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加斯加苏拉拉铁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7
矿产资源
M
ineral resources
马达加斯加苏拉拉铁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王培培,夏 斌,余万明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中南局,湖北 武汉 430080)
摘 要:
马达加斯加苏拉拉铁矿位于Mahajanga (马赞加)沉积盆地的西部,矿体受褶皱和断裂控制,成因类型应属海相火山一沉积变质型铁矿床。
磁法测量共圈定7条主要强磁异常带,且与7个矿带相对应。
磁法找矿在本区可行。
关键词:
马达加斯加;铁矿;地质特征; 矿床成因;找矿标志中图分类号:P61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1-5004(2021)05-0047-2 收稿日期:
2021-03作者简介:
王培培,女,生于1984年,河南平顶山人,工程师,工学学士学位,从事地质矿产勘查与找矿综合研究工作。
1 区域背景
矿区位于马达加斯加西北部,大地构造位于Mahajanga (马
赞加)沉积盆地的西部。
Ambohipaky (安巴克)复背斜贯穿全区,形成略作南北向分布的狭长隆起区,其基底为前寒武系地层。
在隆起区的南面和西面,主要出露地层为前侏罗系的砂岩及粘土,少部分为第四系残坡积层。
东部(即背斜东翼)出露地层为中侏罗系灰岩、泥灰岩。
北面主要被第四系残坡积层所覆盖。
2 矿区地质2.1 地层
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前寒武系及侏罗系地层,其中前寒武系地
层主要分布于矿区中部,从老至新依次为片麻岩、石英岩及片岩。
片麻岩:主要为角闪片麻岩。
浅灰色、灰绿色,粒状变晶结构,片麻状构造。
岩石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钾长石、斜长石及角闪石等,石英呈不规则它形粒状,含量占40%左右;钾长石呈半自形板状,含量占25%左右;斜长石呈半自形板状,部分已蚀变为绢云母,含量占20%左右;角闪石呈半自形长柱状,含量13%左右。
黑云母呈半自形片状,含量2%左右。
岩层产状受褶皱构造控制。
(磁铁)石英岩:浅灰色,灰黑色,总体呈NNE 向带状并列排布。
厚48-200米。
侏罗系地层分布于矿区的西边部,倾向受控于安巴克复式背斜及其次级向背斜,倾角45°-80°。
岩性主要为鲕粒状泥灰岩。
2.2 构造(1)褶皱。
安巴克复背斜是控制区内矿体及次级褶皱分布及形态的主要构造。
(2)断层。
区内断层大致可分为两组,均为隐伏断层。
一组呈NW—SE 向,有8条,近似平行发育。
该断层发育较晚,局部对矿体有切割破坏作用。
另一组呈NE—SW 向,有3条,全部发育于矿区边部的前寒武系地层中,对矿体影响不大。
2.3 岩浆岩
矿区的北东部和中部出露有中基性的辉长岩和闪长岩,地表呈椭圆状分布于前寒武系变质岩地层中。
2.4 磁异常特征
区内磁异常主要为石英岩铁矿石引起,辉长岩、石英角闪片岩、角闪片岩位于矿体附近时(TFe 可达10%左右)往往也产生的较高的磁异常。
因此根据磁异常带的分布在矿区寻找矿体是可行且效果明显的。
磁场宏观上呈现NE 向带状分布的强磁异常特点。
共圈定7条主要强磁异常带,各异常带的ΔTmax 都在10000nT 以上,一般4000-8000nT,呈北正南负的异常伴生特征,其中以MA、ANA 和ANKET 三个矿带的磁异常规模和连续性最好,异常总体表现为NE 走向格局,与地表出露的矿屑、残积层矿化带相对应。
3 矿体地质3.1 矿体特征
通过地质物探工作成果,区内圈出7个主要矿带(图1),分别为MA、ANKET、ANA、AND、ANKIB、MAD、MOK,与7个磁异常带对应。
矿带分布受控于安巴克复式背斜及其次级褶皱,总体呈NNE-NE 向带状分布。
初步认为MA 矿带北矿段于安巴克背斜东南翼。
ANKET 矿带位于安巴克背斜西北翼。
MA 矿带中南段及ANKIB、ANA 矿带位于安巴克西北翼的次级褶皱中。
矿区西部的MAD、MOK、AND 三个矿带位于安巴克穹窿构造边缘位置,疑为ANKET 矿带的南延部分。
其除受安巴克复式背斜西北翼次级褶皱构造控制外,还受到NW-SE 和NE-SW 两组近似垂直的断裂控制。
推测为矿后受到南北向的压扭应力作用,
导致矿体局部向东扭转形成。
图1 苏拉拉矿带分布示意图
表1 MA 矿带矿体特征一览表
矿带矿体编号走向倾向走向延伸(m)
倾向延伸(m)平均品位(%)平均厚度(m)
TFe mFe 北矿段N-I NE SE 5000
180~500层状 32.9/20
N-II NE SE 4800150~350
层状32.0824.323N-III NE SE //似层状31.3523.6511中矿段M-I NEE NWW 800/层状31.4925.61/M-II NEE NW //层状30.77 21.9718m 南矿段
S-I
SN
NWW
3200
/
/
31.5826.97
12
矿产资源
M ineral resources
MA矿带地质勘查程度相对较为详细。
区内磁铁石英岩露头沿山脊断续分布,整体呈NE走向。
区内地层,除沿矿体两侧为第四系残坡积层呈狭长带状分布外,其余均属前寒武系的片麻岩、黑云母角闪片岩、石英角闪片岩和石英岩等,区内的断裂构造主要发育有三条呈NW~SE向的断层,其中有两条断层切割了矿体,但对矿体错动不大。
矿体特征见表1。
3.2 矿石特征
根据显微鉴定,已发现金属矿物近10种,除铁矿物外,尚未发现伴生其他有用矿物,矿物组成较简单。
矿物成分见表2。
磁铁矿:铁黑色,呈半自形~它形粒状半金属光泽。
含量20~50%,一般30%左右。
粒径0.5~1mm,部分达2~3mm以上,或小于0. 1mm。
其有三种状态:第一种以中、细条纹条带状或块状、浸染状分布于在原生矿石中;第二种以碎片状、不规则状分布于赤铁矿化磁铁矿和假象赤铁矿中;第三种呈微粒尘埃状、网环状产出于与围岩接触带附近的蚀变带中,此种为数很少,多与绿泥石化有关。
赤铁矿化磁铁矿、假象赤铁矿:铁黑至钢灰色,条痕红色,呈磁铁矿的八面体假象,赤铁矿化沿磁铁矿的边缘、解理、裂隙进行各种蚕食形式交代,多有磁铁矿残留体,具弱磁性。
此类矿石多分布于混合矿带中,岩石具孔状构造,风化淋滤所致,孔径一般1~10mm,孔深多数穿透。
石英:粒径一般0.3~0.5mm,含量35~90%,一般50~55%左右。
多以条带状与磁铁矿、假象赤铁矿相间产出,或以细脉状穿插于磁铁矿中。
角闪石:呈墨绿色,分布较为广泛,呈自形柱状或粒状,晶体粒度0.05~1.5mm不等,空间上略呈定向排列,含量5~15%。
表2 矿石的矿物成分表
金属矿物主要磁铁矿、赤铁矿化磁铁矿、假象赤铁矿次要赤铁矿、褐铁矿
微量黄铁矿、磁黄铁矿
非金属矿物主要石英、角闪石
次要斜长石、方解石
微量绿泥石、石榴子石、锆石、电气石、磷灰石
(2)矿石的化学成份。
①有用组分。
据物相分析结果,硅酸铁中的铁在矿石中的含量为0.053-5.54%,平均1.02%;碳酸铁中的铁0.044~1.38%,平均0.21%;硫化铁中的铁0.031~0.541%,平均0.12%;赤(褐)铁中的铁1.16~18.08%,平均9.93%;硅酸铁(siFe)、硫化铁(sfFe)、碳酸铁(cFe)平均值之和为1.35%,小于3%。
②有害组分。
根据光谱分析结果,主要有害组份含量如下:S:极值0.017~0.43%,平均0.093%;P:极值0.054~0.22%,平均0.115%;Cu:极值 0.0001~0.005%,平均0.002%;Pb:极值 0.001~0.005%,平均0.003%;Zn:极值0.002~0.005%,平均0.003%;As:极值0.002~0.007%,平均0.005%。
(3)矿石自然类型。
按组成矿石的矿物成分划分,以磁铁矿为主,少量赤铁矿化磁铁矿(假象赤铁矿)、褐铁矿。
根据磁铁矿氧化程度可分为原生矿、混合矿及氧化矿。
(4)矿石结构、矿石结构类型因矿石类型不同而有别。
根据晶体形态,磁铁矿多具自形、半自形等轴粒状结构,按晶体粒度又可将其分为中粒、细粒和微细粒等结构,以中细粒磁铁矿居多。
磁铁矿化赤铁矿具粒状花岗变晶结构和交代残余结构。
赤铁矿具交代结构,表现在赤铁矿交代磁铁矿,具体结构类型包括粒状交代变晶结构和交代残余结构。
(5)矿石构造、区内矿石的构造有条纹条带状、块状和浸染状三种。
主要构造为条纹条带状,磁铁矿条带和脉石石英、角闪石分层结晶,呈条带状分布。
4 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4.1 矿床形成的地质条件
(1)古地理环境。
前寒武纪的最古老部分组成稳定的克拉通的基底,造成有利的沉积铁质岩石的古地理条件。
古陆原岩含铁质较高,为铁质沉积供应的主要来源。
(2)区域变质作用。
在区域变质作用过程中,含矿原岩建造在温度、压力及H2O、CO2等挥发组分的影响下,岩(矿)石发生重结晶、重组合及变形作用,改变了矿物组成和结构构造,使得铁质在一定的稳定层位富集成矿。
(3)混合岩化作用。
在早期交代阶段,伴随着混合片麻岩,混合岩的形成,中、晚期阶段分异出热液,含有一定量的铁质,形成了接触变质的辉石型(矽卡岩型)和闪石型磁铁矿。
4.2 矿床成因
矿体产于前寒武系变质岩中,矿体呈层状与围岩作整合接触。
含矿的(磁铁)石英岩本身也经受了深度变质重结晶,矿体规模大,不少矿体其沿走向的延伸已超过2km。
矿体厚度大,一般均达数十米到两百米。
矿石的矿物组份比较简单,矿石均呈细粒变晶结构,磁铁矿在矿石中多聚集成断续小条纹状,或短脉状、条带状沿着石英粒间平行分布,构成矿石的条纹~似条带状。
矿石的品位一般均较贫,含铁多在40%以下,硫、磷含量也低,但SiO2含量却较高,常达40%以上。
初步认为矿区内矿床成因均属沉积变质型铁矿床,类似于我国的鞍山式铁矿。
(1)早期成矿作用。
铁矿的形成经历了风化沉积和变质改造两个阶段。
铁来自火山作用,太古宙时期大规模的岩浆喷发,铁元素随岩浆带至地表,随着岩浆的冷却与固结,铁矿物与成岩矿物一起结晶,形成微小的颗粒赋存于岩浆岩石中。
(2)风化沉积作用。
含铁岩浆岩形成后,形成了古老的结晶基底,包括富含石英的条带状铁建造,经太古宙的造山运动 (Liberian29亿~25亿年),形成稳定的地体,同时也开始了漫长的风化剥蚀作用,铁质以胶体的形式经较长距离搬运至近海带沉积下来,并初步的富集。
区内条带状铁建造是以硅、铁质为主的化学沉积,沉积周期始于成分复杂的沉积物,其中除了有铁矿和石英,还有粘土,然后过渡为一种单调系列的铁矿岩和石英,并且最终被大量的粘土成分包围封闭起来。
(3)后期沉积变质改造作用。
经风化沉积的铁矿层,经后期的地质构造运动,经历高温高压的变质作用,在变形的叠加和褶皱作用下,使铁矿层进一步被改造富集,铁矿物颗粒变粗,最终变成具工业意义的铁矿床。
根据以上成矿地质条件分析,本区矿床成因类型应属海相火山一沉积变质型铁矿床。
4.3 找矿标志
(1)地形标志。
本区的铁矿体为含铁石英岩型,由于赋矿的含硅建造结构紧密,硬度大,抗风化能力强,而其上下两侧的围岩则为长石含量较多的片岩和片麻岩类,抗风化力相对较弱。
因此,在经过长期的地质历史时期中,由于围岩剥蚀速度快,铁矿层剥蚀速度慢,形成了表现出正地形的地貌特征,因此,本区铁矿体的分布地形地貌为长条的山岭,长条的山岭即为铁矿体露头。
(2)地层标志。
含铁石英岩是区域找矿的地层标志,其岩性特征是主要由铁矿物质和石英组成清晰显露的互层。
(3)物探标志。
航磁异常、地面磁测圈定的异常是良好的找矿标志。
5 结语
区内铁矿层为前寒武纪沉积的含铁岩系(含铁砂页岩),经区域变质作用(变质程度为角闪岩相)形成的磁铁石英岩。
矿体规模巨大;形态简单,呈层状;产状受褶皱控制;矿石有用组分分布均匀,品位稳定。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