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四川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若干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进四川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若干思考
作者:宋周四川师范大学来源:网络添加日期:11年08月11日
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的简要回顾
区域经济的发展理论,伴随着社会经济的演进和实践,经历了一个由“均衡――非均衡――区域协调发展”的循环演进的过程。
西方早期的区域均衡发展理论主张区域内均衡布局生产力,空间上均衡投资,各产业均衡发展,齐头并进;但这种初级的发展模式,却存在平衡增长过分依赖于计划化和国家干预、忽略“效率与公平”等明显缺陷。
鉴于此,一些西方学者提出了非均衡发展理论,具有代表性的有:佩鲁的“增长级理论”,冈纳?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论”,艾尔伯特?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论”,罗斯托的“主导产业论”,威廉姆森的“倒‘U’型理论”,以及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论”,弗农的“梯度推移理论” 等等。
这些理论表明区域非均衡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是线性替代关系,强调区域累积性优势的作用。
在经济发展早期,由于经济自然增长的需求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和生产能力限制之间的矛盾,必须把有限的资源相对集中地配置在条件优越的核心地区,这对具有发展优势的区域来说,的确起到良好的效果,也一度成为被广泛实践的经济发展模式。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经济发展的后期,非均衡发展的弊端渐渐体现:由于基础弱的区域经济增速缓慢甚至倒退,区域经济差异日益加大,这不仅不能体现“公平”,而且会滋生各种矛盾和问题,最终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难以持续。
因此,区域经济协调互补,鼓励带动多个增长点崛起,就成为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条件。
我国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让人们更为深刻的认识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最本质的核心内容。
从空间的角度看,它主要指部门、行业、产业分布,结构转换及其发展水平方面的统筹协调发展;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主要指社会进步,收入分配,人民生活水平方面的和谐与发展根据“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最直接的应有三大目标:一是要缩小收入分配的差距;二是要缩小经济发展的差距;三是要缩小社会发展的差距。
从理论上讲,三大目标的实现,既依赖于经济增长,又要通过政策调节来实现。
从国内外发展的实践来看,在以政府为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中,三大目标的实现虽然市场作用是基础性的、根本的,但在一定时期内,政府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甚至起决定性的作用。
总的来看,在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其协调发展要通过市场机制和政府的调节的互动机制来实现。
二、四川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现状和条件
四川作为中国西部的经济大省、农业大省(第一产业增加值在全国居第3 位),人口8700 万,居全国第3 位,土地48.5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5 位, 2004年生产总值达到6556亿元1。
在全国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一定地位,对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支撑和带动作用。
同时四川还是国家的水资源及能源基地、国家重要的装备制造基地、重要的天然气化工基地、重要的国防工业基地、西部最富饶的农牧区、交通网络密集区、全国旅游资源大省。
四川省内的区域经济构成,按经济发展水平,可以划分为中、东、西三大区域。
中部为相对发达区域,主要为平原地区,包括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成都平原经济圈(成都、德阳、绵阳、资阳、眉山、乐山、雅安) 、川南经济区(泸州、自贡、内江) 、金沙江下游经济区(攀枝花、宜宾) ,土地面积10.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22.06 % ,人口5323 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61.23 % ,经济总量( GDP) 占全省经济总量的75.58 %;东部为欠发达地区,主要为丘陵地区,包括南充、广元、达州、遂宁、广安、巴中等区域,土地面积8.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6.90 % ,人口2797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32.01 % ,经济总量占全省的19.15 %;西部为发展滞后区域,主要为山地高原地区,包括甘、阿、凉民族地区,土地面积29.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62.3 % ,人口580 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6.67 % ,经济总量仅占全省经济总量的5.27 %。
从总体上看,四川区域经济体现出差距较大特征:中部相对发达区域经济实力最强,具有区位优势、经济优势、科技优势、教育和人才等优势,东部欠发达区域及西部发展滞后区域与中部存在较大差距,并且差距还在继续扩大。
但另一方面,四川也具备了一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有利条件。
首先是四川区域内产业互补性较强,产业梯度转移的可能性较大。
区域内各城市产业优势已初步显现,城市间的产业互补性、协作性进一步增强。
成都在机械、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冶金建材等行业拥有很强的技术创新能力,而德阳、绵阳、乐山、雅安、攀枝花已在装备制造、电子技术、食品加工、水电开发、能源钢铁等行业形成相当优势。
同时,成都、乐山、甘孜、阿坝等地旅游、文化等第三产业的资源丰富,各具特色,非常适宜合作开发。
区域内的优势行业覆盖了从资源加工型工业,到重型制造业,再到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多层次、阶段行业,产业梯度转移的可能性大。
其次是区域交通条件持续改善。
目前该区域内已初步形成以宝成、成昆、成渝、成达铁路,成渝、成绵、成乐、成雅、成南高速公路为骨架,航空、水运为补充的覆盖全省的立体交通体系,这极大地提高了区域内各地、市、州的通勤能力,为推动四川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四川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缺乏统一的规划指导,资源浪费还比较严重。
由于缺乏区域空间布局、产业发展、招商引资、统一市场建设等一体化规划的指导,各区域主体一般都是以我为主,各自为政、制定的发展规划。
一般缺乏开放性,与其他区域主体的协调性较差。
互补能资源的协作开发程度低,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仍然存在,在招商引资上的恶性竞争也时有发生,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
二是行政分割相对严重,市场机制作用难以发挥。
由于缺乏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在现有行政区划的分割下,各地方政府出于保护本地产业和市场,对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的自由流动进行行政干预,市场机制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资源配置效率大大降低,这影响了整个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是产业分工协作不够,区域优势未能显现。
在现有的几个区域中心城市之间,没能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整合优势资源的力度不足,产业互补优势没有充分发挥。
包括交通运输网络、信息通讯网络、资金融通、技术协作、商品流通等经济联系网络建设,经济
一体化要求,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发展,也严重制约了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限制了区域产业规模优势、集聚优势的发挥。
四、推进四川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几点建议
1、要科学制定实施区域协调发展规划。
科学合理的协调发展规划是指导工作实践的龙头和基础。
科学的协调发展规划应该从区域层面出发,以分工、协作为重点,以空间管制为主要调控手段,兼顾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以及不同主体间的利益,处理好人口适度增长、社会经济发展、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2、要着力提升中心城市的带动能力。
符合区域实际,层次分明的城市群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空间载体。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关键是要优先发展大城市,积极培育中等城市,有重点的抓好一批小城市,通过合理的区划调整,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功能较强的城市群,坚决防止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等问题,切实降低推进四川区域经济协调进程中的改革发展成本。
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是带动区域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
3、要加强区域内产业发展的协调和布局。
产业发展是四川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根本动力。
要以成都为中心,以宝成、成昆、成渝、达成四条铁路和成绵、成乐、成渝、成南、成雅五条高速公路为主轴,调整、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
完善区域产业配套体系。
打破行政界限,建设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和高新技术支柱产业群。
4、切实加强区域合作。
区域分割是行政区经济的弊端,区域经济合作是区域经济的突出特征、是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发展区域经济合作,必须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整合生产要素,优化资源配置。
区域经济合作是区域经济快速协调发展的重大推进力量。
四川省内相对发达的中部地区,其中的成都平原经济区、川南经济区、金沙江下游经济区都不是行政区划概念,而是按照经济协作和资源整合的需要、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的区域经济概念。
经济区内的经济合作属于紧密型经济合作,这是要着力发展的合作形式;还有多种形式的非紧密的经济合作,也要大力发展,特别是开发西部贫困地区的经济合作,要给以大力的鼓励和支持,形成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5、要建立和完善市场机制。
推进四川区域经济协调战略,建立和完善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础的发展机制是关键。
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全力推进以“三个转变”为核心的改革开放。
地方政府要立足于审批事项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规范政府行为,切实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对市场配置资源的干预。
同时要强调,加强政策引导,搭建合作平台,让企业、居民等各种经济主体在统一市场中自由选择、自主交易,让各种要素资源在区域内合理流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