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高效滚动冲击系列训练 能力专题1 图像、图解、图谱类提升要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能力专题1图像、图解、图谱类提升要诀
一、概念图类
概念图是以图示形式来展示概念间层级结构的示意图。
其主要目的和作用是理清生物学概念之间的独立关系、从属关系,使分散的生物学概念系统化。
解题要诀
典例精析小杨同学将部分生物学知识归纳如下,其中正确的是()
解析血浆和组织液可以相互转化,组织液→淋巴是单向的,淋巴液通过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A项错误;激素分泌的调节存在着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腺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B项正确;在血糖调节过程中,如果血糖浓度过高,血糖转化成糖元或脂肪等物质,如果血糖浓度过低,则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可以促进肝糖元分解成葡萄糖,淀粉与肝糖元不能直接相互转化,C项错误;能量流动是单向的,所以D项错误。
答案 B
押题训练
1.下列有关概念的关系图,正确的是()
答案 A
解析噬菌体属于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故不属于原核生物,B项错误;所有的抗体都是蛋白质,C项错误;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畸变三种,D 项错误;核酸包括DNA和RNA,具有催化作用的RNA属于酶的一种类型,A正确。
2.图中①、②、③分别代表某个概念或某类物质。
以下各项中,能构成图中关系的是()
A.DNA、染色体、基因
B.反射、条件反射、体液调节
C.酶、蛋白质、激素
D.能量流动、物质循环、营养级
答案 C
解析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有些激素(如胰岛素)也是蛋白质,因此酶和激素与蛋白质之间为交叉关系,酶和激素是两类物质,为并列关系。
3.如图是用集合的形式表示各种生物名词之间的关系,则下列表格中与图示相符的是
()
选项 1 2 3 4
A 真核生物植物蓝细菌叶绿体
B 能源物质糖类多糖乳糖
C 免疫特异性
免疫
细胞免疫效应B细胞
D 生态系统群落种群个体
答案
解析蓝细菌属于原核生物且不含叶绿体;乳糖属于二糖;免疫包括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效应B细胞参与体液免疫过程;生命系统的部分结构层次为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二、模式图、示意图类
该类题型以图像、图形、图解为试题的信息来源,即通过图解图示创设新情境,以生物学科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等作为载体,通过精心设计而命制的一种信息处理和分析迁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解图示的识别、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题要诀
典例精析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Rubisco)是光合作用中决定碳同化速率的关键酶,由SSU和LUS两个亚基组成,其合成过程如图所示(图中数字表示生理过程,字母表示物质或结构,“→”表示物质转移的途径或方向),请回答:
(1)写出下列字母对应的物质或结构:a.________,c.________,e.____________。
(2)图中数字表示相同过程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d表示核糖体,由图判断翻译过程中核糖体相对于mRNA的移动方向是
________(填“左→右”或“右→左”)。
mRNA上结合的核糖体越多,合成一条多肽链的时间________(填“不变”“越长”或“越短”)。
(4)由图可知,Rubisco的合成受____________中的基因和________中的基因共同控制。
解析本题以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的合成过程示意图为信息载体,考查细胞的结构、基因表达的过程等相关知识。
解题的关键是读懂图中信息,明确图中各部分结构和过程的名称。
(1)由图示可直接判断出a为核孔,c为多肽(链),e负责催化叶绿体DNA 的转录过程,应为RNA聚合酶。
(2)①和③都表示转录过程,②和④都表示翻译过程。
(3)根据图中核糖体上生成多肽链的长度,可判断出核糖体相对于mRNA的移动方向为
“右→左”。
mRNA上结合的核糖体越多,在一定时间内合成的多肽链越多,但合成一条多肽链所需的时间不变。
(4)SSU亚基由细胞核基因控制合成,LUS亚基由叶绿体基因控制合成,二者组装在一起才能形成Rubisco。
因此,Rubisco的合成同时受细胞核基因和叶绿体基因的控制。
答案(1)核孔多肽(链)RNA聚合酶(2)①和③、②和④(3)右→左不变(4)细胞核叶绿体
押题训练
4.下图表示部分细胞结构及相关的几种蛋白质,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①蛋白使细胞间的黏着性增强,用胰蛋白酶处理可使细胞分散开
B.②蛋白参与的跨膜运输方式可能是主动转运或易化扩散
C.③蛋白与多糖结合形成的物质在细胞癌变后,其含量将增多
D.④蛋白具有催化功能,其可能是将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的酶
答案 C
解析细胞之间的连接物质主要是蛋白质,用胰蛋白酶能将其分解,从而使细胞分散开来;②蛋白为载体蛋白,需要载体蛋白参与的跨膜运输方式是主动转运和易化扩散;细胞发生癌变后,糖蛋白将减少;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发生在细胞溶胶中,需要相关的酶催化。
5.下图为真核细胞中RNA参与蛋白质合成的翻译过程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翻译过程中,参与的RNA分别为:①____________、③________和②中的
____________。
(2)根据给出的密码子判断,图中①所携带的氨基酸为________,该过程中②的移动方
向为________(填“向左”或“向右”),合成的多肽链共有________个肽键。
(3)很多多肽链合成时第一个氨基酸都是甲硫氨酸,然而细胞中大部分蛋白质的第一个
氨基酸并不是甲硫氨酸,这是因为很多多肽链要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处进行加工、修饰。
(4)若以③为模板合成一条多肽链需要的时间是1 s,但在2 s内③却指导合成了数条同
种多肽链,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转运RNA(tRNA)信使RNA(mRNA)核糖体RNA(rRNA)(2)脯氨酸向右8(3)内质网和高尔基体(4)一个③可以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进行多条相同多肽链的合成
解析(1)在翻译过程中,mRNA是合成蛋白质的模板,tRNA是运输氨基酸的工具,核糖体是翻译的场所,核糖体中含有rRNA。
(2)①携带的反密码子与mRNA上的密码子CCG配对,密码子CCG编码的氨基酸是脯氨酸。
从mRNA上找到起始密码子AUG和终止密码子UAA,起始密码子AUG在左,终止密码子UAA在右,因此,在整个翻译过程中②的移动方向为向右。
从起始密码子到终止密码子共有10个密码子,终止密码子不编码氨基酸,因此合成的多肽链共含有9个氨基酸,8个肽键。
(3)真核生物细胞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具有对新合成的肽链进行加工、修饰的作用。
(4)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一个mRNA上可以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进行多条相同多肽链的合成,因此,若以③为模板合成一条多肽链需要的时间是1 s,则在2 s内能合成多条同种多肽链。
6.下图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解(能量单位:J·cm-2·a-1),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所示,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是由__________固定的太阳能,图中A代表
____________。
(2)植食性动物的能量有________J·cm-2·a-1传递到肉食性动物体内。
(3)草鱼以水草为食,白鲢以绿藻和水草为食,草鱼与白鲢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调
查鱼塘中草鱼的种群密度,最好采用____________法。
(4)由于食性不同,鱼塘中鱼类等生物在高度上具有分层现象,群落的这种空间结构称
为____________。
(5)建立“桑基鱼塘”,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体现的生态学基本原理是:实现了对能量
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生产者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2)2.5(3)竞争标志重捕(4)垂直结构
(5)多级利用
解析(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包括由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输入的有机物中的能量,其中主要是由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分析图示,各营养级的能量去路中已经包含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分解者分解的能量和未被利用的能量,没有标注的只剩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
(2)要求植食性动物传递给肉食性动物的能量,必须先求出肉食性动物具有的能量,肉食性动物具有的能量为0.05+2.1+5.1+0.25=7.5(J·cm-2·a-1),其中有机物输入的能量为5 (J·cm-2·a-1),来自植食性动物的能量为7.5-5=2.5( J·cm-2·a-1)。
(3)草鱼与白鲢具有共同的食物来源,因此二者具有竞争的关系。
草鱼具有较强的运动
能力,因此调查鱼塘中草鱼的种群密度,最好采用标志重捕法。
(4)由于食性不同,鱼塘中鱼类等生物具有分层现象,因为是上下分层,所以应为垂直结构。
(5)建立“桑基鱼塘”,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体现的生态学基本原理是: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
三、装置图类
该题型是利用装置图呈现试题信息,简化了试题的文字叙述,省去了大量阅读的时间,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识图能力、实验分析能力等。
解题要诀
典例精析某同学用图1所示的装置,探究不同浓度2,4-D溶液对大豆种子细胞呼吸速率的影响,结果如表所示。
组别2,4-D溶液
浓度(mol/L)
有色液滴移动的距离(mm)
0 min 10 min 20 min 30 min 40 min 50 min
A 0 0 1.1 2.2 3.3 4.4 5.5
B 10-120 6.5 13.0 19.5 26.0 32.5
C 10-100 8.0 16.0 24.0 32.0 40.0
D 10-80 7.5 15.0 22.5 30.0 37.5
请回答:
(1)实验中属于对照组的组别是________(填字母)。
(2)图1的实验装置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而有色液滴
移动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利用表中的相关数据,在图2给出的坐标系中绘出大豆种子
细胞呼吸速率与2,4-D溶液浓度的关系图。
(4)与D组相比,当2,4-D溶液浓度为10-12mol/L时,有色液滴
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更________。
图2
解析本题以图表为信息载体,主要考查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表格中数据的分析方法、坐标曲线图的绘制方法和设计实验的基本方法。
(1)不做实验处理的组为对照组,即A组。
(2)NaOH溶液可以吸收细胞进行需氧呼吸时释放的CO2;由需氧呼吸的反应式可知,当细胞进行需氧呼吸时,消耗1 mol O2释放1 mol CO2,而在本题中释放的CO2被实验装置中NaOH溶液吸收了,则实验装置中左侧瓶内气压将下降,有色液滴向左侧移动。
(3)在绘制曲线图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分别标注纵、横坐标所代表的含义,并注明单位;②选取合适且易于使用的刻度;③根据给出的数据逐一描点;④以能穿过最多点的直线或圆滑的曲线连接各点。
(4)对比表中B 组和D组的数据可知,在单位时间内B组有色液滴移动的距离比D组短。
答案(1)A(2)吸收需氧呼吸释放的CO2需氧呼吸消耗O2后引起左侧瓶内气压下降
(3)如图所示(4)短
押题训练
7.某科研小组为探究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变化情况,设计了由透明的玻璃罩构成的小室(如图甲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将该装置放在自然环境下,测定夏季一昼夜小室内植物氧气释放速率的变化,得到
如图乙所示曲线。
那么影响小室内植物光合作用速率变化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___________;装置刻度管中液滴移到最右点是在一天中的________点。
(2)在实验过程中某段光照时间内,记录液滴的移动,获得以下数据:
每隔20 min记录一次刻度数据
……24 29 32 34 ……
(3)与f点相比,e点时刻C3的合成速率________,与b点相比,a点形成的原因可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光强度、温度18(或g)(2)de或fg(3)慢a点时刻温度较低
解析(1)该实验是在自然环境下进行的,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主要是光强度和温度。
通过图乙所示曲线可知,由cg段氧气的量逐渐积累,在g点时停止增长。
(2)表格数据表明每20 min测量后的差值依次是5、3、2,氧气增长速率逐渐降低,对应的曲线段是de或fg段。
(3)e点出现的原因是蒸腾作用导致气孔关闭,二氧化碳供应不足,C3合成速率下降,使光合作用强度降低。
a点出现的原因是温度下降抑制了呼吸作用。
四、系谱图类
该题型是生物学中特有的图形,以方框、圆圈、线段等表示复杂的遗传信息,图中蕴含了亲子世代、男女配合、遗传特点等多层含义,能考查学生对遗传规律的理解能力,对系谱图的分析、判断及推理能力。
解题要诀
典例精析分析如图所示的家族遗传系谱图,其中一种病为伴性遗传。
经检测,已知Ⅰ1无甲病的致病基因,Ⅰ2、Ⅱ6的家族无乙病病史,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甲病:显性基因为A,隐性基因为a;乙病:显性基因为B,隐性基因为b)
(1)Ⅰ2的基因型为________,Ⅲ1的基因型为________。
(2)若Ⅱ2再次怀孕后到医院进行遗传咨询,已鉴定胎儿为女性,但医生仍建议不要生育,
原因是仍存在________的患病概率。
(3)若Ⅲ2与Ⅲ3近亲结婚,子女同时患甲、乙两病的概率为________。
(4)如果Ⅰ1与Ⅰ2生一女儿,且不患甲病。
则可能是亲本之一的________在产生配子时
异常。
(5)经查Ⅲ4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YY,原因是其父亲形成精子过程中,________________
分裂没正常进行。
解析本题以甲、乙遗传病系谱图为命题背景,主要考查遗传方式的判定、基因型的推断、遗传概率的计算以及染色体数目变异的原因分析等。
破题的关键在于运用题干所给“Ⅰ1无甲病的致病基因,Ⅰ2、Ⅱ6的家族无乙病病史”等信息,并结合系谱图,判断出甲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1)由Ⅱ1和Ⅱ2不患乙病、Ⅲ1患乙病可知,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则根据题意可知甲病为伴性遗传。
由于Ⅰ1无甲病致病基因,Ⅰ2患甲病,其女儿全部患病,而其儿子不患病,说明该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
只考虑甲病时,Ⅰ2的基因型为X A Y,只考虑乙病时,由于Ⅰ2的家族无乙病病史,所以其基因型为BB,因此Ⅰ2的基因型为BBX A Y;只考虑甲病时,Ⅲ1不患病,其基因型为X a X a,只考虑乙病时,Ⅲ1为患者,其基因型为bb,因此Ⅲ1的基因型为bbX a X a。
(2)只考虑乙病时,由Ⅲ1的基因型为bb可知,Ⅱ1、Ⅱ2的基因型分别为Bb、Bb,而Ⅱ1不患甲病,则其基因型为BbX a Y;只考虑甲病时,Ⅰ1与Ⅰ2的基因型分别为X a X a和X A Y,Ⅱ2的基因型为X A X a,再结合乙病可知,Ⅱ2的基因型为BbX A X a。
Ⅱ1(BbX a Y)和Ⅱ2(BbX A X a )每次生育后代中女孩正常的概率为3/4×1/2=3/8,则女孩患病的概率为5/8。
(3)由Ⅱ1(BbX a Y)和Ⅱ2(BbX A X a )及Ⅲ2患甲病,可推出Ⅲ2的基因型为1/3BBX A Y 、2/3BbX A Y 。
只考虑乙病时,Ⅰ1的基因型为Bb ,Ⅰ2的基因型为BB ,则Ⅱ5的基因组成为1/2Bb 、1/2BB ,进而推知Ⅲ3的基因型为1/4Bb 、3/4的BB ,Ⅲ3不患甲
病,则Ⅲ3的基因组成为1/4BbX a X a 、3/4BBX a X a 。
Ⅲ2和Ⅲ3的子女患乙病的概率为23×14
×14=124,患甲病概率为12
,则两病兼患的概率为1/48。
(4)由Ⅰ1与Ⅰ2的基因型分别为BbX a X a 、BBX A Y 可知,他们的女儿可能的基因型为BBX A X a 或BbX A X a ,所有的女儿都应患甲病,但所生女儿不患甲病,则可能是因为其父亲产生了异常配子。
(5)Ⅲ4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YY 的原因是其父亲形成精子的过程中,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后,形成的两条Y 染色体未分开,而移向同一极,形成了含两条Y 染色体的配子。
答案 (1)BBX A Y bbX a X a (2)5/8 (3)1/48 (4)父方(或Ⅰ2) (5)减数第二次
押题训练
8. 狗皮毛的颜色是由两对位于常染色体上独立遗传的基因(A 、a 和B 、b)控制,共有4种
表现型:黑色(A__B__)、褐色(aaB__)、红色(A__bb)和黄色(aabb)。
某兴趣小组调查狗皮毛颜色的遗传情况后,得到下图所示的一个系谱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Ⅱ1的基因型是aaBb ,Ⅲ5的基因型为AABb 或AaBb
B .Ⅱ4为纯合子的概率为1/3
C .如果Ⅲ2与Ⅲ6杂交,产下的小狗是红色雄性的概率是5/12
D .Ⅲ1与表现型为黑色或者红色的雄狗杂交,才可能产下红色的小狗
答案 C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系谱图中的表现型并结合题干给出的信息,判断出相应个体的基因型,从而进一步进行概率计算。
根据系谱图可知,Ⅲ1为黄色狗,其基因型为aabb ,再根据Ⅱ1为褐色狗,其基因型为aaB__,可推出Ⅱ1的基因型是aaBb ;同理,可
推出Ⅱ2的基因型为AaBb,Ⅱ5的基因型为Aabb,Ⅱ6的基因型为AaBb,则Ⅲ5的基因型为AABb或AaBb,故A正确。
根据系谱图中Ⅰ1和Ⅰ2的后代有双隐性个体Ⅱ3,可推出双亲都为双杂合个体,即Ⅰ1和Ⅰ2的基因型都为AaBb,则Ⅱ4(aaB__)为纯合子的概率为1/3,故B正确。
根据前边推出的Ⅱ1的基因型为aaBb、Ⅱ2的基因型为AaBb,再结合Ⅲ2为黑色狗(A__B__),可推出Ⅲ2的基因型为1/3AaBB、2/3AaBb,而Ⅲ6为黄色狗,其基因型为aabb,则Ⅲ2与Ⅲ6杂交,产下的小狗是红色(A__bb)雄性的概率是1/2×2/3×1/2×1/2=1/12,故C错误。
Ⅲ1为黄色雌狗,其基因型为aabb,欲使Ⅲ1产下红色小狗(A__bb),则所选雄狗的基因型应为AABb、AaBb、AAbb、Aabb,即表现型为黑色或红色,故D正确。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