的感觉读出来)
迷迷糊糊中,呼啦啦鸥鹭飞起,你会有什么感受(惊讶、惊喜) (惊喜地读一读)这个“惊”字,既惊飞了鸥鹭,又惊喜了词人。
写得多好啊。
同学们,带着惊喜与兴奋,读一读这两句吧!
师:同学们的理解都很有道理,难怪那些诗词专家们都一直争论不休呢。
不管是“抢着
划”还是“怎么划”,李清照的心情都是——快乐(快乐地读一读)
5.面对如此良辰美景,假如你是李清照,你会和朋友们干些什么?(饮酒、作诗、赏景、聊天┅┅)
6.总结:
学到这儿,谁来说说最能表达词意的是哪个字呢?(醉)(擦掉别的字)李清照,你沉醉的仅仅只是酒吗?(说到了酒)还有什么?沉醉于景吗?沉醉的还有什么?——心(快乐美好的心情)(板书:酒、景、心)在这份美好的醉意当中,老师也写下了这一首如梦令,伴随着音乐,我们一起沉醉地读一读。
(音乐起,再读全词)
六、回归整体,熟读成诵。
就让我们沉醉在这幅流动的画里,一起背诵这首词吧!每个小组自由选择,待会你们可以看画面、可以听音乐、可以做动作,甚至可以唱一唱。
开始吧!(还有不一样的形式吗?)
七、拓展读词,感悟词之情韵
1.大家诵得韵味十足,谁来说说你怎样学习这首古词?让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再学一首同样词牌名,同一位作者的词。
(先吟、再凝、最后品一品)
2.要吟出词的节奏,读懂意思,把整首词凝成一个字或词,品出李清照怎样的心境?
3.小组展示自学成果。
师:刚才在小组里大家吟的是有滋有味,哪位代表说一说你们凝成了哪个词?品出了李清照怎样的心境?
4.评价:
随机:背诵要体会爱花惜花。
凝要评价你们通过今天的古词学习,已经学会了巧妙地抓住最能表达词意的字词,体会词人表达的心境。
八、比较两首古词,进行句式写作练习。
1.比较两首词的相同之处;同学们你们自己都会学古词了,老师打心眼里为你们高兴。
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两首如梦令,你有什么发现?(“争渡,争渡”“知否?知否?”的重叠,这种句式叫短韵叠句。
李清照这么用,显得特别精妙自然)。
2.师:很多人都喜欢这样的写法,你看——
回顾,回顾,同学深情记住。
何故?何故?这般牵肠挂肚!
今天我们也来仿写这一句。
(板书:仿)比一比,看谁想得妙,标点用得巧,词句写得美。
3.出示情境句,练习仿写。
常记广场日暮,笑看游人远去。
兴尽晚归途,误入公园深处。
常叹时光易逝,转眼六年将至。
同学情谊深,老师恩情永记。
4.投影展示,交流评价:是否想得妙,标点用得巧,词句写得美。
评价语:今天我们都成了小诗人。
老师为你们的出色表现而感到骄傲。
老师发现我们每个人都有潜在的诗人气质,老师被你们精彩的表现深深着迷,
九、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李清照的古词《如梦令》,谁来说说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板书:学)预设:我们先后用了吟、凝、品三种方式,吟出了古词的节奏和韵律,把古词凝在了一个字或词上,通过品读体会了词人的内心世界,仿写句子学会了如何去学古词。
十、布置拓展作业(配乐)
今天我们不仅在李清照的词中沉醉了一回,还收获关于学习古词的知识,希望大家课后能继续运用这些方法去学习其他的古词,相信你一定会为中国的古典文学作品再沉醉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