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呼吸作用试题答案及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生物呼吸作用试题答案及解析
1.下图表示某植物非绿色器官在不同氧气浓度下氧气的吸收量和二氧化碳的释放量,N点后O
2
的吸收量大于CO
2
释放量,据图分析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M点是贮藏该器官的最适氧气浓度,此时无氧呼吸的强度最低
B.该器官呼吸作用过程中不只是氧化分解糖类物质
C.N点时,该器官氧气的吸收量和二氧化碳的释放量相等,说明其只进行有氧呼吸
D.O点时,该器官产生二氧化碳的场所是细胞中的线粒体基质
【答案】B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M点时细胞中总二氧化碳释放量最低,适合贮藏该器官,有氧呼吸氧气
的吸收量等于二氧化碳释放量,从图中可以看出二氧化碳释放量大于氧气吸收量,说明有氧呼吸
和无氧呼吸强度都较低,无氧呼吸强度不是最低,故A错误;呼吸作用的实质是氧化分解有机物,
释放能量,不一定只分解糖类,故B正确;N点后O
2的吸收量大于CO
2
释放量,说明消耗的有
机物不是糖类,故N点时,氧气的吸收量和二氧化碳的释放量相等,此时不一定只进行有氧呼吸,故C错误;O点时,氧气浓度为0,只进行无氧呼吸,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
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10分)I.红掌是半阴生高等植物,下图表示夏季时红掌在不同遮光处理条件下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1)适当遮光,叶绿素含量会增加,叶片对____________光的吸收能力将显著增强。
(2)曲线ab段叶肉细胞内能合成[H]的场所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曲线cd段,植物
体内有机物总量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
(3)M点时,对红掌体内所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来说,叶绿体消耗的CO
2
量___(填“大
于”“等于”或“小于” )细胞呼吸产生的CO
2
量。
(4)若将植物突然转移到高温、强光照、干燥的环境中,此时叶肉细胞内C
3
物质含量的变化
是。
30%遮光处理避免了强光照和过高温度对植株的不利影响,与曲线Ⅱ相比,曲线Ⅰ未明显出现“午休”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6:30左右,在不遮光的条件下适当增加该植物周围的CO
2
浓度,光合速率的变化情况基本
不变,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I.凤眼莲原产南美州,作为入侵生物对我国生态环境构成威胁。
科研人员对某地生长的凤眼莲、玉米的光合作用特性进行测量,获得如下数据:
①;
②;
【答案】Ⅰ.(1)红光和蓝紫光
(2)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叶绿体增加
(3)大于
(4)减少遮光30%情况下,(起降温增湿作用),植物气孔一般不关闭
(5)6:30左右限制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
Ⅱ.①最大净光合速率高,强光条件下能大量积累有机物
②光补偿点低,弱光条件下也能积累有机物
【解析】
Ⅰ.(1)适当遮光,叶绿素含量会增加,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所以叶片对红光和蓝紫光的吸收能力将显著增强。
(2)曲线ab段对应是早上的6:30开始有光照,也就有光合作用,但是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度,所以叶肉细胞内能合成[H]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叶绿体;曲线cd段,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随着时间的推移,植物体内有机物总量的变化情况是增加。
(3)M点时,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对红掌体内所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来说,
叶绿体消耗的CO
2量大于细胞呼吸产生的CO
2
量。
(4)若将植物突然转移到高温、强光照、干燥的环境中,叶片细胞失水过多,气孔关闭,吸收二氧化碳减少,所以叶肉细胞内C
3
物质含量的变化是减少。
遮光30%情况下,(起降温增湿作用),植物气孔一般不关闭,所以30%遮光处理避免了强光照和过高温度对植株的不利影响,与曲线Ⅱ相比,曲线Ⅰ未明显出现“午休”现象。
(5)6:30左右,在不遮光的条件下适当增加该植物周围的CO
2
浓度,限制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所以光合速率的变化情况基本不变。
Ⅱ.根据表中数据凤眼莲生长较快的原因①最大净光合速率高,强光条件下能大量积累有机物;②光补偿点低,弱光条件下也能积累有机物。
【考点】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
3.水中氧含量随水温的升高而下降。
生活在寒温带湖泊中的某动物,其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含量与其生活的水温有关。
右图中能正确表示一定温度范围内该动物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随水温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A.甲B.乙C.丙D.丁
【答案】A
【解析】随着水温的升高,该动物细胞代谢会增强,而水中氧气的含量反而下降,这时候机体会产生更多的血红蛋白来弥补,故A正确。
【考点】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4.下列有关呼吸作用原理应用的分析,错误的是:
A.对于板结的土壤及时进行松土透气,可以使根细胞进行充分的有氧呼吸,从而有利于根系的生长和对无机盐的吸收
B.包扎伤口时需要选用松软的创可贴,否则破伤风杆菌容易感染伤口表面并大量繁殖
C.人体剧烈运动后会感到肌肉酸痛,因为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在细胞中积累
D.为保存水果和蔬菜,应当将其放入低温、低氧的条件下储藏,这样能够降低细胞呼吸的速率,减少细胞内有机物的损耗
【答案】B
【解析】对于板结的土壤及时进行松土透气,提高土壤的氧气含量,提高根细胞的有氧呼吸,从而有利于根系的生长和对无机盐的吸收,故A正确;破伤风杆菌是厌氧微生物,包扎伤口时需要选用松软透气的创可贴,目的是抑制伤口深部的厌氧微生物的繁殖,故B错;人剧烈运动感到肌肉酸痛的原因是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故C正确;蔬菜、水果的储存条件是低温、低氧,目的是降低细胞呼吸的速率,减少细胞内有机物的损耗,故D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呼吸作用原理的应用,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的能
力。
5.为了探究种子萌发时所进行的细胞呼吸类型,请据所给的材料和用具设计实验:
Ⅰ.实验原理:种子萌发过程中,如只进行需氧呼吸则吸收氧气量和CO2释放量相等;如果进行厌氧呼吸则只释放CO2。
(假设以葡萄糖作为细胞呼吸的底物)
Ⅱ.实验材料和用具:萌发的水稻种子、带橡皮塞的玻璃罩2只、100 mL的烧杯4个、2根弯曲的其中带有红色液滴的刻度玻璃管、NaOH溶液、蒸馏水、凡士林。
Ⅲ.实验方法:按照下图将实验材料和用具装好。
Ⅳ.实验分析:装置一中,若萌发的种子需氧呼吸,消耗的O2使气体体积(增加、不变、减少),产生的CO2被NaOH吸收导致瓶内的气体体积(增加、不变、减少),从而使液滴
向移动。
V.完成下表,预测实验可能出现的现象及结论。
(请描述装置一和二中液滴移动状况)
【答案】V.减少减少左
Ⅳ.
【解析】装置一中,若萌发的种子需氧呼吸,消耗的O2使气体体积减少,而产生的CO2被NaOH吸收,导致瓶内的气体体积减少,从而使液滴向左移动.
Ⅴ.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萌发的水稻种子所进行的细胞呼吸类型有三种情况,分别是只进行需氧呼吸、只进行厌氧呼吸和既进行需氧呼吸也进行厌氧呼吸.因此,如果装置一中液滴左移而装置二中液滴不移动,说明种子萌发时只进行需氧呼吸;如果装置一中液滴不移动而装置二中液滴右移,说明种子萌发时只进行厌氧呼吸;如果装置一中液滴左移而装置二中液滴右移,说明种子萌发时既进行需氧呼吸,也进行厌氧呼吸.
【考点】本题考查结合实验装置图,考查细胞呼吸以及因变量的检测和实验结果预测相关知识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实验探究能力。
6.需氧呼吸过程中,合成大量ATP的阶段发生在
A.细胞溶胶中B.线粒体内膜上
C.线粒体外膜上D.线粒体基质中
【答案】B
【解析】需氧呼吸第三阶段可以合成大量ATP,场所为线粒体内膜。
【考点】本题考查需氧呼吸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
7.在其它条件理想的情况下,下列各项措施中一定能使果树产量增加的是
A.提高温度使果树的实际光合作用增强
B.增加果树的种植密度,提高对光照的利用效率
C.及时清理掉损伤叶、老化叶、萌生叶(长期处于弱光或者是庇荫下的叶片)以减少无效叶D.增加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等植物激素的使用
【答案】C
【解析】提高温度能使光合作用增强的同时,也能使呼吸作用增强,故A错误;增加果实的种植密度,当密度过大时,种内斗争激烈,产量降低,故B错误;植物体上的损伤叶、老化叶、萌生叶等都是光合作用弱的叶片,而呼吸作用较强,及时去掉有利于增产,故C正确;各种植物激素的量并非越多越好,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起主要作用的激素不同,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和激素调节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
8.葡萄糖在真核细胞内彻底氧化分解的场所是()
A.线粒体B.溶酶体C.核糖体D.中心体
【答案】A
【解析】葡萄糖在真核细胞内彻底氧化分解是指进行了有氧呼吸而其主要场所在线粒体,所以A 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的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9.小麦是我国主要的农作物,常用作农业科研的重要材料。
图l表示小麦细胞的某一生理状态,图2表示两个环境因素对光合速率的影响情况。
请根据图回答:
(1)若小麦长期处于图1所示生理状态则不能正常生长,原因是,有机物不能积累。
(2)图1产生ATP的场所有。
(3)图2中M点限制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b点以后的主要限制因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2表示小麦放在不同浓度CO
环境条件下,光合速率受光照强度影响的变化曲线,a点
2
的含量(填“低”或“高”),a点与b点相比较,a点时与M点相比较,a点时叶肉细胞中C
3
叶肉细胞中C
的含量变化情况是(填“增多”或“减少”或“不变”)。
3
(5)某年我国北方持续干旱,干旱初期,小麦光合作用速率明显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叶片气孔减少,直接影响过程受阻;随着干旱的延续,小麦根细胞严重失水,可关闭,吸收CO
2
能长时间出现_________ __现象,最终导致死亡。
【答案】(1)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度(2)叶绿体(类囊体的薄膜上)、细胞质基质、
浓度(4)低增多(5)暗反应质壁分离
线粒体(3)光照强度 CO
2
【解析】(1)图1所示生理状态表示线粒体有氧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除了满足叶绿体光合作用需要,还有多余释放到细胞外,即呼吸速率大于光合速率,故植物不能积累有机物,不能正常生长。
(2)图1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是有氧呼吸场所,都能生成ATP;叶绿体类囊体的薄膜是光合作用光反应场所,也能生成ATP参加暗反应。
(3)图2中M点后随着光强增加,光合速率增加,故限制M点光合速率因素主要是光强。
b点以后随着光强增加,光合速率不再增加,而升高CO
2
浓度,光合速率增加,表明限制因素主要是
CO
2
浓度。
(4)a点与M点相比较,a点光强高,光反应提供的[H]和ATP多,暗反应C
3的还原较强,C
3
的消耗增加,故a点C
3的含量较低。
a点与b点相比较,a点CO
2
浓度较高,与C
5
的反应生成
C
3
较多。
(5)叶片气孔关闭,吸收CO
2
减少,直接影响暗反应。
随着干旱的延续,土壤溶液浓度增加,
根细胞严重失水,长时间质壁分离,导致根细胞脱水死亡,最终植株不能吸水而死亡。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
10.图甲表示某绿色植物时肉细胞内发生的生化反应,图中a、b代表物质,①~④表示相关过程,
图乙表示该绿色植物CO
2
吸收速率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情祝。
请据图回答:
(注:[ ]内填①~④中有关的数字)
(1)图中a代表的物质是_______,b代表的物质是________,过程③进行的具体场所是
________。
(2)在有氧呼吸的过程中,产生ATP最多的是过程[ ],有氧呼吸第一阶段除了产生了[H]、ATP外,产物还有_________。
(3)如果图甲中①过程产生的O
2
恰好供②过程利用,则此时叶片状态对应于图乙中的点。
(4)图乙中,光照强度由C点增至D点,C
5
含量______(增多/减少);A~D间限制叶肉细胞
CO
2吸收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______,D点以后,增加CO
2
吸收速率的方法有
______________。
(写出一条即可)
【答案】(1)水二氧化碳叶绿体基质(2)②丙酮酸(3)B
(4)增多光照强度适当提高二氧化碳的浓度、适当提高温度(两者答出其一即可)
【解析】(1)据图分析知①③为光合作用,则生成O
2
,同时又产生ATP、【H】的a物质为水,b物质最终生成葡萄糖,说明其是二氧化碳,生成的葡萄糖,发生于光合作用的暗反应,其场所
是叶绿体基质(借助于光合作用图解);
(2)在有氧呼吸的过程中,产生ATP最多的是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即图甲中产生水的过程②;
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发生于细胞质基质中,产物有[H]、ATP和丙酮酸;
(3)如果图甲中①过程产生的O
2
恰好供②过程利用,说明呼吸速率等于光合速率,则对应于乙
图的B点,其含义表示吸速率等于光合速率;
(4)图乙中,光照强度由C点增至D点,光照强度增大,光反应增强,产生的ATP、【H】增
多,C
5的生成量增多,但消耗量不变,则C
5
含量增多;由图知A~D间限制叶肉细胞CO
2
吸收
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自变量即光照强度;D点以后,光照强度对CO
2
吸收速率不再影响,若要
再提高CO
2
吸收速率则可以通过提高温度,以增加光合作用的酶的活性,进而提高光合速率,或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来增加暗反应的效率来提高光合速率。
【考点】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和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分析图像的能力。
11.下列关于叶肉细胞能量代谢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适宜光照下,叶绿体和线粒体合成ATP都需要O
2
B.只要提供O
2,线粒体就能为叶绿体提供CO
2
和ATP
C.无光条件下,线粒体和叶绿体都产生ATP
D.叶绿体和线粒体都有ATP合成酶,都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答案】D
,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也不需要氧气,A错。
线粒体能为叶绿体【解析】叶绿体合成ATP不要O
2
提供二氧化碳,ATP是叶绿体通过光反应自行提供,B错。
无光条件下,叶绿体不产生ATP,C 错。
叶绿体和线粒体都能合成ATP,都有ATP合成酶,都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2.下列有关黄豆的叙述,正确的是
A.萌发初期,种子的有机物总重量增加
B.及时排涝,能防止根细胞受酒精毒害
C.进入夜间,叶肉细胞内ATP合成停止
D.叶片黄化,叶绿体对红光的吸收增多
【答案】B
【解析】种子萌发初期,种子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因此有机物的总量减少,故A错误;及时排涝,能够减少无氧呼吸产生酒精的量,避免细胞受酒精毒害,故B正确;进入夜间,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ATP的合成不会停止,故C错误;叶片黄化,叶绿素分解,对红光的吸收会减少,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呼吸与叶绿体中的色素,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3.(9分)下图是测定光合作用速度的仪器。
在密闭的小室内,放有一新鲜叶片和二氧化碳缓冲液,缓冲液用以调节小室内CO2的量,使其浓度保持在0.03%,小室内气体体积的变化可根据毛细管内水柱的移动距离测得。
在不同强度光照条件下,测得小室内气体体积如下表所示(表中气体体积的单位是微升/平方厘米叶面积/分。
“+”表示增加,“-”表示减少。
光强度单位为千勒克
司)。
光强度0510203040
(1)光强度为0时,小室内减少的气体是____________,减少的原因是________。
(2分)
(2)光强度增加时,小室内增加的气体是____________,增加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2分)
(3)为了防止光照引起小室内气体的物理性膨胀或收缩所造成的误差,必须要有对照,并对实验结果进行校正。
那么对照组小室内应放置()
A.同样大小新鲜叶片和水 B.同样大小死叶片和缓冲溶液
C.同样大小纸片和水 D.同样大小死叶片和水
(4)请据表中数据,在图方格内绘制O2生成总量和光强度间关系曲线。
(2分)
【答案】(9分)(1)O 2 被叶片呼吸作用消耗 (2)O 2 叶片光合作用产生O 2(3)B (4)
【解析】(1)密闭小室内的新鲜叶片在无光条件下则只进行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由于小室内有二氧化碳缓冲液(即当二氧化碳浓度增高时吸收二氧化碳,当二氧化碳浓度降低时放出二氧化碳,使小室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始终保持在0.03%),因此,在无关条件下刻度毛细管上所显示的气体体积的变化为氧气体积的变化,原因是被叶片呼吸作用消耗,与二氧化碳无关。
(2)当光照强度增加时,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释放氧气,因此小室内气体体积增加,且随着光照强度增强,光合作用强度也逐渐增强。
(3)做对照实验时,其他条件应与该实验装置完全相同,所不同的是所放叶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即同样大小的死叶片,这样才具有可比性。
(4)绘制曲线时应明确,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光合作用逐渐增强,氧气生成量逐渐增加;当达到一定光强后,由于受叶绿体光合色素、酶等因素的限制,再增加光照强度,光合作用不同增强,氧气生成量不再增加。
具体见参与答案。
【考点】本题考查光合速率的测定及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14. 某生物兴趣小组开展多种环境因素对植物光合作用影响的探究活动。
下表为实验测得的数据,其中A 组为黑暗条件下马铃薯呼吸速率随温度变化的数据,B 、C 、D 、E 为不同光照强度和不同CO 2浓度下,马铃薯吸收CO 2 (+)或释放CO 2 (-)速率(mg /h)随温度变化的数据。
请分析回答:
(1)由表可知影响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实验数据分析,马铃薯最强光合速率所需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
(3)欲使大棚中马铃薯长势最佳,所需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丙三图分别表示几个环境因素对马铃薯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除各图中的所示因素外,其他因素均控制在较适宜的范围。
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甲图P点,限制马铃薯光合作用速率的主要因素为____________。
【答案】(1)光照、温度、二氧化碳浓度(2) 全光照、 CO
2
浓度为 1 . 22 %、 35 ℃ (3) 全光照、
CO
2
浓度为 1 . 22 %、 30 ℃(4)光照强度
【解析】⑴表中数据体现出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有光照强度、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
⑵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净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
而不同温度下黑暗环境的数值表示相应温度下的呼吸作用速率,根据表中数据可知,E组在温度为35℃时,净光合作用速率是28,呼吸作用速率为32,因此真光合作用速率为62最大。
⑶若要马铃薯长势最佳,则应保证马铃薯的净光合作用速率最大,即E组在30℃的条件下,净光合作用速率最大。
⑷甲图中,P点前三个温度下的光合作用重合,只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加快,因此此时的限制因素为光照强度。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影响因素,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获取信息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15.将两株植物放在封闭的玻璃罩内,用全素营养液置于室外进行培养(如甲图所示),假定玻
璃罩内植物的生理状态和自然环境中相同,且空气湿度对植物蒸腾作用的影响、微生物对CO
2
浓
度的影响均忽略不计。
现用CO
2浓度测定仪测定了该玻璃罩内CO
2
浓度的变化情况,绘制成如
乙图所示曲线。
请据图分析回答:
(1)上图显示,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有。
(2)BC段与AB段相比,曲线上升较缓,其原因是;
CD段与AB段相比,曲线上升较缓,其原因是。
(3)D点时植物生理活动过程的特点是。
(4)EF段说明此时植物光合作用速率(填“较快”或“较慢”),
其原因最可能是 ___ _ ___ _。
(5)24点与0点相比,植物体内有机物总量的变化情况是。
【答案】⑴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⑵此时温度较低使呼吸速率降低光合作用吸收了部分
二氧化碳⑶光合作用速率与呼吸作用速率相等⑷较慢光照过强,温度较高,气孔关闭⑸增加【解析】⑴图中主要考查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⑵BC段温度低,呼吸作用的酶活性较低,呼吸作用速率下降;CD段植物开始进行光合作用,但开始时,光合作用速率小于呼吸作用速率,因此单位时间内二氧化碳的增加量减少。
⑶D点的含义是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
⑷EF
段光合作用速率略有下降的原因是温度较高,气孔关闭,二氧化碳不足引起。
⑸由于24点即H
点二氧化碳含量比0点低,减少的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说明经过一昼夜后植物存在有机物的积累。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
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16.关于真核细胞呼吸正确的说法是
A.无氧呼吸是不需氧的呼吸,因而其底物分解不属于氧化反应
B.水果贮藏在完全无氧的环境中,可将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
C.无氧呼吸的酶存在于细胞溶胶和线粒体
D.有氧呼吸的酶存在于细胞溶胶、线粒体内膜、线粒体基质
【答案】D
【解析】无氧呼吸是不需氧的呼吸,但其底物分解仍属于氧化反应;水果贮藏在完全无氧的环境
中,无氧呼吸太强,会导致水果烂掉,增加损失;无氧呼吸只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故酶只存在于细胞质基质中;有氧呼吸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故有氧呼吸的酶存在于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线粒体内膜。
【考点】本题考查呼吸作用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17.I.马拉松长跑是一项超强体育运动,需要运动员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运动员出发后心跳加快,是调节的结果;运动停止后心跳并不立即恢复到正常水平,原因之一是激素调节具有的特点。
(2)出发后体温逐渐升高,一段时间后在较高水平维持相对稳定,这是达到动态平衡的结果;途中运动员会大量出汗,造成血浆的 -升高,故应及时补充水分。
(3)长时间跑步会感到疲劳,但运动员仍能坚持跑完全程,控制该行为的中枢部位是。
II.某山区坡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们根据不同坡度,分别采取保护性耕作、经济林种植和封山育林对其进行了治理。
(1)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题7—II图所示。
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
图中.o→a,物种①密度上升,原因是在适宜条件下,物种①的;b→c,物种①逐渐消失,物种②密度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原因是物种②能耐受;c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被类型将是。
(2)该坡地经治理后,既扩大了植被覆盖面积、增加了对大气中的固定,又提高了经济产出,初步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
【答案】I.(1)神经和体液;作用时间较长(2)产热和散热;渗透压(3)大脑皮层
II.(1)样方法;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弱光;乔木(2)碳元素(CO2)
【解析】I.(1)在马拉松长跑中运动员出发后心跳加快是由于交感神经释放的肾上腺素递质能使
和能量,这是神经和体液调节的结心跳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使血循环加快,以提供更多的O
2
果;运动停止后心跳并不立即恢复到正常水平,原因之一是激素调节具有作用时间较长的特点。
(2)出发后在神经和体液调节作用下,肌肉细胞新陈代谢增强,物质氧化分解速率加快,产热增多,体温逐渐升高,一段时间后在较高水平上维持相对稳定,这是产热和散热达到动态平衡的结果;途中运动员大量出汗,水分丢失多,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造成血浆的渗透压升高,故应及时补充水分。
(3)长时间跑步会感到疲劳,但运动员仍能坚持跑完全程,控制该行为的中枢是大脑皮层。
II. (1)陡坡在封山育林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要对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0---a物种①密度上升,原因是在适宜条件下,物种①的出生率高于死亡率,所以其种群密度在增大;b---c随着植被的不断丰富,土壤的结构发生改变,土壤表层有机物增多,保水能力增强,更有利于植物的生长,随着植物种类增大,植物的丰富度在增加,植株越来越高,物种①的生长需要充足的光照而逐渐消失,物种②的密度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原因是物种②能耐受弱光;c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物类型是乔木,高大的乔木占据了更大的空间,能进行更强的光合作用,逐渐蔚然成林。
(2)该坡地经治理后,既扩大了植被覆盖面积、增加了对大气中CO2的固定,又提高了经济产出,初步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
【考点】本题考查了生命活动的调节和稳态,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区别,体温的调节,水分的调节,神经的中枢等知识。
同时考查了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群落的演替以及生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