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_艺术歌曲赏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歌曲赏析——舒伯特的歌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审美感知:初步了解舒伯特的生平及代表作品。
聆听艺术歌曲《魔王》《鳟鱼》,通过分析音乐要素体会其在表现情绪情感和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通过作品赏析引导学生总结艺术歌曲的风格特点。
二、艺术表现:通过拍打节奏、演唱《鳟鱼》等环节,感受歌曲的歌词、旋律、钢琴伴奏、声乐、音乐情绪等之间的关系。
三、文化理解:从艺术歌曲的创作来理解音乐与文学的关系。
从歌曲的时代背景及反映的社会现实,认识作品表现的思想内容。
【教学重点】
通过分析与演唱,总结艺术歌曲的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音乐要素分析人物情绪情感,选择各旋律对应的角色。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给大家带来一首德文德歌曲《野玫瑰》,你们有什么感受吗?你们知道他是哪个作曲家创作的吗?这首歌曲大家肯定知道《摇篮曲》,那这两首作品都是谁创作的啊?都是舒伯特创作的。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艺术歌曲,那你对艺术歌曲有多少了解,那艺术歌曲到底有怎样的特点呢?这节课就让我们来走进舒伯特的艺术歌曲。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的演唱,激发学生兴趣,接着在讨论中引入艺术歌曲,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导入课题。
二、教学过程
(一)艺术歌曲《魔王》赏析
1. 播放《魔王》动画视频,思考故事内容
师:请同学们带着三个问题边欣赏边思考。
(1)这首歌曲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它的伴奏乐器是什么?
(3)歌曲采用哪种演唱方法?
学生初步感知歌曲,看完后,结合动画和音乐试着讲述歌曲的故事内容。
师:这首歌曲取材自一个民间传说,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父亲怀抱生病的孩子,策马奔驰在黑暗的森林里。
居住在老树洞穴里的幽灵-魔王,用尽各种办法引诱和威逼孩子,父亲竭尽全力安慰、保护孩子、孩子一次次呼救,最后依然惊恐而死。
这首作品创作于18世纪末的欧洲,在当时的社会下,统治昏暗,人民困苦,这首歌曲讽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魔王、父亲、儿子象征着什么?
学生思考作品的社会内涵。
2.分析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
师:你能听出他的伴奏乐器是什么吗?
生回答
师:在艺术歌曲中钢琴伴奏的地位非常重要,下面老师给大家弹一下乐曲的前奏部分,同学们从速度、力度、节奏、情绪上来分析一下钢琴伴奏的作用。
教师示范前奏部分,接着示范演奏右手三连音节奏型,学生通过拍打连续的三连音模仿飞速的马蹄声,感受三连音的紧张情绪。
然后教师示范左手伴奏,感受左手低音区上行旋律模仿风的呼啸声。
最后通过左右手的分析,学生自主总结出钢琴伴奏有利于渲染气氛,推动故事向前发展。
3.分析艺术歌曲的演唱方法
师:这首歌曲采用了什么演唱方法?整首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歌曲一共出现了几个人物形象?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总结:歌曲采用了美声唱法,用独唱的演唱形式一人绎演了四个角色。
4.分析歌曲创作技法,辨别不同形象的角色
师:老师这里有四段音乐,请同学们分别聆听一下,并思考每一段音乐分别对应了哪个角色。
(1)第一段分析
师:我们听完这段旋律后,同学们思考旋律线条有什么特点?力度怎么样?模仿了谁的语气?
教师学生通过分析,共同总结出旋律像波浪一样优美,富有韵律,降B大调却要求弱唱,在模仿魔王阴柔、婉转的口气,塑造了魔王阴险狡诈的音乐形象。
(2)第二段分析
师:我们听第二段,第二段是哪个角色的唱段,老师给大家唱一下,同学们觉得这段旋律的音区高还是低?不协和的半音进行制造了怎样的音响效果?
学生思考后回答
师:哪个角色用极高的声调表达自己的惊慌、害怕?
学生回答该乐段表现的角色
(3)第三段分析
师:第三段是哪个角色的唱段?我们来试唱这段旋律,同学们注意这段旋律的开头这个音是一个弱起,也就是旋律的第一个音要弱唱。
我们发现相对于儿子的唱段,这一段音区低还是高?旋律线条总体的走向怎么样?
学生思考后回答
师总结:旋律线条整体平稳,因为父亲试图用低沉、平稳的语调来消除孩子紧张害怕的心里。
但是,我们看谱例,旋律中又出现了752这种下行大调,表现出父亲焦灼不安的心情。
所以,父亲的形象是慈爱、无助、充满矛盾的。
(4)第四段分析
师:最后一段毋庸置疑,就是叙述者的唱段。
叙述者是无奈同情的。
在歌曲的结尾处,音乐渐慢,旋律走向越来越低。
最后乐曲以两个沉重的和弦作为全曲的结束,音乐也随之转为g小调,仿佛是为孩子之死,敲响了丧钟。
(二)舒伯特生平介绍
师:艺术歌曲是由音乐大师舒伯特的作品而确立,是诗歌与音乐结合而成的一种音乐题材。
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出生于维也纳的一个教师家庭,他从十三岁起,就开始了自己的创作生涯,他在短暂的
31岁生命里,共创作了600多首乐曲,开创了艺术歌曲的新纪元,
在音乐界,他被称为艺术歌曲之王。
(三)艺术歌曲《鳟鱼》赏析
1.学生自主学习,分四个小组讨论四个问题。
(1)这首歌曲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故事中塑造的形象象征着什么,你能从他的思想上说出深层的寓意吗?
(2)歌曲共分为几个段落,每个段落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
(3)结合平板中的五线谱,作者运用了哪些创作手法表现情绪情感?同学们可以从音乐要素方面来回答。
(4)通过聆听,你觉得钢琴伴奏与声乐演唱的关系是怎样的?
教师自弹自唱《鳟鱼》,学生听完后分小组讨论四个问题,讨论完毕后各小组派代表回答,教师总结。
设计题图:在分析完歌曲《魔王》后,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鳟鱼》,然后将学习成果分享给大家,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2.学唱歌曲,感受钢琴伴奏和声乐的关系
(1)学唱歌曲第一段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唱一下这首歌曲,我们先学唱歌曲的第一段旋律。
(2)感受钢琴伴奏的作用
教师通过弹奏快慢两种前奏,引入演唱部分,让学生感受前奏的作用。
师:好,老师再弹一下不同的前奏部分,同学们试着加入演唱。
同学们觉得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
师:钢琴利用前奏,间奏来提示歌曲的速度、音高,并引入演唱声部,暗示歌曲的开始、变化与结束,他能帮助歌者更准确的表现音乐作品。
师:我们再听钢琴演奏的的情绪是怎样的?钢琴通过短促的触键,让音乐情绪更加的活泼,放佛给我展现了一副小鳟鱼嬉戏的画面。
老师钢琴伴奏的演绎是不是也能带动你的演唱情绪啊?总体上来说,演唱者和钢琴伴奏是共同塑造音乐形象的,二者是一个相互合作的有机整体。
所以在演唱的过程中,同学们要注意与钢琴伴奏的相互配合,大家不能唱的忽快忽慢游离于钢琴伴奏以外,老师的演奏也不能该弱的时候,弹得太强,喧宾夺主。
(3)完整演唱歌曲
师:下面我们再次演唱,请同学们起立,我们来共同演绎活泼的小鳟鱼。
同学们在演唱的时候注意旋律部分与钢琴伴奏的相互融合。
(四)总结艺术歌曲的特点
学生自主总结,教师写出学生生成的结论。
师:今天,我们欣赏了两首艺术歌曲,同学们能否思考一下这两首歌曲的共同特点呢?我们来归纳一下艺术歌曲特点。
学生思考后回答
设计题图:通过学生生成的特点,教师补充,引导他们从演唱、伴奏乐器、歌词、曲调、思想性等几个方面来总结。
让她们了解到:歌词一般是著名文学家诗词,且通俗易懂。
曲调由著名音乐家根据歌词编写曲调,曲调和诗词相互结合。
演唱上,运用美声唱法来演唱,多以独唱居多。
伴奏上使用钢琴,且与声乐地位相同,共同塑造音乐。
艺术歌曲无论在词曲作者、演唱者、钢琴伴奏上都需要较高的专业水准和艺术修养。
最后一个就是它的思想性,对社会侧面的真实反映,启迪大众,表现对美好生活的热切追求,这是一种社会价值的体现。
三、拓展
师:综上来看,艺术歌曲具有较高的艺术性,他在世界领域不断
发展。
同样作为浪漫主义时期的著名音乐家李斯特被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深深吸引,他将舒伯特的魔王改编成钢琴曲。
在秉承了原作品的创作理念的基础上,结合他的风格,使原作品以一种更新颖的形式得到传承。
下面我们来欣赏李斯特改编的钢琴曲的其中一个段落,同学们一边欣赏,一边思考改编的作品和原作品相比有什么变化。
欣赏后,教师学生共同总结李斯特的作品在速度、力度、音响效果、钢琴织体方面的创新。
李斯特的改编让原作焕发了新的活力,推动了艺术歌曲的发展。
四、课堂小结
在这几百年里,艺术歌曲在世界音乐领域,不断的普及与推广。
那我们在了解艺术歌曲音乐特点的同时,更应该关注他的思想价值。
舒伯特等一大批艺术家,他们对现实世界的关切和对艺术价值的追求,实现了有机的统一。
他们传递了爱,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同时,彰显了一种责任。
作家理查德·弗兰克兰说:“当你有了艺术的时候,你就有了声音;当你有了声音,你便自由;当你有了自由,你就有责任。
”艺术当然可以高挂在殿堂里,但只有当它承担了道德责任和社会价值,它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
希望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提取值得我们珍藏的精神火种,生生不息的传递下去!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学情分析
高中音乐课以鉴赏为主,并以审美教育为中心,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完善人格。
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学生对歌曲的学习演唱较多,但很少涉及到音乐鉴赏。
且大多数学生只图热闹,不知道音乐的美在哪里,长此以往很难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情绪,达不到预期目的。
本课,将从鉴赏和演唱两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分析作品和演唱作品的能力。
音乐课如果只是单单教唱几首歌曲,是不能达到新课标的要求的,所以我们也应该用唱、听、练、游的方式让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
寓教于乐,在玩中学,不知不觉中使学生学会欣赏,并体会作品表现的内容。
在之前的音乐学习中,高中生接触艺术歌曲的作品较少。
针对这种情况,通过对《艺术歌曲赏析—舒伯特的歌曲》的学习,增加学生对艺术歌曲的理解。
效果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从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三个方面设置,教师用聆听、引导、示范演奏等方法使得该目标得以实现。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先决条件,教师导入引发学生兴趣,通过演唱艺术歌曲,体验歌词与旋律的完美结合,再次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分析《魔王》和《鳟鱼》这两首歌曲时,摒弃传统的说教式讲解,教师通过示范演奏,让学生获得直观体验,结合教师分析讲解,让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前教师通过智慧课堂将乐谱传送给学生,学生提前下载初步感知,课上采用多媒体和平板相结合的形式,学生直观的感受作品,更加细致的分析聆听。
最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自主总结艺术歌曲的特点,学生的学习获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教材分析
本课选用人民音乐出版社《音乐鉴赏》(必修)课本,全书共分十八个单元,共三十四节。
《艺术歌曲赏析-舒伯特的歌曲》为第十四单元中第二十六节的课程。
一、舒伯特生平介绍
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chubert,1797年1月31日—1828年11月19日),出生于维也纳近郊的里赫田塔尔,奥地利作曲家。
舒伯特被称为“歌曲之王”,他既是维也纳古典音乐传统的继承者,又是西欧浪漫主义音乐的奠基人。
在他短暂的一生中,给后世留下了丰厚的音乐遗产,包括600多首歌曲、18部歌剧、歌唱剧和配剧音乐,
9部交响曲、10余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以及其他作品。
代表作有《魔王》《鳟鱼》《野玫瑰》。
二、作品分析
《魔王》原为德国文学家歌德的一首叙事诗。
诗中所描写的内容师:父亲怀抱着生病的孩子,策马奔驰在黑暗的森林里。
居住在老树洞穴里的幽灵-魔王,用尽各种办法引诱和威逼孩子。
父亲竭尽全力安慰、保护孩子,但孩子依然惊恐而死。
马蹄停歇,父亲陷入悲痛的深渊。
歌曲采用通谱歌的创作方法,一气呵成,具有十分宏达的气势。
曲中通过不同的旋律音响分别体现了叙述者、父亲、孩子及魔王四个不同的角色。
其中,儿子三次叫“父亲”,音乐都采用不协和音来表现其紧张、恐惧的心理。
钢琴伴奏以马蹄急奔的节奏贯穿全曲,低声部一再出现风声,呈现出寒风飒飒、黑夜沉沉的自然景象,渲染出一种咄咄逼人的阴森气氛。
最后,马蹄声歇,奔驰终于停止,孩子却已死在父亲的怀中。
宣叙调似的旋律及两个特强的和弦,表现了父亲精疲力竭,悲痛欲绝的心情。
《鳟鱼》是舒巴尔特的一首抒情诗。
不明写作背景的人常将其误解为在告诫人们警惕那些不怀好意、骗取爱情的人。
一些善良的人也只从中获取一种深刻的寓意:善良与单纯往往要被虚诈与邪恶所害。
但实质上,舒巴尔特写这首诗是有政治原因的。
因为,由于政治原因,舒巴尔特被关进监狱。
为了表达他向往自由的心情,他写了许多抒情
诗。
《鳟鱼》这首诗,把当时的统治者比作搅浑河水的渔夫,把群众比作上当受骗的小鳟鱼。
所以,这首诗实际上是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状况的分开和不满。
评测练习
一、选择题
1.艺术歌曲兴起于哪个时期()
A.巴洛克时期
B.古典主义时期
C.浪漫主义时期
D.现代时期
2.《鳟鱼》是一首几拍子的歌曲()
A.2/4
B.3/4
C.4/4
D.3/8
3.《魔王》所运用的演唱方式为()
A.齐唱
C.重唱
D.轮唱
4.《鳟鱼》共分为几个乐段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5.在歌曲中,节奏、速度、旋律都被称为()
A.歌曲设计
B.演唱方式
C.音乐要素
D.风格特点
6.舒伯特出生于哪个国家()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奥地利
7.艺术歌曲的伴奏乐器是什么?
B.小提琴
C.笛子
D.单簧管
二、填空
1.《鳟鱼》词作家为_____,曲作家为_____
2. 艺术歌曲的歌词多采用_____
3.《魔王》的拍号为_____
4.《鳟鱼》所采用的音乐体裁为_____
5. 写出你知道的艺术歌曲_____
三、请你说一说欣赏艺术歌曲的感受和体会。
答案
1答案:B
2答案:A
3答案:B
4答案:B
5答案:C
6答案:D
7答案:A
课后反思
本节课,思路清晰,内容充实,整体较为完整。
学生学唱艺术歌曲,活跃了课堂气氛,提升学生参与度。
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性,让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加讨论。
教师一边示范弹唱,一边分析作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提高了技能。
从教学目标来看,了解了舒伯特的生平,欣赏了艺术歌曲《魔王》《鳟鱼》,总结了艺术歌曲的风格特点。
通过演唱歌曲《鳟鱼》,体会了钢琴伴奏与诗词的完美结合。
通过对《魔王》音乐要素和创作技法的分析,辨别了不同的形象角色,感受了音乐要素对塑造音乐形象的重要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从教学方法来看,通过学生思考、教师示范弹唱、学生视唱等方法提高了教学效率,实现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言而总之,作为一名音乐老师,要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在反思中不断成长。
课标分析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提到,音乐教育的本质仍然是审美教育,以审美为核心的课程理念应鲜明地体现和贯串在高中音乐教材的内容和形式中。
师生共同感受、体验、创造、表现音乐美,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节课我们将通过欣赏、聆听的方式,让学生学会欣赏音乐,在聆听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终身能力。
一、演唱歌曲《鳟鱼》,提高艺术表现能力
新课标要求要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力。
所以,我们先欣赏《鳟鱼》,之后学唱歌曲,通过演唱感受诗词与曲调的完美结合。
教师带领学生带情绪演唱,模拟鳟鱼在河里嬉戏玩耍的场景,从而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
三、了解艺术歌曲的特点,提高审美感知能力
新课标指出要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本节课通过对《鳟鱼》《魔王》音乐要素和音乐形式的分析,感知作者的表现目的。
了解其在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情绪情感的重要作用。
最后通过分析,总结艺术歌曲的风格特点。
四、了解音乐时代特征,提高文化理解
学生欣赏音乐,不能仅限于形式,只停留在表面。
而应体会作品所蕴含的精神和价值。
所以,我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社会情况,分析作品表现的深层含义,提高学生的文化理解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