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1 解释》 苏教版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释》教学设计
课标表述:
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并知道这个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7.1 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7.2 能考虑对同一现象做不同的解释。
学习内容分析: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看、听、触摸等往往不是探究目的的本身,而是通向进一步认识的方式,进一步认识的需要就是解释。
解释离不开深入地思考、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等。
解释不是盲目的猜想,既要立足于事实,又要凭借逻辑的结构。
所以,引导学生解释的过程是细心观察和积极思考的综合过程。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和各种学习中都会对一些现象做出解释,但不知道科学研究的解释究竟要注意什么。
不能以事实为依据进行思考,不知道思考的方向,不知道许多科学理论都是科学家的解释。
教学目标:
1、通过“当彩色小点遇上水”的活动,让学生观察、讨论,体验解释的过程。
2、利用手机语音识别功能,实时记录学生对于彩色小点向上爬升过程的分析和思考,并进行梳理,得出相关现象的科学解释。
3、明确科学研究过程中解释的方法。
描述什么是解释,明确现象是思考的基础,知道解释往往是思考事物之间的联系、事物变化的原因以及事物发展的规律。
指出许多知识就是科学解释。
4、运用解释的方法,对于“彩色小点又遇上水”实验中发现的不同现象,做出推测性的解释。
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利用技术手段记录学生对于彩色小点变化原因的思考,并帮助学生进行梳理和分析,梳理科学研究中解释的方法。
教学难点:结合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对比等深入思考,并以此为依据做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准备:
手机、水槽、吸水纸、水彩笔、实验记录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之前,在科学课上做过很多和水有关的实验。
今天我们继续来玩水。
二、操作彩点实验,思考变化原因,梳理解释方法:
1、明确实验要求
2、预测实验结果
3、操作并思考
4、利用手机,汇报实验并尝试做出解释:(学生对着手机发言,内容直接呈现在大屏幕上)
(1)有什么发现?
“彩色小点向上移动……”
谁能描述一下彩色小点怎么移动的?(板书:现象)
请同学把我们的发现读一下。
(2)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变化呢?
水向上移动了,谁能描述一下水是怎么移动的?(纸原本是干的,下面的纸先湿了,上面没有泡在水里的纸也湿了,所以水向上移动了。
)
(3)为什么将这两个判断联系起来。
(这个过程是学生思维的难点——通过对比,分析,发现现象之间的联系)
两个变化同时进行,方向相同,同时没有其他变化发生。
(板书:之间的联系)(4)当我们将这些现象联系在一起,进行比较和分析之后,找到了彩点变化的原因。
——彩色小点向上移动了,水也往上移动了,两个变化方向相同,同时进行,且没有其它的变化同时发生,我所我们认为是水带动了彩色小点往上移动。
(板书:变化的原因)
(5)请同学们把我们的解释修改通顺,把不准确的地方调整一下(边读边改)。
(设计意图:此时,学生碎片化的思路真实的呈现在屏幕上,其实,逻辑的顺序就和他们表达的顺序一样混乱,引导学生调整文字的位置,思考前后两句话的逻辑关系,实际就是“通过观察现象做出判断”的思维训练。
)
(6)哪些是我们的思考(板书:思考),那剩下的描述的是什么?有什么用?(板书:观察)
(设计意图:对文字进行分析就是对之前思考过程进行分析,从而使学生可以有抓手去自己总结方法。
思维由直观向抽象提升。
难度在于让孩子们整理发现现象
和思考之间的关系,反过来感受解释的方法,也是对学生思维的训练。
)
(7)总结:刚才我们对这个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经行了分析、对比、联系、综合等等深入的思考,这些思考都以现象为依据的,这整个过程就是解释(板书:解释)。
很多科学结论就是在解释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规律(板书:发展的规律)!(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一个简单而又神奇的彩色小点和水一起向上移动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做出解释。
手机安装讯飞麦克风后,可以将语音直接转换成文字输入在同网段内电脑的文本框中。
在通过拖拽、复制粘贴等方式,调整语句,从而快速整理出一段完整通顺的文字。
此环节借助这个技术,让学生对着手机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学生的发言(想法)会以最直观的方式(文字)呈现在屏幕上,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发现自己或别人思考时的优点与不足。
学生后续再发言补充其实就是对前面同学思路进行搜证、补充和整理,这完全是一个自主自助的过程,直观呈现、刺激学生的思维和讨论,让学生将原本碎片化的思路和想法呈现出来,并且自主自助的进行完善。
而调整语言顺序也是对思维逻辑顺序的调整。
最终呈现的不仅仅是结果而是整个思考的过程。
再以这些直观的思路作为对象,进行分析总结,找出相对抽象的方法,从而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
真实、高效的训练学生思维。
)
三、找出解释中思考的内容并根据提示分类
像这样的科学解释书上有很多。
我今天找了一些同学们在以往学习中做出过的解释,找出思考的部分,根据提示分分类。
事物变化的原因(引导思考:哪个变化了,原因是什么?)
事物之间的联系(引导思考:哪些事物之间的联系)
事物发展的规律(引导思考:规律是什么?根据是?)
(设计意图:借助希沃一体机的图片拖拽、缩放、复制功能,实现直观的分类过程。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解释过程中思考方向的理解。
从而实解释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的思考。
)
四、重做彩点实验,发现不同现象,尝试推测性解释
1、还有一张类似的纸条,再做一次好不好?仔细观察,也许会有不同发现
2、发现了什么?你觉得为什么会不同?为什么会这样呢?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操作方法和第一个环节完全一致,只是解释的呈现不再是全班交流。
达到一个对本课学习内容加以运用的效果。
同时,第二次呈现的实验现象与第一次有很大的不同,进一步刺激了学生思考的热情。
学生在尝试做出推理性的解释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了科学解释的重要意义。
既加深对了学生对科学解释的理解,同时也是对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培养。
)
五、总结:
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光会观察可不够,需要进一步的认识离不开解释。
科学的解释既要立足于事实,又要有一定的逻辑,是通过观察和思考得出的。
解释不仅仅是个结论,也有可能是待验证的一种推测,但一定不会是盲目的猜想,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等着我们进一步去探究,去解释!
附
板书设计:
解释
观察思考
现象变化的原因
之间的联系
发展的规律
实验记录:
实验记录活动:当彩色小点又遇上水。
彩色小点的变化是……
我们的解释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