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艺术探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江花月夜》艺术探赏
作者:杨春艳
来源:《文学教育》 2016年第9期
杨春艳
内容摘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广为传颂的诗作精品,近代学者闻一多更是誉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本文采用细读法,从音韵、构篇、意象三方面发掘出该诗具有平仄交错、音声相和的和谐音韵,多视角、双重时空镶嵌的精巧构篇及凝炼丰富的类型化意象。
关键词:《春江花月夜》音声相和双重时空类型化意象
《春江花月夜》千百年来无数读者为之动容,被其倾倒。
其作者张若虚,存诗仅2首,凭借此诗跻身唐代优秀诗人序列,堪称“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近代,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更是誉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
现当代,依托该诗改编创作的国画、乐曲亦层出不穷。
《春江花月夜》属旧体乐府,诗人突破窠臼,拟题而作。
开篇围绕春、江、花、月、夜诸物象,勾画出一幅富于生机、空灵幽美的月夜图景;继而望月问月,融入诗人情韵哲思,明月千里寄相思,推想月夜中多少相思离情;最后回归眼前,月亮西沉天之将明,一切归于静谧。
全诗给予了读者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无尽的遐思怀想。
本文试着抽丝剥茧,理清该诗表达技巧,试图探寻其经久不衰广为传颂的内在密码。
一.音韵和谐——平仄交错、音声相和
诗、歌同源,诗是案头化的歌,歌是唱出来的诗。
中国古典诗歌一贯追求韵律规整,诗歌发展到南朝齐梁间沈约提出“四声八病”说,继而于唐代形成格律诗,确立了包括平仄、押韵在内的一套严密的韵律规范。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成诗于初唐,处于格律诗草创定型期。
用韵方面,与格律诗规则有相通之处。
全诗三十六句,四句一转韵,共换九韵。
每韵韵脚依次如下:平、生、明(平声庚韵),甸、霰、见(仄声霰韵),沉、轮、人(平声真韵),已、似、水(仄声纸韵),悠、愁、楼(平声尤韵),徊、台、来(平声灰韵),闻、君、纹(平声文韵),花、家、斜(平声麻韵),雾、路、树(仄声遇韵)。
[1]某种程度上,该诗可看作由九首七绝连缀而成。
1.平仄交错,高低起伏,吟诵之,悦耳动听。
前四韵平仄交错,中四韵全为平声,末一韵仄声收尾。
通篇平仄相间,交错频率前密后疏,仿佛一首小提琴曲,舒缓悠扬。
2.音声相和,音韵节奏与意义层进同步。
前四句拟题写景,由远及近,有俯看,有抬首,视角多变换,音韵有起伏,充分展现出春、江、花、月、夜的静谧景致。
中四句由月亮联想到人世间的离情别绪,聚焦于“明月楼”之思妇,其相思是一贯地柔弱、隐忍、和缓,音韵上一律用舒缓的平声。
末尾处,月亮西沉,帷幕将合,发出最后的诘问,情绪小幅激荡,选用仄声收尾。
二.构篇精巧——双重时空、多视角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优美的长篇抒情诗,布局构篇十分精巧,呈双重时空镶嵌模式。
1.外时空层次——涵盖诗篇的前半部分和末尾处。
暮春望日,“我”于江畔的所见所想。
“皎皎空中孤月轮”可断定时间为农历十五或十六月圆之夜。
开篇“海上明月共潮生”,明月
初升冒出水平线,结尾处“斜月沉沉”、“落月摇情”,月亮西沉入江树。
根据月相规律,满
月之时,月亮与太阳出没时间相对,此起彼伏。
由此可推测出“我”漫步江畔的具体时段,应
是傍晚至下半夜间的四五时辰。
因何独步江畔呢?或许有愁绪,或许为月夜美景所召唤,或许……我们不得而知。
诗人依次呈现江、月、花之情态。
花是春的主角,月是夜的精灵。
花与月,暗含春与夜。
春、江、花、月、夜,诗题所含五象齐全了。
其实,五象之外,还应有人——“我”。
毕竟一切都是“我”之所见。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信步远眺,
摹写出江与月的情状。
一轮圆月跃出水面,清冷的月光播撒向江面,月光与水波交织,绵延无际。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驻足俯首,
看到了朦胧月光中脚下并不明朗的团团花垫,感受到来自江面飘忽弥散的轻柔水汽,推想出沙
汀上净无泥的茫茫白沙。
多温柔的月,多静谧的夜,多迷人的景。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抬头望天,
明月高悬,吸引了“我”所有的目光。
此时寂寥无人,笼罩四野与吾对视的就是这一轮圆月。
“我”看着她,她照着“我”。
多么奇妙的相遇,多么神奇的瞬间!这相遇,这瞬间,是“我”与她独有的吗?是宇宙洪荒中的第一次吗?显然不是。
那么,月与人美妙的初次相遇究竟发生
何时,又落在了何人之身呢?“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
江送流水。
”不去想,不必问,答案已淹没于时间的长河中。
古已有之,将来亦会反复呈现。
没有第一,也无所谓唯一,唯有轮回。
此处极富禅意。
高悬的圆月真是在等待谁吗?没有。
长
江之水不舍昼夜地奔腾流淌,为的是奔向某个目的地吗?不是。
月亮也好,流水也罢,都似拈
花微笑,都是独我地冷眼旁观着人世间反复上演的离情别绪、悲欢离合。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月亮西沉,
天快亮了。
“我”所牵挂的“明月楼”、“扁舟子”,再会!“嗟余听鼓应官去”,被这月夜
勾起的所有飘忽的思绪和柔情都须暂时收起。
一切戛然而止,给人无尽遐思。
2.内时空层次——夜半时分,“明月楼”里思妇的活动和怀想。
这全是“我”发挥想象,
推想出来的时空和画面。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明月楼”
中思妇孤单影只,夜不能寐,对镜枯坐,月亮透过窗子洒在铜镜上,映照出无绪的面庞。
“长
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思妇索性起身卷帘出户,往水边浆洗衣裳,月光亦紧随其身。
坐也随,走也追,挥之不去。
月圆人不圆,月光撩拨、刺痛着思妇。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
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既然挥之不去,索性与月相量。
希望能在月亮
的光照下,让鱼雁作信使,为其传达相思之情。
只可惜鱼雁受助,愿景落空。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浆洗衣裳,凝眸流水,忆起了昨
夜梦境,梦里落花。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怕伊变心。
春暮花落,美人迟暮,怕吾老去。
思念
的人儿啊,何时才能重回吾身旁。
没有答案,唯有流水落花,唯有月沉西天。
3.多视角。
诗的前半部采用第一人称限制视角[2],通过“我”的视角,摹写江畔所见所想。
描绘真切,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诗的后半部分主要运用第三人称限制视角,以“明月楼”之
思妇口吻,传达出月圆人缺的无奈与惆怅。
通过思妇的自我呈现,有动作有细节,令人感同身受,备受感染。
诗歌中间衔接及末尾处,选用第三人称非限制视角,以全知全能口吻,追问感
叹人世间普遍的困顿和惆怅,仿佛一位智者传达宇宙真谛,提升了诗歌思辨意蕴。
三.类型化意象——凝炼、深广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在诗歌源远流长的传承中,形成了一系列类型化意象,甚至意象原型。
这些类型化意象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集体情感,具有典型性和象征性,足够以一当十。
诗
歌中融入类型化意象,往往事半功倍,能使诗歌既凝炼又深广。
该诗采用了诸多类型化意象,
下面分三类予以辨析。
1.借代型——扁舟子、明月楼、青枫浦、碣石、潇湘。
扁舟子,用所乘坐之舟借代游子。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曹植《七哀诗》)明月楼,用所
居之阁楼借代思妇。
“泛舟漂泊”和“独守高楼”的典型特征,显然比具体的某男某女更具普
遍性和代表性。
“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
”(《楚辞·招魂》)“送美人兮
南浦。
”(《九歌·河伯》)青枫浦,代指离别之地。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曹操《观
沧海》)碣石代指北方,潇湘代指南方。
碣石、潇湘,一南一北,天各一方。
上述人名、地名
皆非确指,都为类型化名称,使诗歌表达更形象,内涵更普遍。
2.语带双关——鸿雁、鱼龙。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鸿雁、鱼龙既是实
体的空中飞舞之大雁、水中跳跃之鱼儿,又是具有功性客体,能作信使的鱼、雁。
“鸿雁传书”、“鱼传尺素”。
作为传信的使者,鸿雁飞不出月光,鱼龙跃不出水波,相思无法传达。
3.最核心的类型化意象——满月。
月亮是此诗的核心意象,也是中国诗人千百年来吟咏之
对象。
意蕴一,月光幽静之美。
月球不发光,不发热,完全反射日光。
月光清冷,素有“冷月”、“清辉”之称。
月色清冷、静谧,给夜以沉静、温柔。
“海上生明月”、“海上明月共
潮生”,月出水面。
诗的开篇描绘了月光笼罩下江流涌动、花石静伫、人月共享的静谧幽美画卷。
意蕴二,月亮永恒之在。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人事更迭,一代代,一
年年。
月亮却永远的东升西落,圆了又缺。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月亮并不
等待谁,只是独我地运行,不为人事纷扰所左右,静静地高悬中天。
“波心荡,冷月无声”中
有过类似的感叹。
“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中有过同样的吟唱。
意蕴三,圆
月离情之哀。
“举头望明月”,“天涯共此时”,“千里共婵娟”。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十五的满月犹如圆盘。
然而月圆人缺,使人不由心生相思。
上述三方面正好契合闻一多先生倡导的“三美”原则,即音乐美——音韵和谐,建筑美——构篇精巧,绘画美——类型化意象,诗歌形象越发凝炼深广。
参考文献
[1]俞平伯等撰写.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2]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介绍:杨春艳,湖北财税职业学院公共课部讲师。
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