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上册《4.7 升华与凝华》(2)教案 (新版)浙教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学生讨论“如何用电冰箱制造出露、雾、霜”,这是一道开放题,通过多种方法的解答,旨在培养学生发 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操作 过程回去做实验后再写出实践文章,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
布置作业:①课本练习
②整理物态变化知识,设计物态变化的知识结构图。
教学反思
学完了这节课就完成了 物质的三态变化,因此在这节课中,联系实际了解云,雪,露等各种自然现象的形成原因,但是不需要深入了解。同时应对冬天冰冻衣服和干冰胡须进行一定的说明。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
对刚才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巩固,并简单的运用,这样可以及时的反馈学生掌握的实际情况,加深印象。
师 :自然现象中的云、雾、雨、雪、露、霜,这些物质都是由什么成分组成?
多媒体展示图片
师:水的存在状态有三种,这些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
师:那么,这些物质是水发生何种物态变化形成的?
多媒体展示降水的过程。
师:雾、霜大家都比较熟悉,你知道它们有哪些危害?
学生讨论后回答。
雾和霜的害处让 学生讨论后回答,从而培养学生明晰概念,明辨是非的能力,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师:现在家家都有电冰箱,你在使用时有哪些发现?
讨论:你能用电冰箱制造露、雾、霜吗?请叙述具体方法。(课后完成实际操作,写出实践文章)
小结:请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出示碘)若要使固态碘 变成气态,气态碘变成固态碘,有何办法呢?
教师介绍实验装置,用酒精灯把碘加热,在烧杯的上方放一只装有冷水的烧瓶。
学生回答,认真观察
学生实验要求:
1加热时,观察烧杯中有何现象?
2停止烧杯加热,在烧瓶底部有何现象?
3烧杯底部有无液态碘?
4根据实验,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引出升华和凝华的概念。以及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师:日常生活中也不难见到升华和凝华的现象。
如:(1)出示“针状雾凇”“冰棍”的图片
(2)放在衣橱中的樟脑精,时间长了会变小,而衣 服仍然是干的,为什么?
教师可作适当补充。(如走进中药房会闻到中药气味?冬天,北方玻璃窗上的冰花?)
讨论:如何辨别新旧灯炮?并阐述理由。(实物展示)
学生解释其原因。
学生举例生活中其他的现象。
升华和凝华
[教学目标]:
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能用物态变化知识解释生活
的现象。观察实验,认识物态变化,形成 观察、分析、对比、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 难点]:
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用升华和凝华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课设问
前面我们已经知道了固态与态、液态与气态可以相互转变,那么,固态与气态之间是否可以直接转变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师:云和雨是怎样形成的呢?
师:雾、露、霜、雪又是怎样形成?
学生回答
小组讨 论,请四位同学分别来说说这四种天气现象的形成发生了何种物态变化。学生分组代表发言,形象描述这些现象的形成原因。
上课的时候让学生分组代表发言描述这些现象形成以 及属于何种物态变化,师生在共同归纳总结。其中露和雾的形成实质是一样的,但具体现象不一样,再与霜的形成进行对比。使学生在对比中明确露、雾、霜的形成实质,并逐步培养学生对比的逻辑思维能力。
布置作业:①课本练习
②整理物态变化知识,设计物态变化的知识结构图。
教学反思
学完了这节课就完成了 物质的三态变化,因此在这节课中,联系实际了解云,雪,露等各种自然现象的形成原因,但是不需要深入了解。同时应对冬天冰冻衣服和干冰胡须进行一定的说明。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
对刚才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巩固,并简单的运用,这样可以及时的反馈学生掌握的实际情况,加深印象。
师 :自然现象中的云、雾、雨、雪、露、霜,这些物质都是由什么成分组成?
多媒体展示图片
师:水的存在状态有三种,这些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
师:那么,这些物质是水发生何种物态变化形成的?
多媒体展示降水的过程。
师:雾、霜大家都比较熟悉,你知道它们有哪些危害?
学生讨论后回答。
雾和霜的害处让 学生讨论后回答,从而培养学生明晰概念,明辨是非的能力,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师:现在家家都有电冰箱,你在使用时有哪些发现?
讨论:你能用电冰箱制造露、雾、霜吗?请叙述具体方法。(课后完成实际操作,写出实践文章)
小结:请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出示碘)若要使固态碘 变成气态,气态碘变成固态碘,有何办法呢?
教师介绍实验装置,用酒精灯把碘加热,在烧杯的上方放一只装有冷水的烧瓶。
学生回答,认真观察
学生实验要求:
1加热时,观察烧杯中有何现象?
2停止烧杯加热,在烧瓶底部有何现象?
3烧杯底部有无液态碘?
4根据实验,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引出升华和凝华的概念。以及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师:日常生活中也不难见到升华和凝华的现象。
如:(1)出示“针状雾凇”“冰棍”的图片
(2)放在衣橱中的樟脑精,时间长了会变小,而衣 服仍然是干的,为什么?
教师可作适当补充。(如走进中药房会闻到中药气味?冬天,北方玻璃窗上的冰花?)
讨论:如何辨别新旧灯炮?并阐述理由。(实物展示)
学生解释其原因。
学生举例生活中其他的现象。
升华和凝华
[教学目标]:
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能用物态变化知识解释生活
的现象。观察实验,认识物态变化,形成 观察、分析、对比、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 难点]:
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用升华和凝华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课设问
前面我们已经知道了固态与态、液态与气态可以相互转变,那么,固态与气态之间是否可以直接转变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师:云和雨是怎样形成的呢?
师:雾、露、霜、雪又是怎样形成?
学生回答
小组讨 论,请四位同学分别来说说这四种天气现象的形成发生了何种物态变化。学生分组代表发言,形象描述这些现象的形成原因。
上课的时候让学生分组代表发言描述这些现象形成以 及属于何种物态变化,师生在共同归纳总结。其中露和雾的形成实质是一样的,但具体现象不一样,再与霜的形成进行对比。使学生在对比中明确露、雾、霜的形成实质,并逐步培养学生对比的逻辑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