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娄氏风湿病学术流派对中医风湿病学科建设的贡献与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娄氏风湿病学术流派对中医风湿病学科建设的贡献与思考
作者:卜俊成高磊娄丁元田纪涛李宁薛伟伟陈传榜娄玉钤李满意
来源:《风湿病与关节炎》2024年第02期
【摘要】河南娄氏风湿病学术流派作为历史文化厚重,传承脉络清晰,临床疗效稳定且显著的省级优质中医学术流派,创立了风湿病以“虚邪瘀”理论为核心的学科体系,取得了风湿病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丰硕成果,编撰出版了系列风湿病临床验案及学术著作,培养了大批中医风湿病临床实用型专业人才,积极参与并搭建了风湿病学术交流系列平台,创办了中医风湿病专科医院,为中医风湿病学科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为切实推进中医传承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有效提高风湿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更加有力地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助推中医药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支撑。
【关键词】河南娄氏风湿病学术流派;虚邪瘀;中医风湿病学科;娄多峰;贡献
中医学科建设是促进中医理论创新的重要土壤,是加强中医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是强化中医临床的重要引擎,是推动中医传承发展的重要平台,是助力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的重要支撑,对于持续提升中医药的社会服务能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中医学术流派是中医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系统的、独特的学术理论或学术主张,有清晰的学术传承脉络和一定历史影响与公认度的学术派别[1],是促进中医学科建设和创新发展的基本单元,是中医药事业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重要原生动力。
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中医学术流派对促进中医学科建设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挖掘和揭示中医学术流派发展的历史规律,推进中医传承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高临床疗效,促进中医学科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本研究以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确定的河南省首批优质中医学术流派——河南娄氏风湿病学术流派为例,从理论创新、科研成果、学术交流、科普宣传、人才培养等方面简述该学术流派对中医风湿病学科創立和建设做出的重要贡献,简析其在实践发展中呈现的特点和启示,旨在更好地助力中医学术流派和中医风湿病学科建设的繁荣发展。
1 主要贡献
1.1 创立了基于风湿病“虚邪瘀”理论的中医风湿病学科体系,使中医风湿病学科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风湿病,也称痹病、痹证等,是人体正气不足或脏腑功能失调,风寒湿热燥等邪为患,痰浊瘀血留滞,引起经脉气血不通不荣,出现以肢体关节疼痛、重着、麻木、肿胀、屈伸不利等,甚则关节变形、肢体痿废或累及脏腑为特征的一类疾病的总称[2]。
其病变部位多在皮肉脉筋骨,临床多有慢性、反复发作性、渐进性等特点,属疑难病证之一。
风湿病作为常见病、多发病,《黄帝内经》对其已有丰富的认识,但两千多年以来,风湿病一直被视为内
科杂症之一,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大幅度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原来忍痛不治的风湿病患者大量涌入医院,促使很多医院成立了风湿病科。
但不同的医师在面对风湿病患者时辨证方法的不统一、不规范严重影响了风湿病学科发展,造成了风湿病学科“有学科(风湿病科在各医院越来越多)、无体系(没有相对统一、规范的辨证论治方法与体系)”的局面。
为此,河南娄氏风湿病学术流派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河南风湿病医院院长、河南风湿研究所所长娄玉钤最早提出要尽快建立中医风湿病学科体系。
经过两代人迄今40余年的努力,河南娄氏风湿病学术流派创立了基于“虚邪瘀”理论的中医风湿病学科体系(包括规范的辨证方法),并获得2011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结束了这种“有学科、无体系”的局面,使中医风湿病学科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
20世纪80年代初,河南娄氏风湿病学术流派第三代代表性传承人娄多峰创立了风湿病“虚邪瘀”病因病机理论,将风湿病的病因病机归纳为正气亏虚、邪气侵袭和痰浊瘀血三个方面,简称“虚邪瘀”,认为“正虚”是发病的内在因素,“邪侵”是发病的重要条件,“不通”是发病的病理关键,且在风湿病的整个发展变化过程中,“虚邪瘀”三者相互搏结、互为因果、“不通”“不荣”并见,机制甚为复杂。
20世纪90年代,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河南娄氏风湿病学术流派认为,风湿病辨证规律在于了解新病久病、注意患病部位、把握病证特点、区分轻重缓急、考虑患者体质,进而采取中医辨病与辨证结合、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结合的方法,如针对风湿病正虚候、邪实候、痰瘀候分别采取“虚邪瘀”辨证和“杂合以治”[3]。
之后河南娄氏风湿病学术流派在娄多峰的指导下,逐步发展和完成风湿病“虚邪瘀”理论。
2010年《中医风湿病学》的出版,标志着风湿病“虚邪瘀”理论的成熟和以风湿病“虚邪瘀”理论为核心的中医风湿病学科体系的建立。
风湿病“虚邪瘀”理论抓住了风湿病复杂病因病机的关键,简明扼要,便于运用,且施以对应的辨证论治方略,极大地提高了风湿病诊治的临床疗效,深受国内风湿病领域专家学者和临床医生的好评,相关研究多次获得国家及省级科学研究奖项,广泛收录于《中国痹病大全》《中国风湿病学》《实用中医风湿病学》《中医风湿病学》《名中医治疗风湿病医案精选》《中华痹病大全》等相关权威风湿病学术著作、高校教材和临证医案之中,并赢得当时中央电视台和《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科技日报》《健康报》《中国中医药报》《河南日报》等国家及省级主要媒体的集中报道[4]。
同时,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3年10月,中国知网数据库共收录涉及阐述或专题研究河南娄氏风湿病学术流派风湿病“虚邪瘀”理论的学术论文516篇。
由此可见,以风湿病“虚邪瘀”理论为核心的中医风湿病学科的创立,对风湿病的临床、科研产生了广泛而深远影响,积极促进了中医学科体系的发展。
1.2 取得风湿病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丰硕成果,提升了中医风湿学科发展水平河南娄氏风湿病学术流派创立于清晚期河南省原阳县,在历经130多年迄今5代人的传承发展中,尤其重视风湿病相关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
由于研究成效显著,1991年4月,娄多峰被当时的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5];2022年5月,娄玉钤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1.2.1 课题成果自以娄多峰为代表的河南娄氏风湿病学术流派传承人创立并不断完善风湿病“虚邪瘀”理论后,与其伴随的关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性关节炎、骨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常见风湿病的研究从未停歇,并在科研课题方面屡获佳绩[6]。
如1985年12月,娄多峰、林平、娄玉钤等承担的课题“中医中药治疗痹(頑)证的研究”获得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986年12月,娄多峰、林平、娄玉钤等承担的课题“痹苦乃停和痹隆清安治疗顽痹”获得1986年全国(部级)中医药重大科技成果奖乙级奖;1986年
12月,娄多峰、林平、娄玉钤等承担的课题“中医中药治疗顽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获得河南省医药卫生科技成果奖三等奖;1992年12月,娄玉钤、娄多峰等承担的课题“痹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报告”获得河南省中医药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2008年12月,娄玉钤参与的课题“风湿病辨证论治系列方药的临床及开发研究”获得2007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2年12月,娄玉钤、娄高峰、娄多峰承担的课题“基于‘虚邪瘀’理论的风湿病学科体系建立及相关研究”获得2012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4年7月,娄玉钤参与的课题“针灸腰八针改善强直性脊柱炎疼痛和功能的临床研究”获得郑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4年8月,娄玉钤参与的课题“针灸腰八针等穴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急性期的多中心研究”获得河南省中医药科学研究专项成果奖一等奖;2018年11月,娄玉钤、李满意等承担的课题“风湿病命名与分类规范化体系的建立”获得河南省中医药科学技术成果奖二等奖;2020年12月,娄玉钤参与的课题“干燥综合征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疗效评价体系研究”获得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021年12月,李满意、娄玉钤等承担的课题“基于风湿病‘虚邪瘀’理论的系列痹病历史文献研究”获得河南省中医药科学技术成果奖三等奖等。
这些在风湿病“虚邪瘀”理论指导下有关风湿病诊治的临床研究成果,有力地提高了中医风湿病学科发展水平。
1.2.2 论文成果河南娄氏风湿病学术流派传承人在矢志不渝广泛深入开展风湿病相关科研课题研究的同时,还及时撰写科研论文,深入总结探讨风湿病发病机制、传变规律、辨证要点、诊疗方法、用药策略等。
自1979年6月,娄多峰在当时的季刊《河南中医学院学报》发表论著《自拟“通痹汤”治疗72例痹证的体会》以来,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3年10月,河南娄氏风湿病学术流派主要传承人及国内风湿病领域同仁已在《中华中医药杂志》《中医杂志》《风湿病与关节炎》等30余种国家级核心专业学术期刊等发表专题研究风湿病“虚邪瘀”病因病机理论和辨证体系相关论文成果381篇,为提高风湿病临床治疗效果探索了有益路径,提供了可靠可信、可查可用的科学技术支撑。
1.3 编撰出版系列风湿病临床验案及学术著作,提供了中医风湿病学科发展支持
1.3.1 组织编写首套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骨伤科系列教材从广义上讲,风湿病属于中医骨伤科范畴。
娄多峰在孜孜不倦钻研中医风湿病相关科学研究及临床工作的同时,还领衔组织编撰了全国首套高等中医药院校骨伤科系列教材,改写了中医骨伤科高等教育无全国统一教材的历史,也为促进中医风湿病学科建设后续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而系统的理论基础。
1986年12
月,在成都召开的全国高等中医药本科类专业目录修订论证会决定增设中医骨伤专业,并于1987年夏季开始招生。
但是针对这个新设的本科专业,在决定做出时,尚未有现成的统一教材。
在距1987年夏季招生仅仅只有半年时间的紧急情况下,当时供职于河南中医学院有着多年骨伤科教学和临床经验的娄多峰,主动请缨,勇挑编写骨伤专业教材的重任[7]。
后经一番紧张筹划,报请当时的国家教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相关部门批准,决定由娄多峰等担任主编,刘克忠、韦贵康担任副主编,组织当时的河南中医学院、湖北中医学院和广西中医学院相关专家,编写包括8册内容的首套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骨伤科系列教材——《骨伤学基础》(主编娄多峰)、《骨伤学》(主编张建福)、《筋伤学》(主编王衍全)、《骨伤手术学》(主编肖馥汉)、《骨病学》(主编刘克忠)、《内伤学》(主编李贵文)、《骨伤简史及医籍选》(主编韦贵康)、《骨伤生物力学基础》(主编唐显钦),后由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如期出版,顺利保证了1987年骨伤专业新生用书,受到主管部门及招生院校广泛好评。
时任国家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胡熙明在序言中指出:“这套教材吸收了全国其他中医院校比较成熟的经验及近年来国内外治疗骨伤病的先进方法和科学成果,遵循中医理论体系,突出了辨证施治的特点,并根据各门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对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编写出一套这么好的骨伤科教材,是一项新工作,其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由于教育教学工作成绩突出,1989年9月,娄多峰被当时的国家教委、人事部和中国教育工会全国委员会评为“全国优秀教师”,授予优秀教师奖章。
此外,2010年1月,由娄玉钤担任主编,河南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等23所高校专家参编的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中医风湿病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填补了高等中医药院校无全国统一中医风湿病教材的空白,为中医风湿病学科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1.3.2 编撰出版大量具有开拓性的风湿病验案及学术著作
1.3.
2.1 验案著作从1952年夏娄多峰横下决心立志“攻克顽痹”,到1982年其重返当时的河南中医学院工作,在长达30年的漫长岁月中,无论历史的风云如何变幻,其从未停歇过运用中医药治疗风湿病的研究和临床实践,同时积累了丰富、实用且疗效稳定的诊治经验。
为让这些真知灼见尽快公布于众,为临床诊治风湿病提供有益参考,娄多峰于1983年正式出版了我国首部系统阐述痹证的专著——《痹证治验》[8],填补了痹证研究方面的一项空白,并将其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该书分为总论、各论和附录三大部分,共12万余字。
总论概括地介绍了痹证的成因、辨证及治疗;各论为全书的重点,列举了167例病案,以人体部位为纲,辨证分型为目,逐一作了详尽而精辟的阐述;附录选载风湿病治疗的常用中药方剂,结合作者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予以详实介绍。
也就是在此书中,娄多峰在数千年治痹史上,首次明确把痹证病因病机概括为“虚邪瘀”三字,并详尽阐述了其病因病机、症状特点、治疗原则和处方用药;首次提出“瘀血可致痹”的新观点、新理念。
后来随着娄多峰团队的研究深入,其所研制的治痹新药“痹苦乃停”等使临床疗效大幅度提高;组织开展的痹病流行病学的调研使治痹理论进一步深化;疗效的提高与理论的深化把治痹理论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在上述诸因素的推动下,1994年由河南娄氏风湿病学术流派第四代传人娄高峰、娄玉钤整理的《娄多峰论治痹病
精华》[9]正式出版发行,该书把《痹证治验》中的“辨证施治(风寒、风热、瘀血)和临床体会(辨证、施治)”上升到“痹病辨证施治规律”的理论高度,并以醒目的大标题独立成章。
该书还把风湿病的诊治规律分为诊法规律、辨证规律和施治规律,在辨证规律中又细分为了解新病久病、注意患者部位、把握痛症特点、区分轻重缓急、考虑患者体质5个方面;在施治规律中,又细分为10条小规律,即扶正祛邪、标本论治、宣通运用、依部用药、三因制宜、正治反治、异同相治、守方与变方、既病防变、杂合以治等。
同时,该书还列出“西医病发微篇”专篇,对西医学常见的20种风湿病作了理论阐述。
由此说明,娄多峰当时在痹病研究上已把西医学知识运用到治痹实践中,打破了单纯中医治疗的传统理念,是把中医治痹与西医学治风湿病相结合的大胆探索,为治痹开拓了更广阔的道路,在中国治痹史上实属创新之举。
在验案整理方面,2007年,娄高峰、娄玉钤编写出版了全国著名中医经验集丛书之《娄多峰论治风湿病》[10],系统总结介绍了娄多峰“虚邪瘀(痰)”病因病机学说和辨证论治体系,以及“行杂合以治”“重调护预防”等治疗和预防痹病(风湿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验案。
1.2.1 课题成果自以娄多峰为代表的河南娄氏风湿病学术流派传承人创立并不断完善风湿病“虚邪瘀”理论后,与其伴随的关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性关节炎、骨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常见风湿病的研究从未停歇,并在科研课题方面屡获佳绩[6]。
如1985年12月,娄多峰、林平、娄玉钤等承担的课题“中医中药治疗痹(顽)证的研究”获得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986年12月,娄多峰、林平、娄玉钤等承担的课题“痹苦乃停和痹隆清安治疗顽痹”获得1986年全国(部级)中医药重大科技成果奖乙级奖;1986年
12月,娄多峰、林平、娄玉钤等承担的课题“中医中药治疗顽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获得河南省医药卫生科技成果奖三等奖;1992年12月,娄玉钤、娄多峰等承担的课题“痹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报告”获得河南省中医药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2008年12月,娄玉钤参与的课题“风湿病辨证论治系列方药的临床及开发研究”获得2007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2年12月,娄玉钤、娄高峰、娄多峰承担的课题“基于‘虚邪瘀’理论的风湿病学科体系建立及相关研究”获得2012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4年7月,娄玉钤参与的课题“针灸腰八针改善强直性脊柱炎疼痛和功能的临床研究”获得郑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4年8月,娄玉钤参与的课题“针灸腰八针等穴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急性期的多中心研究”获得河南省中医药科学研究专项成果奖一等奖;2018年11月,娄玉钤、李满意等承担的课题“风湿病命名与分类规范化体系的建立”获得河南省中医药科学技术成果奖二等奖;2020年12月,娄玉钤参与的课题“干燥综合征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疗效评价体系研究”获得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021年12月,李满意、娄玉钤等承担的课题“基于风湿病‘虚邪瘀’理论的系列痹病历史文献研究”获得河南省中医药科学技术成果奖三等奖等。
这些在风湿病“虚邪瘀”理论指导下有关风湿病诊治的临床研究成果,有力地提高了中医风湿病学科发展水平。
1.2.2 论文成果河南娄氏风湿病学术流派传承人在矢志不渝广泛深入开展风湿病相关科研课题研究的同时,还及时撰写科研论文,深入总结探讨风湿病发病机制、传变规律、辨证要点、诊疗方法、用药策略等。
自1979年6月,娄多峰在当时的季刊《河南中医学院学报》发表论著《自拟“通痹汤”治疗72例痹证的体会》以来,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3年10月,河南娄氏风湿病学术流派主要传承人及国内风湿病领域同仁已在《中华中医药杂志》《中医杂志》《风湿病与关节炎》等30余种国家级核心专业学术期刊等发表专题研究风湿病“虚邪瘀”病因病机理论和辨证体系相关论文成果381篇,为提高风湿病临床治疗效果探索了有益路径,提供了可靠可信、可查可用的科学技术支撑。
1.3 编撰出版系列风湿病临床验案及学术著作,提供了中医风湿病学科发展支持
1.3.1 组织编写首套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骨伤科系列教材从广义上讲,风湿病属于中医骨伤科范畴。
娄多峰在孜孜不倦钻研中医风湿病相关科学研究及临床工作的同时,还领衔组织编撰了全国首套高等中医药院校骨伤科系列教材,改写了中医骨伤科高等教育无全国统一教材的历史,也为促进中医风湿病学科建设后续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而系统的理论基础。
1986年12月,在成都召开的全国高等中医药本科类专业目录修订论证会决定增设中医骨伤专业,并于1987年夏季开始招生。
但是针对这个新设的本科专业,在决定做出时,尚未有现成的统一教材。
在距1987年夏季招生仅仅只有半年时间的紧急情况下,当时供职于河南中医学院有着多年骨伤科教学和临床经验的娄多峰,主动请缨,勇挑编写骨伤专业教材的重任[7]。
后经一番紧张筹划,报请当时的国家教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相关部门批准,决定由娄多峰等担任主编,刘克忠、韦贵康担任副主编,组织当时的河南中医学院、湖北中医学院和广西中医学院相关专家,编写包括8册内容的首套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骨伤科系列教材——《骨伤学基础》(主编娄多峰)、《骨伤学》(主编张建福)、《筋伤学》(主编王衍全)、《骨伤手术学》(主编肖馥汉)、《骨病学》(主编刘克忠)、《内伤学》(主编李贵文)、《骨伤简史及医籍选》(主编韦贵康)、《骨伤生物力学基础》(主编唐显钦),后由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如期出版,顺利保证了1987年骨伤专业新生用书,受到主管部门及招生院校广泛好评。
时任国家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胡熙明在序言中指出:“这套教材吸收了全国其他中医院校比较成熟的经验及近年来国内外治疗骨伤病的先进方法和科学成果,遵循中医理论体系,突出了辨证施治的特点,并根据各门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对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编写出一套这么好的骨伤科教材,是一项新工作,其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由于教育教学工作成绩突出,1989年9月,娄多峰被当时的国家教委、人事部和中国教育工会全国委员会评为“全国优秀教师”,授予优秀教师奖章。
此外,2010年1月,由娄玉钤担任主编,河南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等23所高校专家参编的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中医风湿病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填补了高等中医药院校无全国统一中医风湿病教材的空白,为中医风湿病学科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1.3.2 编撰出版大量具有开拓性的风湿病验案及学术著作
1.3.
2.1 验案著作从1952年夏娄多峰横下决心立志“攻克顽痹”,到1982年其重返当时的河南中医学院工作,在长达30年的漫长岁月中,无论历史的风云如何变幻,其从未停歇过运用中醫药治疗风湿病的研究和临床实践,同时积累了丰富、实用且疗效稳定的诊治经验。
为让这些真知灼见尽快公布于众,为临床诊治风湿病提供有益参考,娄多峰于1983年正式出版了我国首部系统阐述痹证的专著——《痹证治验》[8],填补了痹证研究方面的一项空白,并将其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该书分为总论、各论和附录三大部分,共12万余字。
总论概括地介绍了痹证的成因、辨证及治疗;各论为全书的重点,列举了167例病案,以人体部位为纲,辨证分型为目,逐一作了详尽而精辟的阐述;附录选载风湿病治疗的常用中药方剂,结合作者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予以详实介绍。
也就是在此书中,娄多峰在数千年治痹史上,首次明确把痹证病因病机概括为“虚邪瘀”三字,并详尽阐述了其病因病机、症状特点、治疗原则和处方用药;首次提出“瘀血可致痹”的新观点、新理念。
后来随着娄多峰团队的研究深入,其所研制的治痹新药“痹苦乃停”等使临床疗效大幅度提高;组织开展的痹病流行病学的调研使治痹理论进一步深化;疗效的提高与理论的深化把治痹理论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在上述诸因素的推动下,1994年由河南娄氏风湿病学术流派第四代传人娄高峰、娄玉钤整理的《娄多峰论治痹病精华》[9]正式出版发行,该书把《痹证治验》中的“辨证施治(风寒、风热、瘀血)和临床体会(辨证、施治)”上升到“痹病辨证施治规律”的理论高度,并以醒目的大标题独立成章。
该书还把风湿病的诊治规律分为诊法规律、辨证规律和施治规律,在辨证规律中又细分为了解新病久病、注意患者部位、把握痛症特点、区分轻重缓急、考虑患者体质5个方面;在施治规律中,又细分为10条小规律,即扶正祛邪、标本论治、宣通运用、依部用药、三因制宜、正治反治、异同相治、守方与变方、既病防变、杂合以治等。
同时,该书还列出“西医病发微篇”专篇,对西医学常见的20种风湿病作了理论阐述。
由此说明,娄多峰当时在痹病研究上已把西医学知识运用到治痹实践中,打破了单纯中医治疗的传统理念,是把中医治痹与西医学治风湿病相结合的大胆探索,为治痹开拓了更广阔的道路,在中国治痹史上实属创新之举。
在验案整理方面,2007年,娄高峰、娄玉钤编写出版了全国著名中医经验集丛书之《娄多峰论治风湿病》[10],系统总结介绍了娄多峰“虚邪瘀(痰)”病因病机学说和辨证论治体系,以及“行杂合以治”“重调护预防”等治疗和预防痹病(风湿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验案。
1.2.1 课题成果自以娄多峰为代表的河南娄氏风湿病学术流派傳承人创立并不断完善风湿病“虚邪瘀”理论后,与其伴随的关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性关节炎、骨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常见风湿病的研究从未停歇,并在科研课题方面屡获佳绩[6]。
如1985年12月,娄多峰、林平、娄玉钤等承担的课题“中医中药治疗痹(顽)证的研究”获得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986年12月,娄多峰、林平、娄玉钤等承担的课题“痹苦乃停和痹隆清安治疗顽痹”获得1986年全国(部级)中医药重大科技成果奖乙级奖;1986年
12月,娄多峰、林平、娄玉钤等承担的课题“中医中药治疗顽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获得河南省医药卫生科技成果奖三等奖;1992年12月,娄玉钤、娄多峰等承担的课题“痹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报告”获得河南省中医药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2008年12月,娄玉钤参与的课题“风湿病辨证论治系列方药的临床及开发研究”获得2007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