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的美食写作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的美食写作文
松鼠鳜鱼:
传说,乾隆下江南时,一次曾信步来到松鹤楼酒楼,见到湖中游着条条桂鱼,便要提
来食用,当时那鱼是用作敬神的祭品,不敢食之,但圣命难违,当差的只好与厨师商量,
最后,决定取鱼头做鼠,以避“神鱼”之罪。
当一盘松鼠桂鱼端上桌时,只听鱼身吱吱作响,极似松鼠叫声。
尺把长的桂鱼在盘中昂头翘尾,鱼身已去骨,并创上花刀,油炸后,
浇上番茄汁,甜酸适口,外酥里嫩,一块入口,满口香。
乾隆吃罢,连声叫绝。
由于这道
菜货真价实,名不虚传,便流传至今,成为人们款待亲朋好友的名菜佳看。
叫化鸡:
叫化鸡,又名“黄泥煨鸡”。
此菜的来历,还有一个故事。
相传,明末清初,在常熟虞山脚下有一个叫化子,一连几天都没有讨得饭食,无意中
偷了一只鸡,欲以充饥,但一无炊具二无调料,连煺毛的开水也无法找到,他无奈就把鸡
宰杀后掏出内脏,糊上泥巴,堆积些败枝松叶点火烤了起来。
待泥巴烤得发黄,往地上一摔,鸡毛随泥巴一起脱落,香味扑鼻四溢。
附近张大户的仆人路过这里,被香气诱入,讨
得煨鸡之法,禀告主人。
主人如法炮制,邀亲友口尝,赞不绝口,众人问主人是出自何名师,主人说,什么名师,是个叫化子,这是“叫化子鸡”。
常熟百年老店山景圆菜馆名橱朱阿二据此传说,将鸡膛内填加了几种鲜料,以猪网油、鲜荷叶包之再泥烤,味道更为鲜美,且有荷香,成为誉满中华的常熟传统名菜。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我们苏州不但人杰地灵,而且小吃的历史也十分
悠久了,有充满江南风味的乡软糯,滑鲜黄天源.朱鸿兴的苏帮面.粉小笼蟹包……但是,
我最喜欢的还是哑巴生煎。
一天,我和爸妈一起去吃哑巴生煎。
我在等待的时候,看到了传说中的大师傅,师傅
名叫俞二媛,因为他又聋又哑,所以他做的生煎馒头叫做“哑巴生煎”只见他手拿两张白帕,转锅开盖.撒葱花.点芝麻.喷凉水.淋油……一刻不停,火候到位后马上起锅装盘,动
作干净利落。
服务员把生煎了端上来,只见葱香芝麻点缀在白面金黄的表皮上,皮面很薄金黄的那
面有一些厚看上去比较脆。
生煎香味扑鼻,我迫不及待地夹起一口生煎,轻轻咬上一口,
鲜香的汤汁就从薄薄的皮子里流了出来,吃在嘴还有一股芝麻和葱的香味,鲜之外也有一
点点甜丝丝.肉质爽口。
烫嘴的温度将馅的精华顺着身体里的所有管道肆意地流淌,有往
下流的,有往上冲的,各种复杂的感受交杂好像做上了神仙一样。
咬一口肉馅,比加了面
粉的炸肉圆还要软滑,比不加面粉的鱼丸还要韧有弹劲。
在舌头与牙齿的完美配合下享受着.快乐着.回味着.陶醉着……让人感觉是吃上一口就舍不得将筷子放下。
啊!哑巴生煎真是人间美味。
啊!吃了之后令人翩翩欲仙.回味无穷,不愧为苏州最
好的生煎馒头。
苏州古城,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烹饪经验,逐步形成
具有苏州地方特色的菜肴——苏式菜肴。
其特点是选料严谨,制作精细,因材施艺,四季
有别,有烹饪上擅长炖、焖、蒸、烧、炒并重视调汤,保持原汁风味清淡。
口味趋甜,配
色和谐,烹制的河鲜、蔬菜尤有特色。
著名的苏式菜有:松鼠桂鱼、清汤鱼翅、响油鳝糊、西瓜鸡、母油整鸡、太湖炖菜汤、翡翠虾斗、荷花集锦炖等。
苏州小吃亦闻名天下,密汁豆腐干、松子糖,玫瑰瓜子,虾子酱油,枣泥麻饼,猪油
咸糕等,均为脍炙人口的小吃,到苏州不可不尝。
苏州风味小吃历史悠久,用料讲究,制作精细。
主要品种有:奥灶面,味美鲜醇,面烫、汤烫、碗烫,数九寒天食之也会冒汗;焐酥豆糖粥,将蚕豆与糯米分别烧煮,食时将
豆酥拌入粥中,放入赤砂糖,有热、甜、香和助消化的特点;桂花鸡头肉,以新鲜芡实辅
以糖桂花、棉白糖制成汤羹,颗粒如珠,甜润软糯;卤汁豆腐干,色泽乌亮,营养很高;
青团子,以浆麦草浸泡捣汁,拌水磨糯米粉揉制,用百果、豆沙等作馅,葱绿如碧玉,油
亮似翡翠,甜而不腻,肥而不腴,清末曾列为贡品;血糯甜饭,以常熟特产鸭血糯米配以
上白糯米蒸熟,加糖,油炒,撒上桂花制成,肥润盈口,营养丰富,柔而香甜,可作为筵
席名点。
?
苏州风味小吃收集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9b9ee7ad9431333239303838”我们苏州不但人
杰地灵,而且小吃的历史也十分悠久了,有充满江南风味的乡软糯,滑鲜黄天源.朱鸿兴
的苏帮面.粉小笼蟹包……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哑巴生煎。
一天,我和爸妈一起去吃哑
巴生煎。
我在等待的时候,看到了传说中的大师傅,师傅名叫俞二媛,因为他又聋又哑,所以
他做的生煎馒头叫做“哑巴生煎”只见他手拿两张白帕,转锅开盖.撒葱花.点芝麻.喷凉水.淋油……一刻不停,火候到位后马上起锅装盘,动作干净利落。
服务员把生煎了端上来,只见葱香芝麻点缀在白面金黄的表皮上,皮面很薄金黄的那面有一些厚看上去比较脆。
生煎香味扑鼻,我迫不及待地夹起一口生煎,轻轻咬上一口,鲜香的汤汁就从薄薄的
皮子里流了出来,吃在嘴还有一股芝麻和葱的香味,鲜之外也有一点点甜丝丝.肉质爽口。
烫嘴的温度将馅的精华顺着身体里的所有管道肆意地流淌,有往下流的,有往上冲的,各
种复杂的感受交杂好像做上了神仙一样。
咬一口肉馅,比加了面粉的炸肉圆还要软滑,比不加面粉的鱼丸还要韧有弹劲。
在舌
头与牙齿的完美配合下享受着.快乐着.回味着.陶醉着……让人感觉是吃上一口就舍不得
将筷子放下。
啊!哑巴生煎真是人间美味。
啊!吃了之后令人翩翩欲仙.回味无穷,不愧为苏州最
好的生煎馒头。
给你一点提示:苏帮菜属于“南甜”风味,不仅选料严谨,制作精细,更是因材施艺,四季有别。
烹调技艺以炖、焖、煨著称;重视调汤,保持原汁。
下面介绍几款具有代表性的菜肴:碧螺虾仁:南太湖淡水嫩河虾,配苏州特产碧螺春茶叶,清熘而成。
此菜茶香清醇,虾仁鲜滑,令人回味无穷。
松鼠鳜鱼:采用有太湖石斑之称的太湖鳜
鱼加以精细刀功刻花而成。
经油炸、淋汁后吱吱有声,形似松鼠,经道光皇帝御笔赐名而得,乃江南最为著名的
佳肴上品。
网上的一些关于苏帮菜的范文:国内甚至苏州本地许多人不知道苏帮菜,越来
越多年轻厨师烧不像苏帮菜……苏帮菜正在遭遇尴尬。
这时,一个强烈的声音喊了出来——平江路卫道观前3号“礼耕堂”内,一条“弘
扬苏帮菜系专题研究会”的红底白字横幅,在粉墙黛瓦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醒目。
10余位围绕苏帮菜话题展开热烈讨论的代表,以慷慨激昂的发言打破了这里的宁静,他们的一致观
点是:千万不能让苏帮菜断在我们这代人手里。
苏州人不知道苏帮菜与广帮菜、川帮菜、扬帮菜等齐名的苏帮菜,曾以精细的刀工、道地的火功、漂亮的花色冷盆享誉全国。
苏州市食品工业办公室1987年编印的《苏州传
统食品》中,收录了松鼠桂鱼、碧螺虾仁、母油整鸭、响油鳝糊等50多种苏帮菜。
这些名菜不但哺育着苏州人,而且影响了众多外地人,苏帮菜因此成为苏州的一块招牌。
但这些年,苏帮菜的影响似乎越来越小,一位英国游客来到苏州,听到中国还有苏
帮菜系的消息之后,大为惊讶,因为在他们印象中,中国菜只有广帮、闽南菜两个系列。
更为严重的是,国内甚至苏州本地也有许多人不知道苏帮菜,他们爱吃的,只是强调
麻辣的川帮菜、注重原味的杭帮菜,或者是外国快餐…… 苏帮菜厨师青黄不接参加这一
民间研讨会的邵荣根,是苏州市特级红案厨师,这位已经78岁高龄的大师,曾经在我国
驻日本东京使(领)馆掌过勺,并替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烧过苏帮菜,在市烹饪技术培训班
任过教,是苏州屈指可数的苏帮菜大师。
他最担心的是,如今苏帮菜厨师的青黄不接。
邵荣根扳着手指说,原先的苏帮菜大师,如今有的离开人世,有的病倒在床,还能动
动的只有寥寥数人,而且都已经七老八十了。
年纪稍微小一点的,有的尽管还在烧苏帮菜,但大多被宾馆或外地觅去,留在本地普通饭店的基本没有。
年纪更轻点的,苏帮菜根本烧不来,也不愿烧,因为苏帮菜很“吃功夫”,许多打着“苏帮菜”牌子的饭店,厨师竟然连蟹粉、辣白菜等基本品种也不会做,他们擅长的只是
复制、加热,许多菜肴都不入味。
“以松鼠桂鱼为例,现在许多店家都在做,可味道究
竟怎么样?”邵荣根介绍,以前做松鼠桂鱼时,番茄酱是自己制的,醋是玫瑰醋或白醋,
烧的时候要用三只锅——一只熬卤,一只烧鱼,一只起油锅,互相配合,才烧出形似松鼠、外脆内嫩、酸甜可口的松鼠桂鱼,可现在有哪位掌勺的厨师能这样做?“如今,苏帮菜
大师人数越来越少,每年我们都要聚一聚,吃顿年夜饭,可每吃一次,就会发现桌上少了
一两个人”,邵荣根不无忧虑地说,再过若干年,苏州可能再也找不到苏帮菜大师了,到
那时候,苏帮菜只能失传。
苏帮菜还有没有市场让邵荣根尴尬的是,不要说社会上一些人不知道苏帮菜,就是
他的孙子,对他烧出来的菜也不屑一顾,连说不好吃。
他纳闷:难道苏帮菜真的没有市场了?苏州民俗学者蔡利民、潘君明等认为,苏帮菜具有“精、细、雅、洁”的特点,粗
菜细做,细菜精做,而且每道菜都有出典或故事,造型美观,色香味齐全,比其他地方的
菜更好。
他们分析:中老年苏州人从小吃着苏帮菜长大,他们对苏帮菜有着特殊的感情,至今
仍喜欢吃苏帮菜;而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追求个性,旅游要选择有特色的景点,饮食同样
如此,到苏州自然想吃正宗的苏帮菜,苏州是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每天都有大批游客来苏。
由此看来,苏帮菜应该是有市场的,关键看如何去开拓。
一些学者认为,社会在发展,人的口味在变,苏帮菜要开拓市场,对本地而言,应研
究年轻人的口味,在保留苏帮菜基本特点的情况下进行改良,让年轻人接受苏帮菜;对外
地而言,要宣传苏帮菜的优点,让人们接受“不吃苏帮菜等于没到苏州”的理念;此外,
还应设法帮助苏帮菜走出去,让更多的外地人乃至外国人能在家门口吃到苏帮菜。
苏帮
菜不能断在我们手里曾经插过队、进过厂的沙佩智,是召开这次研讨会的主要发起人之一。
她2000年退休后,在观前街洙泗巷开了家八宝粥店,并很快挖掘出苏州传统名点八
宝粥、眉毛酥、酥皮萝卜丝饼等传统小吃,赢得了食客的交口称赞。
沙佩智由此悟出一
个道理:吃客寻求的是一种吴地传统风情,品味的是苏州的清逸淡雅、滋润甜糯,是一种
物化的传统文化。
面对苏帮菜的现状,她慷慨陈词:尽管她不代表组织,开设的并不是大饭店,但知道,苏帮菜是苏州的宝贝,不能让它断送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而要让它发扬光大。
沙佩智
设想的是,与有关单位合作,在礼耕堂内推出苏帮菜,让礼耕堂成为推介苏帮菜的基地,
能不能赢利是另外一回事。
最近,她的这一设想已付诸行动。
此前,她又与。
这个。
全让别人写就没意思了,只能给个思路。
建议先去吃吃看再说。
(被pia飞,开玩笑的)
第一段可以先总写一下,苏州有这样一种小吃,叫做豆腐脑,让人食而不忘,百吃不厌、回味无穷。
或者是其他的话,反正就是自己为这种食物着迷之类的。
几句话就行。
第二段可以描绘一下食物的外观,从色香味各角度进行描写。
比如淡淡的豆腐香气在鼻尖缭绕之类,用点比喻啊拟人啊美化下句子。
再下面可以写写制作方式,或是吃豆腐花的环境。
比如,周围有很多人,众人都享受着这美味,感受着悠闲平淡的氛围。
到这里就差不多了,不过觉得还不够的话可以升华主题。
如:这不仅仅是一种食物,其中凝结的更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或者:它启示我们的是一种人生,平淡而朴素的生活。
结尾,我爱豆腐脑之类的话。
打得好辛苦,满意的话加加分,回答没有分数的问题还真是没什么动力的说。
油炸臭豆腐这是江南冬天特有的地方小吃。
小的时候,一放学就往街上跑,当然,这是在口袋里有几个钱的时候。
穿过小巷,翻过小桥,就可闻到油炸臭豆腐的香味。
经营油炸臭豆腐的是个瘦瘦的老人,眉毛胡子全白了,他总是挑一副担子,担子其实是木头做的箱子,前面一个箱子放着臭豆腐、酱油、辣椒酱和一叠小盘子,还有一个罐头瓶,里面插着几双筷子。
后面一个箱子安放着一只小煤炉和一口锅。
老人总是站在街的拐角,专心致致地油炸臭豆腐。
从没有听过他的吆喝声,但总有许多食客寻着香味而来,在他的小担子前站成一圈。
他的臭豆腐很有特色,乍看上去黑不溜湫,和别的臭豆腐没有什么两样,但一入锅再一出锅,就变得金灿灿、香喷喷,涂上一层酱油或辣椒酱(他的辣椒酱是自制的,红艳艳的,辣得香,辣得舒服),黄黄红红,煞是好看。
小心翼翼咬上一口(因为非常烫),外黄内白,外酥内嫩,香辣刺激,此时已不是在吃而是舌头打着卷往下吞。
老人一次总是只炸几块,炸好几块卖几块,所以等的人都是一个吃,其他的人共同行注目礼。
吃油炸臭豆腐的人大多是女人和孩子,真的很奇怪,江南女子都是不吃辣的,但一到这担子前就都变成“辣妹子”了,辣椒酱涂了厚厚的一层还要涂,女人此时也不管斯文了,直吃得嘴唇通红,涕泪交加,热汗直冒。
老人只是不住地说:辣得结棍,勿要吃得格许多。
说归说,他也不去阻挡。
所以,老人的辣椒酱每天都要消耗一瓶。
那时,我父亲每月给我五毛钱,至少有一半的钱是贡献给臭豆腐了。
一块臭豆腐一分钱,吃完一块,这一天才能安静下来。
有时候没有计划好超支了,那么,我就克制住自己不往那里跑,怕自己的眼睛里会长出钩子来。
不过,那样的时候,只要我不小心溜到老人的担子前,老人总会洞察一切,好象发现
了我的口袋里没有半分钱,就会笑眯眯地炸一块最脆最嫩的送给我吃。
不好意思白吃,等
下个月父亲寄钱来的时候,我马上就去还给他,老人也收下,但必定多炸一块臭豆腐给我。
离开那个江南小城二十多年了,我再也没有吃过那样美味的油炸臭豆腐(虽然我在其
他江南城市也吃过油炸臭豆腐,但是味道好象总是差了一点)。
它总是出现在我的梦里,
和它一起出现的还有那个连名字都不知道的白胡子白眉毛的瘦老人。
肉骨头粥我只吃过一次肉骨头粥。
那是江南冬日的一个星期日的早晨,一向节俭的
舅母突然提出带我去吃肉骨头粥。
我受宠若惊,一路屁颠屁颠地紧跟在她身后,生怕她又突然改变主意。
沿着青石板路,穿过熙熙攘攘的菜市,拐进一条小巷。
远远看见一个小铺子飘出阵阵白雾,还听到铁勺敲锅沿的声音。
舅母领着我走进这间
铺子,铺子里已经座无虚席。
大家都在唏哩哗啦地喝这叫肉骨头粥的东西,好象这东西真的很好吃。
老板娘把我
们领进里间的灶旁,满脸歉意地说:“就在这里吃吧。
”
老板娘是一个40来岁的女人,头发齐耳,一丝不苟地用黑色的发卡别在耳后。
我生
怕舅母临阵脱逃,赶紧自做主张说:“可以可以。
”
结果招来舅母两个白眼。
“好吧,来一碗肉骨头粥。
”
老板娘一手抄起大铁勺,一手揭开大锅盖,顿时一股热浪席卷着肉粥的香味扑鼻而来。
她用大铁勺在锅里搅了搅,盛了一大碗粥递给我。
这碗粥是灰白色的,米已经煮得不见原形,粥面上还点缀着几小块肉骨头。
我小心翼
翼地尝了尝,嗯,香香糯糯,黏黏呼呼。
真的不需要“吃”,只要喝就行了。
我就这样站在大灶旁,端着大碗,呼啦呼啦地喝
着有生以来第一次肉骨头粥。
最后还像小狗一样把那几块肉骨头啃得干干净净。
那碗粥花了舅母5分钱。
后来,舅母告诉我,煮肉骨头很麻烦。
先要把肉骨头(连着些肉的骨头)煮上几小时,然后再把新米淘好放进去,再煮。
不能煮焦,关键是要掌握火候,细火慢熬才行。
最后放上盐和味精。
所以,一般家庭是不做肉骨头粥的,费时费力还不经喝。
她还警告我,街上的肉骨头
粥不能多吃,因为有的老板为省钱把客人吃过的骨头,又重新放进锅里煮。
也不知她说的是真是假。
反正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吃过肉骨头粥,不是因为害怕不
卫生,而是口袋里的钱还不够分配的呢。
不过,我还是经常到那家肉骨头粥铺去,主要是想看看她们怎么处理吃完的骨头的。
可老板娘好象明白我的意图,总是笑眯眯的招呼我:“小姑娘,来吃一碗啊。
”
然后,我撒腿就逃。
阳春面阳春面名字挺好听,很高贵的样子,其实是江南老百姓
最爱吃最便宜因而也最能爽气掏钱的大众面食。
《上海的早晨》中资本家徐义德为了逃避公私合营装穷,叫小伙计送的午饭就是这个
阳春面,可见,阳春面是属于劳苦大众的专利。
至于为什么取这样一个阳春白雪的名字,
可能是取其反义吧,但我敢肯定,取这个名字的人绝不是下里巴人。
二十多年前,舅舅一家好象特别喜欢吃阳春面,每到星期天,舅舅就必定带领全家到
镇上的面馆去吃阳春面。
两个表弟兴高采烈,但我却很不喜欢。
阳春面上除了撒一些葱花就没有别的了,光溜溜的,一点味道都没有,吃了第一口就
不想吃第二口。
每次我都没有方法把一碗阳春面吃完,我总是旁敲侧击地提醒舅舅还是吃
馄饨好,至少还有点肉味。
但舅舅坚决不肯。
苏州城历史悠久,私家园林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至明代建园之风尤盛,清末时城内
外有园林170多处。
为苏州赢得了“园林之城”的称号。
现存名园十余处,闻名遐尔的有
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网狮园、怡园等。
苏州园林战地面积小,采用变换无穷、不拘一格的艺术手法,以中国山水花鸟的情趣,寓唐诗宋词的意境,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
假山、树木,安排亭台楼阁、池塘小桥,使苏州园林以景取胜,景因园异,给人以小中见
大的艺术效果。
拙政园享有“江南名园精华”的盛誉。
宋、元、明、清历代园林各具自然的、历史的、文化的、艺术的特色。
苏州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重点风景旅游城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古以
来被人们誉为“园林之城”,其盛名享誉海内外。
苏州古典园林历史绵延2000余年,在
世界造园史上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价值,她以写意山水的高超艺术手法,蕴含浓厚的传
统思想文化内涵,展示东方文明的造园艺术典范。
实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
与“苏州园林”并驾齐名的苏州风景名胜虎丘、天平山、石湖等风景区也是古往今来海内外游客向往
的游览胜地。
明清时期,苏州封建经济文化发展达到鼎盛阶段,造园艺术也趋于成熟,出现了一批
园林艺术家,使造园活动达到高潮。
最盛时期,苏州的私家园林和庭院达到280余处,至
今保存完好并开放的有,始建于宋代的沧浪亭、网师园,元代的狮子林,明代的拙政园、
艺圃,清代的留园、耦园、怡园、曲园、听枫园等。
其中,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
山庄因其精美卓绝的造园艺术和个性鲜明的艺术特点于97年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苏州园林是城市中充满自然意趣的“城市山林”,身居闹市的人们一进入园林,便可
享受到大自然的“山水林泉之乐”。
在这个浓缩的“自然界”,“一勺代水,一拳代山”,园内的四季晨错变化和春秋草木枯荣以及山水花木的季相变化,使人们可以“不出城郭而
获山林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乐”。
苏州园林是文化意蕴深厚的“文人写意山水园”。
古代的造园者都有很高的文化修养,能诗善画,造园时多以画为本,以诗为题,通过凿池堆山、栽花种树,创造出具有诗情画
意的景观,被称为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
在园林中游赏,犹如在品诗,又如在赏画。
为了表达园主的情趣、理想、追求,园林建筑与景观又有匾额、楹联之类的诗文题刻,有
以清幽的荷香自喻人品(拙政园“远香堂”),有以清雅的香草自喻性情高洁(拙政园
“香洲”),有追慕古人似小船自由漂荡怡然自得的(怡园“画舫斋”),还有表现园主
企慕恬淡的四园生活的(网师园“真意”、留园“小桃源”)等等,不一而足。
这些充满
着书卷气的诗文题刻与园内的建筑、山水、花木自然和谐地揉和在一起,使园林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均能产生出深远的意境,徜徉其中,可得到心灵的陶冶和美的享受。
苏州园林虽小,但古代造园家通过各种艺术手法,独具匠心地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景致,在园中行游,或见“庭院深深深几许”,或见“柳暗花明又一村”,或见小桥流水、粉墙
黛瓦,或见曲径通幽、峰回路转,或是步移景易、变幻无穷。
至于那些形式各异、图案精
致的花窗,那些如锦缎般的在脚下迁伸不尽的铺路,那些似不经意散落在各个墙角的小品。
..更使人观之不尽,回味无穷。
苏州有许多特产,我就来给大家介绍介绍吧! 1、阳澄湖大闸蟹。
推荐度★★★★★ 阳澄湖清水大闸蟹享有“蟹中之王”的美称,其外形特征:青背、白肚、黄毛、金爪、体壮。
青背,蟹背青得发亮,清爽,半透明,烧熟后,显纯红,红得
鲜艳。
它不同于其它湖区螃蟹的灰色,色暗,泥土色重,熟后呈淡红,红中带灰。
白肚,蟹
肚呈白色,白得有光泽,给人以水亮玉质般美感(随着养殖业的发展,有些水深的地方也
养殖阳澄湖大闸蟹,因而有少量其它湖区螃蟹肚灰白或灰色,或白得不清洁。
黄毛,蟹螯上的绒毛、蟹爪上的须毛呈黄色。
雄蟹绒毛密而软,不带泥土屑。
蟹爪上毛须清爽,显黄色。
其它湖区蟹毛带泥土色,不清洁。
金爪,蟹爪尖上呈烟丝般金黄色。
其它湖区的蟹,爪尖上没有明显的金黄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