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开放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开放性
摘要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俱进,不断开放。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理论具有开放性的品质。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表现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

对内开放即是开放自己,既正确地对待自己,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开放的理论品格。

其次是向外开放,即正确地对待一切其他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主动地与它们交流,积极地吸收其有益的东西以发展自己。

二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开放性;对内开放;对外开放
广西科技大学期末论文Abstract Open 0n Marx's Methodology Of Social Sciences
Abstract
Marx's methodology of the social sciences is the vitality of keeping pace with the times, constantly open. Marx's methodology of social science theory has open quality. Marx's methodology of social science findings open up both externally and internally. The opening is open, is right with yourself, always keep the theoretical character of keeping pace with the times and open. The second is the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namely, properly deal with all the other social science methodology, take the initiative to communicate with them, actively absorb the useful things to develop their own. Between the two is mutual influence, interaction.
Key Words: Marx's methodology of the social sciences; open quality;opening to the other methodology;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第一章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 (1)
1.1 方法论的含义 (1)
1.2 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含义及其特点 (1)
1.3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内容 (1)
第二章开放性及理论开放性的内涵 (3)
2.1 开放性的内涵 (3)
2.2 理论的开放性分析 (3)
2.3 理论开放性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依据 (3)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鲜明的开放性 (4)
3.1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对内开放 (4)
3.2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对外开放 (5)
3.3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开放性 (5)
第四章总结 (9)
参考文献 (10)
第一章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
1.1 方法论的含义
方法论,顾名思义,是关于方法的理论。

方法论不仅要探讨各种方法,而且要以对多种方法为对象,探讨方法的本体基础、基本性质、中介特点、传导功能和运用原则,以提高研究者和运用者的方法论自觉。

因此,方法论,包括“论方法”和“方法论”。

方法论需要哲学思维,但不仅有哲学的方法论,而且有科学方法论和技术方法论。

1.2 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含义及其特点
1.2.1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含义
社会科学方法论是相对于自然科学方法论而言的。

所谓社会科学方法论,是指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这种方法论是建立在社会科学研究的各种方法之上的,它除了论述这些方法之外,还要进一步阐明这些方法的客观基础、本质根源、基本特征及其运用的原则。

如矛盾分析法,不仅要介绍矛盾分析法的内涵和形式,而且要论证其赖以立论的客观根据及其运用的基本原则。

社会科学方法对于人文社会科学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但这些方法只是研究的指南,而不能代替具体的研究。

同时,方法是多样的,也是相互为用的。

世界上没有一种万能的能解决一切问题的方法。

1.2.2 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特点
社会科学方法与自然科学方法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

其一,对社会现象的研究不仅要研究波普尔所说的世界一,还要研究世界二、世界三。

其二,对社会的研究不仅要说明,而且要诠释;而诠释就是理解,就是评价;而理解和评价就是活动和改造。

在这里,主观和客观、说明和理解、真理和价值是交融的,很难分开。

正像王阳明先生所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传习录上》)
但是,在现代条件下,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方法论和社会科学方法论呈现出相互交叉、相互借鉴和彼此融合的趋势。

1.3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有其特定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但是,它并不是凌驾于人类科学发展之上的绝对的和独一无二的方法论,而是人类社会认识逻辑
发展的必然产物。

它继承了以往一切积极的成果,在此基础上又增添了一些新内容。

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既是其世界观,又是其方法论。

在此基础上,它具体化为从实践出发的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分析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社会认识与评价方法、世界历史的研究方法等等,除此之外,还有逻辑和历史一致的方法、归纳与演绎的方法、分析与综合的方法、抽象与具体的方法、主客观相统一的辩证方法、历史合力的研究方法、“人本”和“物本”相统一的方法等。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一个创造性的开放体系,人类在社会认识和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一切合理的方法,马克思主义都应该积极地予以借鉴和吸收。

第二章开放性及理论开放性的内涵
2.1 开放性的内涵
所谓开放性就是指系统与环境发生交换的属性,即系统具有从环境输入物质、能量、信息的属性。

2.2 理论的开放性分析
理论是概念、原理的体系,是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具有全面性、逻辑性和系统性的特征。

科学理论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产生,并经过社会实践检验和证明的理论,是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的正确反映。

科学理论是系统化的科学知识,是关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相对正确的认识,是经过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并由一系列概念、判断和推理表达出来的知识体系。

理论作为一个知识体系自然也必须是一个开放合系统。

理论的开放性表现为其从现实之中不断地吸纳丰富自己,同时又不断地以理论指导现实的方式与外部环境发生作用。

开放性是理论作为一个知识体系必备的基本属性。

“如果把马克思主义理解为一种完全自足的哲学或完满的社会理论,那么它就是一种死的东西。

如果把马克思主义看作一种广阔的思维传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没有它将是不完满的,那么马克思主义就是一种活的东西。

”[1]所以理论体系的构建必须为增强自身的解释功能搭建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的开放性平台,使理论发展具有更强的活力支撑。

2.3 理论开放性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依据
理论及理论体系开放性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依据集中体现为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及其运动的存在形式。

真理是相对性与绝对性的辩证统一,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从来不承认任何终极真理,任何真理的发展都是一个对自身不断扬弃的过程,反对把自己的思想封闭在僵化的概念体系中。

“辩证法对于每一种即成的形式都是一个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动态性和开放性决定了真理性认识的动态性和开放性,真理性认识只有在人民群众的实践进程中为自己开辟重新认识和深化发展的现实道路。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鲜明的开
放性
开放性和创造性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本质属性,离开了开放性和创造性,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就成为抽象和僵死的公式。

开放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也是其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理论品格。

开放是生存发展之源,这是行之于宇宙之间的普遍规律。

一个事物只有开放,不断地与外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不断地对内在环境进行革新改善,才能保持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也是这样。

一个系统的开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外开放,一是对内开放。

首先是对内开放。

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之间必须保持互动的开放性,这个系统才能对外保持开放性。

其次是对外开放。

系统只有不断从环境中吸取新能量,才能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开放也是如此。

对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来说,首先是开放自己,既正确地对待自己,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开放的理论品格。

其次是向外开放,即正确地对待一切其他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主动地与它们交流,积极地吸收其有益的东西以发展自己。

3.1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对内开放
3.1.1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基础——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的独特贡献在于,论证了人类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这一历史理论不过是把人们的思想从神圣的天国拉回到粗糙的尘世,使种种抽象的思辨和神秘的理论归于平常,归于生活。

然而,这一看似类于常识的理论在当时的历史界和哲学界却起到了一种革命的作用。

因为在当时的历史界和哲学界,人们关注和看重的是处于社会“大厦之顶”的思想观念和精神文化,至于粗鄙的物质生活是处在这些历史学家和哲学家的视野之外的。

而马克思恩格斯在理论上的伟大功绩就在于把社会的上层建筑奠定于经济基础之上,把人们的思想奠定在物质生活之上。

这在当时的思想界是一次重大的变革。

3.1.2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特点——实践性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就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

这种方法论和以往的理论不同,它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它的实践性。

首先,它强调历史研究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人”。

所谓“现实的人”,是指“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


其次,它强调在实践的基础上从主体和客体相结合的维度去考察对象。

“从前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再次,它强调“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最后,它强调“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


3.2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对外开放
如前所述,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具有独特的价值,为人类认识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社会历史领域,我们不能撇开马克思。

但对待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一要坚持,二要发展,坚持是发展的基础,发展是最好的坚持。

要反对“过时论”和“僵化论”两种错误倾向。

当代西方哲学社会科学流派众多,提出了许多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如现象学的分析方法、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诠释学的研究方法、人本主义的研究方法、结构主义的研究方法等等。

以上所有这些方法都表现为两种基本倾向,一是科学主义(又名实证主义)的倾向,这种倾向主张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和规范来建构人文社会科学;二是人文主义的倾向,这种倾向主张运用阐释学的方法来建构人文社会科学,否认自然科学方法在人文社会研究中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对待当代西方的各种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应该采取批判的和开放的态度。

一是批判的态度。

所谓批判的态度,就是对待西方形形色色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应该进行深入的分析和鉴别,既不能盲目肯定,也不能盲目否定。

二是开放的态度。

所谓开放的态度,就是以平等的心态度积极地与之对话,对一切积极合理的东西都以开放的胸襟予以接纳。

3.3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开放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在批判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既有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并立足于当时欧洲工人阶级革命斗争的客观实际和当时世界自然科学的最新发展状况,不断修正、丰富和发展起来的。

即使马克思恩格斯本人,也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根据新的客观实际和认识水平,对原有的理论观点做出过许多纠正与创新。

“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决不是以这
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这些原理不过是现在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

”到了晚年,恩格斯更加明确地指出:“我所在的党没有提出任何一劳永逸的现成方案,我们对于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现代社会的特征的看法,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脱离这些事实和过程,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开放性品质,根本体现于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根本原则的坚持和对具体结论的创新,所以明确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根本原则是理解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开放性品质的前提。

那么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根本原则究竟是什么?对此学界意见不一。

有的认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有的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还有的提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内核与外围之分,等等。

确切地讲,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根本原则,有失精准,因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包涵着一系列原理与观点,过于宽泛与庞杂,凸显不出马克思主义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根本原则的根本性。

况且,时至今日,仍然还存在着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哲学究竟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还是实践唯物主义的学术争论。

现在通常的说法是把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其实也有着值得推敲的地方。

比如,何谓基本?基本与非基本的区别何在?再比如,方法能不能算作是一个根本原则?方法只是一种工具,是一个理论研究的进路和逻辑演绎的手段,并不能代替这个理论本身,更无法作为这个理论的根本原则。

客观上讲,马克思当年运用的方法主要还是遵循康德黑格尔的纯粹理性批判方法和经济分析方法,基本上属于定性分析方法的范畴。

现代一些分析方法,如系统论方法、结构—功能主义分析方法、数理模型分析方法等,在当时还不具备,或者说是不完全具备。

再者,就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三者是否是一种并列关系,也值得研究。

这三者应该是一种递进和派生的逻辑关系。

立场决定观点,观点决定方法,自然基本立场决定基本观点,基本观点决定基本方法。

尽管基本方法对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具有反作用,但立场是前提,观点是核心。

当然基本立场与基本观点有时相互包涵与叠加,但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并列作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根本原则,却是不能成立的,因为这里不仅有着逻辑上的困难,更有着逻辑上的混乱。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根本原则应该定位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即:现实批判、价值引领、实践探索。

现实批判指向社会苦难,价值引领指向人民幸福,即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

批判少数人对多数人的奴役,引领多数人特别是劳动大众走向共同幸福,最后是所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从马克思的理论研究的宏观视野看,马克思通过对人的依赖、物的依赖和自由个性三大历史方位的观照,通过对资本主义基
本矛盾的深刻剖析,揭示了资本奴役劳动、劳动异化和人的解放等一系列理论观点。

马克思运用实践唯物主义的分析工具,从分析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入手,提出了社会改造的依靠力量—无产阶级和社会改造的具体道路—无产阶级专政等重要理论观点。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恩将这种社会改造的实践活动明确定位于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

至于如何批判、怎样引领,倒是手段,而非目的。

运用方法和逻辑范式可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因为马克思曾说:“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出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

”可以说,现实批判与价值引领是任何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固守的灵魂和高擎的旗帜。

这是人类文明演进的精华积淀,更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源泉所在。

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根本体现在消除不公正的社会苦难和追寻公正和谐合幸福生活上。

这既是人类文明的普遍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引领人类文明普遍价值前行的火炬与灯塔。

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离开人类文明的发展大道,当然也不可能独占人类文明发展的大道。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人类文明大道的一座丰碑,马克思主多同人类文明普遍价值同行,不能在学术研究和社会运动中将二者对立割裂开来。

且此,必然固守这一根本立场,确立这一价值取向,运用科学范式深化论证社会演趁的一般规律,以较为清晰的理论范式对当今时代的社会状况和发展趋势做出令人信服的科学解释,而不是仅仅从形而上学的角度去作纯理性主义的演绎。

如果这一核心问题不解决,只在外围装饰得精致细密、富丽堂皇,很难不让人产生“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的感觉。

现实批判、价值引领和实践探索,应该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根本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所在。

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集中体现在根据不断变化的客观状况,在现实批判和价值引领的立场和原则下,探索实现这些原则的具体道路与方法。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发展史就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基本原则与各国各地区的现实运动相结合的历史,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保持旺盛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原因所在。

这里需要明确的是,如果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根本原则,其理论的开放性就失去其应有的意义。

明确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根本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根社会科学方法论本原则的科学指导,探索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具体道路,既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丰富和发展的动力和目的所在,也是社会主义事业成败得失的关键所在,因此,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理论的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开放性的内在逻辑。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
方法论理论是彻底的实践唯物主义,马克思一再强调:“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去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才能认识到什么程度。

”“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立足于社会实践,不断修改、丰富、发展自己。

因此,对待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就应该坚持开放性的态度,不应将其视为僵硬的教条,否则就会遮蔽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视线,而且也会窒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理论生命。

第四章总结
总之,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不断开放、不断发展的。

它必须伴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前进,伴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实际运用,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理论体系只所以在今天充满生机和活力,就在于它的理论形态、实际形态上面向实际、面向未来开发自己。

参考文献
[1] 理查德.诺曼.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活的东西和死的东西?[A].引自[加]罗伯特.韦尔
(Robert Ware) 凯.尼尔森(Kai Nielsen)编著.分析马克思主义辩论[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50.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背景:人民出版社,1995:32- 33.
[3] 刘爱莲,彭恩胜.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J].马克思主义及其
中国化,2008,11:4- 7.
[4] 喻浩荣.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合主体性”、“合规律性”原生态[J].中共南
昌市委党校学报,2006,4(3):7- 9.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编写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
践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3.
[6] 王伟光.简论社会科学方法论及其基本原则[J].北京社会科学,1995(2).
[7] K.Popper.The Logic of Scientific Discovery[M].Harper Torchbooks, Harper and
Row,1968.
[8] 朱红文,冯海卓.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的意义和视角[J].求索,2003(5).
[9] 鲁振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解读史若干问题考察[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
究,2006(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