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唐雎不辱使命》文言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案】
1.(1)厌恶(2)如果,假使,假如(3)适逢,正赶上(4)长大成人(毎小题1分,共4分)
2.(1)不仅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2)就把这秘方和炼成的一斤白金封好,放在范仲淹怀中。
3.【甲】文的主要的观点是“舍生取义”,【乙】文中范仲淹虽然贫困,面对秘方和白金客毫不动心,多年后将秘方和白金交付死者的儿子,为人正直,守承诺。
范仲淹坚持自己的做人准则,知羞明耻,是心中有“义”的人。
二、欣赏漫画:
除了唐雎之外,你还知道我国历史上“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吗?
知识点1:
《鱼我所欲也》
【知识梳理】
一、孟子介绍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约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山东)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主张“法先王”。
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
中。
解题: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
之心.是非之心。
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理
智”。
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
理。
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
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重就会做出
各种不义的事情来。
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
的人。
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
失去“本心”。
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
体现了《孟子》一书文笔的特点。
二、文章翻译
鱼,我所欲.
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喜欢的,想要的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
墨子 阻止公输盘和楚王攻打宋国。
晏子 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
诸葛亮 舌战群儒,联吴抗曹。
丐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②重点词语:则,就。
加,好处,益处。
句意:(有的人)见了高位厚禄却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3)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
细读两文,然后正确翻译后可分析作答。
甲文中的本心指的是义,也可以说是人本来就有羞耻之心。
乙文中的古仁人心之指的是“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这种心理也直接影响了作者的政治抱负。
甲文用有本心与没有本心的不同表现作对比。
乙文用以物喜以已悲之人和古仁人作了对比。
所以两文都用到了对比的手法。
(4)本题考查语文积累。
本题不要求统一答案,只需言之成理,符合题目的要求即可。
作答本题时,从自己的积累中选择一件舍生取义的名人事例表述即可。
答案:
(1)①益处②通“德”,感激③通“向”,从前④停止,放弃⑤既然这样,那么⑥没有
(2)①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他,乞丐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②(有的人)见了高位厚禄却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3)本来就有的羞恶廉耻之心(答“义”也可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用自己的话概括也可以)对比
(4)苏武被扣于匈奴后,匈奴贵族先以名利引诱,后以严刑威胁。
但苏武始终大义凛然,宁死不屈。
匈奴贵族无计可施,便“徙武北海上无人处”。
苏武则“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他仍拄着汉朝的旄节,不屈节辱命。
他出使时正值壮年,待其归汉之时,已是须发皆白。
他成为我国历史上坚持民族气节的著名人物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二)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
今说③景
公,景公未之行④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⑤亦甚矣。
”令弟子趣⑥驾,辞而行。
(节选自《吕氏春秋》)
孔子拜见齐景公,景公赠送廪丘邑给孔子作为他的供养之地。
孔子拒绝接受赠地,孔子(从景公处)出来后对弟子说:“我听说君子应当凭借功劳来受禄。
时下我游说景公,景公并没有采纳我的主张,却赐给我廪丘邑,他太不了解我了。
”令弟子驱车,辞别景公离去。
【注】①廪(lǐn)丘:地名。
②养:供养之地。
③说(shuì):游说。
④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
⑤丘:孔子,名“丘”。
⑥趣:催促。
(1)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
(2)语段(一)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
(3)下列对语段(一)和语段(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
A.语段(一)中列举事例,通过以前和现在对“万钟”的态度对比,论证了不能失去“本心”。
B.语段(一)中的“本心”是指一个人本来就有的羞恶之心,就是“义”,也就是“善”的本性。
C.语段(二)中孔子不肯接受景公赏赐给他的供养之地,是因为“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D.语段(二)中的齐景公是一个尊重知识分子,并了解其内心需求的开明君主。
(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是:这种/这种做法;
B.穷:贫穷/走到尽头;
C.奉:侍奉/供给品;
D.已:均为“停止”;
故选:D
(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句中重点词:乡:通“向”,从前;第一个为:为了。
句意: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
(3)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辨析论证方法。
解答此类题需要掌握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然后结合句子的内容来辨析即可。
语段(一)通过以前和现在对“万钟”的态度的对比,属于对比论证。
论证了不能失去本心。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
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
ABC.正确;
D:有误,由语段(二)中的孔子对弟子说的话可以看出景公不了解知识分子的内心需求。
理解与分析不正确。
故选:D。
答案:
(1)D
(2)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
(3)对比论证法。
强调了人不能失去“本心”(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4)D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曾子衣①敝衣②以耕,鲁君使人往贻邑③焉,曰:“请以此修衣④。
”曾子不受。
反⑤,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⑥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
纵子有赐,不我骄⑦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
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⑧以全⑨其节也。
”
(节选自《说苑•立节》)
曾子穿着很破旧的衣服在耕田,鲁国的国君派人要封送给他一片地,说:“请先生用封地内的财富来买一些好衣服吧.”曾子坚决不接受.那人回去,又再送来,曾子还是不接受.使者说:“这又不是先生你向人要求的,是别人献给你的,你为什么不接受?”曾子说:“我听说,接受别人馈赠的人就会害怕得罪馈赠者;给了人家东西的人,就会对接受东西的人显露骄色.纵使国君赏赐了我土地,也不对我显露一点骄色,(但)我能不因此害怕(得罪他)吗?”曾子最终还是没有接受.孔子知道了这件事,就说:“从曾参的话来看,是足够用来保全他的气节操守的.”
【注释】①衣(yì):穿。
②敝衣:破旧的衣服。
③邑:封邑、封地。
④修衣:添置衣物。
⑤反:同“返”,返回。
⑥奚:疑问词,为什么。
⑦不我骄:即“不骄我”,不对我显露骄色。
⑧足:足够。
⑨全:使……得以保全。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患:___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如使:___
③人皆有之皆:___
④纵子有赐赐:___
⑤使人往贻邑焉贻: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
②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
(3)【甲】文中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是___ ;【乙】文赞扬了曾子不受别人施舍、___ 的高贵品质。
(4)请你从【甲】【乙】两文中提炼一个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
.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句意为: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患,祸患.
②句意为: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如使,假如,假使.
③句意为:人人都有.皆,都.
④句意为:纵使国君赏赐了我土地.赐,赏赐.
⑤句意为:鲁国的国君派人要封送给他一片地.贻,送.
(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句中重点词有:非独:不仅;丧:丧失.句意: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②句中重点词:于:向;奚为:为什么.句意:先生您又不是向别人索求,而是人家主动送给你的,为什么不接受呢?
(3)本题考查提炼文章的观点和人物品质的分析.第一问:阅读甲文,了解内容,从“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中可知,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是舍生取义;第二问:阅读乙文,了解内容,从“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中可知,赞扬了曾子不受别人施舍廉洁自律的高贵品质.
(4)本题考查提炼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来提炼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即可.
阅读甲文,了解内容,从“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等语句中提炼即可.阅读乙文,了解内容,从“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等语句中提炼即可.
答案:
(1)①祸患,灾难
②假如,假使
③都
④赏赐
⑤送
(2)①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②先生您又不是向别人索要,别人主动送给您,为什么不接受呢?
(3)舍生取义;廉洁自律.
(4)示例:①当面对重要抉择时,要明辨是非,树立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价值观.②为人处世要廉洁自律,不贪不占.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
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
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
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
”
【乙】柳下惠不羞污君①,不辞小官。
进不隐贤,必以其道。
遗佚②而不怨,厄穷而不悯③。
——《孟子》柳下惠并不觉得侍奉贪官污吏是耻辱,不会因官职小而觉得卑贱。
进到朝廷不隐瞒自己的才干,一定根据自己的原则办事。
【注释】①污君:坏的君王。
②遗佚:被遗弃,不被重用。
③厄穷:厄境。
悯:忧愁。
1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戒之曰(谨慎)
B.与民由之(遵从)
C.不羞污君(以……为羞)
D.进不隐贤(在朝廷做官)
1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
(2分)
(1)此之谓大丈夫
(2)柳下惠不羞污君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3分)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式不能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你认为柳下惠是孟子所说的“大丈夫”吗?请说明理由。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2分)A(戒:告诚)
12.(2分)(1)此之谓/大丈夫
(2)柳下惠/不羞污君
13.(3分)富贵不能使我迷惑,贫贱不能使我改变,威武不能使我屈服。
14.(2分)是。
柳下惠的“进不隐贤,必以其道”是甲文观点“得志,与民由之”的具体体
现,柳下惠的“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是甲文观点“不得志,独行其道”的具体体
现。
(答“柳下惠的所作所为是甲文中‘贫贱不能移’的体现”亦可)
《孟子》阅读
【知识讲解】
一、文学常识
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
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树宸",尊称为"亚圣",《孟子》一
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
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
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寡人之于
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孟子侍才自傲,擅长论辩,为文坦荡,嬉笑怒骂流露笔端,
文章气势磅礴,富于鲜明的个性特征。
孟子曾经开课收徒,后来游说诸侯,在齐宣王时曾被任用
为齐国卿相。
然而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不符合当时的社会形势,
各国间都以武力相争,他却提倡以德为王,宣扬仁义而不言利,
因此其学说得不到执政者的支持。
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记载,在游说过程中四处碰壁之后,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
《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历史地位:《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的。
《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
二、学说要点
①性善论
孟子的“性善说”,主要发挥孔子“仁”的观念。
孟子认为善是人的基本自觉,人之所以不善,是由于受私欲蒙蔽。
因此,人应放弃私利,以达到社会的公义。
目的是建立良好的个人道德观。
②政治思想
a.民本思想:
孟子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政府要保障人民的利益,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决条件。
因此,天命在于民心而不在于君主,若君主无道,人民便可推翻他;但若君主有旨,人民便应谨守岗位。
b.法先王:
孟子主张行仁政,必须效法先王(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的王道统治政治,这样便能把仁政施行於天下。
c.仁政与王道:
孟子主张施行仁政,必须先有仁心,然后方推行仁政。
孟子认为人有不忍之心,乃有不忍人之政,仁政,是统一天下者必具备的条件。
而仁政的具体表现,就是使家给人民.百姓安乐的王道,要实行王道,又要尊贤使能。
③教育主张
孟子认为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提倡人格和道德教育。
他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B 、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 (3)夫
A 、此庸夫之怒也 (f ū 成年男子名词)
B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f ú 发语词无义) (4)以
A 、以头抢地耳 (以:介词“用”)
B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介词“凭借”)
C 、徒以有先生也 (以介词“因为”)
D 、以大易小 (以介词,用)
六、整体感知
七、语段精读
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于好心吗?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明确:秦王不是出于什么好心,而是采取的“以大易小”的欺诈手段,企图不战而直接吞并安陵小国。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yu è)。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安陵君识破秦王的骗局而婉言拒绝。
不亢不卑中透着坚定,预示着将会有一场风雨。
八、写作特色
唐雎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认为自己对安陵君是什
么态度?
明确:有恩于安陵君 唐雎是如何反驳的?
明确:先用语气极强的否定句堵住秦王带有威胁意味的试问,然后正面回答秦王,最后在对比中用一反问语气句子否定秦王的无耻要求。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为什么要说“天子之怒”?
明确:以武力威胁,想施以恐吓而让唐雎臣服。
唐雎举专诸、聂政、要离等三个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用他们干出的震惊天地的事件来表明自己跟他们这些有胆有识的勇士一样,不畏强暴,敢于献身,并为以后的行动作了铺垫。
“若士必怒……今日是也”表现了唐雎的什么精神?
明确:善于抓住斗争时机,视死如归,英气逼人,表现出他跟秦王拼命的内心活动。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
表现了秦王的什么心态?
明确:欺软怕硬、内心虚弱、卑躬屈膝,色厉内荏、前倨后恭
一、文章主要通过大量语言描写突出人物形象
秦王
唐雎
第一 回合
不听寡人,何也? 逆、轻寡人? 为长者不错意 且秦灭韩亡魏
盛气凌人 施恩加惠 阴险狡诈
否,非若是也。
受地先王而守之,千里不易。
岂直五百里哉?
胸有成竹 洞若观火 立场严正 不卑不亢 断然拒绝 第二 回合
怫然怒:天子之怒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布衣之怒: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怒气冲冲 武力恫吓 逼其屈从 恩威并施 骄横狂暴 不可一世 闻布衣之怒乎?
士之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三子,与臣将四,挺剑而起
沉着冷静 毫不示弱 奋力反击 据以力争 不畏强暴 以史为证 勇于献身 第三 回合 色挠,长跪而谢:先生坐!安陵存徒以有先生也。
色厉内荏 前倨后恭 外强中干
折服秦王,取得胜利
不辱使命 有胆有识 坚强无畏
总结:
唐 雎
爱国忠君 机智勇敢 色厉内荏
骄横狡诈 大义凛然
不畏强暴
阴险狂暴
外强中干 唐 雎 秦 王
人
物
形
象
二、以对比、衬托刻画人物形象
唐雎 秦王
临危出使 使人谓
沉着应对 不悦
针锋相对 怫然怒
挺剑而起
略 色挠,长跪而谢
【例题精讲】
郈hòu 成子返璧
郈成子为鲁聘①
于晋,过卫,右宰谷臣止而觞之。
陈乐②
而不乐,酒酣而送之以璧。
顾反,过而弗辞。
其仆曰:“向者右宰谷臣之觞吾子也甚欢,今侯③
渫过④
而弗辞?”郈成子曰:“夫止而觞我,与我欢也。
陈乐而不乐,告我忧也。
酒酣而送我以璧,寄之我也。
若由是观之,卫其有乱乎!”倍⑤
卫三十里闻宁喜之难作右宰谷臣死之。
还车而临,三举⑥
而归。
至,使人迎其妻子,隔宅而异之,分禄而食之。
其子长而反其璧。
孔子闻之,曰:“夫智可以微谋、仁可以托财者,其郈成子之谓乎!” 郈成子之观右宰谷臣也,深矣妙矣。
不观其事而观其志,可谓能观人矣。
(选自《吕氏春秋》)
郈成子(春秋鲁大夫,名瘠)当鲁国使节,访问晋国。
经过卫国时,右宰谷臣(卫人)请他留下来饮酒,陈设乐队奏乐,却不显得喜乐。
酒酣之后还送郈成子璧玉,但是郈成子于归途经过卫时,却不向谷臣告辞。
郈成子的仆人说:“先前右宰谷臣请您喝酒喝得很高兴,如今您回来时经过卫国,为什么不向他告辞?”
郈成子说:“把我留下来喝酒,是要和我一起欢乐,陈设乐队奏乐而不喜乐,是要告诉我他的忧愁;酒酣后送我璧玉,是把它托付给我。
如此看来,卫国将有动乱发生。
”离开卫国才三十里,就听说宁喜之乱发生,右宰谷臣被杀,郈成子立刻将坐车掉转头回到谷臣家,再三祭拜之后才回鲁。
到家后,就派人迎接谷臣的妻子,将自己的住宅分出一部份给她住,将自己的俸禄分一部份供养她,到谷臣的儿子长大后,又将璧玉归还。
孔子听到这件事,说道:“有预见,可以事先策划对策;有仁义,可以托付财物。
说的就是郈成子吧?”
【注释】①聘:出使。
②乐:乐器。
③侯:何。
④渫(xiè)过:重新经过。
⑤倍:通“背”,离开。
⑥举:举哀。
先恭后
倨
临
危不惧︑机智
果敢
色厉内荏︑外强中干
先倨后恭
对比、反衬
7.联系上下文,在括号处填入被省略的人名或地名。
()顾反,过()而弗辞。
8.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
倍卫三十里闻宁喜之难作右宰谷臣死之。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陈.乐而不乐() (2)向.者右宰谷臣之觞吾子也甚欢()
(3)酒酣而送我以.璧() (4)使人迎其妻子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若由是观之,卫其有乱乎!
,11.文章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
7.郈成子卫
8.倍卫三十里/闻宁喜之难作/右宰谷臣死之。
9.(1)摆开,陈列(2)先前 (3)把(4)妻子儿女
10.如果从这些迹象来看,卫国大概有祸乱吧!
11.文章引用孔子的话,从智慧和仁德两方面高度评价郈成子的行为,引出下文作者的观点。
【甲】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
(《唐雎不辱使命》)
【乙】郑同北见赵王。
赵王曰:“子南方之传士也,何以教之?”郑同曰:“臣南方草鄙之人也,何足问?虽然,王致之于前,安敢不对乎?臣少之时,亲尝教以兵。
”赵王曰:“寡人不好兵。
”郑同因抚手仰天而笑之曰:“兵固天下之狙①喜也,臣故意大王不好也。
臣亦尝以兵说魏昭王,昭王亦曰:‘寡人不喜。
’臣曰:‘王之行能如许由②乎?许由无天下之累,故不受也。
今王既受先王之传;欲宗庙之安乎?’王曰:‘然。
’‘今有人持万金之财,时宿于野,内无孟贲③之威,外无弓弩之御,不出宿夕,人必危之矣。
’今有强贪之国,临王之境,索王之地,告以理则不可,说以义则不听。
王非战国守圉之具,其将何以当之?王若无兵,邻国得志矣。
”赵王曰:“寡人请奉教。
”
(《战国策·赵策三》,有删改)
郑同北上拜见赵王。
赵王说:“您是南方的博学之士,来这里有何见教?”郑同回答说:“我是南方一个鄙陋无知的人,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