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复发的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复发的分析
作者:赵军李占义
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4年第05期
【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产生慢性硬脑膜下出血(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CSDH)影响复发的因素。
方法对于在本科通过采用钻孔引流手术治疗的慢性硬脑膜下出血的114例病患,同时结合参考文献进行临床比较。
结果术后复发为6例,复发率5.1%,其中因服用肠溶阿司匹林复发1例,因术后并发颅内积气1例,颅脑CT显示高密度1人,等密度到混杂密度2例。
结论病患的凝血机制异常、血肿的密度、术后气颅和引流量的多少影响预后。
【关键词】慢性硬膜下血肿;复发
作者回顾了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神经外一科自2008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患者114例,其中术后复发6例,结合并参考有关文献分析术后复发的相关要素。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本组共114例病患者,男性104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为62岁,具有明显伤史66例,占58%,病程1~8个月,平均
2.3个月。
1. 2 临床表现其中以头痛、恶心吐等表现为颅内压增高89例,肢体具有不同程度偏瘫55例,反应慢29例。
1. 3 辅助检查所有病患均经头颅CT或头部MRI扫描证实。
其中CT呈低密度55例,等密度到混杂密度39例,高密度20例。
左侧血肿45例,右侧血肿44例,双侧均有血肿24例。
血肿呈多发隔性2例,血肿壁显示有硬化2例。
1. 4 临床手术均采用经典钻孔引流,术式治疗, 22例额颞部于血肿的最厚处进行钻孔、冲洗引流,其余的87例均于顶结节附近进行钻孔引流。
2 结果
术后患者复发5例,无死亡病例,整体复发率5.4%。
复发的5例病患平均的年龄69.4岁。
口服肠溶性阿司匹林的复发1例,因为颅内积气的复发1例。
高密度的复发1例,其中等密度到混杂密度的复发为2例。
3 讨论
统计显示为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患者约有50%~84%的具有明确的颅脑外伤史,多数学者认为是剪切力作用的结果。
由于颅脑与颅骨产生相对运动,而引起桥静脉的外伤性撕裂、渗
血和血液集聚于硬脑膜下腔,同时因为局部凝血因子大量的消耗、纤溶亢进、而且包膜内层围绕血肿,在体内血肿的炎症性刺激下,持续的新生不成熟的毛细微血管,并不断渗出而不凝血以及包膜的纤维化,进一步的促进了血肿增大[1]。
老年人由于脑部组织萎缩,硬脑膜下的间隙变大,因此更容易发生。
进一步通过比较而认为,不管是何种手术方法,对比于单纯钻孔引流手术显示都没有足够的好处,所以后者目前仍是最值得推荐的术式[2]。
影响CSDH 的术后复发因素具有很多:①高龄,颅脑萎缩比较严重,所以易于复发。
②具有凝血功能障碍者而易于产生复发,二者的比较有明显统计学的意义。
③另外血肿密度与手术后复发的率密切有关,高密度血肿可以造成引流不畅,易引起复发。
④术后影响脑回位最主要则是年龄因素、术后产生残余空气。
26例患者成功的置管于血肿的前部区域术后血肿腔的残余空气少,进而无复发,置管位置不满意的9例患者,残余的气量比较多,复发了4例,两者的比较有显著性。
⑤而有学者认为术后者如引流量少于术前预期,更应警惕其复发的可能性大,需加以密切的观察并给与恰当的处理以减少复发的概率[3]。
作者从手术过程中体会某些细节可能减少术后复发几率:①切开硬膜之后陈旧性的积血多涌出,要注意此时缓慢减脑压,避免诱发颅内再出血。
有学者以为术后合并发脑内血肿,并且分析认为其产生机制很可能与迅速减脑压导致脑血拱急剧增加,进而诱发脑血管的破裂。
②最好是选用比较柔软,且有较多侧方孔的粗引流管,置管位置应尽量能够达到血肿的前部,以利于排气,减少术后复发概率。
术后缝合过程中,尽量要使引流口位于高点,利于排气。
③置引流管的过程中尽量的免戳破蛛网膜,这样产生大量的引流液,从而造成硬膜下积液。
④而对于多发间隔和有机化硬化倾向的血肿,应该果断采取开颅血肿壁剥离。
参考文献
[1] 王树军,李春生.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分析.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8,13(7):39.
[2] 陈义禄.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113例的诊断与治疗.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5,25(4):401.
[3] 查献才,王保华.慢性硬膜下血肿锥颅穿刺术后并发症原因分析.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0,11(8):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