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导学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
班级: 姓名: 上课日期: 编号: 设计人:备课组长: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良渚、陶寺等新石器的文化遗存,知道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通过古代文献中记述的黄帝、炎帝等神话传说,
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课型】新授课【课时】 1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良渚、陶寺遗址,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2.了解华夏族的形成、理解禅让制的含义。
(历史解释)
3.认识到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家国情怀)
【学习重难点】
重点:了解良渚古城、陶寺都城遗址、禅让制。
难点:认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自主学习:
【学习过程】阅读课本内容,在课本圈点、勾划、批注以下问题,并完成随堂练习。
1.我国早期国家产生的时间、重要特征、以及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2.良渚遗址和陶寺遗址存在的时间、地点、重要特征和意义。
3.简述华夏族形成的过程,炎帝和黄帝对中华文明做出的贡献。
4.尧舜禹时期实行什么制度?百姓为什么热爱这三位首领?
随堂练习:
导学一: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
1、大约在多年前,我国原始的农业、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人口显著增长,逐步形成。
社会分化加剧,出
现了掌握政治、经济、军事和祭祀权力的。
以王为首的统治阶级对内进行管理和统治,对外发动战争,从而形成了。
2、、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导学二:良渚古城与陶寺都城
1、良渚古城遗址
①地点:省市
②时间:距今约年
③遗址概况:古城等多组高等建筑反映了良渚社会。
贵族墓地说明当时的
已经相当明显。
考古证实,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
3、陶寺都城遗址
①地点:省襄汾县
②时间:距今约年
③遗址概况:城内墓葬随葬品的多少说明当时严重。
大型墓葬的随葬品来源十分广泛,反映出各地文化因素。
还发现了很有可能是的观象台。
这些发现表明当时地区已经出现了。
3、良渚古城、陶寺都城等考古发现,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具有的特征。
导学三:远古的传说
1、炎黄部落联盟
①部落首领:炎帝、帝、蚩尤
②战役
阪泉之战:结果:黄帝胜影响:形成。
之战:结果:炎黄联盟胜影响:逐渐形成,后人尊称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海内外华人也以
“”自称
2、尧舜禹部落联盟
①的含义:将联盟首领传位给之人。
②尧舜禹的功绩
尧——鼓励人们;
舜——制定,完善,稳定局势,派治水,解除水患
禹——有功,被尊称为“”
【合作探究】
任务一:阅读教材,思考我国早期国家和文明是如何起源的?
任务二:看图说史:观察文物为我们了解良渚遗址和陶寺遗址提供了哪些历史信息?
任务三:1.如果你来当黄帝陵的导游,请从人物经历、主要贡献等方面,撰写一篇导游词,向游客介绍黄帝的事迹。
2,神话传说和考古发现的遗址遗物对认识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的意义。
【课后练习】
1.良渚古城距今5300—4300年。
在良渚莫角山西坡出土了1.3万公斤碳化稻谷,经换算,这些稻谷约可以供今天的一个成年男性吃71年。
这些稻谷可能属于( A )
A.权贵
B.奴隶
C.平民
D.地主
2.良渚遗址考古发现,城内外祭坛上权贵们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这和其他随葬品较少的普通墓葬对比鲜明。
这说明当时( B )
A.原始农业已经兴起
B.社会阶级分化明显
C.原始城市开始兴建
D.创造了辉煌的文化
3.考古工作者在良渚遗址发现古城和外围水利系统,据估算,其工程总量超过1000万立方米。
这可用于印证良渚古城( B )A.初步产生物品交换B.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C.广泛使用青铜工具 D.开始推广牛耕技术
4.五千年的文明沉淀;铸就了灿烂的华夏文明。
被尊崇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A )
A.炎帝和黄帝B.尧 C.舜 D.禹
5.“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
”这描述了( A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郡县制
6.《祭大禹》“黄河滚滚波浪翻,九曲蜿蜒十八湾;三过家门皆不入,后人仰瞻会稽山。
”这首诗歌颂了大禹的哪一功绩( A )
A.治理洪水
B.建立夏朝
C.讨伐纣王
D.大败蚩尤
7.有学者说,在我国史前时期的各个文化区当中,中原有“居天下之中”的地理优势,扮演了中华文明大熔炉的角色。
该学者肯定了中原文化区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 C )
A.产生时间最早 B.居于核心地位 C.发展相对独立 D.体系最为完备
8.据考古发现,浙江良渚文化的玉琮形制从山西到广东都有出土。
下列解释较为合理的是( D )
A.中原文化向长江流域扩展
B.中华文化自古一统
C.长江流域文化向岭南传播
D.南北文化存在交流
9.陶寺都城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距今4300-4000年,被纳入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该遗址已陆续发掘出城墙、宫殿区、大型宗教礼制建筑、王陵区、政府掌控的大型仓储区等。
该遗址的发掘可以用来研究( B )
A.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B.早期国家的产生
C.长江流域的原始农业
D.部落联盟的兴起
10.据统计,当今中国流行的前200个姓氏中,出自炎帝姜姓系统的姓氏约占10%,出自黄帝姬姓系统的姓氏约占89%。
这表明( B )
A.百家姓氏,皆自炎黄
B.中华姓氏,源远流长
C.人文初祖,拓土开疆
D.姓氏文化,包罗万象
11.梁启超说,“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
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据此可知,华夏民族形成的特点是( B )
A.由炎帝和黄帝创立
B.杂居相处,在不断交往中融合而成
C.发祥地是黄河流域
D.交通便利,创造了众多的文明成就
12.陶寺遗址自发掘以来,发现了大量的磨制石器,包括日常使用的工具如斧、刀,威望物品,装饰品,武器和生产石器的工具,而出土的日用工具占出土石制品一半。
这表明了( A )
A.磨制石器成为主要生产工具
B.该遗址处于旧石器时代
C.原始居民日常生活丰富多彩
D.此时期出现了早期国家
13.在原始社会末期的“三皇五帝”时期,存在着一种“政治美德”,有人称其为政治行为的“童话”,指的是传位贤者。
到禹和启时期,变为传位于子,即王位世袭。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 C )
A.阶级压迫出现
B.分封制的瓦解
C.生产力的发展
D.道德水准下降
14.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盘古开天、女姻造人,黄帝创制等传说来自不同地区。
在中国走向大一统的过程中,这些地域性传说揉合在一起,形成了传说系统。
这表明,中华文明具有( D )
A.创新性特质
B.区域性差异
C.连续性特点
D.一体性特征
学后反思: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