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永春县2017届高三历史寒假作业(1)(无答案)(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历史寒假作业(1)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每小题只有一项符合要求。


1.《国史十六讲》认为:西周时期,庶民(一般民众)只知效忠于“家”(诸侯),而不知效忠于“国”(天子)这一现象()
A.促使西周强盛B.强化宗法体制C.导致诸侯割据 D.促成秦朝统一
2.费孝通先生曾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名言。

这四句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哪一思想( )
A.“和而不同” B.“克己复礼”C.“仁者爱人” D.“周而不比”
3.南朝人名常有寓意。

如文学家任昉,字彦昇,小字阿堆。

其中“昉”暗寓任氏为齐地高门;“昇”暗指任氏随南方习俗;“阿”是吴地长辈对晚辈的爱称;“堆”比喻他为南方阜上的鸟,一飞冲天。

任昉的名字主要反映了( )
A.魏晋时期南北方经济趋向平衡 B.标榜其世居齐鲁具有的文化优越性C.南迁士族融合南北文化的心态 D.南迁士族融入南方文化的强烈意愿4.“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自南宋开始流传。

至明清时期,“三日不见赣粮船,市上就要闹粮荒。

”导致明清时期苏杭地区市场上出现严重“粮荒”的主要原因是( )
A.江南人口的持续增加 B.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发展
C.京杭大运河运输功能的丧失 D.太平天国运动对农业的破坏
5.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时期,丧家命僧道诵经设齐(通“斋”),用酒祭祀作佛事,以为资冥福,出葬用以导行。

这种风气政府禁而不止。

这主要反映出( )
A.外来文化渗透到民间各个方面B.儒释道三教合流的表现
C.北宋儒家思想丧失了传统地位D.北宋统治迷信色彩浓厚
6.明清京城中政府设置的市有内外之分:“外市…系士大夫庶民之所用。

”内市仅限宫廷中的贵戚和一些达官贵人,“如宣德之铜器,成化之窑器,…亦于内市重价购之。

”上述材料主要说明( )
A.明清时期城市商品经济繁荣 B.政府所设市受到封建礼法束缚
C.明清时期市坊制度完全崩溃 D.内市的商品品种远比外市丰富7.1902年,有学者指出,“领事裁判权发生于条约之中,欲去领事裁判权,必先改正条约……
非先编订完全之法律,断不能达改正条约之望。

”该学者强调( )
A.以法律途径修改不平等条约的重要性 B.依法治国是挽回利权的前提条件C.领事裁判权的废除是主权恢复的标志 D.北洋军阀政府主张依法修订条约8.有文章指出,在历史上曾起过抗拒西方入侵作用的“传统的民族主义”到戊戌前后已成为挽救民族危亡的障碍。

而当时出现的一种重要思想理论则起到了“打破传统民族主义障碍,使近代民族主义观念得以重新确定”的作用。

下列符合材料中的“重要思想理论”
的是( )
A.扶清灭洋 B.进化论C.中体西用 D.民主和科学
9.对下表近代中国进口商品分类比重(%)表(节选)所示信息,解读合理的是()
A.进口商品一直占据中国市场的绝对优势
B.中国没有受到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冲击
C.中国制造业中尤其是轻工业逐步在发展
D.外来经济压力逐步减轻促进民族工业发展
10.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教授曾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前途的经济奇迹”。

这主要是因为()
A.社会环境未根本改变B.地区分布不平衡C.国内政局混乱
D.工业结构不合理
11.1935年,国民政府说明币制改革原因:“我国以银为币,白银价格剧烈变动以来,遂致大受影响,国内通货紧缩之现象,至为显著,因之工商凋敝,百业不兴。

”导致此次币制改革的外部原因是( )
A.加强政治上的集权B.加强经济上的统一
C.世界经济危机冲击 D.为抗战作金融准备
12.阅读下表1936年国民政府贸易和生产指标,对该表中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官僚资本在中国形
成B.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C.为抗战奠定物质基
础D.民族工业的日益萎缩13.右图是京师同文馆内学习外语的师生。

图中教师是洋人,西装革履;学生拖着辫子,学的是英语。

这表明
A.外国列强开始操纵中国的教育
B.中国社会的习俗渐趋文明开化
C.近代教育呈现新旧杂陈的特点
D.洋务教育专注于培养翻译人才
14.在四十一届(1986年)至第四十三届联大上,中国代表团多次提出关于核裁军和常规裁军的提案并获顺利通过。

在第四十四届联大期间,中国首次作为共同提案国,与其他国家共同提出“亚非拉和平与裁军中心”的提案等,并获得通过。

材料体现出我国新时期的外交( )
A.以反对霸权主义为内容之一B.以实现裁军为首要目标
C.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D.借助联合国开展多边外交
15.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提出:“对每一样东西都可以有两种完全相反的说法。


这一思想的积极意义是( )
A.为虚无主义开辟了道路B.开启了不可知论的探讨
C.有利于摆脱神学观念的束缚D.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支持
16.刘新利《欧洲文艺复兴史·宗教卷》在评论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时说:“原本只是那个时代教会改革呼声中的一声……就像一个在黑暗森林中行走的小孩,他划着
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

”这说明德意志宗教改革是( )
A.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B.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分离
C.革命性与妥协性的冲突D.革命性与妥协性的平衡
17.“不应该得出结论,殖民扩张对于世界,甚至对于诸从属殖民地民族是十足的灾难。

其历史作用在于将工业革命推进到其逻辑上必然的结局——使工业资本主义能以世界性的规模起作用。

这导致了对世界物力、人力资源的远为广泛、协调和有效的利用。


对材料中关于殖民扩张的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
A.否定殖民扩张给殖民地带来灾难B.殖民扩张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
C.殖民扩张是工业革命的巨大动力D.殖民扩张具有建设性和破坏性18.欧洲各地区农作物每粒种子的平均收益率(1500—1820年),下表主要表明( )
A.英国农业生产持续大幅领先欧洲大陆 B.高效农业为英国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C.工业革命使英国农业生产率大幅攀升 D.民主政治是发生农业革命的制度前提19.美国制宪过程中,北方认为奴隶乃是财产而不是有人格的人,南方则认为奴隶人数应被列入各州人口总数。

此争论反映了南北方矛盾焦点集中于( )
A.奴隶制度的存废问题B.国会席位的分配问题
C.现代化发展道路问题D.联邦权力与州权划分
20.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有着“市场失灵”的缺陷,国家干预经济有着“政策失灵”的不足。

能体现上述观点的分别是( )
A.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政策 B.罗斯福新政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D.大危机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1.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曾评论到,20世纪“最矛盾和讽刺的真相之一,就是以推翻资本主义为目的的十月革命,其所造成的最悠久的成就,却反而救了它的死敌一命。


下列说法能证明其结论的是( )
A.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部分地恢复资本主义
B.二战后,美国主导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
C.二战后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D.70 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减少国家干预
22.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的白领工人人数已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一半以上,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人数正在日益减少,而从事技术性、信息性和智力性工作的非生产性知识型人员的队伍却在不断地扩大。

因此,可以推断美国( )
A.知识型阶层将成为社会的主体B.非生产人数占劳动力的大多数
C.人们逐渐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 D.产业结构已发生了革命性变化23.《全球通史》:“20世纪50年代后,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

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

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

这实质上意味着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

”材料意在说明( ) A.多极化格局致使地方主义发展B.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局面
C.冷战时期已出现了多极化趋势 D.美苏两极格局被多极化格局所取代
24.“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的心理素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一种怀疑、反思批判意识和以具体的经验事实与严谨的逻辑推理代替似是而非的经院思辨,以明晰的自然定律代替神秘的宗教启示的理性主义精神产生了。

”此处“科学”的典型代表是( )
A.经典力学 B.蒸汽机C.量子论 D.相对论
二、非选择题(3小题,共52分。

25题25分,26题12分,27/28题15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 (节选)第二次工业革命大事记
材料二与世界有电的历史几乎同步,1879年中国上海公共租界点亮了第一盏电灯,随后1882年由英国商人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公用电业公司一上海电气公司。

随着八国联军的入侵,上海、汉口、天津、广州、北京,以及东北等租界相继开办了一些以解决照明为主的公用电业。

同年,华裔商人成立广州电灯公司,开始了民族资本创办电力的历史。

1904年比利时商人与北洋军阀政府在天津签约成立了电车、电灯公司,并于1906年开始了中国交流电的历史。

到1911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才有2.7万kw,有电的地方仅是上海、广州、北京、香港等中心城市和租界内,中国电力工业处于刚刚起步的幼芽状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电力工业诞生的意义。

美国、德国在电力工业中
的成就折射出两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领先地位,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关系的角度分析这一领先地位所产生的影响。

(12分)
(2)综合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电力工业起步的社会背景和中国电力工业的
特点。

并指出我国电力工业兴起的意义。

(13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1962年,科学家蕾切尔·卡森在《寂静的春天》里预言了一个没有鸟鸣的世界,引发了当代环境保护运动。

以“人与环境”为主题,概述人类在工业进程中所付出的代价。

历史选考题请考生从给出的27、28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的题号涂黑,注意选做题目的题号必须与所涂题号一致,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27.【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1935年4月1日,蒋介石在贵阳与各报记者谈话中说:“中国今日根本之危机,全在经济之残破,以致国民生活日益困穷,而民族之命运,亦因之岌岌危殆,不能生存于二十世纪之今日,故目前吾国惟一急要之问题,乃为如何挽救此已就崩溃之国民经济,而使人民获得相当之生活?为如何解决货弃于地而民困之矛盾可耻的现象,而谋国民经济之发展?”“……须有一个运动继生活运动而起,其名为‘国民经济之建设运动’。

此国民经济与你的,乃以振兴农业,改良农产,保护矿业,开发矿产,扶助工商,调节劳资,开辟道路,发展交通,调整金融,流通资金,促进事业为宗旨,而已革除苛捐杂税,减免出口税,与要求新宪法之实施,禁止纸币之乱发,为建设国民经济之初步。


(1)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背景并归纳其内容。

(8分)
(2)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国民经济建设活动的积极作用。

(7分)
28.【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曾国藩是晚清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被誉为“中兴名臣”,是近代中国极具争议性的传奇人物,他在修身、劝学、治军、处世、齐家等方面见解独到,立德、立功、立言。

1824—1838年,经童子试、会试到殿试,成功走完自己的科举之路后,官拜吏部右侍郎,开始了其真正的从政生涯。

1852—1864年,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奉行“乱世须用重典”的政策,人称“曾剃头”。

1861年,曾国藩攻克安庆,设立了中国第一家军械所——安庆内军械所,生产近代化的武器,他还在江南制造局成立译书局,翻译西方著作,内容几乎涵盖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工艺,和历史、公法等方面。

他奏请清廷选派三十名幼童到美国留学,开启近代中国选派留学生出国学习深造的先河。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简评曾国藩。

(8分)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概要指出曾国藩可能受到非议的思想、行为。

(7分)
高三历史复习检测(1 )答题卡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每小题只有一项符合要求。


二、非选择题(3小题,共52分。

25题25分,26题12分,27/28题15分。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