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的写作背景是什么介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的写作背景是什么介绍
(最新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
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的写作背景是什么介绍
【导语】:
《弗兰肯斯坦》是玛丽·雪莱创作的一部小说,主角弗兰肯斯坦是个热衷于生命起源的生物学家,创造出了一个怪胎。
引发一系列的悬疑和命案。
来了解《弗兰肯斯坦》的写作背景。
《弗兰肯斯坦》的写作背景介绍
时代背景
作家生活在整个西方社会经历深刻历史变化的时期,当时,英、法、美等国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科学技术文明空前发达,天文、地理、物理、生物等学科也有了很大的发现。
经过科学理性洗礼的广大民众普遍盲从科学并对科技改变世界抱有各种幻想,他们迷信科学知识是一件魔力无边的法宝,它“永远能为你提供精神食粮,使你不断探索,发现奇迹”。
玛丽·雪莱的父亲威廉·葛德文是政治家哲学家,母亲玛丽·沃尔斯通克拉夫特则是女性主义运动的先驱、《女权辩护》一书的作者,她的家里常有各领域的学术界人士出入,而其父葛德文的崇拜者更是络绎不绝,雪莱就曾是这些年轻的崇拜者之一。
他们谈古论今,话题多种多样,但谈论更多的是对当时许多问题的思考,而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人类如何看待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与成功在令人欢欣鼓舞的同时,又让人陷入恐慌和沉思之中。
创作过程
这部作品最初产生于一次文学游戏,1816年夏天,作者玛丽同丈夫雪莱、拜伦等人在日内瓦郊外经常聚会。
大家提议每人写一篇恐怖故事,后来只有玛丽·雪莱的故事成型。
这部作品既受到《暴风雨》《失乐园》《老水手之歌》等名著的影响,也含有玛丽的自身经历。
比如,书中的克勒伐尔仿佛雪莱化身,弗兰肯斯坦创造的怪物也是素食者,正如玛丽和雪莱。
1817年春天,玛丽写完《弗兰肯斯坦》,次年出版。
《弗兰肯斯坦》赏析
科学是人类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采取一定的手段和方法,探索自然界的本质,并逐步认识、利用其客观规律。
但是,科学大厦的建立和维持必须依据两个重要的支柱:一是科学知识的产生需要以客观性为基础;二是科学知识的产生应受人类理性的约束。
离开了这两个支柱,科学的发展必将导致科学主义的泛滥,为人类带来难以预料的后果。
小说中的弗兰肯斯坦痴迷于对科学知识的追求,揭望探索自然的奥秘,在强烈好奇心的驱动下,缺乏对自己行为后果的理性思考。
凭一时狂热,做出了令他追悔莫及的造人一事。
弗兰肯斯坦最后向沃尔顿痛陈自己的命运,就如同在讲述一个寓言故事,目的就是为了劝诫、改变或阻止沃尔顿一住无前的冒险欲望。
弗兰肯斯坦告诫道,如果盲目追求至高的权力,到头来将会陷入永劫不复的深渊。
当时,沃尔顿已被重重冰山包围,多人丧生,后来他迫于形势,忍痛返航。
非常明显,弗兰肯斯坦故事的寓意是:如果为了领教大自然变幻莫测的力量,冲动行事,必将付出惨重代价。
科技发展使人类社会和人类本身都感到应接不暇,怪物在某种意义上正代表着正在发展和渗透进人类社会的科学技术。
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忧虑的心情充分表现于作品,阴郁的情调贯穿全书,并投射入文字当中。
比如作品中的四次暴风雨,正是预示着变革的来临。
读罢整部作品,会发现作者有一种非常紧张、躁动的心情。
在作品中,作者所塑造的怪物本来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最后却发展为一个社会秩序的破坏者,变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魔鬼,但即便如此却仍保有一定的良知;而弗兰肯斯坦本人开始认为自己的行为没有任何错误,后来逐渐变得内疚,最后终于勇于承担责任,与怪物进行决斗。
此后的科幻作家们——包括如凡尔纳和威尔斯——在这点上都不如玛丽·雪莱。
小说刻画的不只是人类与科技进步之间存在着冲突这一“不朽”的主题,展现的也不仅仅是技术层面上的滥用科学及其后果,更重要的是,它借19世纪初科学技术空前发展的“现代”社会语境,揭示了在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价值观驱使下,人类无所顾忌、狂妄地自我奋斗的丑态及其对社会构成的巨大危害。
作家自觉地将哥特式风格融于科幻描写,深刻地反思了现代化进程中个人追求与社会道德、传统价值观之间存在的尖锐矛盾,“表现了当时文学和情感的氛围”。
也许正是小说所蕴涵的这种丰富的人性关怀和超前的社会“忧患意识”,才使其在“后现代”的今天,仍是英美文化中的一个持续热点。
玛丽·雪莱通过弗兰肯斯坦的悲剧,对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以及应该如何拿握和使用科学技术,做出了自己的解释:人类在自然
界面前应该保持一种敬畏,保持一种有限性,而不能无限制地追求对自然的认识和征服。
如果人类盲目地试图驾驭或凌驾于自然之上,而对自己的行为疏于理性的抑或伦理方面的周全考虑,不可预测的可怕后果将难以避免。
弗兰肯斯坦的悲剧之源是他病态的个人主义激情,整部小说几乎可说是他失败人生的忏悔录。
他一再责备自己当年对激情缺乏警惕防范之心。
经历人生劫难的弗兰肯斯坦,领悟到治疗个人主义激情的灵丹妙药就是保持一颗宁静平和之心,从自我关注中摆脱出来,回归自然,融入家庭和社会。
弗兰肯斯坦敏感、孤傲的个性,使他对自我的关注远远超过对别人的关心,他会为个人的利益自私地断绝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包括家人、恋人和朋友,而自己却无时无刻不被他们牵挂着,友情、亲情、爱情永远是他身心的庇护所。
当实验失败,理想遭受重创时,儿时好友亨利的出现,使他“突然感到内心平静,充满安宁温馨”。
在对往事的追忆中,弗兰肯斯坦情不自禁地赞美真挚的友谊:“我曾经只求利己,结果禁锢的是自己的心灵,心胸也变得更加狭窄,最后还是你亲切诚挚的情谊给了我温暖,开阔了我的眼界,扩展了自己的胸怀。
我又变成多年前的我,爱别人也被别人所爱,快乐、无忧无虑。
”作者礼赞友谊的力量,无疑是要告诫世人完善自我,走出个人主义狭隘思想,必须融入社会,与他人建立起亲切友好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