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 初一历史上册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州市初一历史上册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初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
这对这一状况汉初统治者采取了
A.废井田,开阡陌B.统一度量衡C.设立御史大夫D.实行休养生息2.以下关于秦汉时期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东汉时期,蔡伦发明了造纸术,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B.汉代,华佗发明了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这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C.东汉时期的张仲景被后人尊为“医圣”
D.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在东汉明帝时得到上层统治阶级的扶持。
3.归纳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
以下是某同学制作的朝代更替表的一部分,空框中应填的是()
A.西周、春秋B.春秋、战国
C.西周、东周D.东周、战国
4.中华民族具有“和为贵”“亲仁善仁”的文化传统。
先秦时期,提出“仁”“爱
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家是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
5.推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进步的最根本原因是()
A.各诸侯国纷纷实行变法B.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战争
C.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推广D.封建制度的确立
6.一位新同学自我介绍说,我的姓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名称是一样的,试判断他姓()
A.秦B.夏C.宋D.唐
7.河姆渡原始居民所处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润,草木茂盛,兽较多。
因此,最适合他们居住的房屋样式是
A.洞穴B.干栏式房屋C.壕沟D.半地穴式房屋8.获取有效信息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
符合“距今约70万—20万年”“会使用天然火”“能打制石器”三个信息的古人类是
A.元谋人B.半坡人C.山顶洞人D.北京人
9.以下早期人类中,最早懂得人工取火的远古人类是()
A.元谋人B.北京人C.蓝田人D.山顶洞人
10.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朝代更替是人们共知的客观史实。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中国古代史,就是一部朝代兴亡史。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A.西周B.夏朝C.秦朝D.商朝
11.监察制度,我国古已有之。
秦朝负责监察百官的是
A.刺史
B.丞相
C.太尉
D.御史大夫
12.年代尺有助于我们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诗中的秦王扫六合应该出现在下面年代尺的()
A.A B.B C.C D.D
13.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商鞅在秦,亦严行以军功代贵族之新法……以前是贵族任战士,现在是战士为贵族。
”材料中“以军功代贵族之新法”起到的作用是()A.保护了世袭贵族利益B.加强了对地方的管辖
C.增强了国家经济实力D.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14.汉初的封国有王、候两级。
王国名义上受朝廷节制,但皇权不能施行于王国所属的郡县。
候国建制与县相当,直属朝廷。
由此可见,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主要针对
A.王国
B.侯国
C.郡
D.县
15.相传,神农氏遍尝百草,还“制耒耜,教民农作”。
这一传说反映了
A.农业的起源
B.手工业兴起
C.商业的发展
D.畜牧业繁荣
16.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周代的诸侯,有王室的家属、商之子孙和现有各部落国家的首长。
”材料说明了分封制的
A.分封制的目的B.分封的对象
C.分封制的影响D.诸侯的权利
17.河南殷墟遗址被列为2006年第三十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我国的审议项目。
你认为殷墟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最主要是因为它向人们展现了哪个王朝的社会风貌
A.夏朝B.商朝
C.西周D.东周
18.齐世荣在《中国通史》里面说到,中国“学术思想最辉煌的时期是在先秦,封建专制的最高峰莫过于明清”。
先秦“学术思想最辉煌”是指
A.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B.出现“百家争鸣”局面
C.道家的《道德经》成书D.儒教、道教、佛教并立19.看下图,与我国最早的文字有关图片是
A.
B.
C.
D.
20.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戍边农民因雨误期
B.陈胜吴广的号召
C.民族矛盾的尖锐
D.秦朝的暴政
21.汉字源远流长,是维系中华民族的根。
下列字体最早出现的是()A.B.
C.D.
22.秦朝速亡和“文景之治”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
A.大乱之后必有大治
B.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兴衰纷乱,循环往复
D.政府要重视民生,以民为本
23.我们喜欢下的象棋棋盘上的分界线叫“楚河汉界”,与之战争相关的战争是
A.楚汉之争
B.涿鹿之战
C.长平之战
D.牧野之战
24.“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此联所涉及到的历史事件分别发生在
A.春秋和战国
B.秦朝和春秋
C.战国和汉朝
D.秦朝和汉朝
25.2006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十届遗产大会,一致表决通过将中国河南安阳殷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这是因为该地发掘出了
A.甲骨文、兵马俑
B.茶叶、青铜器
C.甲骨文、青铜器
D.丝绸、甲骨文
26.有人认为,汉初政治制度在继承秦制的同时,又“犹豫不决,进两步退一步”。
文中的“退一步”是指
A.开始重视儒家学说
B.完全抛弃法家学说
C.部分推行了分封制
D.大杀汉朝开国功臣
27.著名作家余秋雨说:“我是汉族,我讲汉语,我写汉字,这是因为我们曾经有过一个伟大的王朝——汉朝。
”西汉的建立者和都城分别是
A.汉高祖、长安
B.汉高祖、洛阳
C.周武王、镐京
D.秦始皇、咸阳
28.从晋国分裂出来的三个诸侯国不包括
A.韩国
B.宋国
C.赵国
D.魏国
29.下图出土文物“商鞅方升”,可以佐证商鞅变法的哪一项措施()
A.奖励军功
B.统一度量衡
C.奖励生产
D.推行县制
30.陕西西安栎阳城遗址是“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经考古认定是商鞅变法的发生地。
该遗址位于战国时期的
A.齐国 B.赵国 C.秦国 D.楚国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D
解析:D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高祖时期,经历了秦始皇以来连年战争和过重的徭役,人民生活困苦,民不聊生,为了维护统治,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重点发展农业生产,D符合题意。
ABC项内容不是面对题干反映现象汉初统治者实行的措施,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点睛】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识记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的内容及作用。
2.A
解析: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使纸广泛使用开来,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故A符合题意。
BCD均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选A。
西汉已经掌握了造纸的基本方法。
蔡伦改进而不是发明造纸术。
3.C
解析: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夏朝至汉朝这一段时期我国朝代更替的顺序。
先后为夏、商、西周、东周、秦、汉,其中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选项A少了一个战国,选项B 少了一个西周,选项D少了一个春秋。
故答案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与社会的变革•夏、商、西周的兴亡
4.B
解析: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提出“仁”“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家是孔子,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和为贵”“亲仁善仁”都是儒家思想的精髓。
故选B。
5.C
解析: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我国的封建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推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进步,C符合题干要求,ABD都与“最根本原因”不符,所以答案选择C
6.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B正确;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或秦王嬴政建立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王朝秦朝,A排除;宋朝和唐朝都是秦朝之后的封建王朝,CD排除。
故选B。
7.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河姆渡原始居民所处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润,草木茂盛,他们居住的是干栏式房屋,故B符合题意,AC不符合题意。
半坡原始居民居住半地穴式房屋,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D
解析:D
【解析】
依据题干“距今约70万—20万年”“会使用天然火”“能打制石器”,可知是指北京人,故D符合题意。
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半坡人距今约6000年;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故ABC 不符合题意。
故选D。
9.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山顶洞人仍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他们已会人工取火。
所以答案选D。
10.B
解析:B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从此,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
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1.D
解析: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统一后,嬴政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在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
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准确识记丞相、太尉和御使大夫的分工是解题的关键。
12.A
解析:A
【解析】
依据课本所学,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完成了统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根据公元纪年法可知,一百年一个世纪,十年一个年代,公元前221年就是公元前3世晚期。
因为公元前的时间数越小离现在越近,故属公元前3世纪。
A项符合题意。
由此可知B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A。
点睛:“秦王扫六合”是解题的关键。
首先学生要会世纪和年代换算。
年代的百位数+1,得到的就是世纪数。
如公元3世纪,就是2百多少年;四位数的年代,连同千位一起计算,得到结果就是世纪数。
如1949年就是20世纪。
据所学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了六国,可知是公元前3世纪。
解析: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规定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故D符合题意;保护了世袭贵族的利益,表述错误,故A不合题意;商鞅变法内容中建立县制,加强了对地方的管辖,故B不合题意;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增强了国家经济实力,故C表述错误,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D。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以军功代贵族之新法”是解题的关键,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14.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采取推恩令,让王国的国王将自己王国的疆土再次分封给自己的儿子形成侯国,而侯国归郡管辖,王国越分越小,实力大减,使王国问题最终得以解决。
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15.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耒耜,农作”,这是农业的起源,故A符合题意。
原始社会中,陶器是手工业;原始社会还没有商业;牛羊是畜牧业,故BC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
耒耜是农业生产工具。
16.B
解析:B
【解析】
【详解】
根据“周代的诸侯,有王室的家属、商之子孙和现有各部落国家的首长。
”可知,材料说明了分封制的分封对象,B符合题意。
ACD项题干中没有涉及,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17.B
解析:B
【解析】
【分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河南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向人们展现了商朝的社会风貌,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18.B
解析:B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思想家发表各自的主张和见解,形成不同的学派,出现“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B符合题意。
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是在西汉时期,A不符合题意。
道家的《道德经》成书与题干“学术思想最辉煌”不符,C不符合题意。
佛教在先秦时期还没有传入中国,D不符合题意。
所以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点睛】
考查了百家争鸣相关史实,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9.A
解析: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甲骨文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最完备的文字,A符合题意;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与我国最早的文字图片无关,B不符合题意;西周的等级制度示意图,与我国最早的文字图片无关,C不符合题意;四羊方尊是我国青铜器的代表,与我国最早的文字图片无关,D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BCD都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
题干“我国最早的文字有关图片”是解题的关键,联系教材中甲骨文的知识来解答此题。
20.D
解析:D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繁重的徭役,沉重的赋税,残酷的刑法;因此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秦朝的暴政。
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1.A
解析:A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A项图中文字是甲骨文,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文字,符合题意;B项图中文字是金文,是商周时期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C项图片中文字是大篆,是西周晚期所用文字;D项图片文字为隶书,是汉代官方文字。
由此分析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点睛:专题复习我国古代文字的演变,并会辨别各种文字。
22.D
解析:D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
文帝和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
文景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社会比较安定,国家的粮仓丰满,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
政府要重视民生,以民为本是“文景之治”给我们的最大启示,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23.A
解析:A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楚河汉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灭亡以后,项羽、刘邦为了争夺帝位展开了战争,历史上称为“楚汉之争”,因此与“楚河汉界”相关的战争是楚汉之争,所以A 正确;涿鹿之战是炎黄部落与蚩尤之间进行的战争,与楚河汉界无关,排除B项;长平之战是秦赵之间的战争,与楚河汉界无关,排除C项;牧野之战是武王伐纣的战争,与楚河汉界无关,排除D项。
故选A。
24.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关键词“破釜沉舟”可知,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展开大战。
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河,后项羽命令全军破釜沉舟,巨鹿一战,大破秦军;“卧薪尝胆”指的是春秋时期,吴越争霸,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打败吴国,成为霸主,故B符合题意;ACD表述错误,不合题意。
古城他选B。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破釜沉舟、卧薪尝胆”是解题的关键,考查学生识记能力。
25.C
解析:C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河南安阳殷墟是指商代后期都城遗址,殷墟是甲骨文和青铜器司母戊鼎的出土地。
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6.C
解析:C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高祖刘邦在继承秦的郡县制时,犹豫不决,进两步退一步,在郡县制与封建制之间采取折中主义。
他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部分恢复了封建制,封建了大批异姓诸侯王、同姓诸侯王。
因此文中的“退一步”是指汉初部分推行了分封制。
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与题干内容不符,故选C。
27.A
解析:A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28.B
解析: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战国三家分晋的史实。
从晋国分裂出来的三个诸侯国分别是韩国、赵国和魏国,没有宋国,故选B。
29.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方升”属于战国中期的量器。
斗呈长方形,直壁,后有长方形柄。
方升外侧有铭文三十二字,记载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大良造"鞅"颁布标准计量器,以十六寸五分之一立方寸为一升。
"大良造鞅"就是商鞅。
故而这件器物被命名为商鞅方升。
从铭文可知此器为商鞅统一秦国度量所规定的一升容积的标准量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故B项符合题意,ACD项不符合题意。
故应选B。
30.C
解析: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任用商鞅进行变法,促使秦国强大起来。
所以商鞅变法发生地的遗址位于战国时期的秦国。
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