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市区 2018-2019年九年级上学期 期中检测语文试题真题卷(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州市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检测
九年级语文试题
(友情提醒:本卷共6页,满分为14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答案全涂、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卷上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古诗文默写。
(10分)
(1) ,,此事古难全。
(2)寂寂江山摇落处,。
(3) ,肯将衰朽惜残年!
(4)_ ,欲说还休。
(5)远远围墙,_ 。
,。
(6)沙鸥翔集,,,郁郁青青。
2.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字音全都正确
...的一项是(3分) ()
A.娉.(pīng)婷摇曳.(yè) 娇揉造作养精蓄锐
B.赃.(zāng)物箴.(zēn)言自惭形秽李代桃僵
C.麾.(huī)下请贴.(tiě) 用武之地敬业乐群
D.桑梓.(zǐ) 濡.(rú)养红妆素裹丰功伟绩
3.根据上下文,回答问题。
(4分)
简单是生活的至高追求。
简单,生活才能简约自如;简单,生活的才能()。
只有处于简单平淡中,你就能对人对事对世作出正确的诠释。
一个简单生活的人,懂得需要坚持什么,放弃什么,生命的()会更加宽广,生命的色彩会更加灿烂。
(1)慰问中括号处选恰当的词语。
(2分)
繁华落尽返璞归真疆域地区
(2)文中画线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2分)
4.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的一项是(3分)()
A.文采,本指辞藻、才华,也可以特指文治方面的成就;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B.《老子》也称《道德经》,是道家的主要经典,相传为春秋时期老子所著;《论语集注》是南宋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朱熹对儒家经典《论语》的注解。
C.雨果是法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艾青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他的成名作,发表时第一次使用“艾青”这一笔名。
D.《儒林外史》是清代的一部长篇讽刺小说,《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文言小说的巅峰之作,《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
九年级语文试题第1页共7页
二阅读(57分)
(一)阅读文言文语段,完成5~9题。
(16分)
【甲】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乙】
①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
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②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
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
故即其事之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
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③虽然,公之作乐,吾能言之。
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才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
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
④若公之贤,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
今同游之宾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
后百千年,有基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
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
(节选自曾巩《醒心亭记》)
5.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B.在乎山水/之间也
C. 草树众/而泉石嘉
D. 尚未知公之难/遇也
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
(1)望之蔚然
..而深秀者:
(2)醉翁之意.不在酒:
(3)泉水之涯.:
(4)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
7.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
...一项是(3分)()
A. ①以见.其名义②才美不外见.
B. ①名.之者谁②而名.之以见其实
C. ①或.醉且劳矣②或.异二者之为
D. ①今同游之宾客.②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字的解释。
(4分)
(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
九年级语文试题第2页共7页
9.两篇文段都表现出欧阳修的“乐”,你怎样理解这其中的乐趣?
(二)古诗词赏析。
(3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0.下列分析不恰当
...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自己被弃置在巴山楚水这个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多年,饱含了诗人无限的辛酸。
B.颔联写归来后的感触,引用典故,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和因人事变迁而产生的生疏、怅惘的心情。
C.颈联中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前人,表达出诗人要在前人失败之后继续向成功迈进的积极进取的情怀。
D.尾联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也给友人以鼓舞。
(三)阅读名著选段,完成11~13题。
(10分)
这一天,他们走到野猪林的险恶去处,董超、薛霸便把他捆在树上,举起水火棍欲将林冲打死。
正在这时,林中突然飞出一条禅杖,将水火棍一隔,跳出一个胖大和尚来。
在山神庙里刚坐下,没喝上几口酒,便听见草料场那边必必剥剥地爆响。
他从门逢中朝外一看,只见火焰冲天,草料场燃起了大火。
他提了花枪,正待开门去救火,却听得有人说话:“……便逃得了性命时,烧了大军草料场,也得个死罪。
”又一个道:“我们回城去罢。
”一个道:“再看一看,拾得一两块骨头回京,府里见太尉和衙内时,也道我们会干
事。
”
这两处文段中的“他”是,“胖大和尚”是。
(2分)
12.概括第二选段的内容和“他”之后的转变,结合整部书分析该人物的性格特点。
(4分)
13.结合作品中另外一个人物的相关情节和人生经历,分析整部书的主题。
(4分)
(四)阅读文章,完成14~17题。
(12分)
子孙万代
汪曾祺
傅玉涛是“写字”的。
“写字”就是给剧场写海报,给戏班抄本子。
他有个癖好,爱收藏小文物。
他有一面葡萄海马镜,一个“长乐未央”瓦当,一块藕粉地鸡血石章,一块“都灵坑”田黄……这些小文物大都是花不多的钱从剧团打小鼓的小赵手里买的。
九年级语文试题第3页共7页
一天,小赵拿了一对核桃,请傅玉涛看看。
傅玉涛接过来一看,用手掂了掂两颗核桃,说:“哎呀,这可是好东西!两颗核桃的大小、分量、形状,完全一样,是天生的一对。
这是‘子孙万代’呀!”
“什么叫‘子孙万代’?”“你看,这核桃的疙瘩都是一个一个小葫芦。
这就叫‘子孙万代’。
这是真的‘子孙万代’。
”
“‘子孙万代’还有真假之分?”
“真的葫芦是生成的,假‘子孙万代’动过刀,有的葫芦是刻出来的。
这对核桃可够年份了。
大概已经经过两代人的手。
没有个几十年,揉不出这样。
你看看这颜色:红里透紫,紫里透红,晶莹发亮,乍一看,像是外面有一层水。
这种色,是人的血气透进核桃所形成。
好东西!好东西!——让给我吧!”
“傅先生喜欢,拿去玩吧。
”“那,这么着吧,我给两块钱,算是占了你的大便宜了。
”
傅玉涛对这一对核桃真是爱如性命,他做了两个平绒小口袋,把两颗核桃分别装在里面,知随身带着。
一有空,就取出来看看,轻轻地揉两下,“不多揉。
构这对核桃正是好时候,再多揉,就揉过了,那些小葫芦就会圆了,模糊了。
文化大革命。
红卫兵到傅玉涛家来破四旧,把他的小文物装进一个麻袋,呼啸而去。
四人帮垮台。
傅玉涛不再收藏文物,但是他还是爱逛地摊,逛古玩店。
有时他想也许能遇到这对核桃。
随即觉得这想法很可笑。
十年浩劫,多少重要文物都毁了,这对核桃还能存在人间么?
一天,他经过缸瓦市一个小古玩店,进去看了看。
一看,他的眼睛亮了:他的那对核桃!核桃放在一个玛瑙碟子里。
他掏出放大镜,隔着橱柜的玻璃细细地看看:没错!这对核桃他看的次数太多了,核桃上有多少个小葫芦他都数得出来。
他问售货员:“这对核桃是什么人卖的?”“保密。
”“原先核桃有两个平绒小口袋装着的。
”“有。
扔了。
你怎么知道?”“小口袋是我缝的。
”“?”傅玉涛看了看标价:外汇券250。
这时进来了一个老外。
老外看了看,问:“这是什么?”售货员:“核桃。
”“玉的?”“不是玉的,就是核桃。
”“那为什么卖那么贵?”售货员请傅玉涛给老外解释解释。
傅玉涛说:“这不是普通的核桃,是山核桃。
”“山核桃?”“这种核桃不是吃的,是揉的。
”“揉的?”傅玉涛叫售货员把玻璃柜打开。
傅玉涛把两颗核桃拿在手里,熟练地揉了几圈。
“揉,有什么好处?”“舒筋活血。
”“舒,筋,活,血?”“你看这核桃的色,红里透紫,紫里透红,这是人的血气透进了核桃。
”“血——气?”
“把核桃揉成这样,得好几十年。
”“好几十年?”“两代人。
”“两代人,揉一对核桃?”“Yes!”
“这对核桃,有一个名堂,叫‘子孙万代’。
”“子孙万代?”“您看这一个一个小疙瘩,都是小葫芦。
”傅玉涛把放大镜给老外,老外使劲地看。
“是雕刻的?”“No,是天生的。
”“天生的?噢,上帝!”“这样的核桃,全中国,您找不出第二对。
”“我买了!”老外拿了这对子孙万代核桃,一路上嘟哝:“子,孙,万,代!子孙万代!”
傅玉涛回家,炒了一个麻豆腐,喝了二两酒,用筷子敲着碗边唱了一句西皮慢三眼:“我好比笼中鸟有翅难展……”
(选自《汪曾祺小说经典》,有删改)
九年级语文试题第4页共7页
14.小说中先后两次提到“两个平绒小口袋”,有哪些作用? (3 分)
15.“子孙万代”为何珍贵?根据小说内容加以概括。
(2分)
16.简要分析主人公傅玉涛这一形象的特点? (3分)
17.汪曾祺的小说追求“溶奇崛于平淡”的境界,看似平淡实则新奇刚健,请从小说的要素及语言风格的角度,结合文本分析探究。
(4分)
(五)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18~21题。
(16分)
染绿的声音
徐迅
①山居的日子,是在山中一座精巧的石头房里度过的。
天天,我都被一种巨大的宁静所震慑着。
经过许多尘嚣侵扰的心灵,陡然回归到这旷古未有的宁静之中,而又知道周围全是绿色的森林,心中似乎也注满了一汪清涟之水,轻盈盈的,如半山塘里绽放着的一朵睡莲。
○2也有声音,在白天的山峦;偶尔也有人语喧哗,幽谷回鸣。
空山不见人,倒使人
感觉到大森林的真切和人世的烟火之气。
更多的是鸟声,从黎明的晨噪到傍晚的暮啼,耳闻着那密密的松林里传出的啾啾鸟鸣,还可以看见那墨点般的小鸟,如大森林的音符跳荡着,栖落着。
鸟鸣常常使大森林归于虚静,它天生就是一种虚幻的精灵吧!鸟声让人着迷地听,这时听出的就是一阵阵染绿的声音。
○3当然有许多声音是有颜色的。
如皑皑白雪,潺潺流泉,响动的就是一大片白;如
春花秋菊的凋谢,细心的人也会听出它的艳红和鹅黄的色调。
在大森林里,此时让我激动的不是这种颜色的声音,而是满山攒动着的森林——那浓绿的声音了。
满山密密的松林、枫树、珍珠黄杨、翠竹……树丛间刮过的风也是绿色的,绿将大森林融为碧绿的一体,分不清颜色的浓淡深浅。
那声音自然也不用侧耳倾听,触目皆是大片森林的宁静固然会使人坠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孤独和虚空当中。
而这染绿了的声音,却使人感到一种生命的快意和心灵的悸动。
黎明的时候,“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森林里露珠“卟卟”滴落的声音,在我听出的是一种轻柔而凝重的绿色;森林静静肃立,树叶交柯,在我听来是一种茁壮成长的蓬勃绿色;狂风呼啸,排山倒海咆哮着的松涛,在我听出的是一种悲壮和磅礴的绿色;阳光拂动,滔滔无边的绿海,阳光掠去又显出一江春水,在我听出的是一种恬淡而平和的绿色……山居无事的时候,只要静静地穿行在这无边的大森林之中,我满心的尘垢,便一下子就被荡涤得无影无踪,只觉得身心惬意和愉悦,心中陡然就有层斑驳的绿爬上心壁,盈注着生命那清凉的绿意来。
○4听惯了这种声音,在夜里我常常睡不着觉。
拥被而坐,此时周遭那染了绿的声音
九年级语文试题第5页共7页
已渐渐无声无息。
看很白的月光,慢慢浮上窗棂,月光里的绿色冷冷如春水荡漾着,使人感觉到那绿色的声音一定是被浓浓的月光所消融,隐翳在莽莽苍苍的大森林中了。
但这时这刻,我思想的羽翅还翩翩起伏着,希冀那染了绿色的声音出现。
有风的夜晚,我看窗外的大山果然是混沌未开的一团绿色,那染了绿的松涛之声,铺天盖地的在我的石屋周围如狂飙般的春潮,惊涛拍岸,振聋发聩,让我激动得恨不得长啸……
○5这些年,我知道我常常谛听水声,谛听鸟声,不仅是因为我对尘嚣之声异常地厌倦
与唾弃,更多的是在寻找人生的大自然。
那是我生活须臾不可缺少的思想源泉……若能轻轻地襄在这染绿的声音里,心就会轻灵得像一朵绿荷,即便泊在波涛里滚动,那梦也是常常染了绿呢!
(文章有删改)18.本文采用借景抒情的写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 分)
19.从第③段中可看出,我对绿的声音有哪些不同的感受? (4分)
20.赏析句子(6 分)
(1)请你从写作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赏析下面的句子。
(3 分)
更多的是鸟声,从黎明的晨噪到傍晚的暮啼,耳闻着那密密松林里传出的啾啾鸟鸣,还可以看见那墨点般的小鸟,如大森林的音符跳荡着、栖落着。
(2)请你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赏析下面的句子。
(3分)
若能轻轻地裹在这染了绿的声音里,心就会轻灵得像一朵绿荷,即便泊在波涛里滚动,那梦也是常常染了绿呢!
2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
..的一项是(3分) ()
A.从文中“喧哗”“晨噪”“呼啸”“咆哮”“也有声音”、“有许多声音”等词可以看出,作者“山居”的环境氛围总体是喧嚣、热闹的。
这也是我喜欢到这里来的原因所在。
B.文中语言优美,综合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富于文采,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同时采用了烘托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林的神奇魅力,也写出了“我对“染绿的声音”的不同感受。
C.第④段中,“我在夜里常常睡不着觉”的原因是山林里的各种声音干扰着我,尤其是那些“染绿的声音”。
九年级语文试题第6页共7页
D.就全文来看;“染绿的声音”仅指的就是森林里风刮过的声音。
三作文(63分)
22. 题目:当时只道是寻常(63分,含书写3分)
要求:
①以“当时只道是寻常”为题目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②文体不限。
(诗歌、戏剧除外)
③文中不得出现透露考生个人身份的信息。
九年级语文试题第7页共7页
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检测试卷分析
一、试卷整体难度:重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