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氏体级别”的探讨

合集下载

马氏体评级

马氏体评级

马氏体评级1. 简介马氏体评级(Martensitic Rating)是一种评估材料硬度和韧性的方法。

它是通过测量材料中的马氏体含量来确定其机械性能的指标。

马氏体是一种晶体结构,具有高硬度和脆性,对材料的机械性能有重要影响。

2. 马氏体形成马氏体是由奥氏体经过快速冷却或加工变形而形成的。

奥氏体是一种具有面心立方结构的晶体,在高温下稳定存在。

当材料受到快速冷却或加工变形时,奥氏体会发生相变,转变为马氏体。

3. 马氏体评级方法3.1 压痕硬度测试压痕硬度测试是一种常用的测量材料硬度的方法。

它通过在材料表面施加一定载荷,并测量产生的压痕尺寸来确定材料的硬度。

对于含有马氏体的材料,其硬度通常较高。

3.2 冲击试验冲击试验是评估材料韧性的一种方法。

它通过在材料上施加冲击载荷,测量材料在冲击载荷下的断裂行为来评估其韧性。

由于马氏体具有较高的脆性,所以含有较多马氏体的材料通常具有较低的韧性。

3.3 金相显微镜观察金相显微镜是一种用于观察材料组织结构的工具。

通过对含有马氏体的材料进行金相显微镜观察,可以直观地了解马氏体的分布情况和数量。

根据马氏体的分布和数量,可以评估材料的硬度和韧性。

4. 马氏体评级标准4.1 马氏体含量评级根据马氏体含量不同,可以将材料分为不同等级:•级别I:马氏体含量小于5%•级别II:马氏体含量在5%到10%之间•级别III:马氏体含量在10%到20%之间•级别IV:马氏体含量大于20%4.2 总结评级根据压痕硬度测试、冲击试验和金相显微镜观察的结果,可以对材料进行总结评级:•优秀:硬度高,韧性好,马氏体分布均匀且含量适中•良好:硬度适中,韧性较好,马氏体分布较均匀且含量适中•一般:硬度较低,韧性一般,马氏体分布不均匀或含量过高•差:硬度低,韧性差,马氏体分布不均匀且含量过高5. 应用领域5.1 制造业在制造业中,对材料的机械性能要求较高。

通过对材料进行马氏体评级,可以选择合适的材料用于制造机械零件、工具等。

奥氏体马氏体铁素体的区别

奥氏体马氏体铁素体的区别

奥氏体/马氏体/铁素体奥氏体(钢的组别:A1, A2, A3 A4, A5)(性能等级:50软,70冷加工,80高强度)马氏体(钢的组别:C1,C2,C3) (性能等级:50软,70、110淬火并回火,80淬火并回火)铁素体(钢的组别:F1) (性能等级:45软,60冷加工)马氏体不锈钢属于铬不锈钢。

由于含碳量高,碳化铬多,钢的耐蚀性能下降,虽可通过热处理的方法改善,但防腐性不高。

马氏体不锈钢多用于制造力学性能要求较高,并有一定耐蚀性能要求的零件,如汽轮机叶片、喷嘴、阀座、量具、刃具等。

铁素体不锈钢也属于铬不锈钢。

含碳量小,抗大气、硝酸及盐水溶液的腐蚀能力强,有高温抗氧化性能好等特点。

主要用于制作化工设备中的容器、管道。

奥氏体不锈钢属于铬镍不锈钢。

具有很高的耐蚀性,优良的塑性,良好的焊接性及低温韧性,不具有磁性,易加工硬化。

主要用于在腐蚀介质中工作的零件、容器、管道、医疗器械以及抗磁环境中。

奥氏体奥氏体是碳溶解在γ-Fe中的间隙固溶体,常用符号A表示。

它仍保持γ-Fe的面心立方晶格。

其溶碳能力较大,在727℃时溶碳为ωc=%,1148℃时可溶碳%。

奥氏体是在大于727℃高温下才能稳定存在的组织。

奥氏体塑性好,是绝大多数钢种在高温下进行压力加工时所要求的组织。

奥氏体是没有磁性的。

马氏体分级淬火是将奥氏体化工件先浸入温度稍高或稍低于钢的马氏体点的液态介质(盐浴或碱浴)中,保持适当的时间,待钢件的内、外层都达到介质温度后取出空冷,以获得马氏体组织的淬火工艺,也称分级淬火。

分级淬火由于在分级温度停留到工件内外温度一致后空冷,所以能有效地减少相变应力和热应力,减少淬火变形和开裂倾向。

分级淬火适用于对于变形要求高的合金钢和高合金钢工件,也可用于截面尺寸不大、形状复杂地碳素钢工件。

马氏体不锈钢通过热处理可以调整其力学性能的不锈钢,通俗地说,是一类可硬化的不锈钢。

典型牌号为Cr13型,如2Cr13 ,3Cr13 ,4Cr13等。

奥氏体马氏体铁素体的区别

奥氏体马氏体铁素体的区别

奥氏体/马氏体/铁素体奥氏体(钢的组别:A1,A2, A3 A4, A5) (性能等级:50软,70冷加工,80高强度)马氏体(钢的组别:C1,C2,C3) (性能等级:50软,70、110淬火并回火,80淬火并回火)铁素体(钢的组别:F1)(性能等级:45软,60冷加工)马氏体不锈钢属于铬不锈钢。

由于含碳量高,碳化铬多,钢的耐蚀性能下降,虽可通过热处理的方法改善,但防腐性不高.马氏体不锈钢多用于制造力学性能要求较高,并有一定耐蚀性能要求的零件,如汽轮机叶片、喷嘴、阀座、量具、刃具等。

铁素体不锈钢也属于铬不锈钢。

含碳量小,抗大气、硝酸及盐水溶液的腐蚀能力强,有高温抗氧化性能好等特点.主要用于制作化工设备中的容器、管道。

奥氏体不锈钢属于铬镍不锈钢。

具有很高的耐蚀性,优良的塑性,良好的焊接性及低温韧性,不具有磁性,易加工硬化。

主要用于在腐蚀介质中工作的零件、容器、管道、医疗器械以及抗磁环境中。

奥氏体奥氏体是碳溶解在γ-Fe中的间隙固溶体,常用符号A表示。

它仍保持γ-Fe的面心立方晶格。

其溶碳能力较大,在727℃时溶碳为ωc=0。

77%,1148℃时可溶碳2。

11%。

奥氏体是在大于727℃高温下才能稳定存在的组织。

奥氏体塑性好,是绝大多数钢种在高温下进行压力加工时所要求的组织。

奥氏体是没有磁性的。

马氏体分级淬火是将奥氏体化工件先浸入温度稍高或稍低于钢的马氏体点的液态介质(盐浴或碱浴)中,保持适当的时间,待钢件的内、外层都达到介质温度后取出空冷,以获得马氏体组织的淬火工艺,也称分级淬火。

分级淬火由于在分级温度停留到工件内外温度一致后空冷,所以能有效地减少相变应力和热应力,减少淬火变形和开裂倾向。

分级淬火适用于对于变形要求高的合金钢和高合金钢工件,也可用于截面尺寸不大、形状复杂地碳素钢工件。

马氏体不锈钢通过热处理可以调整其力学性能的不锈钢,通俗地说,是一类可硬化的不锈钢。

典型牌号为Cr13型,如2Cr13 ,3Cr13 ,4Cr13等。

马氏体分类

马氏体分类

马氏体分类
马氏体是指一种金属结构,由于元素的化学成分和加工过程的不同,
可以分为许多不同类型。

常见的马氏体分类如下:
1.普通马氏体:指一种通过冷却金属来制造的马氏体,通常以镁、铝、铬、钴、钛、铁等金属作为原材料。

2.双相马氏体:由铁素体和马氏体组成的合金结构,具有较高的强度
和韧性,广泛用于制造高强度钢材。

3.低温马氏体:在较低的温度下形成的马氏体,通常以液氮、液氩等
低温工质作为冷却介质。

4.高温马氏体:在较高的温度下形成的马氏体,通常使用温度较高的
盐溶液或熔盐作为冷却介质。

5.均质化马氏体:通过特殊的热处理工艺使马氏体分布均匀的合金结构,通常用于制造高性能的汽车零部件、航空发动机等工业产品。

奥氏体马氏体铁素体的区别

奥氏体马氏体铁素体的区别

奥氏体/马氏体/铁素体
奥氏体(钢的组别:A1, A2, A3 A4, A5)(性能等级:50软,70冷加工,80高强度)
马氏体(钢的组别:C1,C2,C3) (性能等级:50软,70、110淬火并‎回火,80淬火并回‎火)
铁素体(钢的组别:F1) (性能等级:45软,60冷加工)
马氏体不锈钢‎属于铬不锈钢‎。

由于含碳量高‎,碳化铬多,钢的耐蚀性能‎下降,虽可通过热处‎理的方法改善‎,但防腐性不高‎。

马氏体不锈钢‎多用于制造力‎学性能要求较‎高,并有一定耐蚀‎性能要求的零‎件,如汽轮机叶片‎、喷嘴、阀座、量具、刃具等。

铁素体不锈钢‎也属于铬不锈‎钢。

含碳量小,抗大气、硝酸及盐水溶‎液的腐蚀能力‎强,有高温抗氧化‎性能好等特点‎。

主要用于制作‎化工设备中的‎容器、管道。

奥氏体不锈钢‎属于铬镍不锈‎钢。

具有很高的耐‎蚀性,优良的塑性,良好的焊接性‎及低温韧性,不具有磁性,易加工硬化。

主要用于在腐‎蚀介质中工作‎的零件、容器、管道、医疗器械以及‎抗磁环境中。

最佳答案马氏‎体不绣钢含碳‎量较高,多用做淬火不‎锈钢,因为它可以得‎到马氏体组织‎,常用于,量具,医疗器械等。

奥氏体不绣钢‎的含铬量较高‎,使得它在常温‎下呈奥氏体组‎织,所以它没有磁‎性。

奥氏体不绣钢‎的韧性和塑性‎很高,焊接性较好,所以多用做化‎工容器,管道,耐腐蚀结构等‎。

奥氏体马氏体铁素体的区别

奥氏体马氏体铁素体的区别

奥氏体/马氏体/铁素体
奥氏体(钢的组别:A1,A2,A3A4,A5)(性能等级:50软,70冷加工,80高强度) 马氏体(钢的组别:C1,C2,C3)(性能等级:50软,70、110淬火并回火,80淬火并回火) 铁素体(钢的组别:F1)(性能等级:45软,60冷加工)
马氏体不锈钢属于铬不锈钢。

由于含碳量高,碳化铬多,钢的耐蚀性能下降,虽可通过热处理的方法改善,但防腐性不高。

马氏体不锈钢多用于制造力学性能要求较高,并有一定耐蚀性能要求的零件,如汽轮机叶片、喷嘴、阀座、量具、刃具等。

马氏体Martensite,如前所述命名自AdolfMartens(1850-1914)。

这位被称作马登斯或马滕斯的先生是一位德国的冶金学家。

他早年作为一名工程师从事铁路桥梁的建设工作,并接触到了正在兴起
的材料检验方法。

于是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铁的金相组织,并在1878年发表了《铁的显微镜研究》,阐述金属断口形态以及其抛光和酸浸后的金相组织。

(这个工作我们现在做的好像也蛮多的。

)他观察到生铁在冷却和结晶过程中的组织排列很有规则(大概其中就有马氏体),并预言显微镜研究必将成为最有用的分析方法之一(有远见)。

他还曾经担任了柏林皇家大学附属机械工艺研究所所长,也就是柏林皇家材料试验所("StaatlicheMaterialprüfungsamt")的前身,他在那里建立了第一流的金相试验室。

1895年国际材料试验学会成立,他担任了副主席一职。

直到现在,在德国依然有一个声望颇高的奖项以他的名字命名。

奥氏体马氏体铁素体的区别

奥氏体马氏体铁素体的区别

奥氏体/马氏体/铁素体奥氏体(钢的组别:A1, A2, A3 A4, A5)(性能等级:50软,70冷加工,80高强度)马氏体(钢的组别:C1,C2,C3) (性能等级:50软,70、110淬火并回火,80淬火并回火)铁素体(钢的组别:F1)(性能等级:45软,60冷加工)马氏体不锈钢属于铬不锈钢。

由于含碳量高,碳化铬多,钢的耐蚀性能下降,虽可通过热处理的方法改善,但防腐性不高。

马氏体不锈钢多用于制造力学性能要求较高,并有一定耐蚀性能要求的零件,如汽轮机叶片、喷嘴、阀座、量具、刃具等。

铁素体不锈钢也属于铬不锈钢。

含碳量小,抗大气、硝酸及盐水溶液的腐蚀能力强,有高温抗氧化性能好等特点。

主要用于制作化工设备中的容器、管道.奥氏体不锈钢属于铬镍不锈钢.具有很高的耐蚀性,优良的塑性,良好的焊接性及低温韧性,不具有磁性,易加工硬化。

主要用于在腐蚀介质中工作的零件、容器、管道、医疗器械以及抗磁环境中.奥氏体奥氏体是碳溶解在γ-Fe中的间隙固溶体,常用符号A表示。

它仍保持γ-Fe的面心立方晶格。

其溶碳能力较大,在727℃时溶碳为ωc=0。

77%,1148℃时可溶碳2.11%。

奥氏体是在大于727℃高温下才能稳定存在的组织。

奥氏体塑性好,是绝大多数钢种在高温下进行压力加工时所要求的组织。

奥氏体是没有磁性的.马氏体分级淬火是将奥氏体化工件先浸入温度稍高或稍低于钢的马氏体点的液态介质(盐浴或碱浴)中,保持适当的时间,待钢件的内、外层都达到介质温度后取出空冷,以获得马氏体组织的淬火工艺,也称分级淬火.分级淬火由于在分级温度停留到工件内外温度一致后空冷,所以能有效地减少相变应力和热应力,减少淬火变形和开裂倾向.分级淬火适用于对于变形要求高的合金钢和高合金钢工件,也可用于截面尺寸不大、形状复杂地碳素钢工件。

马氏体不锈钢通过热处理可以调整其力学性能的不锈钢,通俗地说,是一类可硬化的不锈钢。

典型牌号为Cr13型,如2Cr13 ,3Cr13 ,4Cr13等。

金相表面马氏体等级

金相表面马氏体等级

金相表面马氏体等级
金相显微镜是一种用于金属材料的微观组织分析的工具,通过金相显微镜观察金属材料的组织结构,可以对材料的性能进行评价和分析。

马氏体是一种金相组织结构,通常用于描述钢等材料的硬度和强度。

马氏体的等级是指在金相显微镜下观察到的马氏体的数量和分布情况,一般分为几个等级来描述。

在金相显微镜下观察到的马氏体等级通常分为以下几种:
1. 无马氏体,在金相组织中没有观察到马氏体的存在,通常出现在低碳钢等材料中,这种材料通常具有较低的硬度和强度。

2. 少量马氏体,在金相组织中观察到少量的马氏体,通常出现在中碳钢等材料中,这种材料具有一定的硬度和强度,但不如高碳钢那样显著。

3. 中等马氏体,在金相组织中观察到较多的马氏体,通常出现在高碳钢等材料中,这种材料具有较高的硬度和强度,但也容易产生脆性。

4. 大量马氏体,在金相组织中观察到大量的马氏体,通常出现在特殊处理过的材料中,这种材料具有极高的硬度和强度,但也容易出现脆性断裂。

总的来说,马氏体等级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金属材料的硬度、强度和韧性等性能,因此对于金属材料的性能评价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马氏体不锈钢的基本介绍与主要性能

马氏体不锈钢的基本介绍与主要性能

马氏体不锈‎钢的基本介‎绍与主要性‎能马氏体不锈‎钢是指在室温‎下保持马氏‎体显微组织‎的一种铬不‎锈钢。

通常情况下‎,马氏体不锈‎钢比奥氏体‎不锈钢和铁‎素体不锈钢‎具有更高的‎强度,可通过热处‎理进行强化‎,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高温抗氧化‎性。

该钢种在大‎气、水和弱腐蚀‎介质如加盐‎水溶液、稀硝酸及某‎些浓度不高‎的有机酸,在温度不高‎的情况下均‎有良好的腐‎蚀介质。

但该钢种不‎耐强酸,如硫酸、盐酸、浓硝酸等的‎腐蚀,常用于水、蒸汽、油品等弱腐‎蚀性介质。

由于铬不锈‎钢可通过热‎处理强化,因此为了避‎免强度过高‎产生脆性,应采用正确‎的热处理工‎艺。

基本介绍标准的马氏体不锈‎钢是:403、410、414、416、416(Se)、420、431、440A、440B和‎440C 型‎,这些钢材的耐腐‎蚀性来自“铬”,其范围是从‎11.5至18%,铬含量愈高‎的钢材需碳‎含量愈高,以确保在热‎处理期间马‎氏体的形成‎,上述三种4‎40型不锈‎钢很少被考‎虑做为需要‎焊接的应用‎,且440型‎成份的熔填‎金属不易取‎得。

标准马氏体钢材‎的改良,含有类如镍‎、钼、钒等的添加‎元素,主要是用于‎将标准钢材‎受限的容许‎工作温度提‎升至高于1‎100K,当添加这些‎元素时,碳含量也增‎加,随着碳含量‎的增加,在焊接物的‎硬化热影响‎区中避免龟‎裂的问题变‎成更严重。

性能马氏体不锈‎钢能在退火‎、硬化和硬化‎与回火的状‎态下焊接,无论钢材的‎原先状态如‎何,经过焊接后‎都会在邻近‎焊道处产生‎一硬化的马‎氏体区,热影响区的‎硬度主要是‎取决于母材‎金属的碳含‎量,当硬度增加‎时,则韧性减少‎,且此区域变‎成较易产生‎龟裂、预热和控制‎层间温度,是避免龟裂‎的最有效方‎法,为得最佳的‎性质,需焊后热处‎理。

马氏体不锈‎钢是一类可‎以通过热处‎理(淬火、回火)对其性能进‎行调整的不‎锈钢,通俗地讲,是一类可硬‎化的不锈钢‎。

奥氏体马氏体铁素体的区别(务实运用)

奥氏体马氏体铁素体的区别(务实运用)

奥氏体/马氏体/铁素体奥氏体(钢的组别:A1, A2, A3 A4, A5)(性能等级:50软,70冷加工,80高强度)马氏体(钢的组别:C1,C2,C3) (性能等级:50软,70、110淬火并回火,80淬火并回火)铁素体(钢的组别:F1) (性能等级:45软,60冷加工)马氏体不锈钢属于铬不锈钢。

由于含碳量高,碳化铬多,钢的耐蚀性能下降,虽可通过热处理的方法改善,但防腐性不高。

马氏体不锈钢多用于制造力学性能要求较高,并有一定耐蚀性能要求的零件,如汽轮机叶片、喷嘴、阀座、量具、刃具等。

铁素体不锈钢也属于铬不锈钢。

含碳量小,抗大气、硝酸及盐水溶液的腐蚀能力强,有高温抗氧化性能好等特点。

主要用于制作化工设备中的容器、管道。

奥氏体不锈钢属于铬镍不锈钢。

具有很高的耐蚀性,优良的塑性,良好的焊接性及低温韧性,不具有磁性,易加工硬化。

主要用于在腐蚀介质中工作的零件、容器、管道、医疗器械以及抗磁环境中。

奥氏体奥氏体是碳溶解在γ-Fe中的间隙固溶体,常用符号A表示。

它仍保持γ-Fe的面心立方晶格。

其溶碳能力较大,在727℃时溶碳为ωc=0.77%,1148℃时可溶碳2.11%。

奥氏体是在大于727℃高温下才能稳定存在的组织。

奥氏体塑性好,是绝大多数钢种在高温下进行压力加工时所要求的组织。

奥氏体是没有磁性的。

马氏体分级淬火是将奥氏体化工件先浸入温度稍高或稍低于钢的马氏体点的液态介质(盐浴或碱浴)中,保持适当的时间,待钢件的内、外层都达到介质温度后取出空冷,以获得马氏体组织的淬火工艺,也称分级淬火。

分级淬火由于在分级温度停留到工件内外温度一致后空冷,所以能有效地减少相变应力和热应力,减少淬火变形和开裂倾向。

分级淬火适用于对于变形要求高的合金钢和高合金钢工件,也可用于截面尺寸不大、形状复杂地碳素钢工件。

马氏体不锈钢通过热处理可以调整其力学性能的不锈钢,通俗地说,是一类可硬化的不锈钢。

典型牌号为Cr13型,如2Cr13 ,3Cr13 ,4Cr13等。

马氏体评级

马氏体评级

马氏体评级马氏体评级是一种对金属材料的硬度进行评估的方法。

它通过观察和测量金属材料的马氏体形成情况来判断其硬度等级。

马氏体评级是工程领域中常用的一种金属材料硬度检测方法,它可以帮助工程师和研究人员了解材料的性能和适用范围,从而更好地选择和设计材料。

马氏体评级基于马氏体的形成情况来判断材料的硬度等级。

马氏体是一种由金属材料中的碳原子组成的晶体结构,具有较高的硬度和强度。

在金属材料经过一定的热处理过程后,碳原子会在晶体结构中重新排列并形成马氏体。

马氏体的形成情况与材料的硬度密切相关,因此可以通过观察和测量马氏体的形成情况来评估材料的硬度等级。

马氏体评级是一种定性的评估方法,常用的评级标准有硬度等级1-10级。

硬度等级越高,表示材料的硬度越大。

在进行马氏体评级时,首先需要取得待评级材料的试样,并对其进行一定的热处理。

热处理过程包括加热材料至一定温度,保温一段时间后迅速冷却。

冷却过程中,碳原子会重新排列并形成马氏体。

完成热处理后,可以使用金相显微镜观察试样中的马氏体情况。

通过显微镜的放大和对比,可以清晰地观察到马氏体的形态和分布情况。

根据马氏体的形成情况,可以将试样划分为不同的等级,从而评估材料的硬度。

硬度等级越高,表示试样中的马氏体形成越充分,材料的硬度越大。

马氏体评级的结果对于工程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材料的硬度直接影响着其在工程中的使用性能和寿命。

通过马氏体评级,工程师可以了解材料的硬度等级和性能,从而更好地选择和设计材料。

例如,在制造机械零部件时,需要选择硬度适中的材料,以保证其在使用过程中不易磨损或变形。

而在制造刀具和切削工具时,则需要选择较高硬度的材料,以保证其具有较好的切削性能和耐磨性。

马氏体评级在实际应用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它只能对金属材料的硬度进行评估,对于其他性能指标如韧性、耐腐蚀性等无法直接进行评估。

此外,在进行马氏体评级时,需要进行一定的热处理过程,这会增加材料的成本和工艺复杂性。

马氏体晶粒度评级标准

马氏体晶粒度评级标准

马氏体晶粒度评级标准马氏体晶粒度是指马氏体在金相显微镜下的晶粒尺寸。

马氏体晶粒度对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耐磨性和耐腐蚀性能等都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对马氏体晶粒度进行评级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马氏体晶粒度评级的标准和方法。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马氏体晶粒度的评级标准。

一般来说,马氏体晶粒度的评级分为1级到10级,1级表示晶粒度最细小,10级表示晶粒度最粗大。

在金相显微镜下观察,1级的马氏体晶粒度应该是均匀细小的,晶界清晰;而10级的马氏体晶粒度则应该是不均匀粗大的,晶界不清晰。

在实际评级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的金属材料和应用要求来确定评级标准,以便更好地评估材料的质量。

其次,我们来谈谈马氏体晶粒度的评级方法。

评级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定量评级,一种是定性评级。

定量评级是通过测量晶粒的尺寸来确定评级,通常使用金相显微镜和图像分析系统来进行测量和分析。

定性评级则是通过观察晶粒的形态和分布来进行评级,这种方法相对来说更加主观。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评级方法,以确保评级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除了评级标准和方法,我们还需要注意一些影响马氏体晶粒度的因素。

首先是材料的组织结构,晶粒度受到晶粒长大和相变过程的影响。

其次是材料的热处理工艺,热处理工艺对晶粒度有着重要影响,合理的热处理工艺可以控制晶粒的尺寸和分布。

最后是材料的化学成分,化学成分对晶粒度也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一些合金元素对晶粒度有着显著的影响。

总的来说,马氏体晶粒度评级是材料表征和质量控制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合理的评级标准和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评估材料的质量,并指导生产实践。

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影响晶粒度的因素,以便更好地控制和调整材料的晶粒度。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马氏体晶粒度评级的相关知识,提高对材料质量的认识和把握。

马氏体评级标准

马氏体评级标准

马氏体评级标准
摘要:
1.马氏体评级标准简介
2.马氏体评级标准的具体内容
3.马氏体评级标准的应用
4.马氏体评级标准的意义
正文:
马氏体评级标准是针对钢铁材料中马氏体的形态和数量进行评级的一种标准,主要用于衡量钢铁材料的强度和硬度。

马氏体是钢铁材料在冷却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组织形态,其形态和数量直接影响到钢铁材料的性能。

因此,马氏体评级标准在钢铁材料的生产和使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氏体评级标准是根据马氏体的形态特征和数量来评级的。

具体来说,马氏体的形态特征包括针状、板状和颗粒状等,而马氏体的数量则指马氏体在钢铁材料中的分布密度。

根据这些特征,马氏体评级标准将马氏体分为不同的级别,以便于生产和使用。

马氏体评级标准在钢铁材料的生产和使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在生产过程中,厂家可以根据马氏体评级标准来调整钢铁材料的成分和工艺参数,以达到所需的马氏体形态和数量,从而提高钢铁材料的性能。

在使用过程中,用户可以根据马氏体评级标准来选择合适的钢铁材料,以满足不同的使用要求。

马氏体评级标准对于钢铁材料的研究和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马氏体的形态和数量进行评级,可以深入了解马氏体对钢铁材料性能的影响规
律,从而为钢铁材料的设计和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同时,马氏体评级标准也为钢铁材料的性能测试和质量控制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标准,有利于提高钢铁材料的质量和稳定性。

总之,马氏体评级标准是一种针对钢铁材料中马氏体形态和数量进行评级的标准,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氏体级别”的探讨

马氏体级别”的探讨

对《汽车渗碳齿轮金相检验》标准中“马氏体级别”的探讨董秦铮(爱协林工业炉工程(北京)有限公司,北京 100086)摘要:通过生产中的试验例证和检验结果,针对《汽车渗碳齿轮金相检验》标准中“马氏体级别”的概念和评级方法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认为不宜将“马氏体级别”作为一项独立的质量指标。

关键词:马氏体级别;残留奥氏体;奥氏体晶粒度QC/T262—1999《汽车渗碳齿轮金相检验》是我国汽车行业中长期使用的一项覆盖面较广、影响较大的标准。

在该标准中,“马氏体级别”被作为一项重要的、不可缺少的质量指标。

标准中规定:马氏体等级按其针体大小确定,共分8个级别,评定马氏体级别和评定残留奥氏体级别一样,共同使用一套残留奥氏体、马氏体级别的标准图片(400倍,8张),所评定的结果均在1~5级内为合格。

但是,汽车零部件生产者对“马氏体级别”这一概念一直是有争议的。

争议的焦点集中在马氏体级别的实质概念,马氏体级别超差或合格的依据以及它对产品性能和质量的影响。

在实际生产中,除渗碳淬火工艺外,影响马氏体级别的还有哪些主要因素,如何防止马氏体级别超差,试样的马氏体级别超差后,如何处理等,也常常使人们感到困惑。

本文通过一些试验例证和检验结果,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对该标准中将马氏体级别作为一项独立的质量指标的必要性提出质疑。

1渗碳试块和工件的金相检验实例1.1试验工艺表1列举了实际生产中经不同炉次渗碳的试块和工件的金相检验结果。

工件和试块的材料均为20CrMnTi钢。

试验过程如下:①工件与试块同炉,930℃×(6~8)h渗碳,降温至840℃淬油,180℃×2.5h回火。

用金相显微镜按标准图片分别对试块的残留奥氏体和马氏体评级并检查表层奥氏体晶粒度。

将样品浸入80℃的苦味酸+少量洗涤剂混合液,于80℃浸泡腐蚀。

按YB/T5148-1993《金属平均晶粒度测定方法》评定表层奥氏体晶粒度。

②上述试验完成后,对同一试块进行冷处理(干冰+酒精,-40℃~-60℃×0.5h)。

马氏体评级

马氏体评级

马氏体评级
马氏体评级是指对金属材料中马氏体含量的评定。

马氏体是一种由奥氏体经过淬火或冷处理而产生的金属组织。

马氏体的形成对材料的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评定马氏体含量可以提供关于材料性能的重要信息。

马氏体评级通常使用一组字母和数字来表示,其中字母表示马氏体的类型,数字表示马氏体的含量。

常用的马氏体类型有M、A、B、C、D等,数字一般从0到10表示不同的含量级别,其中0表示无马氏体,10表示最高的马氏体含量。

马氏体评级的目的是通过对材料中马氏体含量的评定,来预测材料的性能。

马氏体的含量越高,材料的硬度和强度通常也越高,但韧性和可塑性会降低。

因此,在工程设计中,需要根据具体的要求选择合适的马氏体评级,以达到理想的性能。

马氏体评级的方法有多种,常见的方法包括金相显微镜观察、巴氏硬度测试和X射线衍射分析等。

金相显微镜观察是一种直观的方法,通过观察材料的组织结构来评定马氏体含量。

巴氏硬度测试是一种常用的机械测试方法,通过测量材料的硬度来评定马氏体含量。

X 射线衍射分析是一种精确的方法,通过分析材料的衍射图谱来确定马氏体含量。

马氏体评级的结果可以用于材料的选材和工艺设计。

对于需要高强
度和硬度的材料,可以选择高马氏体含量的材料;而对于需要高韧性和可塑性的材料,可以选择低马氏体含量的材料。

此外,马氏体评级也可以用于评估材料的热处理效果和工艺控制的合理性。

马氏体评级是一种重要的材料评定方法,通过评定马氏体含量可以预测材料的性能。

在工程设计中,合理选择马氏体评级可以帮助提高材料的性能,并满足具体的工程要求。

马氏体不锈钢的基本介绍与主要性能

马氏体不锈钢的基本介绍与主要性能

马氏体不锈钢的基本介绍与主要性能马氏体不锈钢是指在室温下保持马氏体显微组织的一种铬不锈钢。

通常情况下,马氏体不锈钢比奥氏体不锈钢和铁素体不锈钢具有更高的强度,可通过热处理进行强化,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高温抗氧化性。

该钢种在大气、水和弱腐蚀介质如加盐水溶液、稀硝酸及某些浓度不高的有机酸,在温度不高的情况下均有良好的腐蚀介质。

但该钢种不耐强酸,如硫酸、盐酸、浓硝酸等的腐蚀,常用于水、蒸汽、油品等弱腐蚀性介质。

由于铬不锈钢可通过热处理强化,因此为了避免强度过高产生脆性,应采用正确的热处理工艺。

基本介绍标准的马氏体不锈钢是:403、410、414、416、416(Se)、420、431、440A、440B和440C 型,这些钢材的耐腐蚀性来自“铬”,其范围是从11.5至18%,铬含量愈高的钢材需碳含量愈高,以确保在热处理期间马氏体的形成,上述三种440型不锈钢很少被考虑做为需要焊接的应用,且440型成份的熔填金属不易取得。

标准马氏体钢材的改良,含有类如镍、钼、钒等的添加元素,主要是用于将标准钢材受限的容许工作温度提升至高于1100K,当添加这些元素时,碳含量也增加,随着碳含量的增加,在焊接物的硬化热影响区中避免龟裂的问题变成更严重。

性能马氏体不锈钢能在退火、硬化和硬化与回火的状态下焊接,无论钢材的原先状态如何,经过焊接后都会在邻近焊道处产生一硬化的马氏体区,热影响区的硬度主要是取决于母材金属的碳含量,当硬度增加时,则韧性减少,且此区域变成较易产生龟裂、预热和控制层间温度,是避免龟裂的最有效方法,为得最佳的性质,需焊后热处理。

马氏体不锈钢是一类可以通过热处理(淬火、回火)对其性能进行调整的不锈钢,通俗地讲,是一类可硬化的不锈钢。

这种特性决定了这类钢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在平衡相图中必须有奥氏体相区存在,在该区域温度范围内进行长时间加热,使碳化物固溶到钢中之后,进行淬火形成马氏体,也就是化学成分必须控制在γ或γ+α相区,二是要使合金形成耐腐蚀和氧化的钝化膜,铬含量必须在10.5%以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汽车渗碳齿轮金相检验》标准中“马氏体级别”的探讨董秦铮(爱协林工业炉工程(北京)有限公司,北京 100086)摘要:通过生产中的试验例证和检验结果,针对《汽车渗碳齿轮金相检验》标准中“马氏体级别”的概念和评级方法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认为不宜将“马氏体级别”作为一项独立的质量指标。

关键词:马氏体级别;残留奥氏体;奥氏体晶粒度QC/T262—1999《汽车渗碳齿轮金相检验》是我国汽车行业中长期使用的一项覆盖面较广、影响较大的标准。

在该标准中,“马氏体级别”被作为一项重要的、不可缺少的质量指标。

标准中规定:马氏体等级按其针体大小确定,共分8个级别,评定马氏体级别和评定残留奥氏体级别一样,共同使用一套残留奥氏体、马氏体级别的标准图片(400倍,8张),所评定的结果均在1~5级内为合格。

但是,汽车零部件生产者对“马氏体级别”这一概念一直是有争议的。

争议的焦点集中在马氏体级别的实质概念,马氏体级别超差或合格的依据以及它对产品性能和质量的影响。

在实际生产中,除渗碳淬火工艺外,影响马氏体级别的还有哪些主要因素,如何防止马氏体级别超差,试样的马氏体级别超差后,如何处理等,也常常使人们感到困惑。

本文通过一些试验例证和检验结果,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对该标准中将马氏体级别作为一项独立的质量指标的必要性提出质疑。

1渗碳试块和工件的金相检验实例1.1试验工艺表1列举了实际生产中经不同炉次渗碳的试块和工件的金相检验结果。

工件和试块的材料均为20CrMnTi钢。

试验过程如下:①工件与试块同炉,930℃×(6~8)h渗碳,降温至840℃淬油,180℃×2.5h回火。

用金相显微镜按标准图片分别对试块的残留奥氏体和马氏体评级并检查表层奥氏体晶粒度。

将样品浸入80℃的苦味酸+少量洗涤剂混合液,于80℃浸泡腐蚀。

按YB/T5148-1993《金属平均晶粒度测定方法》评定表层奥氏体晶粒度。

②上述试验完成后,对同一试块进行冷处理(干冰+酒精,-40℃~-60℃×0.5h)。

再次检查其残留奥氏体级别和马氏体级别。

③剖切同炉工件,分别检查其残留奥氏体级别和马氏体级别。

1.2对检验结果的评述(1) 试块 当表层奥氏体晶粒比较细小时,如7~8级,试样的马氏体级别与残留奥氏体级别基本一致。

随着表层奥氏体晶粒增大(如6级),试样的马氏体级别增高并与残留奥氏体级别开始出现分离,表层奥氏体晶粒比较粗大时,马氏体级别明显增高。

从马氏体级别与奥氏体晶粒度和残留奥氏体级别的依赖关系上看,当表层奥氏体晶粒比较细小时,马氏体级别更依赖于残留奥氏体量的多少,即残留奥氏体级别越低,马氏体级别越低。

当表层原奥氏体晶粒比较粗大时,马氏体级别更依赖于奥氏体晶粒的大小,奥氏体晶粒越大,马氏体级别越高。

所有经过冷处理的试样,不管原奥氏体晶粒度如何,其残留奥氏体级别均降低。

当原奥氏体晶粒比较细小时,马氏体级别与残留奥氏体级别同步降低。

当表层原奥氏体晶粒比较粗大时,马氏体级别基本不降低。

事实上冷处理只影响残留奥氏体的多少,但在原奥氏体晶粒较细时,却影响马氏体级别的评定结果。

(2) 工件 将工件的剖物检查结果与对应的同炉次的试块进行对比,可以看到,它们的残留奥氏体级别是一致的,但马氏体级别不一定相同。

特别是当试块表层奥氏体晶粒粗大、马氏体级别较高时,工件剖面的马氏体级别往往正常。

试块与工件之间有较大差异,这说明虽然是同炉次、同工艺,试块的奥氏体晶粒粗大,而工件的奥氏体晶粒未必粗大。

2关于马氏体级别问题的讨论2.1马氏体级别的概念标准[1]中指出:马氏体级别“按其针体大小确定”。

这里并没有明确“其针体大小”是指在奥氏体晶粒中可观察到的最大马氏体针长(即贯穿晶粒的初生马氏体针长),还是指初生马氏体针与随后生成的次生马氏体针交织在一起可观察到的最大马氏体针长(它往往处于尚未转变的残留奥氏体的背景上)。

显然,前者与奥氏体晶粒度有关,在此称为马氏体级别的第一种概念。

而后者所指的亚晶范围内的次生的马氏体针长,虽与奥氏体晶粒度也有关系,但更与奥氏体的转变程度或残留奥氏体量的多少有关。

在此称为马氏体级别的第二种概念。

由冷处理后的试验结果可看出,当奥氏体晶粒比较小时,冷处理后的马氏体级别随着残留奥氏体量的减少而降低,因为冷处理并不改变原奥氏体晶粒的大小,说明马氏体级别的第一种概念不成立,而第二种概念可以解释该试验结果。

同样,经过冷处理后,当奥氏体晶粒比较粗大的情况下,马氏体级别并未降低。

这说明马氏体级别与奥氏体晶粒度相关的第一种概念成立,而第二种概念与试验事实不符。

以上情况表明,在不同情况下,马氏体级别的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

因此马氏体级别概念的不确定性(或双重性),必然与试验结果产生矛盾,而且会造成认识上的混乱。

马氏体级别在概念上的混乱,与马氏体级别评定方法的局限性和所提供的马氏体级别标准图片有关。

在400倍的光学显微镜下,观察金相样品时,若奥氏体晶粒比较粗大,很容易观测到贯晶的初生马氏体针即晶内的最大马氏体针,晶粒愈大,观察时愈不容易受到次生的马氏体针或残留奥氏体块的干扰。

在冷处理前、后,都能比较清楚地看到初生的最大马氏体针,而冷处理又不能改变其大小形状。

这就是当奥氏体晶粒比较粗大时,试样经过冷处理后的马氏体级别不会明显降低的原因。

相反,若奥氏体晶粒比较细小,由于光学分辨能力的限制和视场中初生、次生马氏体针的交叉重叠,很难观察到贯晶的初生马氏体针,马氏体相变进行得愈完全。

残留奥氏体的体积范围愈小,所能观察到的次生的马氏体针就越短小。

这就是奥氏体晶粒较小时,马氏体级别随残留奥氏体量的减少而降低的原因。

以上情况说明,用光学显微镜在有限的放大倍数下观察马氏体针的大小时,由于分辨率的限制,人们不自觉地改变了测量对象。

也就是奥氏体晶粒较大时,所选的测量对象更接近贯晶的初生马氏体针,即最大马氏体针。

因此,这时马氏体级别与奥氏体晶粒度的相关性显著,而奥氏体晶粒较小时,所选择的测量对象已经变成了次生的、长度比较短小的马氏体针,此时,马氏体级别的高低将与残留奥氏体量的多少密切相关。

2.2马氏体级别标准图片本身存在的问题标准[1]中,马氏体级别与残留奥氏体级别虽然是分别评级,但共用了一套8个级别的评级图片。

从评级图片中可以看出,从8级到1级,马氏体级别和残留奥氏体级别同时在降低。

还可以看出,从8级到6级所对应的三个级别的奥氏体晶粒都比较粗大,且逐级减小。

然而对于5级以下的图片(例如5~2级),却不能认为,随着马氏体级别逐级降低,其奥氏体晶粒也随之减小。

也就是说,5~4级的马氏体级别高并不说明它们的奥氏体晶粒比较粗;3~2级的马氏体级别低,并不意味着它们的奥氏体晶粒比较细。

况且,在标准中也未注明每个级别所对应的奥氏体晶粒度。

总之,从标准图片上就能看出,5~2级的马氏体级别的高低与奥氏体晶粒度关系不大,反而与残留奥氏体含量的多少有关。

由上所述,既然马氏体级别与奥氏体晶粒度和残留奥氏体量的这种依赖关系已经用评级图片的形式被固定下来,所以实际检验中的马氏体评级结果,当然也不会脱离这种依赖关系。

2.3马氏体级别不宜作为一项独立的质量指标在渗碳工件的热处理质量中,奥氏体晶粒度和残留奥氏体含量都是重要的质量指标[2],都有成熟的测量方法和检验标准。

同时大量的试验结果表明,这些指标对工件的使用性能和服役寿命有重要影响。

由上可知,随奥氏体晶粒的变化,马氏体级别与奥氏体晶粒度和残留奥氏体量有着不同程度的依赖关系。

即马氏体级别与这两个指标都有关联,将马氏体级别单独作为一项检验指标,有嫌重复。

另外,如果对不同马氏体级别的工件进行性能或寿命考核试验,那么,在试验结果中很难剔除奥氏体晶粒度或残留奥氏体量的影响。

事实上,尚未见过有关马氏体级别对工件性能影响的专门报道,因此马氏体级别作为质量指标是缺乏试验依据的。

2.4在实际生产中进行马氏体级别检验的必要性检验实例表明,当试块的马氏体级别较高(特别是马氏体级别单独超差)时,绝大多数情况下,试块的原奥氏体晶粒已经粗化。

但往往同炉工件的马氏体级别并不高,即工件的奥氏体晶粒并未长大。

工件和试块在奥氏体晶粒度上的不一致,说明渗碳工艺并不是造成奥氏体晶粒粗化的主要原因。

其实奥氏体晶粒的异常长大或混晶,与材料的成分(包括细化晶粒的微量元素)、冶金过程、预处理过程和渗碳前的组织状态以及渗碳温度有关。

也就是说,如果由于原材料或预处理过程不合格而引起的马氏体粗大则与渗碳工艺无关。

因此,试块马氏体级别超差时并不能代表工件的马氏体级别也超差。

既然试块的马氏体级别的检验结果已经失去了代表意义,而且它对调整渗碳工艺也几乎没有指导作用,所以这些问题使大家对马氏体级别检验的必要性产生怀疑。

2.5国外情况据了解,美国、德国、日本等科技先进国家的汽车行业的渗碳金相标准中,并没有将马氏体级别列入检查范围[3]。

有的标准对渗碳前的原材料的化学成分、淬透性以及原始组织和硬度提出了一定的质量要求。

我国进入WTO后,在国际行业标准方面必然要进行更多的交流。

我国汽车行业中使用的马氏体级别可能会在国际产品质量的认同方面产生麻烦。

3建议综上所述,鉴于马氏体级别在概念评级方法和评级结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不宜作为实用的有效的质量控制指标。

建议新标准中取消马氏体级别的评级,在评定工件残留奥氏体级别的同时,如发现明显粗大的马氏体针,应通过直接腐蚀法检验工件表层的奥氏体晶粒度。

但是,对于允许的奥氏体晶粒度的界限等级或混晶程度,应有一个明确、合理的规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