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吟-登建康赏⼼亭》教案
《⽔龙吟?登建康赏⼼亭》教案
⼀、知识教育⽬标:
1.了解⾟弃疾豪放词的创作风格。

2.熟悉了解必要的历史典故。

⼆、能⼒培养⽬标:
1.了解作者⽣活的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学习运⽤知⼈论世的⽅法分析作品。

2.了解⾟弃疾词⼤量运⽤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标: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的⼈格,强化⾃⼰的爱国情操。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学习运⽤知⼈论世的⽅法分析作品,了解⾟弃疾词⼤量运⽤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步骤:
(⼀)、导⼊新课
前⾯我们已经学过北宋两位词⼈柳永和苏轼的词。

现在我们来简单回顾⼀下前⾯的内容。

⼤家都知道,词从总体上看分婉约和豪放两派。

婉约派代表柳永的词⾳律和谐,美妙动听。

其中“杨柳岸,晓风残⽉”更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同学们不仅要会背,更重要的是要领悟它到底妙在哪⾥。

豪放
派代表苏轼本单元有两⾸词:《念奴娇⾚壁怀古》是⾸豪壮的怀古词,《定风波》虽然记的是途中遇⾬这件⼩事,却表达出词⼈洒脱放达的⼈⽣态度。

相信同学们都⾮常喜欢这类词。

⼀提到豪放词,⼤家肯定马上想到苏轼,但今天呢,我们来学习另外⼀位豪放派的代表词⼈。

他是谁呢?(学⽣齐答:⾟弃疾)对,就是与苏轼并称为“苏⾟“的⾟弃疾。

(板书课题及作者:⽔龙吟登建康赏⼼亭⾟弃疾)
(⼆)、作者简介
在初中的时候,我们也学过⾟弃疾的⼀些作品。

像“醉⾥挑灯看剑”“七⼋个星天外,两三点⾬⼭前”等等。

那么对这些词的作者,⼤家⼜了解多少呢?有没有哪位同学主动站起来给⼤家讲⼀讲?好,xx同学你来给⼤家介绍⼀下⾟弃疾。

(学⽣答:⾟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是著名的南宋词⼈。

他的词多是抒写爱国热情的,风格以豪放为主。

与苏轼并称为“苏⾟”。

著有《稼轩长短句》。

)好,请坐。

xx同学讲的很好。

她很简洁的给我们介绍了⼀下⾟弃疾,但把主要内容都概括到了。

下⾯我来补充⼀下,请看⼤屏幕。

(屏幕上显⽰:⾟弃疾(1140-1207),南宋词⼈。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东济南)⼈。

与苏轼并称为“苏⾟”。

著有《稼轩长短句》。


接下来,我们来看⼀下他的⽣平。

了解⼀个作家的主要经历对我们解读他的作品有很⼤帮助。

我们来看。

(屏幕上显⽰:绍兴三⼗⼀年(1161),参加由耿京领导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

⾟弃疾于绍兴三⼗⼆年(1162)擒拿叛徒张安国。

宋⾼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涯,这时他才⼆⼗三岁。

淳熙⼋年(1181)冬,⾟弃疾四⼗⼆岁时,因受到弹劾⽽被免职,归居上饶。

从此闲居20年。

宁宗嘉泰三年(1203),韩侂胄起⽤主战派⼈⼠,已六⼗四岁的⾟弃疾被任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于开禧元年(1205)重回故宅闲居。


1161年,⾦主完颜亮⼤举南侵,22岁的⾟弃疾聚众⼆千⼈树起抗⾦旗帜。

不久,率部归耿京起义军,并⼒劝耿京归宋,以图⼤业,1162年,⾟弃疾奉命南渡,联系起义军的归宋问题。

不料叛徒张安国杀了耿京,率部投⾦。

⾟弃疾在返回途中得知此消息。

⾟弃疾率领五⼗余名骑兵,奇袭⾦营,⽣擒叛徒张安国投奔南宋,宋⾼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涯,这时他才⼆⼗三岁。

淳熙⼋年(1181)冬,⾟弃疾四⼗⼆岁时,因受到弹劾⽽被免职,归居上饶。

从此闲居20年。

宁宗嘉泰三年(1203),韩侂胄起⽤主战派⼈⼠,已六⼗四岁的⾟弃疾被任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于开禧元年(1205)重回故宅闲居。

这些同学们都不需要记在笔记上,只要⼤致了解⼀下就
可以了。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龙吟?登建康赏⼼亭》是在作于淳熙元年(1174)⾟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

这时,距离他⼆⼗三岁⾃江北率领⼈马来到南宋已有⼗多年了,这期间,他上给宋孝宗的《美芹⼗论》和宰相虞允⽂的《九议》都未受到采纳。

同时,由于他有着⼏种特殊的⾝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他是仕⾦官员的后代;⼆、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

⾟弃疾这三重⾝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

所以,⾟弃疾南渡归宋的⼗余年,⼀直未受到朝廷重⽤。

在这种境遇下,⾟弃疾⼼中的报国⽆门,壮志未酬的悲愤就可想⽽知了。

这⼀切,就是⾟弃疾登建康赏⼼亭并写下这⾸传诵千古的《⽔龙吟》的背景了。

当他为了销愁解闷⽽登上赏⼼亭,⾯对着⼤好江⼭词⼈的⽆限感慨就涌上⼼头。

好,让我们⼀起进⼊《⽔龙吟?登建康赏⼼亭》这⾸词中。

词⽂赏析
(展⽰:《⽔龙吟?登建康赏⼼亭》这⾸词)
⾸先,我们来⼀起朗读⼀遍。

朗读时,要注意体会词⼈的感情。

(读⽔龙吟?登建康赏⼼亭开始。

)。

好,同学们读的⾮常好。

很有⽓势。

基本上把词⼈的那种悲愤之情给传达出来了。

接下来,我们就开始分析这⾸词。

⾸先,来看词的上⽚。

(展⽰:《⽔龙吟?登建康赏⼼亭》上⽚)。

“楚天千⾥清秋”⼀句,点出登临的地点、环境、季节。

楚天:下⾯有注释,代指南⽅的天空。

紧扣登临的地点。

“楚天千⾥清秋”,境界壮阔。

“⽔随天去秋⽆际”,江⽔悠悠之景。

开头两句是实写眼前之景,却蕴蓄着深厚的情。

为什么这么说呢?⼤家都知道,“秋”这个意象带有悲的⽓氛。

这⼀开头就⽤了两个秋字。

并⽤“秋⽆际”来加深“千⾥清秋”之意,使境界和感情得到了进⼀步的强化,营造了⼀种“雄浑⽽不失清丽”的意境。

接下来“遥岑远⽬,献愁供恨,⽟簪螺髻。

”岑,⼩⽽⾼的⼭。

遥岑:远⼭。

“遥岑远⽬”这⾥的⽬:,作动诃,看的意思。

词⼈看到了什么呢?“⽟簪螺髻”。

⽟簪:⽟做的簪⼦,是古代妇⼥绾束头发⽤的器物,状如没有把柄的剑,这⼉⽐喻⼭峰尖峭。

螺髻,古代妇⼥梳理的⼀种发型,将头发盘旋成⽥螺形状。

这⼉是⽤来⽐喻圆形的⼭岳姿态优美。

以⽟簪螺髻来⽐喻远⼭,既符合远望的特点,也描写出远⼭的秀丽。

“遥岑远⽬,献愁供恨,⽟簪螺髻。

”这三句词,按照今⽇的语⾔习惯来说,应是,“远⽬遥岑,⽟簪螺髻,献愁供恨。

”这⾥⽤的是倒装。

在赏⼼亭上纵⽬眺望,远处错落有致的峰峦,形态优美,像妇⼥头上螺旋式的发髻和尖细状的⽟簪⼀样。

但这美景只是给词⼈带来了愁和恨。

词⼈不说⾃⼰的⼼情不好,⽽说⼭的峰峦为⾃⼰“献愁供恨”,仿佛峰峦本⾝就是愁和恨的化⾝。

这⾥⽤
的是什么⼿法啊?(学⽣齐答:移情)对,这⼀句⽤的是移情的⼿法。

把⾃⼰的感情移到了本⾝不具有感情的远⼭上,使客观景物带上了主观感情⾊彩,在写景之中,便显⽰出⾃⼰的悲苦⼼情。

以上⼏句,从“楚天”写到“遥岑”,由⼤⼊⼩,由远⽽近。

千⾥楚天之下,随天⽽去的秋⽔之上,是⽟簪螺髻似的峰峦,⽽峰峦为词⼈“献愁供恨”,所以下⾯笔锋便转向词⼈⾃⼰,由景及⼈,由物及我。

“落⽇楼头,断鸿声⾥,江南游⼦”三句,是写作者当时的处境。

楼,即赏⼼亭。

“落⽇楼头”是说⼣阳斜照在赏⼼亭上。

“断鸿”,失群的孤雁,这⾥既借雁之哀鸣以渲染环境的凄凉哀怨,也是象征⾃⼰飘离失所的⾝世和孤独寂寞的处境。

“游⼦”,离家远游的⼈,是词⼈⾃称。

作者在“游⼦”之前,特别冠上“江南”⼆字,正是要表达⾃⼰孤独⽆依的处境。

从字上⾯看,这⼏句是说⾃⼰这个从北⽅来到江南的游⼦,黄昏时候站在赏⼼亭上,看到⼣阳下落,听到断鸿鸣叫,不禁感到孤独寂寞,内⼼⼗分伤感。

实际上这⼏句包含有更深⼀层的意思。

同学们觉得它会包含什么意思?如果你对这⼏句有⾃⼰的理解不妨⼤胆的讲出来,⼤家⼀起交流⼀下。

好,同学你来讲⼀下。

是表现英雄⽆⽤武之地的悲哀。

“落⽇”,点明时间是黄昏,⼀天将尽,“断鸿”,点明季节是秋天,⼀年将尽。

两者都写出时不我待,光阴虚度,未能利⽤少壮年华⽽⼤有作为。

同时,
词⼈⼜以落⽇隐喻国家形势,半壁江⼭岌岌可危,⼜以断鸿暗⽰⾃⼰如失群的孤雁,⽴志报国⽽⽆所依归。

这句本是描写景物,但作者也将“落⽇”⼆字暗喻南宋朝廷如⽇落西⼭,国势危殆,犹如摇摇欲坠的落⽇,因⽽触景⽣情,黯然种伤神,为国势担忧。

这三句是本词的第⼆个层次,前两句烘托后⼀句:以突出作者“举世独⽴”的处境。

这种被压抑的爱国热情和英雄⽆⽤武之地的悲哀,是没有⼈能够理解的,所以接下去就说:“把吴钩看了,阑⼲拍遍,⽆⼈会,登临意。

”吴钩,春秋时吴国出产的⼀种钩⼦,⽤来挂帐⼦或宝剑的。

但旧时的注家认为吴钩是吴国制造的⼀种弯形宝⼑,后来就把吴钩作为宝⼑的代名词。

我们考试的时候,就按书上的来。

杜甫有诗说,“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

”馈赠和观赏吴钩这样的宝⼑,表⽰能凭借宝⼑从事征战,杀敌⽴功,以锋利的吴钩陪衬怀有豪情壮志的少年。

⾟弃疾在写给陈亮的《破阵⼦》词中说“醉⾥挑灯看剑”,也是这个意思。

这⾥的“把吴钩看了”,则是从另⼀⾓度说⾃⼰空有宝⼑,却派不上⽤场,不能为国杀敌⽴功。

作者描绘了两个具体的动作,⽣动地展现了⾃⼰英雄⽆⽤武之地的悲愤。

“看了”,当看过、看完讲,实际上包含着看了⼜看的意思,这是第⼀个动作。

⾟弃疾⼀遍⼜⼀遍地抚看着宝⼑,是怜惜“物不尽其⽤”。

他由物及⼈,想到⾃⼰⽂韬武略,但⽆法施展,正如这宝⼑被闲置⼀般。

胸中之苦闷需要发泄,
于是,他便“栏杆拍遍”——第⼆个动作。

拍阑⼲即是借以发泄难以诉说的满腔悲愤。

但是,拍遍了阑⼲,也还是⽆⼈理解⾃⼰,如同看罢了吴钩依然⽆济于事⼀样。

不仅拍,⽽且拍遍,可见胸中悲愤之深切、强烈。

然⽽,可悲的是,昏聩的南宋朝廷⽆⼈能够理解作者的这种⼼情,“⽆⼈会,登临意”六字便是⾟弃疾为“世⽆知⾳”发出的深沉喟叹。

词的上⽚主要是即景抒情,表现爱国忠⼼⽆⼈理解的痛苦,侧重于写景,兼写由景物引起⽆穷的思绪。

但“登临意”的具体内容并没有明说,于是词的下⽚就扣着“登临意”三字去展开抒情和议论。

(展⽰:《⽔龙吟?登建康赏⼼亭》下⽚)
下⽚是具体申说“⽆⼈会”的“登临意”,⼆⼗句,⽤了三个典故,分四层意思。

“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是第⼀层意思,这两句照应上⽚的“江南游⼦”⼀句,⽤了西晋张翰思乡的典故。

季鹰是张翰的字。

张翰是吴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思念故乡的莼菜羹,鲈鱼鲙,于是辞官归家。

⾟弃疾⽤这个典故的是说,家乡的美味让⼈思念,但现在南北分裂,尽管秋风起了,⾃⼰思乡⼼切,却是有家难归。

⾟弃疾⽤此典同张季鹰⽐较,“季鹰归未?”是⽤提问语⽓,既呼应了前⾯的“游⼦”,抒发了深挚的乡思,⼜呼应了“遥岑远⽬,献愁供恨,⽟簪螺髻”三句,表明了对异族⼊侵的仇恨和复国报仇的愿望,同时也暗中流露出对
南宋朝廷不思复国的激愤。

何况在国难当头的时候,⾃⼰的抱负是要为国⽴功,不要学张翰辞官回乡!
“求⽥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是第⼆层意思,也是⽤了⼀个典故。

东汉末年,有个⼈叫许汜,去拜访陈登。

陈登胸怀豪⽓,喜欢交结英雄,⽽许汜见⾯时,谈的却都是“求⽥问舍”的琐屑⼩事。

陈登看不起他,晚上睡觉时,⾃⼰睡在⼤床上,叫许汜睡在下床。

许汜很不满,后来他把这件事告诉了刘备。

刘备听了后说:“当今天下⼤乱的时候,你应该忧国忧民,以天下⼤事为⼰任,⽽你却求⽥问舍。

要是碰上我,我将睡在百尺⾼楼上,叫你睡在地下。

”“怕应”⼆字,是⾟弃疾为许汜设想之辞。

这三句字⾯上的意思是,⾃⼰如果像许汜那样求⽥问舍,恐怕应该没脸去见刘备那样才⽓盖世的英雄。

⾟弃疾⽤此典是进⼀步申明⾃⼰回家乡,既不是像张季鹰为了吃鲈鱼,也不像许汜是为了求⽥问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