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一滴水经过丽江》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 《一滴水经过丽江》教学设计
《一滴水经过丽江》是统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该单元的主题是游记,这一安排贯彻了八年级“文体学习”的主线,学习本单元,要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游踪、写景的角度和方法,并揣摩和品味语言,欣赏积累精彩语句。

1课时
1.学生:布置学生根据课文后“阅读提示”完成课前预习。

2.教师:(1)情境创设法。

根据学生对丽江充满好奇的特点,运用丽江宣传片视频渲染情境,唤起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兴趣。

(2)反复朗读法。

通过示范朗诵,让学生带着感情,带着想象反复朗读、品味语言,体会本文语言诗意美、厚重美、哲理美。

(3)问答探讨法。

可采用设置问题、布置任务的方式,引导学生在阅读、研讨的过程中,层层深入地把握文章的写法,体会这种写法的妙处。

1.把握文章内容,了解丽江的自然风景与人文风情,体会作者的感情。

2.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新颖的构思、独特的视角,学习运用表达方式的技巧。

3.感受丽江的美丽、淳朴、厚重、和谐,提升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写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学习作者的表达技巧。

一、导入新课
1.导入新课。

(播放丽江旅游宣传片,让学生初步感受丽江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
丽江,一座美丽的城市,因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喜聚的
地方。

这节课我们要赏读的佳文——《一滴水经过丽江》将带给我们怎样新奇的美感呢?请同学们跟随一滴水一起到丽江去寻美吧!
(板书文题)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阿来,藏族诗人,当代作家。

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人。

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80年代中后期转向小说创作。

2000年,其第一部长篇小说《尘埃落定》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为该奖项有史以来最年轻得奖者(41岁)及首位获奖藏族作家。

2018年,作品《蘑菇圈》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

他由此成为四川文学史上首位获得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的双冠王。

其主要作品有诗集《梭磨河》,小说集《旧年的血迹》《月光下的银匠》,长篇小说《尘埃落定》《空山》《格萨尔王》,散文《大地的阶梯》等。

本文选自《课堂内外》2013年6月号。

略有改动。

2012年8月,阿来到丽江作关于藏文化边缘区的一些相关调查。

当地政府知道阿来到了丽江,邀请阿来写一篇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关于丽江的文字。

于是,阿来先生写了这篇游记散文,也是对这次丽江之行的一个纪念。

【设计意图】
了解作者和相关知识,激起学生对自然风光的热爱,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浏览课文,理清情节
1.检查预习,夯实基础。

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以及相关资料书本课“字词清单”栏目,扫除基础障碍。

2.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根据“一滴水”的踪迹,把握游览线索。

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一滴水的经历:何时来到何地,何地见到何物。

直接摘录或自己概括。

(2)寻读,筛选、提取主要信息。

请同学们根据屏幕出示的问题,带着问题快速浏览每一部分的内容,勾画信息。

3.从图表中可看出“一滴水”是按什么顺序经过丽江的?
示例:从图表中我们可以发现“一滴水”是按照从古到今、从早到晚的时间顺序,从高到低、由远及近的空间顺序经过丽江的。

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通过时空多维度把景物组合起来串联在一起。

【设计意图】
如果说教读课中,教师是在学生的前面引路;那么在自读课里,教师则是隐藏在了学生的背后,推动他们前行。

本单元教学的基本目标是突出游记的基本要素,把握游记文本的基本特点。

已经有了前面三篇游记的学习,教学本课时更要守住这条底线,让学生读出“一滴水”所至、所见,引导学生真正理解游记的特点
三、品读课文,欣赏丽江
(生浏览课文,勾画相关信息,交流讨论后明确)
1.本文语言细致优美,在精细的描写之中带有深长的咏叹,富有诗意。

请同学们品读课文,找出描写丽江和“一滴水”的句子,选段细读,说说你读到了怎样的丽江或怎样的
水?
预设:
(1)先朗读选好的句子,再抓住准确、形象、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赏析。

(2)可运用“我通过‘’中的‘’读到了的丽江(水)”的句式表达。

(3)先独学赏析,然后对子交流赏析,接着小组交流并确定本组要赏析的句子,最后全班大展示。

自然风光:
①一路上,经过了许多高大挺拔的树,名叫松与杉。

还有更多的树开满鲜花,叫作杜鹃,叫作山茶。

②我还顺着人们远眺的目光看见了玉龙雪山,晶莹夺目矗立在蓝天下面。

潭水映照雪山,真让人目眩神迷啊。

③我乘水车转轮缓缓升高,看到了古城,看到了狮子山上苍劲的老柏树,看到了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看到了顺水而去的蜿蜒老街。

④在宽广的丽江坝中流淌,穿越大地时,头顶上是满天星光。

一些薄云掠过月亮时,就像丽江古城中,一个银匠,正在擦拭一只硕大的银盘。

(着重赏析④在宽广的丽江坝中流淌,穿越大地时,头顶上是满天星光。

一些薄云掠过月亮时,就像丽江古城中,一个银匠,正在擦拭一只硕大的银盘。


人文风俗
①在街道,银匠“叮叮当当”敲打着银器,玉器店老板挂出了翡翠,字画店老板卖东巴象形文字的字画,白须垂胸的老者们在演奏古代的音乐。

②在山下,马帮在驿道来往;几座小山前,人们正在建筑一座城;村庄里的木匠与石匠,正往那里出发;牧羊人在草甸上放牧牛羊。

③在院子里,浇花人给兰花浇水;楼下正屋,主人一家在闲话;楼上回廊,寄居的游客端着相机在眺望远山;楼上的客人和楼下的主人大声交谈,客人问主人当地的掌故,主人问客人远方的情形。

④晚上,游客聚集的茶楼酒吧中,传来人们的欢笑与歌唱。

(着重赏析①在街道,银匠“叮叮当当”敲打着银器,玉器店老板挂出了翡翠,字画店老板卖东巴象形文字的字画,白须垂胸的老者们在演奏古代的音乐。


丽江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民俗融为一体,和谐统一。

本文的语言富有诗意,抒情性、节
奏感都很强,既很形象,又有厚度,透着哲理。

让学生带着感情,带着想象反复朗读、品味,既可以感受、品味作者颇具匠心的表达方式,也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

2.引导思考,为什么要以“一滴水”为第一人称叙述。

文章在组材上以“一滴水”为线索,用“物”与“物”之间的自然勾连,全面丰富地呈现出了作者对丽江的情感。

因为丽江古城的美,这滴水向往美,它从玉龙雪山山顶奔流而下,就是为了去追求这美好的地方。

作者借一滴水来表述自己的心愿,表现出作者对丽江的赞美和喜爱。

①“一滴水”既通古贯今,又由高而下,把时间与空间两条线索结合起来,使文章形成有机的整体。

②“一滴水”使写作获得了自由的视角,时而居高瞰下,时而由远观近,时而升高远望,时而仰视天幕,时而抵近细察,时而匆匆一瞥,能全面而灵动地展示观察对象的特点。

③“一滴水”既是观察者,也是“丽江故事”的讲述者,它在文中或娓娓道来,或直抒心意,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使情感表达更加真挚。

【设计意图】
教师可以通过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增加学习的深度,找到读书的思维方式,通过师生共同探讨进入作者的内心,找到文本的灵魂,明白事理、情理。

四、研读课文,探究主旨
(生自由交流、回答)
1.从瀑水、洞水到潭水,再到河水、江水和海水,这一滴水的旅程就是它生命的一段历程。

在这一段历程中,它的内心也在不停地演绎着情感。

同学们发现它的内心是怎样变化的了吗?在玉龙雪山,它的心情是怎样的?之后,它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预设
①“有一天,我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坚硬的冰,和更多的冰挤在一起,缓缓向下流动。

”此时,这一滴水是怎样的心境?惊喜。

②“我又化成了一滴水,和瀑布里另外的水大声喧哗着扑向山下。

在高山上,我们沉默了那么久,终于可以敞开喉咙大声喧哗。

”此时,这一滴水又是怎样的心境?欢快。

③“我已经奔流到了丽江坝放牧着牛羊的草甸上,我也要去四方街。

”此时,这一滴
水又是怎样的心境呢?期待、向往、盼望、渴望、热望。

④“但是,眼前一黑,我就和很多水一起,跌落到地底下去了。

”此时,这一滴水又是怎样的心境?有些遗憾,有些失落。

⑤“再次醒来,时间又过去了好几百年。

我和很多水从象山脚下的黑龙潭冒出来,咕咚一声翻上水面,看见了很多不同模样的人。

”此时,这一滴水又是怎样的心境?惊奇、惊喜、庆幸、劫后重生的喜悦。

(生浏览课文,勾画相关语句,交流讨论,师明确)
这滴水是憧憬向往、执着追求、积极乐观、好奇热情、敬仰传统文化、善于发现美好。

2.结尾作者写道:“作为一滴水,我终于以水的方式走过了丽江。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这滴水憧憬并向往美好,它从玉龙雪山山顶奔流而下,就为了去往这美好的地方。

作者其实是借“一滴水”来讲述自己的心愿,“终于”一词表现出描写了一滴水的自豪感、满足感,表达了作者对丽江古城的眷恋之情,对丽江的赞美喜爱之情,对宁静淳朴最接近自然的生活的歌颂。

【设计意图】
作品内容丰富,赞美淳朴的、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

而且语言优美,在精细的描写之中,带有深长的咏叹。

所以,学生在自读课上读游踪,读视角,读语言,读丽江的美,无不与文本的自身价值相一致。

五、课堂拓展
了解作者是深度理解课文的有效途径。

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不一样的作者——阿来。

·阿来散文集
·《一滴水经过丽江》
·《大地的阶梯》
·《让岩石告诉我们》
·《成都物候记》
·《人是出发点,也是目的地》
由书名可以发现,它们都是以物的视角看人,或通过自然反映社会生活。

《一滴水经过丽江》就是以一滴水的旅程写了一个生命的成长历程。

《人是出发点,也是目的地》是这五本书中最不一样的一本。

由书名可以发现,它写的不是物而是哲理。

这是一本“以人为本”的书。

“人是出发点,也是目的地”——的确,阿来的文学作品大部分是“以人为本”的。

那《一滴水经过丽江》中“以人为本”的“人”又体现在哪里呢?
预设:文中的一滴水的经历就像人的一生。

一开始是一片雪,轻盈地落在玉龙雪山顶上,就像人初来世界,拥有了生命,十分喜悦。

之后,它想要去四方街,就像人有了目标,有了追求。

但是,它很快就掉落到了落水洞,就像人遇到了挫折。

几百年后,它又庆幸地重见天日,重新想起自己的目标,并迫切地去追寻,就像人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

最后,它注入大海,就像人实现了目标,获得了满足。

【设计意图】
把握阿来写作的重心“人文精神”。

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