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汕头市2015-2016学年高二下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
1.孟子认为井田制破坏以后,便会出现“老弱转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的情形。
因此他认为必须有恒产才有恒心,无恒产就无恒心,认为恢复井田制就能保证农民的恒产和恒心。
这体现了孟子
A.回归森严礼乐等级的政治理想
B.维护私有土地制度的个人诉求
C.调整土地政策维护秩序的主张
D.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迫切愿望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先秦儒家思想。
孟子认为有一定的财产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一定的财产收入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他想说明让百姓拥有稳定的产业和收入,从而安居乐业,这样就具有稳定不变、比较平和的思想,从而保持社会稳定,这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强国之策。
材料没有体现礼乐等级,故A项错误;井田制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故B项错误;C项与材料“认为恢复井田制就能保证农民的恒产和恒心”相符合,故正确;材料没体现重农抑商,故D项错误。
2.东汉初年,光武帝把具体的权力交给“官小权大”的尚书台,而三公虽地位较高,秩禄万石,却不能管理具体的事务,仅可“坐而论道”。
这一举措
A.丰富了古代国家治理手段
B.激化了皇权与相权间的矛盾
C.打击了贵族地主等级观念
D.完善了官僚队伍的选拔制度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从材料“把具体的权力交给尚书台,三公仅可‘坐而论道’”可得出尚书台已成为中央决策机构,而三公没有了实际权力,这说明中枢机构即中央政治制度在发生变化,故A项正确;历史上相权本来就是因服务皇权而设,所以加强皇权削弱相权,不会激化二者矛盾,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权力的转移,没有反映出等级观念和官僚队伍的选拔问题,故C、D两项错误。
3.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律规定“子贼杀、殴伤父母枭首,骂詈(斥骂)父母弃市”。
北朝律规定,子孙杀父祖处以车裂的极刑,而父祖杀子孙用刀刃者五岁刑,殴杀者四岁刑,卖子一岁刑。
”这反映出
A.南北方经济水平相近
B.轻罪重罚的法家思想
C.以礼入法的刑罚理念
D.乱世重典的雷霆手段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
材料反映的是以尊卑长幼为刑罚轻重等级,反映了儒家伦理纲常对法律的渗透,故C项正确;B、D两项错误;材料只是法律规定,反映不出经济发展状况,故A项错误。
4.汉代丝绸之路起自长安,经河西走廊与西域地区进行经贸往来;唐安史之乱后,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时断时续;南宋时期,广州、泉州、明州(今宁波)、杭州等地的海上对外贸易走向兴盛。
这种变化趋势反映了
A.东南沿海文化影响力上升
B.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C.统治者对外政策渐趋开放
D.造船航海技术的不断提高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区域经济重心的南移。
根据材料“自长安,经河西走廊与西域地区”“广州、泉州、明州(今宁波)、杭州”可得出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故B项正确;A 项没有体现变化趋势,故排除;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都属于对外开放,故C项错误;D项也没有体现变化趋势,故排除。
5.北宋副宰相张方平在论及地方武职官员任职状况时感叹说:“地形山川未及知,军员仕伍未及识,吏民士俗未及谙,已复去(再度离任)矣!”材料表明当时
A.事权分割导致宰相无所事事
B.重文轻武造成武将碌碌无为
C.强干弱枝致使人事变动频繁
D.中央集权强化终结地方分裂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材料反映的是地方武职官员任职状况,故A项错误;材料“地形山川未及知,军员仕伍未及识,吏民士俗未及谙,已复去(再度离任)矣”反映的是地方武职官员任职时间短,即人事变动频繁,故B项错误;C项正确;仅从地方武职人员的任职情况不能得出中央集权强化终结地方分裂,故D项错误。
6.下图是《明史·列女传》中的一段记述,对此段记述的评价曰:“然至性所存,伦常所系,正气之不至于沦澌!”这说明了当时
A.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风气败坏
B.封建礼教高度强化束缚民众思想
C.儒家纲常成为官方史学价值标准
D.明清进步思潮改变社会价值取向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
本段记述反映了女子以死殉节,不能叫社会风气败坏,故A项错误;本段记述只是反映了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束缚,故B项错误;明史作为官方史学对妇女以死殉节给予高度评价,说明儒家纲常成为官方史学价值标准,故C项正确;明清进步思潮批判理学对人性的束缚和压抑,故D项错误。
7.清代乾隆以前银钱比价为1:1000以内,但至道光年间,银钱比价已高达1:1700左右。
这种“银贵钱贱”的变化主要是由于
A.中国对外贸易处于优势地位
B.海禁政策导致中西贸易萧条
C.重农抑商政策限制白银流通
D.鸦片走私造成白银不断外流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
道光年间银钱比价的大幅波动是由白银大量外流造成的,这和英国为了改变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有关,故D项正确;中国对外贸易处于优势地位不会造成白银的大量外流,故A项错误;中西贸易萧条不会造成白银的外流,故B项错误;明清以来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故C项错误。
8.晚清公使郭嵩焘旅居英国时感叹:“政教风俗,欧洲独擅其胜。
其视中国,亦犹三代盛时之视夷狄也。
中国士大夫知此义者尚无其人,伤哉!”据此分析,郭嵩焘
A.沉醉于西方的物质文明
B.固守着天朝上国的观念
C.否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D.突破了中体西用的认识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A项物质文明与“政教风俗”不符,故排除;B项与“欧洲独擅其胜”不符,故排除;C项说法太绝对,故排除;从材料“政教风俗,欧洲独擅其胜”可得出郭嵩焘已经认识到西方的制度优于中国,故D项正确。
9.郑观应主持织布局期间曾连年为织布局投保,而1890年接替其管理织布局的杨宗濂、杨宗瀚兄弟,认为参加保险是一件奢靡的事情,遂停止了续保。
1893年,上海织布局发生大火,损失白银逾150万两。
这反映了当时
A.现代金融与管理理念尚未普及
B.顽固派盲目排斥西方保险制度
C.洋务企业的经营管理人浮于事
D.民族工业发展历程的艰难曲折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
从材料郑观应为织布局投保参加保险,到杨宗濂、杨宗瀚兄弟停止续保退出保险,反映了他们对保险事业即金融和对企业管理的理念不同,故A项正确;织布局属于洋务企业,所以接替其管理织布局的杨宗濂、杨宗瀚兄弟属于洋务派,故B 项错误;C项与“郑观应主持织布局期间曾连年为织布局投保”不符,故排除;材料只是反映了织布局的发展,不能由此得出民族工业发展历程的艰难曲折,故D项错误。
10.甲午战后“公车上书”痛陈利害,力主变法的主要是士大夫阶层;五四运动时期疾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既有学生、市民又有工人阶级;而至抗战时期,全民抗战的理念深入人心。
这种变化体现了近代中国
A.无产阶级革命力量的日益壮大
B.精英教育与文化普及同步发展
C.民族觉醒与国家认同不断深入
D.民众理念与官方思想渐趋一致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
材料反映的是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意识觉醒的社会覆盖面由士大夫阶层发展到既有学生、市民又有工人阶级,最后到全民族各阶层,故C项正确;A项说法片面,故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故排除;材料未体现官方思想,故D项错误。
11.1926年,国民党二大通过的《工人运动决议案》指出:“受压迫最深、革命性最强之工人群众,一方面宜加以深切的援助,使其本身力量与组织日臻强大;一方面须用种种方法取得其同情,与之发生密切的关系。
使本党在工人群众中树立伟大的革命基础。
”材料表明当时国民党
A.继续执行三大政策
B.独立领导工人运动
C.极力破坏国共合作
D.关心农民工人生计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国民大革命。
材料反映了国民党对工人运动的肯定以及领导工人运动,说明当时国民党对国共合作的肯定,故A项正确;1926年国民党仍是革命统一战线的组织,独立领导工人运动说法不准确,故B项错误;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对农民的关心,故D项错误。
12.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大幅度削减纸币的流通,以米、油、煤、面粉和棉布五种基本货物价格作为参照标准,对工人工资进行波动性调整。
工人平均工资的数额不断变化,但实际购买力不会下降。
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集中全国人力物力开展工业建设
B.稳定物价和保障人民的生活水平
C.应对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孤立封锁
D.团结城市工人反对国民党的统治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A项材料未体现,故排除;根据材料“工人平均工资的数额不断变化,但实际购买力不会下降”可得出稳定物价和保障人民的生活水平,故B项正确;材料“党和政府大幅度削减纸币的流通”反映的是抑制通货膨胀的措施,故C项错误;建国初期,国民党的统治已经被推翻,故D
项错误。
13.雅典卫城平面布局呈开放式,中国古代传统城市平面布局多呈规整式。
在建筑方位上,雅典卫城呈东西向,而中国古代传统城市多呈南北向。
这主要由于
A.政治文化的差异
B.经济水平的高低
C.民众数量的多寡
D.地理位置的不同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
雅典卫城平面布局的开放式体现了政治上的民主理念,中国古代传统城市平面布局的规整以及多呈南北向,体现了重秩序、皇权至上的政治理念,这主要说明了政治文化的差异,故A项正确;建筑方位与经济水平的高低无关,故B项错误;民众数量的多寡与建筑方位无关,故D项错误;地理位置的不同是影响因素之一,但不是主要的,故D项错误。
14.“中世纪晚期的教会学校除了教授神学与拉丁语法,也意识到日益增长的逻辑能力培养的需要。
在培训经院哲学的社会学校里,学生们会聚集在讲师周围,讲师会重点传授推理的重要方法。
”这种教育方式
A.培养了辩证理性的思维方法
B.巩固了人文主义的统治地位
C.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复兴了古希腊罗马文学艺术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世纪西欧的教育。
根据材料“意识到日益增长的逻辑能力培养的需要”和“重点传授推理的重要方法”可得出A项正确;中世纪教会以神为中心,压抑束缚人性,故B项错误;思维方法的培养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无关,故C项错误;古希腊罗马文学艺术有重视辩证理性思维方法的一面,但还有人文主义精神的思想,故D项错误。
15.“(16 世纪以后)新教徒认为每一个个体都有从通过理解自然发现上帝揭示给他们意图的职责,这好比他们身负通过阅读经文获取上帝意愿的知识的职责。
”这说明新教伦理
A.挑战了教皇的权威
B.有利于近代自然科学发展
C.颠覆了基督教神学
D.促进了新兴君主国的形成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宗教改革。
材料是说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理解自然来理解上帝的意图,这与教皇的权威无关,故A项错误;重视理解自然有利于近代自然科学发展,故B项正确;新教徒本身就信仰基督教神学,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故排除。
16.英国首相老皮特(1708—1778)曾说:“我要把美洲的重要性说给你们听;它是一个双重市场:既是一个消费市场,也是一个供应市场。
”其主要观点是
A.美洲是英国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B.美洲是英国理想的资本输出对象
C.英国对美洲社会既有建设又有掠夺
D.英国应使用武力和商品征服美洲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英国的殖民扩张。
材料“消费市场”是指商品市场,“供应市场”是指原料市场,故A项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以资本输出为主,故B项错误;双重市场体现的都是掠夺,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武力的征服,故D项错误。
17.费城制宪会议上,麦迪逊警告说:“联邦更容易解体于无政府状态,而不是专制统治……十三个殖民地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了这种趋向。
”麦迪逊的这一言论意在
A.反对君主专制政体
B.构筑三权分立体制
C.加强中央政府权威
D.确立人民主权原则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材料“联邦更容易解体于无政府状态,而不是专制统治”主张加强政府权威而不反对集权,故A项错误;C项正确;B、D两项材料未体现,故排除。
18.下表是某时期内英国一贵族家族收入简表(部分),这反映了
1801—1871年菲兹威廉(伯爵)家族的收入(单位:英镑)
——引自贝科特《1660—1914年英国贵族》
A.土地贵族势力日趋没落
B.生产领域的革命性变化
C.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壮大
D.议会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
从纵向看,地租收入呈上升趋势,故A项错误;矿业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越来越大,说明已经使用机器生产,生产领域发生革命性变化,故B项正确;图表反映的是贵族的家庭收入,故C、D两项错误。
19.巴黎公社的一份文告称:“弟兄,你受骗了。
我们的利益是一致的。
在城市里创造一切财富的人无衣无食,无处栖身,求助无门;但是乡下的情况难道不是这样吗?难道有钱的地主和企业主这两种被叫作剥削者的人,会有什么区别吗?”该文告的主要意图是
A.推翻地主阶级统治
B.寄望获得农民支持
C.揭露私有制的罪恶
D.彻底消灭剥削阶级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巴黎公社。
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主要是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故A项错误;从材料“但是乡下的情况难道不是这样吗”可以看出巴黎公社作为无产阶级政权寄望获得农民支持,故B项错误;C、D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20.16世纪,开辟新航路的西葡两国普遍认为海洋不是开放的,所有海域属于发现它的国家;17世纪初,在荷兰产生了海洋主权观念;二战后,国际上逐渐形成了领海、专属经济区、公海等海域分类。
这种变化反映了
A.西葡殖民体系分崩离析
B.荷兰人成为海上马车夫
C.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D.海洋问题的法制化趋势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西葡殖民体系既包括海洋也包括陆地,故A项错误;荷兰只是在17世纪成为海上马车夫,后来被英国打败,丧失殖民霸权,故B 项错误;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海洋问题,从个别国家的主权意识、主权观念到国际上逐渐形成了领海、专属经济区、公海等海域分类,形成国际共识,这体现了法制化的趋势,故D项正确。
21.某西方学者指出:“当(俄国)几百万人在乡村挨饿时,年轻的共产主义者把苦难和恐惧的这些年当作英雄时期。
这些年出生的婴儿许多都取了诸如‘小五年’(为女孩)和‘计划’(为男孩)这样的名字,以此反映他们父母的政治倾向。
”这一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
A.新生苏维埃政权面临经济困难
B.工业化建设激发民众生产生活热情
C.法西斯德国军队大举入侵苏联
D.农业改革失误导致粮食大幅度减产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斯大林模式。
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当(俄国)几百万人在乡村挨饿时”“都取了诸如‘小五年’(为女孩)和‘计划’(为男孩)这样的名字”可以判断出这符合斯大林模式的特征,故B项正确;A、C两项与材料不符,故排除;D项属于赫鲁晓夫改革,与材料不符,故排除。
22.有学者认为:“有了马歇尔计划的帮助,西欧经济得以稳定和完整,欧洲由此也得以加速跃向繁荣。
不过,斯大林对这个计划的反应使得东西方之间的分裂更加牢固。
”该学者论述了
A.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完成
B.美苏间国家利益的趋同
C.两极对峙格局逐渐形成
D.多极化趋势的具体表现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两极世界的形成。
欧洲一体化进程至今也没有完成,故A项错误;材料“斯大林对这个计划的反应使得东西方之间的分裂更加牢固”一方面说明苏联抵制马歇尔计划,另一方面也说明以美苏为首的两极对峙格局逐渐形成,故B项错误;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多个力量中心的出现,故D项错误。
23.1932年,瑞士社会民主党政府开始允许预算赤字上升,用以资助一项大规模的公共工程,增加福利救济金。
到1937年,随着制造业蓬勃发展,失业率迅速缩小。
瑞士政府的这一举措
A.表明了罗斯福新政的广泛影响
B.契合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主张
C.丰富了传统自由放任主义理论
D.终结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罗斯福新政。
题干时间是1932年,此时罗斯福新政还没有开始,故A项错误;从材料“政府开始允许预算赤字上升,用以资助一项大规模的公共工程,增加福利救济金”可得出国家在干预经济,故B项正确;C项错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只要基本矛盾存在,经济危机就不会终结,故D项错误。
24.1976年,IMF在牙买加召开会议,建立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即牙买加体系。
该体系下实行浮动汇率制,打破美元作为唯一外汇储备的情形。
西德马克、日元随两国经济的恢复发展脱颖而出,成为重要的国际储备货币。
这一体系
A.导致了德日两国取代美国金融霸主地位
B.完善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管理运作机制
C.反映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的新变化
D.说明了固定汇率制阻碍了战后经济恢复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美国仍是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牙买加体系取代布雷顿森林体系,故B项错误;西德马克、日元随两国经济的恢复发展脱颖而出,成为重要的国际储备货币,说明美元的霸主地位动摇,世界经济领域出现新变化,故C项正确;固定汇率制有利于货币体系的稳定和世界经济的发展,故D项错误。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重视医学,政府设有各类医疗机构。
宋初设翰林医官院,掌供皇帝医药及承诏视疗众疾,又设太医局,掌疗官吏军民疾病;以“恤贫疗疾”为宗旨的社会救济设施也随之建立,如宋初所设东、西福田院,用以“养京师老疾穷丐者”。
同时政府建立了将翰林医官院中医官剩员派往地方行政单位服务的“驻泊医官制度”。
政府还经常性地施药济民,尤其在疾疫流行时,更是投入较大的人力和物力诊治灾民。
如“淳化三年,汴京疾疫流行,命太医局选良医十人,给钱五十万为市药之资,给以病者汤药、诊视之。
”此外,政府重视医官考核和医学人才培养,如“乾德元年,命太常寺考翰林医官技艺,黜其不精者。
”为总结前代医学经验,政府也多次下令征集医书、方论,对之进行校订、编辑和刻印出版。
与此同时,在商品经济活跃的大都市,医药普及程度已相当高,闹市摆摊卖药、走街串巷行医者、医官药铺数量众多。
总之两宋时期,经过政府和民间各阶层的努力,医疗水平进一步提高,医药知识得到普遍推广。
——摘编自朱瑞熙等著《宋辽西夏金社会生活史》
材料二 18世纪初,英国为穷人提供医疗服务的政策大都由教会或救济院完成,虽然有医生得到政府的公共基金照顾贫民,但法定的医疗政策仍未提出。
医疗保健主要还是自由市场和民办组织的事情,但无论教会还是政府提供的医疗服务,对穷人来说都是相对有限的。
这一时期,人们可能把多数医疗描述为“等级社会的市场”。
内科医生得到贵族信任,外科医生是有权有势者的随从,也可能为当地贫穷病人或者伤员提供服务的修补工,药剂师出售药物也附带看病。
18世纪后期,医疗制度渐趋完善。
政府将改善医疗状况作为完善城市工业经济条件的一项方案。
信息传播的改善也使报纸上刊登许多医学专利广告。
同时医学也被自然哲学和科学原则为基础的社会有序化所感染,医学开始像牛顿的物理学一样具有确定性。
在此基础上私立的医科学校与医科教学制度也被逐步建立。
——摘编自罗伊·波特《剑桥医学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代医疗状况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8世纪英国医疗状况存在的问题及改善的原因。
(3)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医疗状况改善对社会进步的积极意义?
【答案】(1)特点:政府重视医学,设置专门医疗机构,建立社会救济设施,设置地方行政单位的医疗服务,重视疾疫诊治,重视医学人才培养,重视医学经验积累与医书出版,医疗水平与医药普及程度高。
(2)问题:医疗公平的相对缺失;医疗服务忽视弱势群体;医疗专业化程度低;缺乏医疗政策规范。
原因:民主法治的渐趋完善;工业革命的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大众传媒及广告业的发展;自然科学技术的进步;政府重视程度的提高;医学教育的发展;人文主义精神的传播。
(3)意义:提高人口素质;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带动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的提升;巩固统治的社会基础;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社会史观。
第(1)问,主要根据材料信息进行归纳,要注意语言的规范。
根据材料“宋代重视医学,政府设有各类医疗机构” “社会救济设施也随之建立” “建立了将翰林医官院中医官剩员派往地方行政单位服务的‘驻泊医官制度’” “尤其在疾疫流行时,更是投入较大的人力和物力诊治灾民” “政府重视医官考核和医学人才培养” “政府也多次下令征集医书、方论,对之进行校订、编辑和刻印出版” “医疗水平进一步提高,医药知识得到普遍推广”分析概括其特点。
第(2)问,第一小问,存在问题应结合材料进行归纳。
根据材料“英国为穷人提供医疗服务的政策大都由教会或救济院完成,虽然有医生得到政府的公共基金照顾贫民,但法定的医疗政策仍未提出” “无论教会还是政府提供的医疗服务,对穷人来说都是相对有限的。
人们可能把多数医疗描述为‘等级社会的市场’” “内科医生得到贵族信任,外科医生是有权有势者的随从,也可能为当地贫穷病人或者伤员提供服务的修补工” “药剂师出售药物也附带看病”可分析概括出英国医疗存在的问题。
第二小问,“政府将改善医疗状况作为完善城市工业经济条件的一项方案” “信息传播的改善也使报纸上刊登许多医学专利广告” “同时医学也被自然哲学和科学原则为基础的社会有序化所感染,医学开始像牛顿的物理学一样具有确定性” “在此基础上私立的医科学校与医科教学制度也被逐步建立”进行分析,并根据医疗状况改善的社会因素即政治保障、物质基础、思想文化等迁移所学知识可知即可。
第(3)问,意义可以从对国家的政治、医疗卫生、人口素质以及社会文明的发展等角度分析即可。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