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双胎之一胎死宫内母儿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双胎之一胎死宫内母儿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双胎妊娠双胎之一宫内死亡(sIUFD)母儿预后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分析56例双胎妊娠一胎宫内死亡病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sIUFD发生率为11.57%(56/484),其中单卵双胎24例,双卵双胎32例。

存活新生儿体重为1150~2870 g,平均体重(2290±366)g,其中48例未发生新生儿窒息,6例轻度窒息,2例重度窒息。

死胎原因包括胎盘早剥14例、脐带扭转10例,胎儿畸形8例,染色体异常2例,双胎输血综合症6例,原因不明16例。

母儿结局:流产11例,早产21例,足月产24例。

围生儿6例死亡,小于胎龄儿2例。

结论sIUFD的处理办法和终止妊娠的时间仍无统一定论,发生sIUFD时应当加强监测,根据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是改善母婴结局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双胎妊娠双胎之一宫内死亡;因素分析;预后
随着辅助生殖技术的广泛应用,近年来双胎妊娠率逐年上升,相应的双胎妊娠胎之一宫内死亡(single intrauterine fetal death,sIUFD)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1]。

研究显示sIUFD的胎儿丢失率在0.5%~29.0%[2],其发生率和sIUFD 发生的时机有关,而sIUFD会显著影响另一胎儿的存活率和母儿预后,特别是对存活胎儿的死亡率、疾病发生率、生长发育情况、后遗症等。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月1日~2016年6月30日本院住院分娩的484例双胎妊娠孕产妇中发生sIUFD 56例,发生率为11.57%,对该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孕妇年龄20~39岁,平均年龄(28.6±4.5)岁,初产妇40例,经产妇16例,自然受孕34例,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受孕22例。

56例中双绒毛膜双胎38例,单绒毛膜双胎18例,双胎之一胎儿死亡时间按首次B超发现胎儿死亡的孕周,胎儿死亡时间为8+2~37+1周,分娩孕周为30~39+4周。

根据sIUFD发生孕周将28例病例分为早期妊娠组(孕周0.05),具有可比性。

1. 2 研究方法统计分析各组临床资料,主要指标包括sIUFD发生孕周、终止妊娠的方式和孕周、死胎原因、早产率、双胎类型、新生儿期病死率、新生儿体重等。

1. 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 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56例sIUFD产妇的妊娠结局56例sIUFD中单卵双胎24例,双卵双胎32例。

存活新生儿体重为1150~2870 g,平均体重(2290±366)g,其中48例未发生新生儿窒息,6例轻度窒息,2例重度窒息。

死胎原因包括胎盘早剥14例、脐带扭转10例,胎儿畸形8例,染色体异常2例,双胎输血综合症6例,原因不明16例。

母儿结局:流产11例,早产21例,足月产24例。

围生儿6例死亡,小于胎龄儿2例。

2. 2 不同孕周发生sIUFD的妊娠结局分析早期妊娠组3例和晚期妊娠组8例均足月妊娠,中晚期妊娠组1例足月妊娠,中期妊娠组和中晚期妊娠组分娩孕周、活产率、出生体重均低于早期妊娠组和晚期妊娠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 3 不同绒毛膜性发生sIUFD的妊娠结局分析DC组活产率、分娩孕周等均高于M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3 讨论
双胎妊娠sIUFD的发生原因较为复杂,一般包括五大类原因:①胎儿自身因素:据统计,约20%的胎儿宫内死亡是由于染色体异常或结构畸形造成[3],本次研究中胎儿畸形和染色体异常占比17.86%(10/56);②母体因素:孕妇妊娠期合并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均为宫内死胎的高危因素[4];③胎盘和脐带因素:包括双胎输血综合症、脐带扭转或打结、胎盘早剥、帆状胎盘等;④医源性因素:部分研究报道,医源性因素是造成sIUFD的主要因素,包括选择性减胎术、激光治疗造成的继发性胎儿死亡等;⑤其他:本组资料中有16例(28.57%)原因不明,可能和sIUFD时间过长无法进行检查鉴定有关。

O’Donoghue研究显示[5],妊娠早期sIUFD发生易导致存活胎儿死亡,风险较大,而妊娠晚期sIUFD发生会增加存活儿发生神经系统后遗症的风险。

在本次研究中,总体上早期妊娠结局优于晚期妊娠,在出生体重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期和中晚期妊娠发生sIUFD存活胎儿预后最差,分娩孕周、活产率、NICU住院率均低于早、晚期妊娠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双胎妊娠的绒毛膜性是影响母婴预后的显著因素,国外有学者研究表明,单绒毛膜性双胎发生sIUFD几率高于双绒毛膜性双胎,且对另一存活胎儿的影响也更为显著[6],可能的原因是DC双胎胎盘间无吻合血管,双胎之一死亡引起存活儿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几率较低,故一般预后良好,而MC双胎胎盘间有较多血管吻合,因此当双胎之一死亡,急剧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引起神经系统损伤从而导致存活儿死亡、神经系统发育受损等[7]。

本次研究中MC组活产率显著低于DC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

sIUFD的处理办法和终止妊娠的时间仍无统一定论,发生sIUFD时应当加强监测,根据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是改善母婴结局的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1] 林颖.双胎之一胎死宫内的病因、处理及存活儿的预后.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3,9(3):388-392.
[2] 林颖,王蕴慧.双胎之一胎死宫内34例的妊娠结局分析.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5,9(10):90-94.
[3] 朱晓菊,余淘. 1例妊娠晚期双胎之一胎死宫内自然分娩后的护理.局解手术学杂志,2013,22(5):569-570.
[4] 王丽娟,阳杏妮,彭莲梅,等.双胎之一胎死宫内孕妇围产期哀伤量表的编制及信效度研究.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10):1372-1375.
[5] 蔺存莲.浅析双胎之一胎死宫内相关因素、处理及存活儿的预后. 中国农村卫生,2015(15):60-62.
[6] 程春花,李根霞. 65例复杂性双胎妊娠母儿结局. 当代医学,2014(25):18-19.
[7] 高丽丽,杨剑秋. 双胎妊娠-胎胎死宫内研究进展. 协和医学杂志,2015(4):305-3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