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发展理论ppt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殖器期(3-6岁):弗洛伊德所说的性动力
主要是指儿童对异性父母的一种恋,即:俄狄
普斯情结(Oedipus Complex)。
潜伏期(6-青春期):随着建立较强的抵御
恋母情结,儿童进入到潜伏期。 青春期(从 青春期至成年期),经过暂时的潜伏 期,青春期的风暴就到了,走向婚姻、繁衍后 代。
弗洛伊德——心理发展阶段说
获得客体永久性。
客体永久性
2、前运算思维阶段(2-7岁)
从这个时期开始,儿童具有表象思维, 有运用符号的能力,其智力活动处于表 象水平。
自我中心 缺乏守恒性 不可逆性
皮亚杰关于思维的研究:三座山测验
实验:把一个娃 娃放在桌子不同 位置,问不同年 龄的 儿童“娃娃 看到了什么?”
结果:
4-5岁的儿童回答与自己的观察角度看到 的一样 7-8岁知道不同位置应该不同,但是不能 得出三座山的关系 8岁以后能正确作答 说明:儿童在幼儿阶段是前运算思维形 式,对事物进行判断时是自我中心的, 不会站在他人角度考虑问题
这是不是强化?
4岁的小华到幼儿园以后,从来没有好好吃 过饭。一次,他因为饿,终于把一顿饭很 快地吃完了。老师很高兴,一面说:“小 华乖,老师真高兴!”一面报以微笑,轻 轻摸他的头。还在教室墙上的奖励栏里给 他加了一朵小红花。
从此以后,小华吃饭慢慢好起来了。 是强化
这是不是强化?
妈妈要送小琳去幼儿园,她不愿去,大 哭,妈妈说,你要是去幼儿园,下午给 你买好玩的玩具。下午妈妈接小琳回家 时,真给她买了玩具。
“B更长”或“A更长”(不守恒)
“一样长” (守恒)
面积守恒(8-9岁)
基本原理:不管橡皮泥形状改变,它们仍是一样大 向儿童呈现(Ⅰ) 向儿童呈现(Ⅱ)
A
B
问儿童:两张图上的表面积是一样大,还是不一样大? “B更大” (不守恒) “一样大” (守恒)
前运算阶段:2-6、7岁
不可逆的
左
右 左
右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个时期儿童的认知能力摆脱知觉的 局限,获得概念的稳定性,达到守恒。 对具体问题可以进行逻辑运算。 思维具有可逆性和守恒性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还需要具体形象的支持 2x3=6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这个时期儿童的思维形式能够从具 体内容中解放出来,能够提出假设, 可以进行演绎推理、归纳推理解决 抽象问题。
年龄
0~1岁 1~3岁 3~6岁 6~11岁 12~18岁
发展特点
基本的信任—不信任 自主感—羞怯、疑虑 主动感—内疚感 勤奋感—自卑感 自我同一感—角色混乱
成年早期 成年中期
老年期
18~25岁 25~65岁
65岁以上
亲密感—孤独感 繁殖感—停滞感
完善感—失望感
发展阶段
年龄阶段
基本特征
婴儿如果得到温情而具响应性的照顾,就会获得一 种信任感或信心,即认为世界是美好的。如果婴儿 得等很长时间才获得所需的照顾,或者受到苛刻的 对待,就会产生不信任。主要的照料者就是这时候 的社会代理。
12
自我认同对角色 混乱
青少年期
亲密对孤立
青年期
繁衍对停滞
中年期
完善对失望
老年期
2018/11/19
名词解释:
1、自我同一感:是一种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上有什
么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 为理想中的人等自我形象和自我 历程的体验。
2、合法延缓期:是指对成人承担义务的延缓。青少年
可以利用这一段时间,触及各种人生观、思想、价值 观,进行选择、尝试,确定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将来的职业,最终确立自我同一感。
第三节 认知发展观:皮亚杰的理论
Jean Piaget, 1896年8月9日~ 1980年9月16日
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7岁)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个时期的儿童主要凭感知和动作
手段反映外界环境。
信任对不信任
出生至1岁
自主对羞愧和怀疑
1-3岁
儿童通过利用新的心理技能和活动技能,想为自己 做选择、做决定。如果父母允许合理的自由选择, 并不强迫或者羞辱孩子,那么自主就能够培养起来。 此时父母是关键的社会代理。
主动对内疚
3-6岁
Hale Waihona Puke 通过建立信任的游戏,儿童探索他们自己可能成为 什么类型的人。如果父母对孩子新的目的感给予支 持,那么主动感(即感到有雄心、有责任感)就会 得到发展。如果父母要求的自我控制太多,就可能 会引发过度的内疚。这时候家庭是关键的社会代理。
勤奋对自卑
2018/11/19
6-11岁
在学校里,儿童会发展与他人一起合作的能力。如 果在家里、在学校,或与同伴一起时,体验到消极 的经验,导致他们觉得自己无能,就会出现自卑感。 这老师和同伴是关键的社会代理。
11
发展阶段
年龄阶段
基本特征 青少年试图回答“我是谁”、“我在社会中的位置是什 么”这样的问题。他们通过探索价值观和职业目标,进 而形成个人的自我认同。消极的结果就是他们对未来的 成人角色含糊不清。这一时期同伴团体是关键的社会代 理。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建立深厚的友谊,与另一个人获 得爱和陪伴感,或共享的自我认同。孤独感或孤立感可 能是源于无力建立友谊或亲密关系。这时候关键的社会 代理是爱人、配偶、亲密朋友(男女两性)。 在此阶段的成人要面对的任务是,在自己的工作中做出 成绩,支撑家庭,或关照年轻人的需要。这些相关标准 是由个体生活于其中的文化决定的。那些无法或者不愿 承担这些责任的人就会变得停滞和自私自利。这时候重 要的社会代理是配偶、孩子以及文化规范。 老年人回首自己的生活,要么觉得它是有意义的、富有 成果的、愉快的经验,要么觉得基本上是对未完成的诺 言、未实现的目标充满失望。对自己的生活不满意的人 会害怕死亡。个体的生活经验,尤其是社会经验决定了 生命最后阶段的结果。
二、依恋理论
1、依恋定义
人与人建立起来的、双方互有的亲密感受 以及互给温暖和支持的情感联系。 婴儿期的依恋: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 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
社会化的标志。又称母婴依恋。
鲍尔比:习性学理论
依恋是本能反应的结果,无须学习,可 以被环境中所存在的合适的刺激所激 起。 重视相互性依恋的发展。
第二节 学习观
一、斯金纳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一、斯金纳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经典条件作用
Ivan Pavlov, 18491936, 因 为 对 动 物 消化腺的创造性研 究获1904年诺贝尔 生理学奖。
巴甫洛夫
Pavlov’s Experiments
Pavlov’s Experiments
质疑:
博克的农场景观实验
3岁幼儿能很好完成博克的任务
说明:当场景是儿童熟悉的,问题容易 让幼儿理解时,幼儿是能够考虑他人的 观点的
休斯的警察抓小偷的实验
结果:3岁半至5岁的幼儿90%能正确回答
皮亚杰关于思维的研究:守恒实验
具有了守恒概念:数目守恒(6-7岁)
基本原理:空间距离改变,数目保持不变
精神分析理论
0-1岁,口唇期.嘴是满足本能需要的源泉, 由于母亲为婴儿提供食物,于是母亲便成 为与满足需要相连结的对象,也自然成了 依恋的对象.
依恋是由内部的、直接的成熟所激起的 自然现象,并以需要的满足为中介
2018/11/19
64
社会学习理论
观点:由于照顾者总是与满足婴儿的食物 需要相联结,减少了饿的内驱力,从而 使照顾者获得了强化,成了满足婴儿需 要客体,于是婴儿就产生了对照顾者的 依恋。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
狗+食物 狗+铃声 流唾液 不流唾液
(无条件反射) (无反应) (无条件反射)
狗+铃声+食物
狗+铃声
流唾液 流唾液
(条件反射)
巴甫洛夫的 经典条件反 射观点 无关刺激和无 条件刺激多次 结合,无关刺 激最后会变成 条件刺激。
经典条件作用的例子:
学校恐惧症或教室恐惧症 学校与挨批评这两个刺激总是联系 在一起,到后来即使不挨批评,学 校这一单个刺激也会使他害怕。
第二讲 发展理 论
主要内容:
精神分析观 学习观 认知发展观 进化观 背景观 毕生发展观
第一节 精神分析观 一、弗洛伊德心理发展阶段论
二、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论
一、弗洛伊德心理发展阶段论
Sigmund Freud 1856—1939
心理发展阶段论
口唇期(0―1岁):通过吸、咀嚼、吞咽等口
腔动作产生快感。 肛门期(1―3岁):这个时期儿童的性兴趣集 中到肛门区域,大便产生肛门区的愉快感觉, 儿童以排泄为快乐,或以抹粪或玩粪便而满足。
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阿尔伯特·班杜拉 (Albert Bandura ,1925—):新行 为主义的主要代表 人物之一,社会学 习理论的创始人。
2018/11/19
2018/11/19
33
33
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实验:让儿童分组观看一部简短的电影。电影的内容是 写一个男子拼命拳击一个吹气的玩偶,一边打一边叫。 这个男人的攻击性行为受到三种不同的对待: 第一种:攻击者来到一组儿童面前,受到另一个成 人的表扬,还给他汽水、巧克力作为奖励 第二种:银幕上出现另一个成人来惩罚攻击者,称 他为“大暴徒”,迫使攻击者畏惧逃离 第三种:既无奖励又无惩罚
0-1岁: 口唇期 1-3岁: 肛门期
3-6岁: 前生殖器期 6-至青春期: 潜伏期
青春期至成年期: 青春期
二、艾里克森心理发展阶段论
1、考虑到生物学的影响, 也考虑到文化和社会因素 2、自我在个人及其环境的 交互作用中期重要作用 3、将心理发展分为八个阶 段
名称
婴儿期 儿童早期 学前期 学龄期 青年期
研究结果: 第二组(惩罚组):儿童几乎没有攻击行
为最少
第一组(奖励组):攻击行为最多 第三组(控制组):攻击性居中
观察学习:
儿童可以通过观察成人榜样的行为而习得 新行为。
强化类型
直接强化: 通过外界因素对学习者的行为直接进 行干预。 替代强化: 学习者看到他人成功和赞扬的行为, 增强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 自我强化: 行为达到自己设定的标准时,以自己 能支配的报酬来增强、维持自己行为 的过程。 自我效能感:相信自己的能力和特征有助于自己获 得成功。
操作条件反射
B.F.Skinner, 1904-1990, 行为主义学派 代表人物
斯金纳
Operant Conditioning
白鼠压杠杆反应-食物的刺激继续按 压杠杆, 食物强化了按压杠 杆的反应。
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正强化:呈现一个愉快刺激以提高一个反 应发生的概率。 负强化:撤消一个厌恶刺激以提高一个反 应发生的概率。 惩罚: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撤消一个愉快 刺激以降低一个反应发生的概率。
强化误用 第二天早上,妈妈要送小琳去幼儿园时, 小琳又大哭,而且比昨天哭得厉害。
使用强化需注意的事项:
强化物须紧随着良好行为,间隔越长,效果越 差。 在给以强化物的同时表扬儿童的良好行为。 强化物最好是用表扬和爱抚,使用的词语应富 于变化。 训练初期使用持续强化,行为稳固后采用间歇 强化。 强化应该一视同仁,公平而适度。 行为养成后,应逐渐从物质强化转为活动和精 神强化。
2018/11/19
65
婴儿的依恋行为 确实是由母亲的 喂食行为引起的 吗?
2018/11/19
66
哈罗的实验:布母猴实验
结果:母亲的温暖比食物更重要
2018/11/19 67
第五节 背景观
第四节 进化观
一、习性学与进化发展心理学
二、依恋理论
一、习性学与进化发展心理学
印刻现象:
奥地利动物习性学家 Lorenz发现,小鸭和 小鹅通常将出生后第 一眼看到的对象当作 自己的母亲,并对其 产生偏好和追随反应, 这种现象叫“印刻”。
心理学家将“印刻”发生的时期称为动 物认母的关键期。
关键期:儿童在某个时期最容易学 习某种知识技能或形成某种心理特 征,过了这个时期发展的障碍就难 以弥补。 敏感期: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行为 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 最为迅速的时期,错过这个时期则 学习比较困难,发展比较缓慢。
向儿童呈现(Ⅰ) A B A B 向儿童呈现(Ⅱ)
问儿童:两排珠子一样多?不一样多? “B行多(不守恒)” “一样多(守恒)”
长度守恒(7-8岁)
基本原理:不管一根线段或棒在形状或空间安排上有何 变化,长度保持不变 向儿童呈现(Ⅰ) A B A B 向儿童呈现(Ⅱ)
问儿童:两根棒一样长还是不一样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