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教案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教案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教案1
教材分析: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
文章主要记叙了明末奇人徐霞客为了考察祖国山川地貌,不避艰险,徒步走遍了半个中国大陆,并将其游历、观察和研究记录下来,写成了不朽杰作《徐霞客游记》。
歌颂了徐霞客淡薄名利、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赞扬了他为祖国旅行考察事业奉献一生的功绩。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提高学生默读能力,并在默读中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读书感受,逐步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3、能够运用联系上下文、能够运用透过词、句,体会人物精神等方法理解重点段落,词、句。
体会徐霞客阅读历程的艰辛,感悟徐霞客淡泊名利、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熏陶。
教学重、难点:
运用联系上下文、运用透过词、句,体会人物精神等方法理解重点段落,词、句。
体会徐霞客阅读历程的艰辛,感悟徐霞客淡泊名利、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教学有关课件。
2、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徐霞客资料。
教学过程:
一、直揭课题,巧设质疑点。
1、揭题,简介徐霞客。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阅读大地的徐霞客》(齐读课题),课题中提到了一个人,他是——“徐霞客”,你对他有哪些了解?(生简介徐霞客)
2、析题,巧设质疑点。
师:课题中说他是一位——“阅读大地的”徐霞客,你平日喜欢读什么? (读书)而徐霞客读的是——“大地”,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板书:阅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
师:快速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且想想通过这一遍阅读,你又有了哪些新的收获?
(学生自由读课文)
2、正音。
师:刚才同学们读书都很认真,在平日读书时要学会积累词语,老师这里有一些,谁来读读?
(正音:岷江、茶陵、锲而不舍、卓尔不群、燃松拾穗、走笔为记)
3、谈感受。
师:谁来说说,通过刚才的读书,你又有哪些新的收获?
(生谈收获)
4、小结、质疑:你感觉这是一个怎样的阅读历程?(艰辛、艰苦……)
三、精读课文,品味精神。
(一)指导朗读,激发想象。
1、细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品味艰辛历程。
师:课文中那些句子让你体会到这是一个艰辛的阅读历程?请细细默读课文第一、二两个自然段,把有关的句子画一画。
1)生边读边画相关的句子。
2)学生交流画出的句子,抓住关键词谈体会。
(出示:句子“此后三十多年,他与长风为伍……也要‘燃松拾穗,走笔为记’。
”)可抓住以下几个重点词句谈体会:
①“与长风为伍,云雾为伴”——体会:栉风沐雨的艰辛
②“行程九万里”——从数据中体会:路远、旅程长。
教师用cai课件展示“徐霞客旅行路线图”,让学生直观感受“他用双脚,一步步走遍半个中国大陆”的奇举,感叹旅行线路之长,这其中又要经历多少的艰辛!(板书:用双脚)
③“攀险峰,涉危涧”——体会:“险”“危”,有可能一不留神,粉身碎骨,年轻的生命就要结束,死的悄无声息。
④ “荒野露宿,栖身洞穴”——体会:荒山野岭、餐风露宿,条件艰苦。
⑤“燃松拾穗,走笔为记”——通过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体会条件如此艰辛,仍不忘坚持记录当天见闻的意志。
2、激发想象,指导朗读。
1)指名1人有感情朗读这段话。
师:成功的朗读事会让听者脑海中浮想联翩的,愿意尝试吗?请你用心读,让你得读引起大家的联想,好吗?
2)读后,激发想象。
师:通过他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充分想象徐霞客阅读大地的情景)
3)有感情配乐朗读。
师:看来一个好的朗读确实让我们浮想联翩,谁还愿意尝试这种朗读?
4)感情升华读。
师:(配乐解说,升华感情)就这样,徐霞客一走就是九万里,一读就是三十年,徐霞客一生仅活了56 岁,三十多年来,青草由绿变黄,又由黄变绿,他也由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变成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全班配乐齐读这段话)
3、小结并质疑:(师做陶醉状)在你们的朗读中,我的脑海中仿佛也看到了徐霞客阅读大地时的情景了。
同时,我还在深深地思考一个问题:“徐霞客仅仅是在用双脚阅读大地吗?”
(生:用生命、用青春、用心……阅读大地)(板书:用生命)
(二)以点带面,指导自学,品味精神。
1、自学课文其他部分,品味徐霞客“锲而不舍”的精神。
师:课文中像这样,能让我们知道它不仅仅用双脚阅读大地,更是在用生命阅读大地的句子还有很多。
再读读书,在书上找找,画下来,并在书的旁边用一句话或一个词,写写读后的感受。
1)生自学自画句子
2)汇报交流,谈体会。
(抓重点句子谈体会,如:路遇土匪、财物尽失、同伴没了、病魔威胁、与动物、迷信斗争……体会即使生命受到威胁,也不能改变他一探究竟的初衷;即使忍受再多的艰难和寂寞,也不能改变他阅读大地的激情;即使抛弃生命,也不能改变他弄清事实真相的决心。
)2、用书上的一个词语概括,这就是“锲而不舍”的精神。
(板书:锲而不舍)
(三)创设情境,探寻原因,突破难点。
1、质疑探因。
师:同学们,有没有深入的想一想,是什么原因促使徐霞客,甘愿付出生命、甘愿历尽千辛万苦,也要锲而不舍地去阅读大地?在书上找找原因,小组内交流交流。
1)自学,小组内交流
2)全班汇报交流。
找到句子(cai课件出示“他发现此类书籍很少……亲自考察”)
2、创设情境,探寻原因。
1)情境一:徐霞客,我知道当时的读书人,都是死读书,读死书,认为书就是权威,都是正确的,整天埋头经书之中,对书籍是顶礼膜拜。
而你却发现并立志改正书中的错误,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换位徐霞客思考并回答,探究其思想根源:敢于质疑、求真求实、为后代留下正确的答案……)
2)情境二:徐霞客,我还知道你们家祖上几辈都是读书人,书香门第,而且祖辈也有人当过官,你从小也是饱读诗书,聪慧过人的孩子,十几岁还应过童子试……面对你立下了阅读大地的这个志向,你想不想听听你的亲人和朋友是怎样议论你的?他们可能会说……
(学生再次换位亲朋好友思考并议论、质疑。
)
3)情境三:面对着传统,面对着亲友善意的劝诫和大家不解的疑问,徐霞客但你却依然故我,你又是怎么想的?
(学生第三次换位徐霞客,体会其思想根源,及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精神)(板书:求真求实)
小结:就这样,徐霞客摒弃世俗观念,依然故我,锲而不舍的阅读着大地。
三十多年中,他忍受孤独,战胜病魔,推翻错误,最终完成了这部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课件)
(四)探寻《徐霞客游记》价值所在。
师:快速浏览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一下,为什么称这部书为“奇书”?
1、生总结:第一方面:科学文献。
第二方面:文学杰作
2、cai课件:《徐霞客游记》中《游天台山》节选。
(师生配乐朗读。
感受其文之美,其景之实,其书之奇)
四、纵观一生,探寻人物内心,感慨壮丽人生。
创设情境:徐霞客从22岁开始阅读大地,直至56岁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在整理着这部书稿,当他手捧书稿时一定感慨万千,若你是现在的一位读者,你想对徐霞客说些什么?
五、回归主题,领悟含义。
师:最后,送给同学们一句话(课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希望同学们真的能像徐霞客一样,做到“知与行的统一”,这才是最完美的阅读!
板书设计: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
用双脚锲而不舍
阅读
用生命求真求实
教学反思《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
文章主要记叙了明末奇人徐霞客为了考察祖国山川地貌,不避艰险,徒步走遍了半个中国大陆,并将其游历、观察和研究记录下来,写成了不朽杰
作《徐霞客游记》。
歌颂了徐霞客淡薄名利、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赞扬了他为祖国旅行考察事业奉献一生的功绩。
在本课的教学当中,我力求以点带面,就是通过第二段当中的“此后三十年……”一个小节突出徐霞客的卓尔不群,引导孩子体会徐霞客此人杰出和不平凡,在当时大环境中他是如何与众不同,历尽千辛万苦,求得一个真实,给后世子孙一个真实。
在张老师的指导下,现将不足总结如下:(排名不分先后)
1、在配乐朗读一段,我提出“你仿佛看到什么?”这一问题,如果将此一问提前至“此后三十年”朗读之前也许更佳,并且将书本上的插图引入,引导孩子仔细观察徐霞客的栉风沐雨,果子充饥等等细节,而后再开始朗读,效果会更好。
2、词串的铺垫,提前渗透。
可以在准备课件之时,将同样表现人物品质的词语集合,让孩子对人物提前有个总体感受,通过这些词语表现出人物的品质或者精神。
另外将此与还原至课文当中也是很好的理解词语的方法。
3、语文意识。
在教学过程当中,我们可以有意识的进行语言训练,例如“九万里”三次给了我们辽阔的场面以及无限遐想。
4、个人的喜好让我在文末教学处加上了一段《游天台山》的片段赏析,目的在于感受其文学价值。
结尾处的教学在张老师的指导下,可以删去,不如再次释题,加深认识,也回应前文。
5、板书,一定要加强板书的练习。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教案2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朗读课文,了解徐霞客这位奇人“奇”在哪里,知道徐霞客的一生为中国的旅行考察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
2、理解“卓尔不群、锲而不舍、醉心、劳顿、先驱”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理解课题“阅读大地”的含义。
3、了解文章如何利用时代背景和如何运用对比的写法写出了人物的奇特之处,体会徐霞客淡泊名利、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
的科学研究精神。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引入: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徐霞客是一位奇人,写了一本奇书《徐霞客游记》。
师板书:奇人奇书(罕见的、特殊的、非常的、与众不同的谓之“奇”)
师:你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吗?(奇人、奇书都奇在何处呢?)
师:带着这两个问题走进徐霞客。
二、了解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
师:徐霞客被后人所熟知,正是因为他写的这本书《徐霞客游记》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找出文中的句子读出来。
“他的考察记录,经过现代的地理学家的的实际勘探,证明他的观察和描述非常准确,是一份很有价值的科学文献。
他的游记详实生动,写山写水,都能融入深刻的感情,是我国山水文学的不朽杰作。
”
师: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本书有着怎样的价值呢?
生:科学文献、不朽杰作。
补充资料:同时代的人是这样评价他的游记,齐读
“古今游记之最,是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
——明末清初散文家、诗人钱谦益
外国科学家是这样评价《徐霞客游记》,齐读
“他的游记读来并不像十七世纪的学者所写的东西,倒像一部20世纪的野外勘察记录。
”
——英国科学史专家李约瑟
三、走入文本,找一找徐霞客为什么被称为“奇人”
(一)、找出介绍当时背景的文字,和学生的现在的生活对比,体会徐霞客长途旅行的不易及艰辛。
1、出示:“徐霞客的时代,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飞机。
他所去的许多地方连道路都没有,加上明朝末年治安不好,盗匪横行,长途旅行是非常艰苦又非常危险的事。
”
2、抓住“没有……没有……没有……连……都没有……又加上……”体会其旅行的艰苦及危险。
3、体会之后有感情朗读
(二)感知奇人
1、默读课文找一找,徐霞客究竟奇在哪呢,可以简单的批注,并找出文中哪些四字词语可以概括徐霞客的特点:卓尔不群、锲而不舍、不避艰险、求真求实。
(板书四个词语)
2、交流汇报
(1)志向奇:学习第二自然段。
“当时的读书人,都忙着追求科举功名,抱着“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观念,埋头于经书之中。
徐霞客却卓尔不群,醉心于古今史籍及地志、山海图经的收集和研读。
他发现此类书籍很少,记述简略且多有相互矛盾之处,于是他立下雄心壮志,要走遍天下,亲自考察。
”
①通过读你了解了什么?(雄心壮志)
② 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这段话。
(重点抓住卓尔不群、醉心理解徐霞客的超出常人之处)
③小结:徐霞客超出常人之处首先体现在他有走遍天下的雄心壮志。
(2)精神奇:学习第三自然段。
“此后三十年,他与长风为伍,云雾为伴,行程九万里,历经千辛万苦,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考察资料。
徐霞客日间攀险峰,涉危涧,晚上就是再疲劳,也一定记录下当日见闻。
即使荒野露宿,栖身洞穴,也要“燃松拾穗,走笔为记”。
①读本段感知“有坚强的意志”
② 想象都能历尽了哪些千辛万苦
③感情朗读。
④小结:三十年里,徐霞客忍受着孤单寂寞,常年艰苦的生活却丝毫没有动摇他的决心,这是一个有着坚强毅力的人,他的精神与众不同,堪称奇人!
(3)经历奇:学习5、6自然段。
①文中哪些具体事例体现了前面所说的长途旅行是艰苦和危险的呢,?读一读文中相关的事例。
学生读5、6自然段。
②是呀,这三个小例子只是他三十多年游历生涯中的点滴事例。
你能从中发现什么呢?
③通过对比领悟徐霞客的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
④小结出旅行的过程充满着艰辛,经历也颇有传奇色彩。
3、阶段小结: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一位奇人,才有了千古奇书。
找出文中几个数字来体会《徐霞客游记》这本奇书的形成过程。
“出示:徐霞客从22岁第一次出门旅行,到五十三岁抱病回家半年后去世,三十多年间,在一不受当时政府的委派,二没有国家任何资助的情况下,开始了游历考察生涯。
他行程九万里,走遍了三江五岳,横跨了中国十六个省份。
“燃松拾穗,走笔为记”才写下了这部千古奇书。
”
找出:三十多年、九万里、十六个省份这几个数字再次体会奇人所写的奇书。
板书:三十多年、九万里十六个省份
四、总结全文,回归课题
“徐霞客终其一生游历探险,阅读大地,描述自然,是我国旅游写作的先驱,也是求真务实、开创野外考察的科学家”
1、这里所说的阅读大地指的是什么?阅读就是考察、走遍、横跨、游历大地。
2、作为探险旅行家、地理学家的徐霞客,用双脚、心血、甚至生命阅读着大地这部辽阔的无字之书,写出了《徐霞客游记》这部千古奇书,终其一生诠释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千古名言,所以我们说这是“阅读大地的徐霞客”补充板书:阅读大地的徐霞客。
请同学们再次带着对徐霞客的感激与崇敬之情齐读课题。
五、知识链接
1、知道中国旅行日的时间及来历。
2、欣赏故居图片。
板书设计: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徐霞客游记》
奇人奇书
卓尔不群三十多年
锲而不舍九万里
不避艰险
求真求实十六个省份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教案3
【教学分析】
“我们去旅行”这个主题对五年级的同学来说并不陌生,应该说还是非常喜欢的。
在阅读单元说明和深入研读单元文章后,我将大的单元目标定为:1.通过文本阅读,了解旅行的多种益处;2.明白尽管每个人都会有各不相同的旅行,但是总会在旅行中收获生长这个道理。
3.树立在生活中探索的意识。
在这样的主题目标下,再次认真分析单元文本,发现:《阅读大地的徐霞客》虽然离同学的生活较远,但是徐霞客这个人有许多值得我们探究和学习的地方,会对我们的生活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并且这篇文章也是本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所以确定精读精讲。
《少年旅行队》是散文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内容易懂又与同学的生活密切联系,定为自读自悟。
《古诗二首》是两首很有意境的古诗,值得品位,所以确定为品读感悟。
《古罗马斗兽场》同学很感兴趣,描写也很生动,确定为自读略讲。
依照这个思路,在单元整组阅读,初步感悟单元文章后,设计了《阅读大地的徐霞客》这堂课。
希望同学从目的、过程、结果几方面探究徐霞客之奇,再在探究的过程中感悟精彩的旅行绝对不是凭空而来,需要我们用心付出。
感悟后,希望同学能借助这种探究思路,自读后文,多方面感悟旅行为我们带来的益处;最后联系自身,进一步感受旅行的好处。
或许同学在反思自身的旅行时,会发现没有收获,我们就希望通过这样的比较联系,让同学受到一点点启发。
但是只是这样的教学是单一的,语文课就应该有语文味,语文课就应该落实语言训练,思维训练等。
所以在研读文本后,我将教学重点放在第2段,因为该段用了简洁而又深刻的语言说明了徐霞客旅行
的目的以和旅行过程中的情况,并且这也是徐霞客成绩千古奇书的原因。
所以以此为生发点,设计了理解感悟,感情共鸣,个性朗读等。
希望同学通过这段的品读,感受徐霞客这个人物形象,感悟其淡泊名利、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
并借此发展同学思维,提升语文素养。
【教材分析】
这是篇写人的记叙文。
文章主要记叙了明末奇人徐霞客为了考察祖国山川地貌,不避艰险,徒步走遍了半个中国大陆,并将其游历、观察和研究记录下来,形成了不朽杰作《徐霞客游记》。
歌颂了徐霞客淡泊名利、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赞扬了他为祖国旅行考察事业奉献一生的功绩。
全文共6个自然段。
文章语言简洁、质朴,全文紧扣一个“奇”字,写出了徐霞客这位“奇人”卓尔不群的一生。
之所以称徐霞客为“奇人”原因有四:
1.不求功名,立志考察探险。
在“学而优则仕”的封建科举时代,“读书人都忙着追求科举功名”,而书生徐霞客,却卓尔不群,唾弃权贵,摒绝仕途。
“卓尔不群”,指优秀卓越,超出常人。
徐霞客超出常人之处首先在于,淡泊名利,不求功名。
当他发现先人留下的“古今史籍和地志、山海图经”少且有过失时,便立志“走遍天下,亲自考察”。
于是他毅然走出书斋,把一生献给了旅行考察事业。
这在当时来说可谓奇举。
2.不畏艰险,毅力超凡。
徐霞客自22岁出游,至55岁病返故里,30多年间,足迹遍和大半个中国,行程9万里,横跨16个省份。
当时没有火车、汽车、飞机,甚至“许多地方连道路都没有”,多数行程徒步完成,加之“明朝末年治安不好”其中艰险可想而知。
几十年间,他与“长风为伍,云雾为伴”;长期在旅途中他遭遇了重重困难:“攀险峰,涉危涧”,甚至遇盗匪、断财物、失同伴,疲劳、病痛更是不在话下等等,然而这一切都从未曾使他动摇。
30年里,他天天坚持日间跋涉,夜里笔耕,从不间断。
多么坚韧而有毅力的人呀!也正是凭借这坚定的信念和超凡的毅力,他获得了先人不曾获得的考
察资料,成绩了被后人称为“千古奇书”的不朽杰作《徐霞客游记》。
3.求真求实,锲而不舍。
在许多读书人奉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年代,徐霞客特立独行,本着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实践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而证明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求真求实,锲而不舍”是徐霞客从事科学研究的品质。
课文通过徐霞客克服种种困难,证明长江的源流不是岷江而是金沙江的事例,和第5自然段中列举的两个简短事例,对此品质做了具体说明。
4.成绩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
正因为奇人、奇举,才著就了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
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用两句话分别概述了此书“奇”在哪里,即它的科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徐霞客游记》除遗失局部外,留存至今的还有60多万字,是我国篇幅最为浩繁的游记之一,也是世界游记文字中的鸿篇巨制。
其间蕴含着许多真知灼见,某些思想甚至逾越了时代。
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李约瑟博士曾这样评价:“《徐霞客游记》读来并不像17世纪的学者所写的东西,倒像是20世纪野外勘测家所写的考察纪录。
”
【教学目标】
1.在整体阅读单元文本的基础上,精读课文,为自读后文奠定基础。
2.通过探究、交流、品读,层层深入,感悟徐霞客之奇。
3.以感悟徐霞客旅行过程为生发点,发展同学思维,培养同学概括能力和想象能力。
4.通过文本阅读,激发同学走进生活、探索知识的愿望。
【教学重点】
在通读单元文本的基础上,精读课文,层层深入地感悟徐霞客之奇。
【教学难点】
通过文本阅读和感悟,得到启发,树立自身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教学过程】
一、在交流回顾中整合单元内容
1.导入:昨天我们通读了第10单元的所有文章,对课文有了初
步地了解,围绕单元主题,你想说什么?
2.个性化交流单元初读感受。
二、揭示课题,走近徐霞客
1.引出徐霞客。
2.读课题,质疑课题。
3.感悟“阅读大地”。
三、自读文本,初步感悟
1.自由快速地读一遍课文,初步感悟徐霞客。
2.评价徐霞客。
四、读中探究,走进“奇人”
1.激发同学探究兴趣。
2.默读考虑徐霞客之奇。
3.层层深入,探究徐霞客之奇。
五、整合延伸,升华主题
1.自读感悟后文的旅行收获。
2.结合自身旅行收获谈启发。
3.总结升华单元主题。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教案4
教材分析
这是篇写人的记叙文。
文章主要记叙了明末奇人徐霞客为了考察祖国山川地貌,不避艰险,徒步走遍了半个中国大陆,并将其游历、观察和研究记录下来,形成了不朽杰作《徐霞客游记》,歌颂了徐霞客淡薄名利、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赞扬了他为祖国旅行考察事业奉献一生的功绩。
全文共六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概述了全文,讲徐霞客是明朝末年的一位奇人,他写成了一本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
第二自然段讲徐霞客卓尔不群,立志亲自考察祖国山川地貌,并在此后的30年间历尽艰辛获得了第一手考察资料。
第三五自然段,通过具体事例写了徐霞客在考察途中所表现出的
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科学研究精神。
第六自然段总结了徐霞客一生游历的价值,高度评价了他是我国旅游写作的先驱,是求真求实、开创田野考察的科学家。
文章语言简洁、质朴,全文紧扣一个奇字,写出了徐霞客这位奇人卓尔不群的一生。
之所以称徐霞客为奇人原因有四:
1、不求功名,立志考察探险。
在学而优则仕的封建科举时代,读书人都忙于追求科举功名,而书生徐霞客,却卓尔不群、鄙弃权贵、摒绝仕途。
卓尔不群,指优秀卓越,超出常人。
徐霞客超出常人之处首先在于,淡薄名利、不求功名。
当他发现先人留下的古今史籍、地志、山海图经少且有差错时,便立志走遍天下,亲自考察。
于是他毅然走出书斋,把一生献给了旅行考察事业。
这在当时来说可谓奇举。
2、不畏艰险,毅力超凡。
徐霞客自22岁出游,至55岁病返故里,30多年间,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行程9万里,横跨16个省份。
当时没有火车、汽车、飞机,甚至许多地方连道路都没有有,多数行程徒步完成,加之明朝末年治安不好其中艰险可想而知。
几十年间,他与长风为伍,云雾为伴;长期的旅途中他遭遇了重重困难:攀险峰,涉危涧,遇盗匪、断财物、失同伴,疲劳、病痛等等,然而这一切都从未曾使他动摇。
30年里,他天天坚持日间跋涉,夜里笔耕,从不间断。
多么坚韧而有毅力的人呀!也正是凭借这坚定的信念和超凡的毅力,他获得了先人不曾获得的考察资料,成就了被后人称为千古奇书的不朽杰作《徐霞客游记》。
3、求真求实,锲而不舍。
在许多读书人奉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年代,徐霞客特立独行,本着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实践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而证明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求真求实,锲而不舍是徐霞客从事科学研究的品质。
课文通过徐霞客克服种种困难,证明长江的源流不是岷江而是金沙江的事例,及第5自然段中列举的两个简短事例,对此品质做了具体说明。
4、成就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
正因为奇人、奇举,才著就就了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
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用两句话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