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学期第八次联考试题含解析 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开展联盟2021-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八次联考试题〔含解
析〕
考生注意:
1.本套试卷一共150分,考试时间是是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上在答题卡上。
3.本套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人教版必修1~4。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阐述类文本阅读〔此题一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巴蜀文明源远流长,历史文化积蕴深沉。
巴蜀文化与巴蜀文学的开展并非同轨运行,直到西汉文翁入蜀兴学,巴蜀文学才渐开展起来。
令人惊讶的是,巴蜀文学刚刚起步时,就出现了以蜀中四贤为出色代表的作家,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魏晋有南北之分,南朝诗歌创作兴盛,而蜀中却无一知名作家。
到了唐代,巴蜀文学又重新焕发出光荣,迎来了又一个文学顶峰。
五代时期为地方权力割据,但文学创作呈现出兴盛场面,尤其是后蜀时期,西蜀成为词创作的中心。
宋代是继唐代之后巴蜀文学创作的另一个顶峰。
宋代对文官的优待以及崇文轻武的政策,加上五代末期大批文人入蜀,使人才济济,导致宋代巴蜀文学繁荣兴盛。
这种繁盛场面维持到宋端平三年蒙古铁蹄南下破蜀,便发生了变化。
从元代到清代,遭受屡次战争创伤,人口急剧减少,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均遭到重创难以复原。
加上明清时期经济与文化中心向江浙转移,经济的衰退导致文教的式微,元明清时期巴蜀文坛难以如唐宋时期辉煌。
巴蜀作家往往具有创新精神,站在当时文学创作的最前沿,作品代表了整个文坛的最高成就。
其中汉赋、唐诗、宋词的出色代表者就是巴蜀作家,从而独领风骚而万世流芳。
汉赋是在司马相如手中定型的,为汉代辞赋创作奠定了根底。
唐诗中的出色作家陈子昂、李白,
在促进唐代诗风转变的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薛涛是唐代最为知名的女诗人,与宋代李清照一样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出色女作家代表。
五代时期西蜀成为词创作的中心,欧阳炯、孙光宪、李珣等都是当时最著名的词人。
宋代巴蜀作家又一次引领风骚。
苏轼的诗、文、词创作代表了宋诗、宋文、宋词的最高成就……上述巴蜀作家都是在分开后才扬名于世的,但也有一些作家是入蜀后才声名渐显的,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自古诗人例到蜀〞。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诸人皆曾入蜀。
盛唐两位边塞诗人高适和岑参,也都来为官,留下了许多吟咏蜀水风物的诗篇。
杜甫的七律是在蜀地定型的,同样也代表了唐诗中七律的最高成就。
此外,元稹、贾岛、李商隐、温庭筠、韦庄、李珣、孙光宪、黄庭坚、陆游、范成大等著名唐宋诗人都曾入蜀。
巴蜀作家似乎天生具有浪漫气质,巴山蜀水钟灵毓秀,古蜀大地悠久的HY传说孕育了诗人们的丰富想象。
在创作方法上偏向于浪漫主义,在风格上偏向于崇高壮美,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汉赋和唐诗最能显示巴蜀文学的崇高壮美风格。
这些不同时期的巴蜀作家,创作体裁与内容各不一样,但都表现出同样的崇高壮美风格。
巴蜀文学多才女作家。
中国古代文学史算得上是一部男性创作史,古代女作家寥寥,但巴蜀文学却不乏女诗人,甚至代有其人。
如汉代的卓文君,唐代的薛涛,五代的李舜弦、花蕊夫人与黄崇嘏,宋代的蒲芝、史炎玉、谢慧卿,明代的黄峨,清代的王淑昭、林颀、沈以淑、左锡嘉、梁清芬等。
巴蜀多女作家的一个前提是家族文学的兴隆,从宋代三苏起,直到清代绵州三李,中间出现数量众多的文学家族,这是巴蜀文学开展的一个突出现象。
此外,巴蜀自古就是多民族聚居之地,藏羌彝等少数民族与汉族和睦一共处,在民族交融和文化交流中,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学作品。
〔摘编自王永波?从时空维度看巴蜀文学?〕
1. 以下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哪一项
A. 巴蜀文学与巴蜀文化的开展并不同步,巴蜀文学直到西汉文翁入蜀兴学后才开展起来。
B. 优待文官及崇文轻武的政策带来了宋代巴蜀文学的兴盛及巴蜀作家独领风骚的格局。
C. 巴蜀作家往往具有创新精神,站在当时文学创作的最前沿,成为汉赋、唐诗、宋词的出色代表者。
D. 巴山蜀水以及古蜀地悠久的HY传说对蜀地及入蜀作家的创作方法和风格有积极的影响。
2. 以下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哪一项
A. 文章第一段按时间是顺序阐述巴蜀文学的开展历程,说明了巴蜀文学辉煌不再的历史成因。
B. 文章第二段列举不同时期巴蜀文学的代表作家,阐述了巴蜀作家的创新精神及辉煌成就。
C. 文章在阐述“自古诗人例到蜀〞时以大家耳熟能详的著名诗人为例,极大地增强了说服力。
D. 文章在分析了巴蜀文学具有崇高壮美风格及多才女作家特点的成因时运用了比照论证手法。
3. 根据原文内容,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哪一项
A. 巴蜀文学起步时就创造了奇迹,快速的开展导致其后南朝时期蜀地知名作家匮乏。
B. 元明清时期巴蜀文坛难以如唐宋时辉煌,这与当时巴蜀地区经济衰退密不可分。
C. 无论是蜀地诗人,还是入蜀的文人,其文学作品在创作方法上都表现出浪漫主义风格。
D. 家族文学的兴隆是巴蜀文学开展中的独有现象,也是巴蜀多才女作家的重要前提。
【答案】1. B 2. D 3. B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察考生挑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才能。
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阅读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展比拟、辨析。
解答理解和分
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络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B项,“优待文官及崇文轻武的政策带来了宋代巴蜀文学的兴盛及巴蜀作家独领风骚的格局〞过于片面。
结合“宋代对文官的优待以及崇文轻武的政策,加上五代末期大批文人入蜀,使人才济济,导致宋代巴蜀文学繁荣兴盛〞“巴蜀作家往往具有创新精神,站在当时文学创作的最前沿,作品代表了整个文坛的最高成就〞“巴蜀作家似乎天生具有浪漫气质,巴山蜀水钟灵毓秀,古蜀大地悠久的HY传说孕育了诗人们的丰富想象〞等分析可知,宋代巴蜀文学的兴盛也离不开“五代末期大批文人入蜀〞,巴蜀作家独领风骚的原因更多,其创新精神、浪漫气质等。
应选B。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
“挑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拟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挑选和整合的根底。
详细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态度,挑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
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挑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
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
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展对应比拟。
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表达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察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才能。
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根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根据。
D项,“运用了比照论证手法〞说法错误。
结合“在创作方法上偏向于浪漫主义,在风格上偏向于崇高壮美,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汉赋和唐诗最能显示巴蜀文学的崇高壮美风格。
这些不同时期的巴蜀作家,创作体裁与内容各不一样……
从宋代三苏起,直到清代绵州三李,中间出现数量众多的文学家族,这是巴蜀文学开展的一个突出现象〞分析可知,文章分析巴蜀文学具有崇高壮美风格及多才女作家特点的成因时并没有运用比照论证手法分析。
应选D。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才能。
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A项,“快速的开展导致其后南朝时期蜀地知名作家匮乏〞说法错误,文中并无两者存在因果关系的根据。
C项,“其文学作品在创作方法都表现出浪漫主义风格〞与原文不符,结合文本内容“在创作方法上偏向于浪漫主义,在风格上偏向于崇高壮美,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分析,文中说的是巴蜀作家在创作方法上偏向于浪漫主义。
D项,“独有现象〞说法错误,原文是说“这是巴蜀文学开展的一个突出现象〞,“突出〞是相比拟而言之意,因此不是“独有现象〞。
应选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此题一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个庞大的“银发场〞正悄然降临。
结合国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还只有9亿;但到了2050年,这个数字将激增至21亿,这意味着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将超过60岁。
据美林银行预测,到2050年,全球50岁以上人口的比例将从200年的17.8%增长到33.5%,全球“银发经济〞规模将在2021年增加到15万亿美元。
HY?财富?杂志指出,生物技术、智能设备、制药和护理效劳领域的一系列新产品将重点面向老年消费者。
互联网时代,银发经济越来越“智慧〞,成为一大亮点。
在HY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里,医疗机器人平均每天要行走185公里,不仅能为的病人远送药物和食物,为病人提供干净的床单,还能清理医疗垃圾。
在HY,超过7万个家庭护理机器人在家中照顾老年人。
此外,可以追踪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定位设备、检测老年人摔倒风险的可穿戴设备以及智能家居纷纷涌入场,在进步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同时,也为场带来更多活力。
银发经济也可能成为社会变革的新动力。
HY银发经济的高技术、智能化程度已经在全球于领先地位,该国早在2021年就提出要建立“超智能社会〞——依托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为所有居民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效劳,以缓解少子老龄化给HY社会带来的挑战。
2021年2月,HY政府第三次修订完成的?老龄社会对策大纲?中还提出构建“无龄感工作社会〞,指不以年龄进展区分,而是根据个人的意愿与才能选择生活方式,政府有必要通过完善雇用和就业环境来确保老年人获得适宜的就业时机。
无论是“超智能〞还是“无龄感〞,假如可以最终得到全面实现,受益的将不仅仅是老年人,而是整个社会。
老年人群体不等于落伍群体,他们不仅需要更多智慧产品,还在呼唤更多智慧的社会管理方式。
〔摘编自白阳?银发经济越来越“智慧〞?〕材料二:
其实,当下年轻人喜欢的很多消费形式,都可以为老年人所用。
外卖订餐效劳可以解决独居老人的吃饭问题,网购快递效劳可以解决老年人购物不便的问题,网络约车可以解决出行问题。
除此之外,智能手机的各类辅助功能,比方手写、语音等,智能家居的各种便捷功能以及家庭智能监控系统等,都能在方便老年人居家生活的同时,也便于子女亲属与之联络。
既然互联网可以方便老年人,那么为什么鲜有老年消费者网上点外卖和购物呢?这是因为,当下许多互联网效劳,在设计之初,其目的消费群体就是年轻人,操作形式也是针对年
轻人,并非考虑老年人的实际需求。
互联网产品及效劳的智能化门槛过高,这就是说,老年人需要的智能消费,不是和年轻人一样越智能越好,而是需要“智能+人工〞式的效劳,智能是为了少跑腿,人工那么是补上老年人的短板。
在可以预见的将来,随着老龄化人口比例持续上升,“银发经济〞将是新的场增长点。
平台和商家不妨针对老年人的特点和需求,开发相应产品和效劳,千万不要因为无人化的噱头,看似节人力和经营本钱,其实反而在老年消费场上“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摘自?“银发经济〞需要什么样的智能形式??〕材料三:
随着全球数字技术更迭,互联网步伐并没有适当地为中老年用户慢下脚步,在整个社会迈向老龄化的同时,互联网的设计更加需要关注老人需求,防止将他们遗弃在科技的洪流中。
通过互联网平台的架构,老年人逐渐拉近与时代的差距,但在互联网方面仍然处于相对弱势。
老年人通过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别人传授的经历构建了独特的互联网使用方式,形成了区别于年轻人的互联网文化。
因此,打造老年人智能产品时要注重老年人的用户体验,为老年人带来良好的效劳体验,促进新技术在养老方面的应用。
此外,除了用户体验,更多地关注老年人的需求,以老年人的需求为中心,研发更加合适老年人的智能产品,从而更好地帮助他们体验丰富的网络生活。
〔摘编自战钊?老年人上网是种怎样的体验??〕
4. 以下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哪一项
A. 早在2021年目本就提出要建立“超智能社会〞以应对少子老龄化的挑战,后又修订?老龄社会对策大纲?,让许多老年人实现了再就业。
B. 当下年轻人喜欢的消费形式,也可以为老年人所用。
如外卖订餐,网购快递、网络约车等效劳均可以方便老年人的家居生活。
C. 很多互联网效劳在设计之初是以年轻人为目的消费群体,操作形式未考虑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导致互联网效劳对象鲜有老年人。
D. “智能+人工〞式的效劳才是老年人的实际需求,而无人化看似节人力和经营本钱,其实是在失去老年消费场。
5. 以下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哪一项
A. 全球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将来的几十年将激剧增加,到2050年,全球60岁以上人口的比例将到达20%。
B. 全球“银发经济〞规模将在2021年增知15万亿美元,平台和商家应看到“银发经济〞将是新的场增长点。
C. 家庭护理机器人、可穿戴设备以及智能家居涌入场,既进步了老年人生活质量,也为场带来更多活力。
D. 在全球数字技术开展浪潮中,互联网并没有适当地考虑到老年用户的情况,在互联网方面老年人处于相对弱势。
6. 我国应如何更“智慧〞地效劳好即将降临的“银发经济〞浪潮?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A 5. B
6. ①不断进步产品的智能化程度。
②积极探究智慧的社会管理方式。
③增强互联网产品设计及效劳的实用性,实在考虑老年人的需求。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才能。
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展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部分进展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里面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展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A项,“让许多老年人
实现了再就业〞说法不当,从原文“根据个人的意愿与才能选择生活方式〞“假如最终可以得到全面实现〞可知这只是政策,而不是结果。
应选A。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挑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才能。
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展对应比拟。
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表达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B项,“增加15万亿美元〞与原文不符,结合“全球‘银发经济’规模将在2021年增加到15万亿美元〞分析可知,原文是“增加到15万亿美元〞。
应选B。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察挑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才能。
此题答案来源于材料,但高于材料,现有材料是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根据,但现有材料的原句绝不是最正确答案,更不是最正确答案的全部,这就考察了考生真正读懂多文本的内涵、联络社会生活现实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才能。
结合“老年人需要的智能消费,不是和年轻人一样越智能越好,而是需要‘智能+人工’式的效劳,智能是为了少跑腿,人工那么是补上老年人的短板〞“打造老年人智能产品时要注重老年人的用户体验,为老年人带来良好的效劳体验,促进新技术在养老方面的应用〞“研发更加合适老年人的智能产品,从而更好地帮助他们体验丰富的网络生活〞等分析,我国需要不断进步产品的智能化程度。
结合“老年人群体不等于落伍群体,他们不仅需要更多智慧产品,还在呼唤更多智慧的社会管理方式〞分析,我国需要积极探究智慧的社会管理方式。
结合“随着全球数字技术更迭,互联网步伐并没有适当地为中老年用户慢下脚步,在整个社会迈向老龄化的同时,互联网的设计更加需要关注老人需求,防止将他们遗弃在科技的洪流中〞分析,我国需要增强互联网产品设计及效劳的实用性,实在考虑老年人的需求。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展: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
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打破口,确保准确答题。
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
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
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
最后是答题:“标准答题〞不能忘记的三个原那么: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者或者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答题(高考阅卷采点给分)。
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来源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根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此题一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拈阄
余显斌
风大,浪高。
一只船在浪尖和浪谷间翻转,如一枚树叶。
船出现一个洞,在进水。
船上两人,一个年轻人,一个老人,都紧张地繁忙着,想堵住船上的破绽,可堵不住,水仍在流着。
两人对望一眼,茫茫大海,难觅人影,他们有些绝望。
可是,希望还是有的:一只小船在浪涛里游走,在迅速靠近。
那小船如一粒弹丸,在风
浪中弹跳着,游走着,不一会儿,弹跳到这一老一少的船边。
两人脸上的希望随之消失,冷凝成绝望。
这是一个海盗。
不久前,海上出现一个海盗,驾着一只小船,来往海面,抢劫渔民财物,然后飞速离去,消失海上。
为此,当地警察下发通缉令,广贴各处,老人和青年都见过,当然清楚。
海岛看见他们脸色,冷哼一声道:“你们认出了我?〞
两人不说话,点点头。
海盗告诉他们,今天自己不打劫,只救人。
两人对望一眼,眼中有亮光闪烁一下。
海盗带着促狭的口吻告诉他们,自己决定,只救一人,留下一人。
年轻人一听,一愣,随即指着老人道:“他……〞话未出口,海盗一瞪眼,大吼一声道:“住嘴!〞海盗说,这是自己的船,自己自有主张,别人不许插嘴,不然自己转身就走,谁也不救。
老人和青年知道,这个海盗无情,冷酷,言出如铁,说到做到。
他们闭上嘴,望着海盗。
海盗很满意于他们的表现,吩咐,将纸做成两个阄,一个里面写着“走〞,一个里面写着“留〞,拈着哪一个的,就按里面的字办。
老人一听,忘记禁忌,忙说:“我做。
〞
青年也抢着道:“我做。
〞
海盗白白眼,指着老头道:“你做。
〞
老人快乐地笑了,按照要求做了两个纸团,放在手心。
青年瞪大眼,望望这个,又看看那个,游移不定。
海盗急了,喊道:“别磨蹭,拈。
〞
青年拈起一个纸团,翻开,上面写着“走〞字。
海盗眼睛一翻,讥讽道:“你真幸运,
可以逃得性命了。
〞
青年眼眶红了,恳求海盗,翻开另一个阄。
海盗疑惑地望他一眼,命令老人:“翻开!〞
在海盗逼迫下,老人翻开阄,纸上也写着一个“走〞字。
青年落泪道:“我不走,大叔,我陪着你。
〞
老头摇着头说:“快走,你年轻,你家里人离不开你。
〞
青年站在那儿不动。
船在渐渐下沉,水已吞没了脚面。
老人急了,吼道:“走啊,有这个时机怎么不走?〞可是,青年仍站在那儿,任老人怎么推搡,就是不动,钢铸一般。
海盗眼角跳动了一下道:“都上船吧。
〞
老人和青年愣了一下,猛地醒悟过来,连声容许着,相扶着上了海盗的船。
回过头,他们的船在风浪中渐渐下沉、下沉,不一会没了痕迹,只留下一个水涡,旋转一下,不见了影子。
海盗的船在风浪中如一片羽毛,随着波涛飘荡,不久,到了岸边。
老人和青年惊魂稍定,回过头,海盗船已不见了影子。
两人叹息一会儿,各自回家,不久就分别接到警察,说一个罪犯想见见他们,以表感谢之情。
两人疑惑着,去了警察局。
在那儿,他们看到了那个的罪犯,不是别人,竟然是海盗:他,投案自首了。
海盗说,他有一个生死朋友,好得一个人似的。
可是,就是这个朋友,给自己下了个大套,让自己公司倒闭,自己负债累累。
而朋友却卷走巨款,没了影子。
他无路可走,仗着水技过人,下海做了海盗。
他出手无情,心想,世人都是如此冷酷,自己何必不忍。
说到这儿,他对二人深深鞠了一躬道:“谢谢你们,是你们让我知道,世界上不只是算
计酷和背叛,更多的是呵护、关心,和蔼良。
〞
他说时,脸上露出了笑。
老人和青年也笑了,他们发现,海盗笑时,还是很帅气的。
7. 以下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哪一项
A. 小说开头描写了小船在狂风巨浪中的凶险境况,渲染了小船随时可能倾覆的紧张气氛,引发读者对青年和老人命运的关注。
B. 小说擅长运用神态描写来反映人物心理。
如“两人对望一眼,眼中有亮光闪烁一下〞说明青年与老人在听到海盗救人后疑心的心理。
C. 海盗投案自首后笑了,说明投案自首让他内心获得了轻松,这说明了海盗在青年和老人的感召下战胜了内心的恶念。
D. 从全文来看,小说标题为“拈阄〞不仅是指人对运气的选择,更是指青年、老人和海盗对仁慈品质的选择,对自身命运的选择。
8. 有人认为让青年来做阄他也会写两个“走〞,为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 文中海盗最后竟然投案自首了,这一情节的合理性有何根据?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7. B 8. ①青年在得知海盗只肯救一个人时,指着老人对海盗说:“他……〞,目的是想把生的希望留给老人。
②青年恳求海盗,翻开另一个阄,说明他知道老人会怎样写,他与老人是心气相通的。
③当他有时机走的时候,仍然站在那儿,任老人怎么推操,就是不动,钢铸一般。
9. ①“海盗告诉他们,今天自己不打劫,只救人〞说明海盗是一个良心未泯的人,他不想乘人之危面打劫。
②海盗看到了青年和老人之间的真情厚义,将两人救下,说明海盗已被他们的友情所打动,相信世上还是有仁慈、友爱存在的。
③海盗之所以会走上这道歪路,是因为他受到朋友的算计和背叛,他想报复社会,但这并不是出于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