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太上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故事-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太上皇
孝⽂帝拓跋宏(467年10⽉13⽇—499年4⽉26⽇),⼜名元宏。

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家。

是献⽂帝拓跋弘的长⼦,⽣母李夫⼈。

北魏第七位皇帝(471年9⽉20⽇—499年4⽉26⽇在位)。

即位时仅5岁,改年号为延兴。

⼩编接下来给⼤家讲⼀讲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太上皇的历史故事。

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太上皇
三岁封储,⼗⼆岁登基,⼗四岁⽣⼦,⼗⼋岁禅位,⼆⼗三岁暴卒。

这⼀连串的⼈⽣数字,清晰直⽩地勾勒出了少年天⼦拓跋弘辉煌⽽⼜悲愤的⼀⽣。

拓跋弘是不是中国历代皇帝中最年轻的⽗亲,没有作过专门考证;但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太上皇,也是中国皇帝中⼀位极其伟⼤的⽗亲,却是⽏庸置疑的。

拓跋弘(454—476),⽂成帝拓跋濬长⼦,北魏第五任皇帝。

执政初期,拓跋弘先是受到了权⾂⼄浑的百般欺凌,后⼜受到了太后冯⽒的长期压制。

尽管拓跋弘“幼⽽神武,聪睿机悟”,但在权利欲望极强的冯太后的左右制肘下,他的才智得不到发挥,能⼒得不到施展,造成⼆者之间的关系形同⽔⽕,且愈演愈烈。

皇兴四年(470)⼗⽉,拓跋弘因为反感冯太后淫乱后宫,便借故诛杀了其最宠爱的⾯⾸李弈。

李奕之死,瞬间激化了拓跋弘与冯太后之间本来就不可调和的⽭盾,恼羞成怒的冯太后扬⾔要废掉拓跋弘。

为了逃避和⾃保,平⽇对黄⽼之学和佛经义理研习颇深的拓跋弘⼀时间看破红尘,⼼灰意懒,被迫决定主动禅位。

皇兴五年(471)⼋⽉,⼗⼋岁的拓跋弘把皇位传给⼉⼦拓跋宏,⾃为太上皇,冯太后再次临朝听政。

为了把幼⼩的拓跋宏培养成对⽢⼼受其摆布的傀儡皇帝,冯太后多次通过残酷⼿段消磨和改造他。

有⼀次,冯太后竟然在⼀个寒冷的冬天,把拓跋宏⼀个⼈关在⼀间⿊矮的⼩房⼦⾥,三天三夜不让他吃喝。

这⼀切,拓跋弘看在眼⾥,恨在⼼⾥。

⼀个男⼈被别⼈欺负的时候,他可以忍⽓吞声地选择退缩和逃避;但当⾃⼰的⼉⼦被别⼈欺负时,再懦弱的⽗亲也⼀定会挺起胸膛杀出来。

为了对付政治⽼辣的冯太后,为了给年幼的⼉⼦撑腰,拓跋弘奋不顾⾝地投⼊到了与冯太后的政治较量中。

对外,他南征北战、开拓疆⼟;对内,他检阅军队、视察⼯作、整顿吏治、提拔贤能。

这⼀系列举措,使北魏国势⽇盛的同时,也⼤⼤提升了拓跋弘在国内的威信。

担任太上皇期间,可以说是拓跋弘⼀⽣中最辉煌、最活跃的⽇⼦。

然⽽,他越是能⼲,越是卖⼒,越是建功,越是威风,就越发引起了冯太后这位政治⼥强⼈的警觉。

为了防⽌拓跋弘东⼭再起,为了把权⼒牢牢掌控在⼿中,延兴六年(476)六⽉甲⼦⽇,冯太后秘密发动政变,将拓跋弘囚禁。

七天后的⾟未这⼀⽇,拓跋弘被冯太后鸩杀(⼀说刺杀),享年⼆⼗三岁。

拓跋弘死后,庙号“显祖”,谥号“献⽂帝”。

⼀位本可以安享清福、寿终正寝的⽗亲,为了⼉⼦的成长和命运,毅然踏上了与虎谋⽪的凶险道路,并因此献出了年轻的⽣命,这不能不说是谱写⽗爱⽆疆的⼜⼀曲感⼈篇章。

之后,冯太后⼀直把持着北魏朝政⼤权,直到太和⼗四年(490)病世。

受⽗亲的影响,魏孝⽂帝拓跋宏亲政后,励精图治,锐意⾰新,推⾏教育,接受汉化,不仅促成了包括鲜卑族在内的西北各民族与中原汉族的⼤融合,他⾃⼰也成为中国历史上⼀位卓越的政治家和改⾰家。

这份成就,⽆疑是对⽗亲拓跋弘最⼤的安慰和最好的报答了。

当然,献⽂帝的禅让也有⼈说是由于他喜爱佛教,常有禅让之⼼。

到底真相如何我们不得⽽知。

我们只知道,有这样⼀位皇帝,他曾⽤短暂的时间在历史上留下过⼀⽚辉煌的时光。

独揽⼤政
太和⼗四年(490年),孝⽂帝拓跋宏年满⼆⼗三岁,在冯太后的长期严格教育和直接影响下,他不但精通儒家经义、史传百家⽽才藻富赡,⽽且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经验,增长了实际才⼲,这些都为后来的改⾰⼤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年九⽉,冯太后病逝。

孝⽂帝哀伤⾄极,⼤哭三⽇。

他痛哭失声地对⾂下说:“朕⾃幼承蒙太后抚育,慈严兼⾄,⾂⼦之情,君⽗之道,⽆不谆谆教诲。

”⼜在诏书中说:“朕幼年即帝位,仰恃太后安缉全国。

朕的祖宗只专意武略,未修⽂教,⼜是她⽼⼈家教导朕学习古道。

⼀想起太后的功德,朕怎能不哀慕崩摧?内外⼤⾂,谁⼜不哽咽悲切?”从此以后,孝⽂帝独⾃挑起了改⾰的重担。

太和⼗四年(490年),24岁的拓跋宏开始亲政。

孝⽂帝继承太后遗志,重⽤汉族⼠⼈,在各⽅⾯进⼀步实施改⾰,全盘推⾏汉化。

他模仿汉族王朝的礼仪,作明堂、建太庙、正祀典、迎春东郊、亲耕藉⽥,祭祀舜、禹、周公、孔⼦,养国⽼、庶⽼,允许群⾂守三年之丧。

太和⼗五年(491年)⼗⼀⽉,他仿照汉⼈官制,⼤定官品,考核州郡官吏,他在考课诏中规定:“⼆千⽯官吏考在上上的,试充四品将军,赐乘黄马⼀匹;考在中上的,委任五品将军;考在上下的赐给⾐服⼀套。

”同年冬天,设太乐官,议定雅乐,除去郑、卫之⾳;命中书监⾼闾与乐官讨论古乐,依据儒家六经,参照各国⾳乐志,制定声律。

太和⼗六年(492年)正⽉,颁布五品诏,诏令规定:宗室远属不是太祖拓跋珪⼦孙和异姓封任的都降为公,公降为侯,侯降为伯,⼦、男不变。

名称虽易,但品秩如前,公为第⼀品,侯第⼆品,伯第三品,⼦第四品,男第五品。

⼜命令群⾂议五⾏之次,采纳秘书丞李彪等⼈的建议,以为晋承曹魏为⾦德,北魏应承晋为⽔德。

四⽉,颁布新律令,废除了北魏初年残酷的车裂、腰斩,改为枭⾸、斩⾸和绞刑三等,把夷五族、夷三族等酷刑加以降等,夷五族降⽌同祖,夷三族降⽌⼀门,门诛降⽌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