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的诗歌

合集下载

十七年时期诗歌

十七年时期诗歌


闻捷诗歌的开创性(补充)
闻捷出现于50年代中期的诗坛上,
当时正是说教诗、生产诗大量充斥 诗坛的时代,《天山牧歌》以轻柔、 明快的调子抒写新疆少数民族解放 后崭新的田园生活与乐趣,诗歌写 得纯朴、真挚、热烈,给读者以强 烈的美感享受,开拓了新的诗歌题 材领域,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新边塞诗流派
代表的诗人有杨牧、周涛、章德益、
《致青年公民》 郭小川
《投入火热的斗争》
《向困难进军》 《把家乡建设成天堂》
《在社会主义高潮中》
《人民万岁》
《让生活更美好吧》
《闪耀吧,青春的火光》
你的悲哀,/可是如今,/那婉转的夜莺/ 已经飞离了你的胸怀。 在晨曦下,/我打开门窗,/空中流动着原 野的风,/唉,叫这支尖细的笔,/怎样聚 敛起空中的笑声?
《爬也是黑豆》公木

爸爸和儿子一起来到谷场中, 谷场上有一片黑咕隆咚。 爸爸说:“那是黑豆豆。” 儿子说:“那是黑虫虫。” 爸爸和儿子发生了争论, 做爸爸的当然是理直气盛。 真理自然要一边倒在他手里, 这用不着证明就可以肯定。 可是,儿子忽然高兴地大声吼: “爬哩,爬哩!爸爸,你瞅,你瞅!” 爸爸不耐烦地勃然大怒: “瞅什幺?爬,爬!爬也是黑豆!”
《草木篇》流沙河

白杨 她,一柄绿光闪闪的长剑,孤零零地立在平原, 高指蓝天。也许,一场暴风会把它连根拔去。 但,纵然死了吧,她的腰也不肯向谁弯一弯! 藤 他纠缠着丁香,往上爬,爬,爬┄┄终于把花 挂上树梢。丁香被缠死了,砍作柴烧了。他倒 在地上,喘着气,窥视着另一株树┄┄
《草木篇》流沙河
《回答》 何其芳
从什么地方吹来的奇异的风, 吹得我的船帆不停地颤动; 我的心就是这样被鼓动着, 它感到甜蜜,又有一些惊恐。 轻一点吹呵,让我在我的河流里 勇敢地航行,藉着你的帮助, 不要猛烈得把我的桅杆吹断, 吹得我在波涛中迷失了道路。

十七年诗歌

十七年诗歌

• (三)诗歌表现方法的继承不创新
余光中的《乡愁》
• • • • • • • •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的这头 母亯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 后来啊 •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 我在外头 • 母亯在里头 • • 而现在 •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 我在这头 • 大陆在那头(1961年)
•“亰民中国,屹立亚东, •光芒万道,辐射寰空。 •艰难缔造庆成功, •五星红旗遍地红。”

十七年诗歌概述

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民族奋 収向上的英雄气概,是十七年诗歌 蓬勃収展的主旋律。
• • • • • •
臧克家《祖国在前迚》 艾青的《我想忛我的祖国》 田间的《祖国颂》 何其芳的《我们最伟大的节日》 胡风的《时间开始了》 丌同程度地表现诗亰对新时代生 活无限自豪和并福的感情。
大跃迚民歌运动

1958年大跃迚民歌运动是我国民 歌创作的一次空前的狂潮,也是我国 诗歌史上,乃至世界诗歌史上丌曾有 过的景观。 • 毛泽东认为“中国诗的出路,第 一是民歌,第二是古典”。幵倡议在 全国范围内搜集民歌。 • 《红旗歌谣》
昆明市五华区三市街“职工跃 迚诗歌展览会”的擂台 • 九关: • “会诗门”、“猜诗桥”、“过诗 道”、“填诗廊”、“评诗院”、 “咏诗厅”、“诗画宫”、“品诗 亭”、“留诗院”。 •
• (一)诗歌题材的继承不创新 • (二)诗歌语言的继承不创新
• • • • • • • • • • • • • •
贺敬乊《放声歌唱》 “我们的生命 就是活在 这样的时代,我们的双脚 就是踏在 这样的道路上,世上 还有亲么 更大的 欢乐 和骄傲,世上 还有亲么 更大的 欢乐 和力量。”

十七年的诗歌

十七年的诗歌

第三章十七年的诗歌第一节十七年诗歌概述一、诗人情况1、创作队伍50、60 年代中国诗坛两类诗人共同支撑着诗坛:一类是1949 年前已经成名的诗人,经过淘汰、选择和诗人自身的调整,陆续发表了新作。

—类是新中国成立后走上诗坛的青年诗人。

2、对诗人的划分新诗的“革命传统”的代表:郭沫若、臧克家、蒲风、艾青、田间、袁水拍、李季、阮章竞等。

“和当时革命文学对立”的、资产阶级的派别:从胡适的《尝试集》开始,包括新月派的徐志摩,象征派的李金发,“现代派”的戴望舒,以胡风、阿垅为代表的‘七月派'等。

二、诗歌创作的发展变化1、诗歌观念。

诗服务于政治,诗与现实生活、与“人民群众”相结合。

2、诗体的基本模式1)“写实性”的诗:强调从对写作主体的经验、情感的表达,转移到对“客观生活”、尤其是“工农兵生活”的“反映”。

代表:李季、闻捷、张志民等。

2)政治抒情诗:直接呼应现实政治运动的要求,以理性思辨和激情宣泄为主。

代表:郭小川、贺敬之等。

3)意象哲理诗:从对具体事物的描绘出发,达到向某种观念、意态的升华,或将其意旨、情绪寄寓于具体的描绘之中。

代表:公刘、流沙河、绿原、曾卓等。

3、诗歌创作的发展变化情况1)建国初颂歌的繁荣如李季的《玉门诗抄》和《生活之歌》、田间的《马头琴歌集》、顾工的《在世界屋脊上》、闻捷的《天山牧歌》、郭小川的《致青年公民》、贺敬之的《放声歌唱》等。

2)双百方针后,诗歌题材的扩大。

诗歌不再仅仅表现重大题材,讴歌爱情、友谊、山川景物的作品开始增多,国际题材的诗也出现了。

但是,“双百”方针之后的繁荣局面是非常短暂的。

3)反右扩大化后的诗歌萧条。

一批诗人被错误地划为右派,直接导致了诗歌创作说假话、说空话的虚假诗风的抬头。

“七月派”诗人和“九叶派”诗人相继退出了诗坛。

4)60 年代,诗歌面貌的重大转变。

写实道路为绝大多数诗人所放弃,诗歌美学风格的追求经历了分化整合的过程。

政治抒情诗迅速发展成为诗歌主潮而独领风骚于60 年代的诗坛。

“十七年”诗歌

“十七年”诗歌

叙事诗 《将军三部曲》 《白雪的赞歌》 《深深的山谷》 《严厉的爱》 《一个和八个》
郭小川政治抒情诗的艺术生命 力所在,就是创造了一个特别的抒 情主人公——“战士”的形象。通 过对一个战士的内心世界的探索, 思考人生哲学等问题。形成郭小川 独具魅力的诗风。
《团泊洼的秋天》片断
战士的歌声,可以休止一时,却永远不会沙哑; 战士的明眼,可以关闭一时,却永远不会昏瞎。 请听听吧,这就是战士一句句从心中掏出的话。 团泊洼,团泊洼,你真是那样静静的吗?
爱,膨胀了它的主人的心; 温柔的渴望,像海潮寻找着沙滩, 要把你淹没…… 再明亮的眼睛又有什么用, 如果里面没有映出你的存在;
就像没有星星的晚上, 幽静的池塘也黯然无光。 深夜,我只能派遣有翅膀的使者, 带去珍重的许诺和苦苦的思念, 它忧伤地回来了——你的窗户已经睡熟。
食指: 《相信未来》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郭沫若《新华颂》 人民中国,屹立亚东。 光芒万道,辐射寰空。 艰难缔造庆成功, 五星红旗遍地红。 生者众,物产丰。 工农长作主人翁。
人民品质,勤劳英勇。 巩固国防,革新传统。 坚强领导由中共, 无产阶级急先锋。 现代化,气如虹。 国际歌声入九重。
人民专政,民主集中。 光明磊落,领袖雍容。 江河湖海流新颂, 昆仑长颂最高峰。 多种族,如弟兄。 千秋万岁颂东风。
五、六十年代诗坛诗人构成 “五四”一代:郭沫若、冯至等 三十年代:艾青、臧克家、卞之琳、 何其芳等 抗战以后:“七月派”、李季、闻 捷、阮章竞、贺敬之、郭小川等 新中国成立后:李瑛、顾工、公刘、 流沙河等。
内容和主题上的重大变化:歌 颂成为主调 歌颂新中国、歌颂党、歌颂 领袖、歌颂革命胜利和刚刚开始的 新生活,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旋律。
淡红的果子压弯绿枝 秋天是一个成熟季节, 姑娘整夜地睡不着, 是不是挂念那树好苹果? 这些事小伙子应该明白, 她说:有句话你怎么不说?

华中师范大学现代文学7十七年诗歌1

华中师范大学现代文学7十七年诗歌1

何其芳:《回答》 一
从什么地方吹来的奇异的风, 吹得我的船帆不停地颤动: 我的心就是这样被鼓动着, 它感到甜蜜,又有一些惊恐。 轻一点吹呵,让我在我的河流里 勇敢的航行,借着你的帮助, 不要猛烈得把我的桅杆吹断, 吹得我在波涛中迷失了道路。

有一个字火一样灼热, 我让它在我的唇边变为沉默。 有一种感情像海水一样深, 但它又那样狭窄,那样苛刻。 如果我的杯子里不是满满地 盛着纯粹的酒,我怎么能够 用它的名字来献给你呵, 我怎么能够把一滴说为一斗?
(三)长篇叙事诗的繁荣。
本时期叙事诗创作数量比较多,质量相对较高。仅 1959年前后,出版的长篇叙事诗就有近百部之多。
(四)诗歌形式的变化、发展和丰富。
建国后,有人提出过新格律诗,“半逗律”,有人试 验民歌体,也有人转向半自由体。
知识回顾 Knowledge 导!
老诗人穆旦的《葬歌》:“你可是永别了,我的朋 友?/我的阴影,我过去的自己?/天空这样蓝,日光这 样温暖,/在鸟的歌声中我想到了你。”
在《问》中:“生活啊,你握紧我这只笔/一直倾 泻着你的悲哀,/可是如今,那婉转的夜莺/已经飞离了 你的胸怀。……唉,叫我这支尖细的笔/怎样聚敛起空 中的笑声?”
2、50年代诗歌的主潮。对新中国和新生活的歌颂是 建国初期诗歌的主潮。
朝鲜战争爆发,一些诗人奔赴前线,反映这场战 争,歌颂志愿军英雄。像张永枚《骑马挎枪走天下》, 未央《祖国,我回来了》:
车过鸭绿江,|好象飞一样,|祖国,我回来了, |祖国我的亲娘!|我看见你正在|向你膝下的儿子招 手。
车过鸭绿江,|好象飞一样;|但还是不够快呀! |我的车呀!|你为什么这么慢|一点也不懂得|儿女的 心肠。
一般认为十七年诗坛上有过两次短暂的繁荣,一 是1956-1957,另一次是1961-1963年。

第四讲 , 十七年时期的诗歌

第四讲 , 十七年时期的诗歌


其二,是在国统区开始自己的 创作并成名,后来来到解放区 ,进而走进当代的诗人,主要 有艾青、田间、何其芳等。何 其芳这时已经主要从事学术研 究。


艾青1949—1957,发表 诗歌仅百首,数量上是 高产,却很难达到过去 的水准。“能不能为社 会主义歌唱” ? 《在智利的海峡上》“ 水手—聂鲁达”意象的 反复书写。



其三,是在解放区土生土长并取得较大影 响的诗人,主要有李季、阮章竞、张志民 等。 40年代他们沿着《讲话》的方向,为人民 翻身而歌唱,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方向和旗 帜走进当代。 49年后,转向“建设之歌”。李季成为“ 石油诗人”,致力于在“黑色的琼浆”中 提炼诗意,以《玉门诗抄》和叙事诗《杨 高传》为代表。
礁石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1954)

1949年后,“擂鼓诗人”田间的 创作数量巨大,有诗集近20部。 与早期的《给战斗者》及极具鼓 动性的街头短诗《义勇军》《给 饲养员》相去甚远。 改写叙事诗《赶车传》,扩展 为七部(《赶车传》《蓝妮》《 石不烂》《毛主席》《金不换》 《金娃》《乐园歌》)



1949年后,从战火纷飞、动荡离乱到和 平生活、政治统一,欢欣振奋、满怀希 望是一种全民族的共同情感。 激昂热烈地抒情,高唱对新时代、新生 活颂歌,成为20世纪50、60年代的中国 诗歌主潮。 以歌颂的形式歌咏党所领导的革命斗争 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业,并在文艺上恪 守“工农兵文艺”的规范,是本时期诗 歌的主流形态。

50年代初期,诗人主要处于思维调整 期,有审美价值的诗歌作品不多,主 要是颂歌。何其芳的《我们最伟大的 节日》标志着一个颂歌时代的开始 , 其后郭沫若的《新华颂》 、胡风的《 时间开始了》(《欢乐颂》)、田间 的《祖国颂》、艾青的《国旗》、臧 克家的《有的人》、冯至的《我的感 谢》具有代表性。郭小川的《致青年 公民》,贺敬之的《放声歌唱》成为 颂歌难以逾越的作品。

17年诗歌

17年诗歌

二、十七年诗歌创作的发展演变
B 、 1957 年在双百方针的鼓舞下,诗坛出现短
暂的生气,出现一些触及时弊,干预现实的作 品。 如流沙河《草木篇》、郭小川《望星空》、 艾青《养花人的梦》等。
《草木篇· 仙人掌》: 她不想用鲜花向主人献媚, 遍身披上刺刀。主人把她逐出花园,也不给水喝。在 野地里,在沙漠中,她活着,繁殖着儿女…… 《草木篇 · 藤》:他纠缠着丁香,往上爬,爬, 爬 ……终于把花挂上树梢。丁香被缠死了,砍做柴烧 了。他倒在地上,喘着气,窥视着另一株树……
○堆稻 稻堆堆得圆又圆/社员堆稻上了天/撕片白云擦擦汗/凑上 太阳吸袋烟。 ○月宫装上电话机 月宫装上电话机,嫦娥悄声问织女:“听说人间大跃进, 你可有心下凡去?”织女含笑把话提:“我和牛郎早商议, 我进纱厂当女工,他去学开拖拉机。” ○我来了 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 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 ○我们说了算 河水急,江水慢,还得我们说了算,叫水走,水就走,叫 水站,水就站,叫它高来不敢低,叫它发电就发电。 ○歌成海洋诗成山 跃进歌声飞满天,歌成海洋诗成山。太白斗酒诗百篇,农 民只需半杆烟。 ○一个红薯滚下坡 社东有条清水河,河岸是个小山坡。社员坡上挖红薯,闹 闹嚷嚷笑呵呵。忽听河里一声响,河水溅起一丈多,吓得 我忙大声喊:“谁不小心掉下河?”大家一听笑呵呵,一位 姑娘回答我:“不是有人掉下河,是个红薯滚下坡!”

他热情歌颂毛泽东,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实践,是 为了证明自己理论与时代的同一性。更成功的是诗人用 相当个人化的语言叙述了诗人与几个先烈之间肝胆相照 的动人故事,所谓“个人化的语言”指的是诗中抒情主 体既是十分具体的诗人自传形象,又融合了某种庞大的 共同性的时代声音,后者是通过前者的真实而不是概念 化的感受来表达的。

第八章十七年诗歌主要代表作

第八章十七年诗歌主要代表作

第八章十七年诗歌主要代表作本章概述:通过本章的学习,着重掌握1949-1978年间诗歌的发展概貌,创作成就和存在的缺失,从中认识当代诗歌发展的规律。

掌握郭小川、贺敬之、闻捷等诗人诗歌创作的思想和艺术特色,并能结合文学史实际做出客观评价。

教学内容:郭小川:生平与主要经历,主要作品,创作分期,主要创作与贡献,叙事长诗与“新辞赋体”;贺敬之:主要创作,诗歌特色,长诗与抒情短诗,对民歌体的借用;闻捷《天山牧歌》,“石油诗人”李季,以及其他诗人。

一、郭小川;1、生平与主要经历;郭小川(1919—1976),原名郭恩大,河北丰宁县人。

1937年参加革命,赴延安,曾王震将军的秘书、丰宁县长,1949年随军到中南地区工作,解放后担任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秘书长、《诗刊》编委等职,长期在新闻、宣传、文艺部门工作,1955年转到诗歌创作上来。

先后发表《致青年公民》、《致大海》、《望星空》、《厦门风姿》等脍炙人口的诗篇。

文革中受到迫害,后期在“五七干校”劳改,写有《团泊洼的秋天》等名作。

最后在“四人帮”被粉碎的欢庆中,不幸因旅社失火而离世。

2、主要作品;以“战士”自许的郭小川是共和国第一代杰出诗人,其五六十年代的创作总体上始终没有超出时代共名的范畴,他的组诗《致青年公民》与贺敬之的《放声歌唱》齐名,是那个时代精神的典型体现。

但与贺敬之不同的是,他并没有满足于传达时代的声音,完全取消自己的个人声音。

虽然在理智上他并不怀疑个体对于历史潮流的服从和投入,但居于独特的体验和思考,他开始了对个人意识与历史潮流的复杂的离合现象的考察。

抒情诗《致大海》、《望星空》和叙事诗《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一个和八个》与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同样的主题,即都是通过短暂的个人感情与历史洪流的矛盾、游离现象,表现个人与时代关系的复杂性。

不过,面对个人与外在时空的复杂对立和矛盾,作者主要表现的还是个人思想、性格和感情上的弱点,对个人的谴责或自我反省是诗人解决矛盾和对立的通常办法,这种内在矛盾几乎贯穿了郭小川的整个创作。

第三章 十七年诗歌

第三章 十七年诗歌

第三讲十七年时期的诗歌一、十七年诗歌队伍构成情况十七年时期中国诗人的构成主要是三类:一类是诗坛主力。

郭小川、贺敬之、闻捷、蔡其矫、严辰等。

他们来自解放区,五、六十年代进入创作旺盛状态。

二类是1949年以前已经成名的诗人。

郭沫若、臧克家、艾青、田间、李季等。

他们总体特点是调整诗风,以适应新的时期。

三类是一些青年诗人登上文坛。

李瑛、雁翼、顾工、公刘、白桦等。

二、十七年诗歌的总体特色十七年的诗歌可以用“战歌”和“颂歌”来概括,诗歌通常被喻为号角、锣鼓、旗帜等。

政治抒情诗十分繁荣,诗歌风格豪放、明朗、欢快、激越。

1.缺乏丰富多彩的诗歌流派,个性化严重衰退。

2.极端推崇民歌体,把民歌体作为新诗发展的方向。

3.竭力推崇所谓崇高美和诗歌的社会功能。

三、十七年诗歌创作的发展演变50年代初期,诗人处于思维调整期,有审美价值的诗歌作品不多,主要是颂歌。

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日》标志着一个颂歌时代的开始:你新的中国人民的中国啊,/你终于在旧中国的母体内/生长,壮大,成熟,/你这个东方巨人终于诞生了。

郭小川《致青年公民》、贺敬之《放声歌唱》、胡风《时间开始了》、郭沫若《新华颂》、臧克家《有的人》具有代表性。

1957年在双百方针的鼓舞下,诗坛出现短暂的生气,出现一些触及时弊,干预现实的作品。

如流沙河《草木篇》、郭小川《望星空》、艾青《养花人的梦》等。

《草木篇·仙人掌》:她不想用鲜花向主人献媚,遍身披上刺刀。

主人把她逐出花园,也不给水喝。

在野地里,在沙漠中,她活着,繁殖着儿女……《草木篇·藤》:他纠缠着丁香,往上爬,爬,爬……终于把花挂上树梢。

丁香被缠死了,砍做柴烧了。

他倒在地上,喘着气,窥视着另一株树……1958年的“新民歌运动”。

“新民歌运动”:是由毛泽东提倡,各级党委组织、发动的一场群众性诗歌创作运动。

提倡“人人写诗歌,村村出诗人”,违背了诗歌创作的规律,作品数量多但成就低。

“如今唱歌用箩装,千箩万箩堆满仓。

17年文学诗歌

17年文学诗歌

17年文学诗歌《平凡的岁月》
一、冬之归途
极目复垂泪,朔风渐叠纷。

行行随雪去,蹑河曲相连。

苦旅多遥望,几度收不回。

雁鸣忽开怀,偏袒秋水滋。

二、春之客语
南风聆阑处,何处觅清泉。

欲看一地芳菲,早看一地春风。

今朝千门之望,忽见万里晴空。

田园云外多远,河湾锦绣几绝。

三、夏之洄洽
水山互耕古,青烟蟠桃径。

繁阳处处见,光翠满野声。

银鹭鸣滩南,温泉带芳情。

深夜乘歌笑,满天薰风轻。

四、秋之繁荣
秋日弄秋色,窗里繁枝影。

风吹枫叶落,柳色照千屋。

角声翩翩遥,月色冉冉拂。

桂满微月下,竹深蝉声多。

五、星之印象
夜幕千门暮,星影下凡心。

苍苍繁斗挂,落日满穹岑。

天末余音醉,月上古竹深。

凤吹细流水,龙形壮苍深。

当代文学史 十七年诗歌

当代文学史 十七年诗歌

❖ “我们——中国!/我们六亿五千万人的革命大军” (《放声歌唱》);
❖ “我们六万万个胸膛/我们六万万颗心脏”(《东风万 里》);
❖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 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 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 一头扑进亲人怀。
❖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 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 树梢树枝树根根, 亲山亲水有亲人。 ❖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 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
书。 ❖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 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 天南海北想着你……
❖ 米酒油馍木炭火, 团团围定炕上坐。 满窑里围的 不透风, 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 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 “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 见亲人……” 亲人见了亲人面 欢喜的眼泪眼眶里转。
❖ 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 白头发添了几根根。 团支 书又领进社主任, 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
❖ 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 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一 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十年来革 命大发展, 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
❖ 讴歌斯大林(《斯大林万岁》1949年11月)、毛泽东 (《毛泽东的旗帜迎风飘扬》1952年6月)、党(《颂党 庆》1961年6月)
❖ 二、郭小川、贺敬之、闻捷、蔡其矫、严辰 等。他们来自解放区,是诗坛主力。五、六 十年代进入创作旺盛状态
❖ 三、是青年初登文坛的青年诗人。李瑛、雁 翼、顾工、公刘、白桦等。
❖ 七月诗派 :阿垅、鲁藜、绿原、化铁、郑思、 孙钿、彭燕郊、牛汉、曾卓、徐放等
❖ 退隐原因A:唯心主义诗歌观,强调诗人的主观战斗精神。B:对抗题 材决定论。
❖ 穆旦表达了这批诗人当时如临深秋般的落寞 心情:
❖ 生活啊,你握紧我这只笔 ❖ 一直倾泻着你的悲哀, ❖ 可是如今,那婉转的夜莺 ❖ 已经飞离了你的胸怀。 ❖ …… ❖ 唉,叫我这支尖细的笔 ❖ 如何聚敛起空中的笑声?

闻捷

闻捷

夜莺飞向蔚蓝的天空: 回头张望另一叧夜莺; 年轻人爬上油塔。 从彩霞中瞭望心上的人 ——《夜莺飞去》
• • • • • • • • • •
我是一个勇敢的猎人, 保护你的羊群平安, 你说我另有什么愿望? 请看我的两叧多情的眼。 …… 你脸上装出对我冷淡, 心里却盼我留在你身边; 我固执地追求着你啊, 直到你答应嫁我的那一天。 ——《追求》
他说:“我可要按照风俗办, 狠狠地打你一拳……” 他的手没有落在她的背, 而在轻轻抚着她的发辫。 她说:“那你也该伸出脚, 让我按照风俗脱去皮鞋。” 她的手没有去碰他的腿, 而是把他的双手紧紧拉着……
《婚礼》
• 四叧眼睛这么看着, 两颗心这么跳着, 他们从小一块长大, 为什么好象今天才认得!
• • • • •
十七年诗歌之二闻捷?吐鲁番情歌?博斯腾湖畔?水兵的心?果子沟山谣?撒在十字路口的传单?长诗哈萨克牧民夜送千里驹天山牧歌哈萨克牧民夜送千里驹?刹时我的帐棚里?乱得像枪声惊动了雁群
十七年诗歌之二
——闻捷
《天山牧歌》
• • • • •
《吐鲁番情歌》 《博斯腾湖畔》 《水兵的心》 《果子沟山谣》 《撒在十字路口的传单》
• 长诗《哈萨克牧民夜送千里驹》
《哈萨克牧民夜送千里驹》
• • • • • • • • • 刹时,我的帐棚里—— 乱得像枪声惊动了雁群; 老太婆的脸红过沙柳花, 孩子们捂住发烧的脸皮。 老太婆说: “怎好叨好马迷住正直的心?” 孩子们也说 “哪怕是金子铸的、玉石雕的, 也要送还解放军。”
爱情
• 难道我所等待的人, • 他已经变了心?, • • • • 清晨,我挤一碗鲜牛奶, 轻轻地放上他的窗台; 但愿他记起我的爱情, 和碗子里的奶子一样洁白。
劳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十七年的诗歌第一节十七年诗歌概述一、诗人情况1、创作队伍50、60年代中国诗坛两类诗人共同支撑着诗坛:一类是1949年前已经成名的诗人,经过淘汰、选择和诗人自身的调整,陆续发表了新作。

—类是新中国成立后走上诗坛的青年诗人。

2、对诗人的划分新诗的“革命传统”的代表:郭沫若、臧克家、蒲风、艾青、田间、袁水拍、李季、阮章竞等。

“和当时革命文学对立”的、资产阶级的派别:从胡适的《尝试集》开始,包括新月派的徐志摩,象征派的李金发,“现代派”的戴望舒,以胡风、阿垅为代表的‘七月派’等。

二、诗歌创作的发展变化1、诗歌观念。

诗服务于政治,诗与现实生活、与“人民群众”相结合。

2、诗体的基本模式1)“写实性”的诗:强调从对写作主体的经验、情感的表达,转移到对“客观生活”、尤其是“工农兵生活”的“反映”。

代表:李季、闻捷、张志民等。

2)政治抒情诗:直接呼应现实政治运动的要求,以理性思辨和激情宣泄为主。

代表:郭小川、贺敬之等。

3)意象哲理诗:从对具体事物的描绘出发,达到向某种观念、意态的升华,或将其意旨、情绪寄寓于具体的描绘之中。

代表:公刘、流沙河、绿原、曾卓等。

3、诗歌创作的发展变化情况1)建国初颂歌的繁荣如李季的《玉门诗抄》和《生活之歌》、田间的《马头琴歌集》、顾工的《在世界屋脊上》、闻捷的《天山牧歌》、郭小川的《致青年公民》、贺敬之的《放声歌唱》等。

2)双百方针后,诗歌题材的扩大。

诗歌不再仅仅表现重大题材,讴歌爱情、友谊、山川景物的作品开始增多,国际题材的诗也出现了。

但是,“双百”方针之后的繁荣局面是非常短暂的。

3)反右扩大化后的诗歌萧条。

一批诗人被错误地划为右派,直接导致了诗歌创作说假话、说空话的虚假诗风的抬头。

“七月派”诗人和“九叶派”诗人相继退出了诗坛。

4)60年代,诗歌面貌的重大转变。

写实道路为绝大多数诗人所放弃,诗歌美学风格的追求经历了分化整合的过程。

政治抒情诗迅速发展成为诗歌主潮而独领风骚于60年代的诗坛。

由于政治抒情诗的兴起和风行,60年代的诗歌与50年代的诗歌相比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

4、本时期诗歌发展存在的问题:⑴流派的贫乏和风格的单一。

“颂歌”顺理成章地成了建国初期的主题。

⑵诗歌体式的畸形化。

主要表现:在各种体式中对民歌之花的独尊,使诗坛成为一花独放。

⑶诗美内涵的贫乏单一。

艺术情感的贫乏和艺术个性的丧失导致审美意象的单一。

太阳、红旗、战鼓、井冈山、天安门、延安等庄严神圣的意象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甚至是惟一的审美意象。

三、“大跃进民歌”1、大跃进民歌运动1958年大跃进民歌运动是全国范围的一次大型的诗歌运动,它的发生直接受当时政治、经济政策的操纵,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由政治冒进和经济失衡延伸下来的一次文学上的片面繁荣,确立了文学为政治服务的创作理念。

2、大跃进民歌运动意义第一,大跃进民歌本身是特定历史条件下诗歌创作的畸形发展,作为对以浮夸空想为特征的浪漫主义的一种反拨,民歌运动之后诗歌创作中的叙事倾向明显强化,长篇叙事诗开始勃兴;第二,大跃进民歌运动以对民间诗歌的收集和整理为前提,民间和兄弟民族地区的歌谣和史诗受到高度重视,由此大大推动了业已进行的对兄弟民族史诗的发掘和整理工作,一批兄弟民族史诗作品重放异彩。

3、大跃进民歌内容创作态度上有着一种(“人民”)对知识分子作家的蔑视:“创作不用怕,大家顺口啦,主题要一个,不能乱生岔。

语言讲绝了,另调一枝花,全部编好了,从头来审查。

好的留下来,坏的去掉它,修改再修改,最后成功啦。

”“跃进歌声飞满天,歌成海洋诗成山,太白斗酒诗百篇,农民只需半杆烟”。

“战士人人是歌手,战士人人是作家,歌声直冲九天外,新诗多如五月花”。

⑴大跃进民歌中的劳动主题。

劳动民歌是抒写全民苦战中的豪情的:“你是英雄咱好汉,高炉旁边比比看,你能炼一吨,咱炼一吨半,你坐喷气式,咱能乘火箭,你的箭头戳破天,咱的能绕地球转”。

当然,这是由特定时代的自身扭曲和真诚、盲从的群众心理的双重投影。

⑵大跃进民歌中的爱情主题。

爱情的统一模式性和高度符号性:爱情标准的高度“政治化”;爱情的追求均为大跃进劳动中的你追我赶;大跃进完成了再结婚。

如《问姑娘》⑶大跃进民歌中的颂歌主题。

大跃进之歌,事实上都通向对党和领袖的歌颂。

“山歌向着青天唱,东方升起红太阳。

太阳就是毛主席,太阳就是共产党”“麦秸粗粗像大缸,麦芒尖尖到天上,一片麦壳一片瓦,一粒麦子三天粮,秸当柱,芒当梁,麦壳当瓦盖楼房,楼房顶上写大字:社会主义大天堂”4、大跃进民歌艺术从艺术上看,有些民歌富有诗情画意,具有较高的艺术性。

如《妹挑担子紧紧追》。

在艺术上突出的特点是用“革命浪漫主义”的手法,重于写理想,抒豪情;在表现手法上则重夸张和想象。

此外,“大跃进”新民歌还扶植了不少民间歌手。

他们的出现被视为工农兵走上诗坛的壮举。

代表有:王老五、霍满生、殷光兰、李跟宝、黄孝生、刘章等。

还有一些新民歌并不像《诗经》那样,是劳动者亲身的生活体验和自发的吟唱,而是服从于政治号召的遵命诗歌。

是一种十分典型的“八股诗”、“命题诗”。

第二节十七年诗歌的代表诗人、诗作一、闻捷(1923-1970)1、生平及创作:《天山牧歌》生活抒情诗的成就代表。

《复仇的火焰》,长篇叙事诗,只完成两部:《动荡的年代》《叛乱的草原》,第三部《觉醒的人们》只在报刊上发表部分章节。

2、代表作品《苹果树下》主题:写得极有生活情趣,诗人从欢快的劳动画面中,表现了青年男女对爱情的热烈追求。

诗人十分灵巧地以苹果比喻爱情,通过苹果从开花到结果的过程,表现了爱情的孕育、发展和成熟。

爱情和苹果一起成熟(春、夏、秋三个季节的等待)。

艺术特征:作者善于通过摄取欢快的劳动生活场景,以象征及生动的心理描绘来表现诗意。

这首诗富有一种生动而又含蓄、风趣的情味,有力地显示了闻捷善于摄取小镜头来表现生活诗意的艺术才华,诗篇构思独特,语言明快,散发出浓郁的生活芬香。

3、闻捷诗歌的特色:“献给新中国和新生活的颂歌”是闻捷诗歌的主题。

①构思新颖精巧。

选择富有生活情趣和感情因素的生活片段,从中提炼诗意,使叙述和抒情和谐。

②诗歌有很强的叙事性,大都有简单的情节和人物,人物个性鲜明生动。

③善于深入年轻人的内心世界进行细致的表现,揭示令人耳目一新的微妙细致的感情活动。

④对爱情的歌唱没有停留在男女情爱的描写上,而是把爱情和劳动、理想、情操紧密的结合起来。

二、李瑛1、生平及创作2、题材早期的作品,表现的是作者关于“历史转折”的时期意识,诗中有真诚的对旧世界的诅咒和对新时代的希望。

李瑛诗的题材,许多与军队的生活、情感有关。

反映部队生活,描写战士的形象,表现战土的情怀,是李瑛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

他因此被称为“战土诗人”。

3、艺术风格:(P444)他运用浪漫化的意象和起承转合的结构方式,来诗化那种政治性的生活。

曾对当代一个时期的诗歌创作产生广泛影响。

1)感情细腻真挚,想象丰富绚丽,构思精巧细致,语言行清新华美,刚柔相济,优美与壮美结合,体现出他独特的艺术个性。

《戈壁日出》2)常常采用大处着眼、小处落墨的表现方式,从生活的海洋中掬出具有典型性的一滴水,表现时代的生活《我的生日》《一束金达莱》3)注重炼字炼意,讲究锤炼语言。

如“那是谁在吹柳笛,从一丝碧绿抽一派豪情”(《红柳丛中》)4、优点和局限他的诗单纯、明丽、乐观、优美,而缺少深刻的思想和对生活复杂性的反映,缺少思想感情的震撼力。

三、郭小川——游移于时代中的困惑者1、生平及创作活动从战士走向诗坛,具有“战士”与“诗人”的双重意识,也非常看重这种双重身份。

1976年意外身亡。

2、四个阶段。

⑴第一个阶段:1955年到1956年。

包括《投入火热的斗争》、《向困难进军》等诗在内的《致青年公民》组诗。

政治性的议论往往代替了艺术形象的创作。

⑵第二个阶段:1956年到1959年,是郭小川进行探索的一个时期。

不再满足于诗的表层鼓动作用,而追求深沉的情感内蕴。

有三类创作代表这一时期的成就:一类是为配合政治工作创作的“政治抒情诗”,包括“致青年公民”组诗,以马雅可夫斯基式的“楼梯体”写成的诗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

另一类是由于较多表现诗人的个人化情感受到批评的抒情诗,主要是《山中》、《致大海》和《望星空》少数作品。

还有一类是同样引起争议并遭批评的4篇叙事诗,包括《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严厉的爱》(有时被称为“爱情三部曲”),《一个和八个》。

⑶第三个阶段:60年代前期,是郭小川在诗歌艺术上的探索时期,他开创了两种抒情体式“新辞赋体”和“新散曲体”,代表性作品有《厦门风姿》、《乡村大道》、《甘蔗林——青纱帐》、《青纱帐——甘蔗林》、《祝酒歌》、《昆仑行》等⑷第四个阶段: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

诗人被剥夺了写作和发表作品的权利,但他仍然写出了《万里长江横渡》、《江南林区三唱》等作品。

3、诗歌创作的探索A题材上的探索叙事诗《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一个和八个》,《严厉的爱》等。

B艺术上的探索⑴独特的艺术视角限制之下的想象成就了《甘蔗林—青纱帐》的独特艺术视角,写给年轻时代的战友,回忆性的抒情引发了人们对意象的强烈共鸣。

《厦门风姿》借自然风光反映了厦门的战士。

写了东北大兴安岭以少见中取胜。

⑵诗歌形式的探索他曾采用阶梯式《致青年公民》、民歌体《三户农民的决心》、自由诗《白雪的赞歌》、新辞赋体《团泊洼的秋天》《甘蔗林—青纱帐》等多种诗体形式进行创作,尤其是在学习我国民歌和古代诗歌、词赋的表现手法《将军三部曲》融入散曲和小令,他在倡导与实践新格律体诗歌创作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新辞赋体”;新辞赋体是诗人郭小川吸收、改造、发展楚辞、汉赋中的有益因素而创造的一种新诗体,有人称为“郭小川体”,此种诗体便于表达开阔的内容,抒发热情、豪迈、磅礴、雄奇的情感。

基本特征是:句式集短为长,每节四行,一、三行、二、四行大体对称;采用半逗律,押韵严格,停顿齐整,节奏鲜明,文辞华美;采用铺陈、排比、复叠、对偶等艺术手法咏物抒情,收到—唱三叹、尽情抒怀、层层烘染、韵味绵长的艺术效果;格凋雄浑明朗,思想倾向明显;风格壮美而又婉转多姿,在充满了激情般的诗的波涛之中,常常奔涌着哲理和政论的磅礴气势。

“楼梯体诗歌”“楼梯式”的抒情诗体最早是前苏联革命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独特创造,传入中国以后,对新诗史上的众多诗人都产生过重要影响。

郭小川和贺敬之在田间等解放区诗人已取得的创作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合了中国古典诗歌和民歌的形式与韵律,将这种外来的抒情诗体最终改造成了当代“政治抒情诗”的主要艺术形态。

在运用“楼梯式”的诗体进行创作方面,郭小川的《致青年公民》组诗(一共7首)较早作出了成功的试验。

以跳跃的句式和鼓点般的节奏,表现了高昂的意志和饱满的热情,宜于朗诵和宣传鼓动,在读者中产生了很强的鼓动性和号召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