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歌存在形态看唐宋诗的审美异趣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众所周知 ,唐诗是在对六朝诗的扬弃中适应唐代社 会现实风貌而产生的 。作为对六朝诗歌的反拨 ,唐代诗 人反对六朝尚形似 、贵人工 、浮艳绮靡诗风 ,提倡自然天 真 。尤其至盛唐 ,反对雕章琢句 ,追求真朴自然 ,已是时 代的审美趣味 。殷璠云 :“开元十五年后 ,声律风骨始备 矣 。实由主上恶华好朴 ,去伪从真 ,使海内词场 ,翕然尊 古 。”〔7〕(序 )上有提倡 ,下有呼应 ,诗界文人“翕然 ”从之 。 李白明确反对作诗过分雕琢 ,提倡“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 雕 饰 ” , 〔17〕(卷 11《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 裴 迪 说 “自 然 成 高 致 ”〔18〕(卷 17《( 青龙寺昙壁上人院集 》) 。中唐之后 ,这种思潮仍然流 行 。皎然总结说 :“真于性情 ,尚于作用 ,不顾词采 ,而风 流自然 。”〔4〕《( 诗式 ·文章宗旨 》)至于自然率真之作 ,蔚为大观 , 不胜枚举 。方东树特举盛唐四诗人的作品说 :“诗道性 情 ,只贵说本分语 。如右丞 、东川 、嘉州 、常侍 ,何必深于 义理 ,动关忠孝 ,然其言自足自有味 ,说自己话也 ;不似放 翁 、山谷矜持虚矫也 ,四大家绝无此病 。”〔8〕(卷 12) 所谓“本 分语 ”指的就是与“矜持虚矫 ”相对举的自然胸臆之语 。 写景状物 ,清词丽句 ,风韵天然 ,自不必说 ;叙事抒情之作 也“语多真素 ”〔7〕(卷下 ) ,“多胸臆语 ”〔7〕(卷上 ) 。高适《燕歌 行 》,李白的乐府歌行 ,白居易的讽喻诗 ,杜甫反映社会 生活的“诗史 ”作品 ,无不如此 。与语言自然真朴相辅相 成的是篇章的浑融 。六朝“俪采百字之奇 ,争价一句之 偶 ”〔19〕(卷 2《明诗 》) ,有句无篇 ,景物叠累 ,神气不完的现象得 到有效克服 。虽然唐诗中清新隽永的名句俯拾皆是 ,但 大都与整篇融为一气 ,难于句摘 。可以说 ,唐诗之妙 ,妙 在篇法而不止字句 。通篇一气 ,浑成自然 ,无迹可求 ,乃 是唐诗要眇所在 。方东树评王维《出塞作 》说 :“浑颢流 转 ,一气喷薄 ,而自然有首尾起结章法 ,其气若江海之浮 天 。”〔18〕(卷 15) 可为例证 。
形象特点时屡用“兴象 ”一词 ,并以之作为品评诗歌的一 个重要范畴 ,在《河岳英灵集 》中批评齐梁诗歌“都无兴
〔基金项目 〕:本文为王英志所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编号 : 05BZW027)阶段性成果 。 〔收稿日期 〕: 2007 - 01 - 15 〔作者简介 〕:郭前孔 (1965 - ) ,男 ,苏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生 ,济南大学文学院讲师 ;王英志 ( 1944 - ) ,男 ,苏州大学学报编审 ,文学院
2. A cadem ic J ou rna l Ed itor of S uzhou U n iversity, S uzhou, J iangsu 215021)
Key words: Tang poem s; Song poem s; Style
Abstrac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ang poem s and Song poem s has existed for a long time. This paper, w ith a perspective
Study the D ifference of Aesthetic Ta ste between Poem s of
Tang and Song by Ana lysing The ir Ex isting Form s
GUO Q ian - kong WANG Ying - zhi
( 1. Ch inese D epa rtm en t, S uzhou U n iversity, S uzhou, J iangsu 215021;
殷璠在总结唐人的诗歌形象特点时屡用兴象一词并以之作为品评诗歌的一个重要范畴在河岳英灵集中批评齐梁诗歌都无兴73象但贵轻艳7序评陶翰诗既多兴象复备风骨7卷上孟浩然诗无论兴象兼复故实7卷中
2007年第 2期 [古代文学 ]
中国文学研究 Research of Chinese L iterature
第 2期 , 2007
宋人诗中之“理 ”,不只是哲理之理 ,还包括各种事 理 、政理〔16〕(P25) 。宋诗因注重阐发对社会 、家国的见解和 主张 ,论理大于形象 ,诗味欠缺 ,话语是理语而没有理趣 。 倒是有些理趣诗更具有诗意 。它们有的是从日常生活和 普通自然景物中悟出的奇趣妙理 ,如苏轼《题西林壁 》、 《和子由渑池怀旧 》,理学家朱熹《春日 》、《观书有感二 首 》等 ,有的是借物写人事 ,讥讽政治生涯的险恶 ,如黄 庭坚《寺斋睡起二首 》、《议蝶图 》等 。这些诗托物寄意 , 借助具体的形象 ,寄寓深邃的哲理 ,发人深省 ,耐人寻绎 。 至于“诚斋体 ”活处见理 ,幽默风趣 ,诗意盎然 ,在宋诗中 更显独步 ,直接开启清代“性灵 ”诗派 。
透的兴象 ,传达诗人的诗意情思 ,营构淡泊空灵的诗境 , 产生韵味无穷的审美效果 。严羽在总结唐宋诗不同时
说 :“本 朝 人 尚 理 而 病 于 意 兴 ; 唐 人 尚 意 兴 而 理 在 其 中 。”〔4〕《( 沧浪诗话. 诗评 》)何为“意兴 ”? 著名美学家叶朗解释 道 :“‘意兴 ’也就是‘兴趣 ’。”〔6〕(P315) 而“兴趣 ”则是严羽 提出的一个重要诗学范畴 。他解释说 :“盛唐人惟在兴 趣 ,羚羊挂角 ,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透彻玲珑 ,不可凑泊 , 如空中之音 ,相中之色 ,水中之月 ,镜中之象 ,言有尽而意 无穷 。”〔4〕《( 沧浪诗话 ·诗辩 》)也就是说 ,“兴趣 ”是指诗歌意象 所包含的因具体形象直接引发而产生的审美情趣 ,而这 种审美情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言有尽而意无穷 。“兴 趣 ”主要是通过“兴象 ”传达的 。殷璠在总结唐人的诗歌
韵擅长 ,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2〕(卷 5《诗分唐宋 》) 两家都 指出了唐宋诗美学风格的相异之处 ,然而只取其大概 ,惜 未作具体论述 ,而且唐宋诗之别亦不限于其所言 。其实 唐宋诗并非完全不同 ,确有数量不菲的诗作旨趣相当 ,如 山水诗都讲求清新明丽 ,情景交融 。明人杨慎认为宋人 张南轩绝句《题南城 》等“五诗有王维辋川遗意 ”〔3〕(卷 5) ; 王安石晚年诗作精妙华美 ,不亚唐人杰作 ,叶梦得赞美 道 :“王荆公晚年 ,诗律精严 ,造语用字 ,间不容发 ,然意 与言 会 , 言 随 意 谴 , 浑 然 天 成 , 殆 不 见 有 牵 率 排 比 处 。”〔4〕《( 石林诗话 》卷上 )从诗歌发展史来看 ,唐诗自杜甫开始 出现新变 ,中唐再衍之 ,奠定了而后宋诗发展的基础 。唐 宋 诗 本 是 一 脉 相 承 的 , “宋 人 皆 推 本 唐 人 诗 法 ”〔5〕《( 石遗室诗话 》卷 1) 。然宋人并未亦步亦趋 ,而是有因有 革 ,另辟蹊径 ,形成了独特面目 ,堪称唐诗之后又一典范 。
从诗歌存在形态看唐宋诗的审美异趣
郭前孔 王英志
(1. 苏州大学 文学院 苏州 215021; 2. 苏州大学学报编辑部 苏州 215021)
关键词 :唐诗 ;宋诗 ;风格 摘 要 :诗分唐宋由来已久 。本文从诗歌存在形态的角度 ,举其代表性的诗人诗作 ,对唐宋诗歌的四个不同方面 的美学风格作一对比 ,从中彰显其差异之处 ,对认识后世各种诗歌流派的发展线索和具体形态或有所裨益 。 〔中图分类号 〕I206.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 - 7535 (2007) 02 - 037 - 04
38
说尽无余意 ”〔14〕(卷 14) ,赵翼说苏诗“爽如哀梨 ,快如并剪 , 有必达之隐 ,无难显之情 ”〔15〕《( 瓯北诗话 》卷 5) ,可谓一语中的 。 诸如此类 ,与唐诗相比 ,实是别调 。虽曲尽事理 ,但由于 语意刻露 ,少有含蓄 ,缺乏唐诗兴象之妙 ,一唱三叹之致 , 终韵短余意少 。后人多以此不满宋诗 。
of existing form s of poetry, by citing the rep resentation of the poets and poem s, tries to mak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poetry of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from four different aspects of aesthetic style. It is hoped that, by doing so, the difference become
clear. This study may be helpful to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path and specific form s of the schools of poetry of later time.
诗分唐宋 ,乃论诗家之常言 。自南宋起 ,诗家多有争 本文不揣浅陋 ,就唐宋诗歌创作形态相反之处 ,举其大
博士生导师 。
37
象 ,但 贵 轻 艳 ”〔7〕(序 ) , 评 陶 翰 诗“既 多 兴 象 , 复 备 风 骨 ”〔7〕(卷上 ) ,孟浩然诗“无论兴象 ,兼复故实 ”〔7〕(卷中 ) 。可 见 ,“兴象 ”是具有审美趣味的诗歌意象 。它是诗人在外 在事物的自然感发下 ,产生了创作冲动 ,把主观感情志意 投射于客观外物而产生的审美意象 。作为诗歌构成元 素 ,它玲珑精妙 、含蓄蕴籍 、余味无穷 。典型的唐诗正是 运用“兴象 ”使诗歌产生“兴趣 ”的 。张若虚和刘希夷的 诗歌把人生感悟融入优美的兴象之中 ,描绘了一幅空灵 明净的诗境 ,从而开启情景交融 、玲珑剔透 、兴象超妙的 盛唐诗的出现 。孟浩然的诗歌意象精美 ,平淡清远而意 兴无穷 ,王维诗将大自然的种种物态化为鲜明的诗歌意 象 ,融进个人的主观性情 ,以有限的形象激发读者的想象 和联想 ,冲淡闲远 ,空灵无迹 ,使人回味不尽 。方东树曰 : “王维辋川于诗 ……只是以兴象超远 ,浑然元气 ,为后人 所莫及 ;高华精警 ,极声色之宗 ,而不落人间声色 ,所以可 贵 。”〔8〕(卷 16)李白的绝句多用明月 、清风 、白鹭 、白露 、竹色 等明净景物构成清丽意象 ,境界清新 ,飘逸含蓄 ,情味悠 长 ,令人含而不尽〔9〕(第二卷 P274) 。中唐戴叔伦在论及唐诗 意境创造方面所取得的审美趣味时说 :“诗家之景 ,如兰 田日 暖, 良 玉 生 烟, 可 望 而 不 可 置 于 眉 睫 之 前 。”〔10〕(第二册《与计浦书 》)叶维廉先生从文学欣赏的角度评价 唐诗的审美效果说 :“孟诗和大部分唐诗中的意象 ,在一 种互文并存的空间美学之下 ,形成一种气氛 ,一种环境 , 一种只唤起某种感觉但并不加以说明的境界 ,任读者移 入 、出现 。作一瞬间的停驻 ,然后溶入境中 ,并参与完成 强烈感受的一瞬之美感经验 。”〔11〕(卷 1P88) 方 东树论 高 适 《古大梁行 》亦云 :“重复感叹 ,自有深浅 ,而气益厚 ,韵益 长 ,反覆吟咏 ,久之自见 。”〔8〕(卷 12)他们从不同方面都揭示 了唐诗空灵无迹 、韵味无穷的特色 ,可谓殊途同归 。
辩 。今人探讨此问题当以缪钺 、钱钟书为代表 。缪云 : 致 ,做如下述要 :
“唐诗以韵胜 ,故浑雅 ,而贵酝籍空灵 ;宋诗以意胜 ,故精情辞 ,故丰腴 ;宋诗之美
在气骨 ,故瘦硬 ……”〔1〕《( 论宋诗 》) 钱云 :“唐诗多以风神情
唐诗有别于宋诗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通过创造玲珑剔
如果说唐诗在情志表达方面主要借助具体兴象 ,并 不明言而含蓄蕴籍 ,那么宋诗则与之大异其趣 ,理乎胜 情 ,“尚理而病于意兴 ”〔4〕《( 沧浪诗话 ·诗评 》) ,“以文字为诗 ,以 才学为诗 ,以议论为诗 ”〔4〕《( 沧浪诗话 ·诗辩 》) 。这不仅与宋人 词重言情 ,诗重言理的默契分工有关 ,而且受时代情势和 思潮的影响 。宋代轻武重文 ,文人社会地位高 ,士大夫阶 层参政议政风气很浓 ,科举考试又有策论一科 ,这就无形 中培养了宋人议论能力 ;加之宋代开风气的诗人同时又 是著名散文家 ,且普遍以杜韩为尚 ,常在诗中发表个人见 解 ,因而形成了宋诗议论化 、散文化的倾向 ,说教意味比 唐诗浓厚得多 ,举凡析事论理 ,谈禅话趣 ,在宋诗中屡见 不鲜 。宋初梅尧臣诗开始出现议论时政 、关切国事的面 貌和风采 。欧阳修步武韩愈 ,诗中屡用议论手法 ,散文化 色彩浓厚 ,开宋代以文为诗之风 。王安石认为写诗“发 为词章 ”应当“感切今世事 ”〔12〕(卷 8《答孙长倩书 》) ,其诗开陈政 略 ,发表议论 ,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 ,有的诗则存在抽 象议论过多的弊端 ,李郛批评王《读墨 》诗说 :“终篇皆如 散文 ,但加押韵尔 。”〔13〕(卷 6) 另《无营 》、《无动 》、《拟寒山 拾得二十首 》等诗象押韵的哲学说教 ,甚无诗味 。苏轼 诗以文为诗更加明显 ,笔力纵横驰骋 ,议论滔滔汩汩 ,多 淋漓痛快之语 ,而少蕴籍含蓄之致 。朱熹说苏诗“一滚
众所周知 ,唐诗是在对六朝诗的扬弃中适应唐代社 会现实风貌而产生的 。作为对六朝诗歌的反拨 ,唐代诗 人反对六朝尚形似 、贵人工 、浮艳绮靡诗风 ,提倡自然天 真 。尤其至盛唐 ,反对雕章琢句 ,追求真朴自然 ,已是时 代的审美趣味 。殷璠云 :“开元十五年后 ,声律风骨始备 矣 。实由主上恶华好朴 ,去伪从真 ,使海内词场 ,翕然尊 古 。”〔7〕(序 )上有提倡 ,下有呼应 ,诗界文人“翕然 ”从之 。 李白明确反对作诗过分雕琢 ,提倡“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 雕 饰 ” , 〔17〕(卷 11《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 裴 迪 说 “自 然 成 高 致 ”〔18〕(卷 17《( 青龙寺昙壁上人院集 》) 。中唐之后 ,这种思潮仍然流 行 。皎然总结说 :“真于性情 ,尚于作用 ,不顾词采 ,而风 流自然 。”〔4〕《( 诗式 ·文章宗旨 》)至于自然率真之作 ,蔚为大观 , 不胜枚举 。方东树特举盛唐四诗人的作品说 :“诗道性 情 ,只贵说本分语 。如右丞 、东川 、嘉州 、常侍 ,何必深于 义理 ,动关忠孝 ,然其言自足自有味 ,说自己话也 ;不似放 翁 、山谷矜持虚矫也 ,四大家绝无此病 。”〔8〕(卷 12) 所谓“本 分语 ”指的就是与“矜持虚矫 ”相对举的自然胸臆之语 。 写景状物 ,清词丽句 ,风韵天然 ,自不必说 ;叙事抒情之作 也“语多真素 ”〔7〕(卷下 ) ,“多胸臆语 ”〔7〕(卷上 ) 。高适《燕歌 行 》,李白的乐府歌行 ,白居易的讽喻诗 ,杜甫反映社会 生活的“诗史 ”作品 ,无不如此 。与语言自然真朴相辅相 成的是篇章的浑融 。六朝“俪采百字之奇 ,争价一句之 偶 ”〔19〕(卷 2《明诗 》) ,有句无篇 ,景物叠累 ,神气不完的现象得 到有效克服 。虽然唐诗中清新隽永的名句俯拾皆是 ,但 大都与整篇融为一气 ,难于句摘 。可以说 ,唐诗之妙 ,妙 在篇法而不止字句 。通篇一气 ,浑成自然 ,无迹可求 ,乃 是唐诗要眇所在 。方东树评王维《出塞作 》说 :“浑颢流 转 ,一气喷薄 ,而自然有首尾起结章法 ,其气若江海之浮 天 。”〔18〕(卷 15) 可为例证 。
形象特点时屡用“兴象 ”一词 ,并以之作为品评诗歌的一 个重要范畴 ,在《河岳英灵集 》中批评齐梁诗歌“都无兴
〔基金项目 〕:本文为王英志所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编号 : 05BZW027)阶段性成果 。 〔收稿日期 〕: 2007 - 01 - 15 〔作者简介 〕:郭前孔 (1965 - ) ,男 ,苏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生 ,济南大学文学院讲师 ;王英志 ( 1944 - ) ,男 ,苏州大学学报编审 ,文学院
2. A cadem ic J ou rna l Ed itor of S uzhou U n iversity, S uzhou, J iangsu 215021)
Key words: Tang poem s; Song poem s; Style
Abstrac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ang poem s and Song poem s has existed for a long time. This paper, w ith a perspective
Study the D ifference of Aesthetic Ta ste between Poem s of
Tang and Song by Ana lysing The ir Ex isting Form s
GUO Q ian - kong WANG Ying - zhi
( 1. Ch inese D epa rtm en t, S uzhou U n iversity, S uzhou, J iangsu 215021;
殷璠在总结唐人的诗歌形象特点时屡用兴象一词并以之作为品评诗歌的一个重要范畴在河岳英灵集中批评齐梁诗歌都无兴73象但贵轻艳7序评陶翰诗既多兴象复备风骨7卷上孟浩然诗无论兴象兼复故实7卷中
2007年第 2期 [古代文学 ]
中国文学研究 Research of Chinese L iterature
第 2期 , 2007
宋人诗中之“理 ”,不只是哲理之理 ,还包括各种事 理 、政理〔16〕(P25) 。宋诗因注重阐发对社会 、家国的见解和 主张 ,论理大于形象 ,诗味欠缺 ,话语是理语而没有理趣 。 倒是有些理趣诗更具有诗意 。它们有的是从日常生活和 普通自然景物中悟出的奇趣妙理 ,如苏轼《题西林壁 》、 《和子由渑池怀旧 》,理学家朱熹《春日 》、《观书有感二 首 》等 ,有的是借物写人事 ,讥讽政治生涯的险恶 ,如黄 庭坚《寺斋睡起二首 》、《议蝶图 》等 。这些诗托物寄意 , 借助具体的形象 ,寄寓深邃的哲理 ,发人深省 ,耐人寻绎 。 至于“诚斋体 ”活处见理 ,幽默风趣 ,诗意盎然 ,在宋诗中 更显独步 ,直接开启清代“性灵 ”诗派 。
透的兴象 ,传达诗人的诗意情思 ,营构淡泊空灵的诗境 , 产生韵味无穷的审美效果 。严羽在总结唐宋诗不同时
说 :“本 朝 人 尚 理 而 病 于 意 兴 ; 唐 人 尚 意 兴 而 理 在 其 中 。”〔4〕《( 沧浪诗话. 诗评 》)何为“意兴 ”? 著名美学家叶朗解释 道 :“‘意兴 ’也就是‘兴趣 ’。”〔6〕(P315) 而“兴趣 ”则是严羽 提出的一个重要诗学范畴 。他解释说 :“盛唐人惟在兴 趣 ,羚羊挂角 ,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透彻玲珑 ,不可凑泊 , 如空中之音 ,相中之色 ,水中之月 ,镜中之象 ,言有尽而意 无穷 。”〔4〕《( 沧浪诗话 ·诗辩 》)也就是说 ,“兴趣 ”是指诗歌意象 所包含的因具体形象直接引发而产生的审美情趣 ,而这 种审美情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言有尽而意无穷 。“兴 趣 ”主要是通过“兴象 ”传达的 。殷璠在总结唐人的诗歌
韵擅长 ,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2〕(卷 5《诗分唐宋 》) 两家都 指出了唐宋诗美学风格的相异之处 ,然而只取其大概 ,惜 未作具体论述 ,而且唐宋诗之别亦不限于其所言 。其实 唐宋诗并非完全不同 ,确有数量不菲的诗作旨趣相当 ,如 山水诗都讲求清新明丽 ,情景交融 。明人杨慎认为宋人 张南轩绝句《题南城 》等“五诗有王维辋川遗意 ”〔3〕(卷 5) ; 王安石晚年诗作精妙华美 ,不亚唐人杰作 ,叶梦得赞美 道 :“王荆公晚年 ,诗律精严 ,造语用字 ,间不容发 ,然意 与言 会 , 言 随 意 谴 , 浑 然 天 成 , 殆 不 见 有 牵 率 排 比 处 。”〔4〕《( 石林诗话 》卷上 )从诗歌发展史来看 ,唐诗自杜甫开始 出现新变 ,中唐再衍之 ,奠定了而后宋诗发展的基础 。唐 宋 诗 本 是 一 脉 相 承 的 , “宋 人 皆 推 本 唐 人 诗 法 ”〔5〕《( 石遗室诗话 》卷 1) 。然宋人并未亦步亦趋 ,而是有因有 革 ,另辟蹊径 ,形成了独特面目 ,堪称唐诗之后又一典范 。
从诗歌存在形态看唐宋诗的审美异趣
郭前孔 王英志
(1. 苏州大学 文学院 苏州 215021; 2. 苏州大学学报编辑部 苏州 215021)
关键词 :唐诗 ;宋诗 ;风格 摘 要 :诗分唐宋由来已久 。本文从诗歌存在形态的角度 ,举其代表性的诗人诗作 ,对唐宋诗歌的四个不同方面 的美学风格作一对比 ,从中彰显其差异之处 ,对认识后世各种诗歌流派的发展线索和具体形态或有所裨益 。 〔中图分类号 〕I206.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 - 7535 (2007) 02 - 037 - 04
38
说尽无余意 ”〔14〕(卷 14) ,赵翼说苏诗“爽如哀梨 ,快如并剪 , 有必达之隐 ,无难显之情 ”〔15〕《( 瓯北诗话 》卷 5) ,可谓一语中的 。 诸如此类 ,与唐诗相比 ,实是别调 。虽曲尽事理 ,但由于 语意刻露 ,少有含蓄 ,缺乏唐诗兴象之妙 ,一唱三叹之致 , 终韵短余意少 。后人多以此不满宋诗 。
of existing form s of poetry, by citing the rep resentation of the poets and poem s, tries to mak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poetry of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from four different aspects of aesthetic style. It is hoped that, by doing so, the difference become
clear. This study may be helpful to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path and specific form s of the schools of poetry of later time.
诗分唐宋 ,乃论诗家之常言 。自南宋起 ,诗家多有争 本文不揣浅陋 ,就唐宋诗歌创作形态相反之处 ,举其大
博士生导师 。
37
象 ,但 贵 轻 艳 ”〔7〕(序 ) , 评 陶 翰 诗“既 多 兴 象 , 复 备 风 骨 ”〔7〕(卷上 ) ,孟浩然诗“无论兴象 ,兼复故实 ”〔7〕(卷中 ) 。可 见 ,“兴象 ”是具有审美趣味的诗歌意象 。它是诗人在外 在事物的自然感发下 ,产生了创作冲动 ,把主观感情志意 投射于客观外物而产生的审美意象 。作为诗歌构成元 素 ,它玲珑精妙 、含蓄蕴籍 、余味无穷 。典型的唐诗正是 运用“兴象 ”使诗歌产生“兴趣 ”的 。张若虚和刘希夷的 诗歌把人生感悟融入优美的兴象之中 ,描绘了一幅空灵 明净的诗境 ,从而开启情景交融 、玲珑剔透 、兴象超妙的 盛唐诗的出现 。孟浩然的诗歌意象精美 ,平淡清远而意 兴无穷 ,王维诗将大自然的种种物态化为鲜明的诗歌意 象 ,融进个人的主观性情 ,以有限的形象激发读者的想象 和联想 ,冲淡闲远 ,空灵无迹 ,使人回味不尽 。方东树曰 : “王维辋川于诗 ……只是以兴象超远 ,浑然元气 ,为后人 所莫及 ;高华精警 ,极声色之宗 ,而不落人间声色 ,所以可 贵 。”〔8〕(卷 16)李白的绝句多用明月 、清风 、白鹭 、白露 、竹色 等明净景物构成清丽意象 ,境界清新 ,飘逸含蓄 ,情味悠 长 ,令人含而不尽〔9〕(第二卷 P274) 。中唐戴叔伦在论及唐诗 意境创造方面所取得的审美趣味时说 :“诗家之景 ,如兰 田日 暖, 良 玉 生 烟, 可 望 而 不 可 置 于 眉 睫 之 前 。”〔10〕(第二册《与计浦书 》)叶维廉先生从文学欣赏的角度评价 唐诗的审美效果说 :“孟诗和大部分唐诗中的意象 ,在一 种互文并存的空间美学之下 ,形成一种气氛 ,一种环境 , 一种只唤起某种感觉但并不加以说明的境界 ,任读者移 入 、出现 。作一瞬间的停驻 ,然后溶入境中 ,并参与完成 强烈感受的一瞬之美感经验 。”〔11〕(卷 1P88) 方 东树论 高 适 《古大梁行 》亦云 :“重复感叹 ,自有深浅 ,而气益厚 ,韵益 长 ,反覆吟咏 ,久之自见 。”〔8〕(卷 12)他们从不同方面都揭示 了唐诗空灵无迹 、韵味无穷的特色 ,可谓殊途同归 。
辩 。今人探讨此问题当以缪钺 、钱钟书为代表 。缪云 : 致 ,做如下述要 :
“唐诗以韵胜 ,故浑雅 ,而贵酝籍空灵 ;宋诗以意胜 ,故精情辞 ,故丰腴 ;宋诗之美
在气骨 ,故瘦硬 ……”〔1〕《( 论宋诗 》) 钱云 :“唐诗多以风神情
唐诗有别于宋诗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通过创造玲珑剔
如果说唐诗在情志表达方面主要借助具体兴象 ,并 不明言而含蓄蕴籍 ,那么宋诗则与之大异其趣 ,理乎胜 情 ,“尚理而病于意兴 ”〔4〕《( 沧浪诗话 ·诗评 》) ,“以文字为诗 ,以 才学为诗 ,以议论为诗 ”〔4〕《( 沧浪诗话 ·诗辩 》) 。这不仅与宋人 词重言情 ,诗重言理的默契分工有关 ,而且受时代情势和 思潮的影响 。宋代轻武重文 ,文人社会地位高 ,士大夫阶 层参政议政风气很浓 ,科举考试又有策论一科 ,这就无形 中培养了宋人议论能力 ;加之宋代开风气的诗人同时又 是著名散文家 ,且普遍以杜韩为尚 ,常在诗中发表个人见 解 ,因而形成了宋诗议论化 、散文化的倾向 ,说教意味比 唐诗浓厚得多 ,举凡析事论理 ,谈禅话趣 ,在宋诗中屡见 不鲜 。宋初梅尧臣诗开始出现议论时政 、关切国事的面 貌和风采 。欧阳修步武韩愈 ,诗中屡用议论手法 ,散文化 色彩浓厚 ,开宋代以文为诗之风 。王安石认为写诗“发 为词章 ”应当“感切今世事 ”〔12〕(卷 8《答孙长倩书 》) ,其诗开陈政 略 ,发表议论 ,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 ,有的诗则存在抽 象议论过多的弊端 ,李郛批评王《读墨 》诗说 :“终篇皆如 散文 ,但加押韵尔 。”〔13〕(卷 6) 另《无营 》、《无动 》、《拟寒山 拾得二十首 》等诗象押韵的哲学说教 ,甚无诗味 。苏轼 诗以文为诗更加明显 ,笔力纵横驰骋 ,议论滔滔汩汩 ,多 淋漓痛快之语 ,而少蕴籍含蓄之致 。朱熹说苏诗“一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