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景矿监测工培训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监测工岗位操作证培训教案
第一章矿井通风与安全基础知识
一、矿内空气及构成
矿井通风是连续地供给井下各作业地点足够的新鲜空气,以满足井下职工劳动、生理和生产所需,矿井通风是煤矿安全生产的基本措施。

矿井通风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工人的安全健康及矿井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因此,保证井下有足够的新鲜空气,使有毒、有害、有爆炸危险性的气体、粉尘不超过规定值,并有舒适的气候条件,是矿井通风的根本任务。

矿井通风是煤矿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

矿井通风与矿井安全密切相关,合理的通风系统,是防止重大瓦斯事故的基础。

能使矿井通风系统达到稳定、可靠,就可提高矿井抗灾能力,实现安全生产。

矿井生产的过程,也是有毒有害气体产生的过程。

它将使矿内空气成分发生变化,污染矿内生产环境。

尤其在发生灾变事故时,往往会产生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譬如发生火灾或瓦斯、煤尘爆炸时,将会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或二氧化碳或少许的氢及其他气体。

这些有害气体将威胁井下人员身体健康,甚至威胁其生命安全。

(一)、概述
1、地面空气
矿内空气是相对于地面空气而言的。

为了解矿内空气,应首先对地面空气有所认识。

地面空气(通常称大气)是由氧(Q)、氮(N2)、二氧化碳(CO2),还有少量的水蒸气、灰尘和微生物等组成的。

其主要成分,按体积所占的百分比为:
氧(O2)20.96%
氮(N2)78.13%
二氧化碳(CO2)0.04%
另外,还有其他稀有气体、水蒸气、灰尘及微生物等占0.87%。

地面空气进人井下以后,空气的成分、温度及湿度发生了变化。

变化了的空气称为矿内空气。

当矿内空气和地面空气的成分相差不大时,譬如在进风井、井底车场、运输大巷、运输石门的风流叫做新鲜风流;流经采掘工作面或其他工作硐室以后的风流,叫做污浊风流或称乏风风流。

地面空气进入井下以后,所发生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1)氧的减少,二氧化碳的增加。

(2)混人各种有毒有害气体和爆炸性气体,如CH4、CO、SO2、NO2、NO、H2S和H2等。

(3)混入煤尘、岩尘及某些金属粉尘。

(4)空气的温度、湿度和压力的变化。

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使氧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原因,主要是人的呼吸、煤炭的氧化、坑木的腐朽、井下火灾的发生等。

当然,开采技术、机械化程度以及通风状况也是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

同时与煤岩埋藏深度和含瓦斯量也有着密切关系。

2、矿井空气的主要成分量
1)氧(O2)
氧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比重为1.1。

它是一切物质燃烧不可缺少的助燃剂,任何可燃物质,当含氧量不足或离开了氧时就燃烧不起来;正在燃烧的物质,一旦停止供氧就逐渐停止燃烧。

不同燃烧所需含氧量是不同的,如甲烷燃烧氧含量不得低于15%,木材燃烧氧含量不得低于5%。

人是依靠每时每刻吸进氧气,以氧化体内食物来维持生命的,一般人在休息状态下,每分钟需氧量为0.25L;人在工作和行动状态下,需氧量为每分钟1 L~3 L。

这说明人体的需氧量与人的劳动强度有关,同时也和人的体质有关。

因此,《煤矿安全规程》规定,井下空气中含氧量不得低于20%,并保证每人每分钟供给风量不得少于4 m3。

2)氮(N2)
氮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比空气略轻,比重为0.967。

氮不能维持人的呼吸,对人无害,但当空气中含氮量过高时,能引起至气中含氧量相对下降,人在此空气中呼吸会发生窒息,甚至死亡。

所以,氮称为窒息性气体。

在高温下,氮能氧化合成有毒的化合物。

氮不能助燃。

利用这一特点,当井下着火,特别是采空区着火时,大量增加火区空气中的含氮量来扑灭火灾,是一种有效的灭火手段。

氮含量的增加,会使瓦斯爆炸的上限下降,下限上升。

3)二氧化碳(CO2)
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臭、略带酸味的气体。

比空气重,比重为1.52。

通常积聚在通风不良的下山或巷道底部,易溶于水。

二氧化碳不助燃,不爆炸。

利用它不助燃的特点,可以扑灭井下火灾,即向井下着火地点施以大量二氧化碳,达到扑灭火灾的目的。

二氧化碳溶于水后,成酸性溶液,对眼、喉、鼻腔黏膜具有刺激作用。

少量的二氧化碳对人呼吸有刺激作用。

在纯氧中加5%的二氧化碳,可促进患者呼吸功能。

但空气中二氧化碳量多了则因缺氧而使人的神经中枢发生中毒。

《煤矿安全规程》规定,采掘工作面进风流中二氧化碳不得超过0.5%,矿井总回风巷或一翼回风巷风流中不得超过0.75%。

(二)、矿井空气中主要有毒有害气体
在煤矿井下,主要有毒有害气体有甲烷、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硫化氢等。

这些有毒有害气体,有的是煤岩层中放出的,有的是氧化、放炮、火灾等产生的。

上述有毒有害气体中,除甲烷外,一氧化碳是目前煤矿井下对人危害最大的一种气体。

1、一氧化碳(CO)
CO是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比空气稍轻,比重为0.97。

往往均匀地混合在井下空气中。

在空气中可燃烧,火焰呈青兰色。

有爆炸性,爆炸界限为13%~75%,但此浓度只有在瓦斯煤尘爆炸及火灾的情况下才可能达到。

一般情况下,如此高的浓度是不能达到的。

一氧化碳对人有剧毒,主要原因是人体血液中的红血球与一氧化碳的亲和力特别强,为红血球与氧的亲和力的250~300倍。

人体的生命是依靠红血球携带着从体外吸人的氧气,随着血液循环的过程,将氧气输送到身体各个部分的。

当一氧化碳与红血球结合后,氧就失去了与红血球结合的能力,即使氧被吸入,氧也无法输送到全身各部位,人就会患缺氧症,直至死亡。

人若长期地(每天数小时)在含有0.01%一氧化碳的空气中生活与工作,就能引起严重的慢性中毒。

《煤矿安全规程》规定,井下空气中一氧化碳浓度不得超过0.0024%。

2、二氧化硫(SO2)
SO2是一种无色,具有强烈的硫磺燃烧味及酸臭味的气体(浓度达到0.0003%时,即能嗅到),比空气重,比重2.27。

SO2常积聚在巷道下部,极易溶解于水而成硫酸,对人有刺激性。

当二氧化硫与人体的汗湿皮肤、鼻、喉、眼睛黏膜接触后,能产生酸性物质而刺激接触部位,引起喉炎、气管炎、呼吸麻痹,甚至发生肺气肿。

《煤矿安全规程》规定,井下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不得超过0.0005%。

3、二氧化氮(NO2)
二氧化氮是放炮时产生的—种有毒气体,故有爆破瓦斯之称。

通常放炮后产生一氧化氮及一氧化碳。

当一氧化氮遇到空气中的氧时,立即氧化成二氧化氮。

其化学反应式为:
2NO+O2=2NO2
二氧化氮呈红褐色,具有特殊的刺激味,比空气重,比重为1.57。

极易溶解于水而成亚硝酸、硝酸,对人的眼睛鼻孔、呼吸道和肺部有强烈作用,能引起咳嗽、呼吸困难,吐淡黄色的痰液,直至肺水肿。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气体在人吸入体内后,并不一定马上反应出来,而是经过数小时,甚至20多小时,才使肺部水肿,最后因肺部被产生的液体填满而死亡。

二氧化氮中毒的最大特点,是中毒者手指尖及头发变黄;而一氧化碳中毒者两颊有红斑点,嘴唇呈桃红色。

《煤矿安全规程》规定,井下空气中二氧化氮浓度不得超过0.00025%。

4、硫化氢(H2S)
硫化氢是一种无色、微甜、带臭鸡蛋味的气体,比空气稍重,比重为1.19。

极易溶解于水。

在一个大气压、15℃时,一升水能溶解3.23升硫化氢;但又极易从水中分离出来。

硫化氢的毒性强,能刺激人的眼膜和呼吸系统,能使血液中毒,麻痹中枢神经。

《煤矿安全规程》规定,井下空气中硫化氢浓度不得超过0.00066%。

二、矿井通风
(一)、矿井通风的基本任务
矿井通风就是把地面空气不断送入井下,同时把污浊空气排出井外的过程。

矿井通风的基本任务是:连续供给井下人员足够的新鲜空气,满足呼吸需要;稀释井下有害气体及矿尘到安全浓度,并排出作业地点;排除井下的热量与水蒸气,创造适宜的气候条件。

(二)、通风压力与通风阻力
矿井通风是把地面的新鲜空气不断送人井下,把井下污浊空气不断排出地面。

空气流动规律是从压力大的地点流向压力小的地点。

要使空气沿着井下巷道不断流动,就必须使进风井口的压力大于出风井口的压力,即在两井口之间造成空气压力差。

这个压力差称为矿井通风压力,简称风压,其数值可通过计算或仪器测定得到。

矿井通风压力若是由通风机造成的机械风压,叫做机械通风;若是由矿井自然条件产生的自然风压,叫做自然通风。

矿井自然风压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地面温度的变化,使矿井进风侧和回风侧空气温度发生差异而引起的。

夏季矿井自然风流方向与冬季自然风流方向相反。

机械风压靠通风机运转产生。

空气流动时,巷道四壁对空气分子有摩擦阻力,阻碍空气的流动,在巷道拐弯和断面突然变化等地点以及巷道中有堆积物时,都会使风流方向或速度发生突然变化,形成涡流与冲击,产生局部阻力。

井巷对空气流动所产生的全部阻力总称为矿井通风阻力。

为了使空气在井巷内流动,必须使通风机产生的通风压力与通风阻力相等。

井巷的通风阻力越大,所需要的风压值也越大,矿井通风就比较困难;反之,通风工作就比较容易。

(三)、矿井通风系统
矿井通风系统是矿井通风方法、通风方式和通风网络的总称。

通风方法是指主要通风机工作方法,有抽出式、压人式及压入抽出联合式等;通风方式是指进风井筒与回风井筒的布置方式,有中央并列式、中央边界式、对角式及混合式等;通风网络是指风流流经巷道的联
结形式,有串联、并联、角联及复杂联结等。

1、矿井通风系统的选择原则
(l)矿井投产较快,安全可靠,经济效益好。

(2)进风井要避免有害气体和粉尘的侵入,以免污染入风井。

(3)每一矿井必须有完整独立的通风系统。

(4)如果用箕斗井或带式输送机井兼作进风井,必须遵守《煤矿安全规程》的规定。

(5)如用箕斗井回风,井上装卸装置和井塔必须有完整的封闭设施,其漏风率不得超过15%,并应有可靠的降尘措施。

(6)每一生产水平和每一采区都必须有独立的回风道,实行分区通风。

采区准备时必须先在采区构成贯穿风流后,方可开掘其他巷道。

(7)回采和掘进工作面都应有独立的通风系统。

(8)井下火药库、机电硐室必须有单独的进风流,回风必须直接引人回风道。

2、矿井通风方法
矿井通风机的工作方法有压人式、抽出式和抽压联合式三种。

(1)压人式主要通风机安装在入风井口,整个通风系统处于正压状态。

压人式通风的缺点是,矿井进风路线漏风大,通风管理困难。

井下风流处于正压状态,当主要通风机因故停止运转时,风压降低,有可能使采区瓦斯涌出量增加,造成瓦斯积聚。

优点是,少掘总回风道,初期投资少,建井快;出风井多,通风阻力小。

(2)抽出式主要通风机安装在回风井口,整个通风系统处于负压状态。

抽出式通风的优缺点与压人式通风的相反。

(3)抽压联合式虽能产生较大的通风压力,适应大阻力矿井的需要,且使矿井内部漏风较小,但因通风管理比较复杂,故一般很少采用。


3、矿井通风方式
根据进回风井的布置形式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

1)中央式
中央式出风井与进风井大致位于井田走向中央,根据出风井沿煤层倾向位置不同,又分为中央并列式和中央边界式。

可分为中央并列和中央边界式。

2)对角式
进风井位于井田中央,出风井分别位于井田沿走向的两翼。

根据出风井位置的不同,又分为两翼对角式和两翼分区式。

可分为两翼对角式和两翼分区式。

3)混合式
混合式是老矿井进行深部开采时所采用的通风方式,一般进风井、回风井由三个以上井筒按上述各种方式混合组成。

有中央分列与两翼对角混合式,中央并列与两翼对角混合式,中央并列与中央分列混合式等。

适用于煤层埋藏深,井田规模大,瓦斯量较大,煤层较多的老矿井。

4、通风网络的基本形式和特征
矿井风流按照生产要求在巷道中采取分岔或汇合等线路结成的风流,叫做通风网络。

通风网络中井巷风流的基本联结形式有串联、并联和角联三种。

5、掘进通风
矿井掘进通风主要以局部通风机为动力,通过风筒把新鲜风流送入掘进工作面的通风方法。

我国煤矿多用JBT系列、对旋式和混流式风机等。

以局部通风机为动力的通风方法有三种:压入式通风、抽出式通风、混合式通风。

(五)、矿井通风设施
通风设施是控制风流所采用的一些人工建筑设施。

根据不同需要,可分为隔绝风流、隔断风流、分隔风流、调控风流及输送风流等设施。

1、风桥
将两股平面交叉的新、污风流隔成立体交叉的一种通风设施。

2、密闭
在不允许风流通过,也不允许行人行车的设施。

分为两种:永久密闭和临时密闭。

3、风门
在不允许风流通过,但需行人或行车的巷道内设置的通风构筑砰:风门有木制、金属材料或混合材料。

风门按原理分为普遍风门和自动风门,普通风门人力开启,自动风门各种动力启闭,分为撞杆式、气动式、电动式等。

4、调节风窗
安装在风路上可调节风量的通风构筑物。

作用是实现并联风网中的风量按需分配,达到调节风量的目的。

结构要求牢固,调节方更,风窗必须建在并联通风阻力小的巷道内,避免在矿井总回风和一翼总回风中建筑。

三、矿井瓦斯及治理
(一)、矿井瓦斯的性质
所谓矿井瓦斯是指矿井中主要由煤层气构成的以甲烷为主的有害气体,有时单独指甲烷,故其性质常呈现为甲烷的性质。

矿井瓦斯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在标准状态下,1 m3瓦斯的质量为0.7168 kg,
比空气1.293 kg m3轻,故常积聚在巷道顶部、上山掘进工作面及顶板冒落的地区,因此检查时要特别注意这些地点。

矿井瓦斯的扩散性好,比空气大1.6倍。

矿井瓦斯本身无毒,但矿井空气中的瓦斯浓度较高时,就像氮气一样会相对降低空气中氧气含量,因缺氧而会引起人员窒息。

当矿井瓦斯浓度达到43%时,氧的浓度将降到12%,人将感到呼吸困难;当矿井瓦斯浓度达到51%时,氧气含量会降低到9%,人若误人其中,短时间就会窒息死亡。

在井下盲巷、废巷或通风不良的地区,都必须封闭或设置栅栏并悬挂“禁止人内”的标志,严禁人员进入,更不准入内作业。

矿井瓦斯难溶于水,压力为50个大气体,温度为30℃时,其溶群度仅为1%。

矿井瓦斯不助燃,但与空气混合达到一定浓度后,遇到高温火焰能够燃烧和爆炸。

(二)矿井瓦斯爆炸及其预防
1、瓦斯爆炸的条件
瓦斯爆炸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既瓦斯浓度处于爆炸范围5-16%,高温火源650-750℃,氧气浓度超过12%。

2、瓦斯爆炸的危害
瓦斯爆炸的危害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爆炸产生高温火源;爆炸产生高压、冲击波;爆炸产生有害气体。

3、预防瓦斯爆炸的措施
矿井瓦斯爆炸的危害极其严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杜绝此类事故发生。

预防瓦斯爆炸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是防止瓦斯积聚和超限;二是防止瓦斯引燃;三是防止瓦斯爆炸灾害事故的扩大。

四、矿井粉尘
矿井粉尘包括煤尘和岩尘,它是煤矿生产过程中生成的细散状尘粒。

粉尘的危害性很大,不仅引起职业病危害工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丧失劳动能力和缩短寿命。

煤尘还具有爆炸性造成严重破坏和大量伤亡,威胁着矿井的安全生产。

五、矿井火灾及危害
1、矿井火灾概念
凡是发生在矿井井下或地面,威胁到井下安全生产,造成损失的非控制燃烧均称为矿井火灾。

如发生在地面井口房、通风机房失火或井下的胶带着火、煤炭自燃等,均为矿井火灾。

2、矿井火灾的分类
矿井火灾按其原因可分为外因火灾和内因火灾两大类。

3、矿井火灾的危害
1)产生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2)引起瓦斯或煤尘爆炸;3)毁坏设备和资源;4)产生火风压,扩大事故;5)扑灭火灾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成本高。

4、预防自然火灾的措施
1)采矿技术措施;2)通风措施;3)预防性灌浆;4)阻化剂防火。

第二章 电子技术基础知识
一、电路基础
(一)、基本概念
1、欧姆定律
欧姆定律表明,线性电阻两端的电压U 与流过它的电流I 成正比。

如图2-1所示。

其表达式为: U=IR (2-1)
欧姆定律是电路的基本定律之一。

式(2-1)中比例常数只是联系电阻中电流和电阻两端电压的一个电气参数。

电阻是反映电能消耗的电路参数。

电阻的单位是欧姆,简称欧(Ω)。

电阻值大的常用千欧(k Ω)或兆欧(M Ω)为单位(1M Ω=1000k Ω,1k Ω=1000Ω)。

2、电阻的串联与并联
在电路中,电阻的连接形式多种多样,其中常用的串联、并联和串并联组合三种形式。

1)电阻的串联
根据欧姆定律: U
1=IR 1,U 2=IR 2,U 3=IR 3
R=R 1+R 2+R 3
2)电阻的并联
根据欧姆定律:I=I 1+I 2+I 3=1R U +2R U +3
R U
=(11R +21R +31R )U=R
U
式中,R 1=11R +21R +3
1R 为并联电路的总电阻 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之和,当两个电阻
并联时,其总电阻R 为 R=
2
121R R R R
3)电阻的串并联
电阻的串联和并联相结合的连方式,就是电阻
的串并联。

在图中的电路中,R 3和R 4串联后与R 2
并联,再与R 1串联。

其等值电阻为 R=R1+
432)43(2R R R R R R +++ 3、电容
电容器是由两块平行金属板中间夹着不同绝缘介质(如云母、绝缘纸、电解质等)组成的电子元件。

它是存放电荷的容器。

如果用C 表示电容器的容量,Q 表示电容器所带的电荷量,u 表示电容器两端的端电压,则三着之间关系为
Q=Cu
电容是用来表示电容器储存电荷的能力参数。

电容的单位是法拉(库仑/伏),简称法(F )。

4、电感
电感线圈通常由导线绕制而成。

当有电流流过此线圈时,就会有磁场产生。

设电流I 产生的磁通为φ,而线圈有N 匝,则与线圈交链的磁通链为
Ψ=N φ
式中,Ψ称为自感磁通。

通常φ或Ψ是电流i 的函数。

(二)基本电路
1、电桥电路
电桥是参数型传感器中经常使用的一种电路,其
原理线路如图所示。

R 1、R 2、R 3、R 4组成电桥的四个
臂,输入和输出信号端分别为电桥的c 、d 端和a 、b
端。

电桥相邻两臂(如R 1与R 2,R 3与R 4等)称相邻臂;相对两臂(如如R 1与R 4,R 2与R 3)称为相对臂。

在煤矿安全检测仪器中,经常采用电桥电路。

如图所示为利用载体催化元件测量瓦斯浓度的电路原理图。

催化元件r1(黑元件)作为工作元件,没有浸渍过催化剂的元件
r2(白元件)用作补偿元件。

无瓦斯时,调节Rp 使电桥处于平衡状态,
r1、r2中流过相同的恒定电流,并使两元件温度上升到500℃左右。


有瓦斯时,瓦斯与氧气在工作元件表面起反应,放出反应热使元件温度
升高△T ,从而引起元件电阻增加△R ,导致电桥失去平衡,产生一个与
瓦斯浓度成正比的输出电压信号,测出此信号的大小即可得知瓦斯浓度
a
的高低。

2、二极管与整流电路
二极管是具有理想开关特性得电路元件。

当二极管施加正向电压时,元件导通,正向压降很小;当施加反向电压时,元件截止,反向电流很小。

在电路中,常将二极管视为理想开关特性。

整流电路就是利用二极管得单向导电性,把交流电压(或电流)变换成单向或单级性电压(或电流)。

3、三极管与放大电路
半导体三极管又称晶体管,它具有电流放大作用,是电子线路中常用得放大元件。

三极管得种类很多,但基本结构相同,都是由两个靠得很近得PN结和三个电极引线加外壳封装构成。

在放大电路中,三极管是关键元件。

要使三极管工作在放大区,必须给发射结加正向电压,集电结加反向电压。

另外,对交流信号而言,可把放大器视为一个双端口网络(有两个输入端口和两个输出端口),在三极管的三个电极中,必须有一个电极作为输人端和输出端的公共端。

因此,三极管放大电路有三种基本类型:共发射极电路、共基极电路和共集电极电路。

第三章防爆电气设备
一、煤矿井下防爆电气设备的必要性
煤矿井下煤层中大都蕴藏着瓦斯,在开采过程中会逐渐渗透出来。

同时,破煤落煤又会使煤尘飞扬,使矿井大气中含有一定量的瓦斯和煤尘,存在发生瓦斯和煤尘事故的危险。

然而井下使用的电气设备在正常运行或故障状态下,也可能出现电火花、电弧、热表面和灼热的金属性颗粒,它们都具有一定的能量,能够成为点燃瓦斯、煤尘等易燃气体混合物的火源。

因此,要保证安全生产,防止瓦斯事故发生,就必须解决这类设备的电气防爆问题。

二、防爆电气设备的基本措施
井下电器引起瓦斯、煤尘等可燃性气体爆炸的“热源”主要是电气设备故障时产生的电弧、电火花以及过热的载流。

因此,对煤矿井下使用的电气设备,主要采取以下三个方面的防爆措施:
1、采用隔爆外壳
这种办法已广泛应用于电动机、开关等动力设备的防爆技术上,其特点是外壳坚固,当内部发生瓦斯爆炸时,其压力不致使外壳破坏或发生永久性变形。

而且从间隙逸出外壳的火
焰,能受到足够得冷却,不足以引燃壳外的瓦斯和煤尘等可燃性气体混合物。

即把爆炸限制在壳内而不波及壳外,起“隔爆”作用。

2、采用本质安全电路
本质安全电路是在电路系统中采用一定的措施,使可能产生电火花的能量不足以引燃周围环境里的瓦斯、煤尘等爆炸性混合物。

这种电路的电能量必须受到限制,故目前只用于“弱电”系统,如信号、通信、测量仪表、遥控技术和自动控制系统等方面。

3、采用超前切断电源措施
其原理是在设各可能出现故障之前即自行切断电源,使电火花或热源在时间与空间上不能同时与瓦斯、煤尘等爆炸性混合物发生直接接触,从而达到防爆的目的。

如屏蔽电缆与漏电保护的配合,某些照明灯系统等就是采用这种防爆方法。

在防爆电气设备中采取上述的安全措施,都是旨在消除瓦斯、煤尘的引爆条件,使爆炸的两个基本条件(浓度在爆炸范围引爆火源)不能同时存在。

为了矿用电气设各的防爆性能,国家对煤矿井下电气设各的防爆安全技术要求作了明确的规定,并形成了完整的国家标准,作为防爆电气设备的设计、制造、检验、维护等依据。

三、防爆电气设备的类型及其标志含义
1、防爆型电气设备的类型
国家标准规定的电气设备防爆类型有:隔爆型、增安型、正压型、充油型、充砂型、本质安全型等。

l)隔爆型电气设备
具有隔爆外壳的电气设备,其外壳既能承受内部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爆炸产生的爆炸压力,又能防止爆炸产物穿过隔爆间隙点燃外壳周围的爆炸性混合物。

用符号d表示。

2)增安型电气设备
正常运行条件下不会产生电弧和火花以及过热现象,在设备结构上采取安全措施,提高安全程度,以避免在正常和规定的过载条件下出现电弧和火花以及过热现象,保证安全。

用符号e表示。

3)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
是指全部电路均由本质安全型电路组成的设备。

本质安全型电路是指在标准规定的试验条件下,产生的火花及过热效应,均不能点燃爆炸性混合物的电路。

用符号ia、ib表示。

4)正压型电气化设备
在外壳内充人保护性气体,使壳内气体压力高于壳外有爆炸性的混合物的压力,以避免壳外气体进入壳内,引起壳内爆炸。

用符号p表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