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上册精品资料第1课-人类的形成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历史上册精品资料
课题:《第1课人类的形成》新授课
设计人:红河镇中学孟令尧
【课标要求】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人类由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了解氏族社会的产生及其特点和作用;了解原始社会的瓦解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人类起源问题,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人文素质。
情与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氏族社会的产生和原始社会解体等相关重点问题的阐释和分析,使学生认识: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是人类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也是人类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尺。
【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措施】
氏族社会的产生及其特点和作用学生自主学习把握重点
教学难点:
人类是怎样由古猿进化而来的?师生互动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人类的历史是从人类的出现开始的。
那么人类是怎样起源、发展,不同的人种又是怎样产生的呢?人类最初的社会是什么样的?国家又是怎样产生的?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第一课——人类历史的开端,共同去追寻早期人类生活的足迹吧!
板书课题:第1课人类的形成
二、新课教学
(一)关于人类的出现,世界各国都有很多神奇有趣的传说。
同学们能否讲一个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
学生讲述人类起源的传说,教师总结人类起源的科学说法。
比如说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就有盘古开天辟地和女娲造人等神话故事。
其他很多国家也有类似的传说,如《圣经》里的“上帝造人说”等等。
但这些仅仅是人们的传说和想象。
我们应该通过阅读文字资料,考察研究文物、古迹或遗址来学习和了解人类历史。
那么,人类究竟怎样出现的呢?
(二)自学指导整体感知
(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在课本中学找答案)
(1)人类的祖先是谁?
(2)猿类进化成人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3)世界上有哪几种人种?人种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4)氏族社会分为哪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分别有什么特点?
(三)讨论交流,解决疑难
人类的形成
⒈正在形成中的人
提问1:“正在形成中的人”是指什么?形成于何时?
提问2:为什么直立行走是人类进化史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步?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出:
1.直立行走使双手解放出来,用于制造工具、进行劳动等,使得人类与动物有了根本的区别;2.直立行走开阔了眼界,促进了脑的发育,最终使得人类完全从动物中脱离出来。
提问3:“完全形成的人”划分为哪几个阶段?主要代表是什么?
提问4:世界上的人类分为哪些主要人种?有优劣之分吗?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出:人种的差异是不同自然地理环境等众多因素长期影响的结果,是外貌特征的差异,在体质和智力上无优劣之分。
氏族社会
介绍第4页插图:在这种条件下,人们必须结成群体才能生存。
后来,随着生产力和社会的进步,这种群体从“居无定所”发展到比较固定的血缘集团——“氏族”,人类历史就此进入氏族社会。
提问1:人类先后经历了哪两个氏族社会?
国家的产生
提问1:原始社会是怎样解体的?国家是怎样产生的?
教师总结:生产力发展→产品剩余→私有制产生→阶级出现→国家产生
提问2:为什么说残暴的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
三、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通过本课学习我们知道了全人类有着共同的祖先—南方古猿,了解了人类形成的过程,感受到了原始社会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过程中的艰辛,明白了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人类社会,创造了人类文明,让我们的文明得以发展延续。
四、达标训练
1.许多人类学家认为,人类的祖先是约500-100万年前生活在非洲大草原的()
A. 元谋猿人
B. 蓝田猿人
C. 腊玛古猿
D. 南方古猿
2. 已经是现代意义上人类的是 ( )
A. 早期猿人
B. 早期智人
C. 晚期智人
D. 晚期猿人
3、世界上的主要三大人种有()
A.黄种人、黑种人和白种人
B.黄种人、棕色人种和黑种人
C.白种人、黄种人和棕色人种
D. 棕色人种、白种人和黑种人
4、人类早期的社会组织是()
A. 原始人群
B. 母系氏族
C. 父系氏族
D. 氏族部落联盟
5、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亲戚关系以母系计算是在()
A. 原始人群
B. 氏族部落联盟
C. 母系氏族
D. 父系氏族
6、反映男人的权力开始超过女人权力的希腊神话故事是()
A. 宙斯的故事
B. 该亚的故事
C. 雅典娜的故事
D.厄瑞斯忒的故事
五、板书设计
第1课人类的形成
人类的出现
(三、四百万年前)
↓
氏族社会
↓
国家的产生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