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牛弹琴成语故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牛弹琴成语故事
引言
大家都听过“对牛弹琴”的成语,它是形容做无用功的行为。

但是,其中的典故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这个成语的来源及故事。

成语来源
“对牛弹琴”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东汉末年的《汉书·艺文志》,具体记载如下:
“桓公读书,有涉县骑士通于瑶台,见公携‘琴’而入,问之,公以长短语荐薦,通皆答应。

楼船初发,桓公上整衣而拂琴
曰:’与子乐乎?’通曰:’是。

’公曰:’然则与我调箜篌。

’通不胜
愕然,曰:’然则公乐肯就通听之乎?’公曰:’然。

’通曰:’虽然,楼船之中四顾,何为调弦?岂无群公子、英俊人,使此一呼,
平地一起耳。

’公笑而不应。


这个故事中描绘的是桓公乐器不问君臣贵贱,但是“对牛弹琴”这个成语并没有出现在这个故事中,而是在后来的“后汉书·艺文志”中提到的。

据说这个成语的另一种说法是“对牛鸣冤”,意指在错误的地方表达自己的意见。

故事解析
那么,这个故事是如何改编出“对牛弹琴”的成语的呢?根据不同的版本,分析上述故事会有各种不同的解释。

马蕃版本
马蕃是一个明朝的学者,他记载了一个相似的故事,被认为是现存最早的“对牛弹琴”的故事。

“齐宣王爱乐之,每从群子入玉堂,闭门自乐,一狗但吠。

一日,使人问群臣乐别有不闻者?一人对曰:’臣闻北邦有养牛
人,牛耳类音,妙不可言,宣王可使人持以琴往,试弹之。

’王
从之,果许音甚妙。

后人谓之对牛弹琴。


这个故事和《汉书》中的故事有相似之处:两个故事都描写了一个君王演奏乐器,但是马蕃的版本没有出现桓公和楼船,而是发生在齐宣王的玉堂里,他演奏的对象是牛。

因此,马蕃版本成为了“对牛弹琴”成语的另一种解释。

赵明义版本
赵明义是一位明朝的编者和学者,他在整理文献时,把两个完全不同的故事合并在了一起。

以下是他的描述:
“齐宣王问法于管仲。

管仲曰:’昔者邹子闵遇乐求知者,闻有养牛人能用箫吹笛,发哀感抚,其牛悲鸣之声,常在两耳,
岂无音感,宣王可使使取以琴往,试弹之。

’后甚壮,乃选一面
有耳之牛,以琴弹之,果然利口,此谓对牛弹琴。


在这个版本中,管仲告诉齐宣王,他的前任又一个官员,邹子闵,
曾经遇到一位养牛人,这个人会用箫和笛子演奏音乐,达到感动听众
的效果。

邹子闵让这个人用乐器演奏给牛听,结果牛会听懂它的音乐,并发出了愉悦的声音。

因此,齐宣王也决定用琴弹奏给牛听,在他的
宫廷里,听到了牛的回声。

这个版本跟前面的两个版本不同之处在于,这里的故事中没有人听到音乐。

总结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尽管关于“对牛弹琴”的故事有许多版本,但它
们之间也有一些共同的点。

在所有的版本中,君王用他的乐器演奏来
引起注意,但他的听众都没有回应。

在这个意义上,“对牛弹琴”成为了一个不必要的努力的象征,而齐宣王的故事则更加突出了被忽略的感觉。

这些故事历经了数千年,然而现代人仍经常引用这个成语,以描
写某些无效的努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