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群体重指数变化对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群体重指数变化对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影响
目的探讨体重指数(BMI)变化对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影响。

方法跟踪随访2001年参加我院健康体检且年龄在25~64岁的人群,复查该人群3年后体重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糖(FIG)、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观察体重正常者与超重肥胖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水平,BMI变化后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变化及BMI变化值与其他危险因素变化值之间的关系。

结果超重肥胖人群由2001年的40.09%上升到2004年的44.38%;超重肥胖组的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均高于体重正常组;超重肥胖组较体重正常组患高血压的危险性增加6.88、患高血糖的危险性增加2.04、患糖尿病的危险性增加2.24、患高甘油三酯血症的危险性增加1.78、患高胆固醇血症的危险性增加5.08。

BMI每上升一个单位,SBP上升1·374,DBP上升0.932,TG上升0.192,TG 上升0.099;但与FIG变化无线性关系。

结论BMI增高可以促进其他如血压、血糖和血脂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

标签:体重指数(BMI);心血管病危险因素
超重和肥胖是心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超重和肥胖在国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极大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我们在2001年至2004年对参加我院健康体检的25~64岁人群进行跟踪随访,观察体重指数(BMI)变化对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影响。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2001年参加我院健康体检且年龄在25~64岁的人群,均为城镇居民,共计2681人,其中男性1572人,女性1109人,平均年龄41.8l±9.67岁。

到随访结束时,失访或资料不全234人,随访有效率91.3%。

1.2方法:对该人群进行健康体检,参检者空腹10小时以上,清晨7~9时采静脉血,全部生化指标采用日立7600全血动生化分析仪测定。

记录每个个体的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PG)、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并进行跟踪随访,于2004年对该人群进行复查,观察体重正常者与超重肥胖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水平,BMI变化后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变化及BMI与其他危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

BMI=体重(公斤)/身高2(米2),以BMI≥24.0为超重肥胖[1],以sBP≥140mmHg和/或DBP≥90m mHg 或近两周在服降压药者为高血压[2]。

以空腹血浆葡萄糖(FPG)水平≥6.10mmol /l为高血糖,以FPG≥7.00mmol/l为糖尿病[3]。

以血清TG≥1.70mmol/1为高甘油三酯血症;以血清TC≥5.70mmol/l为高胆固醇血症[4]。

1.3统计学方法:全部数据以Foxpro 6.0录入校对,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均数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BMI与SBP、DBP、FPG、TG、Cre的关系采用Linear回归分析。

所有资料采用SPss11.0版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以P<0.05作为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体检结果:显示2001年超重肥胖率为40.09%,2004年则为44.38%。

2.2 2001年的体检结果:显示超重肥胖组的SBP、DBP、FPG、TG、TC 水平明显高于体重正常组,见。

表1。

2.3 3年来超重肥胖组的高血压、高血糖、糖尿病、高甘油三酯血症和高胆固醇血症累积发病率高于体重正常组。

超重肥胖组较体重正常组患高血压的危险性增加6.88、患高血糖的危险性增加2.04、患糖尿病的危险性增加2.24、患高甘油三酯血症的危险性增加1.78、患高胆固醇血症的危险性增加5.08,见表2。

2.4将BMI的变化值与SBP、DBP、FPG、TG、TC的变化值进行Linear 回归分析,显示BMI每上升一个单位,SBP上升1.374,DBP上升0.932,TG上升0.192,TC上升0.099;但与FPG变化无线性关系。

见表3。

3讨论
Framingham心脏研究发现,不论男女,随着体重上升,CVD发病率稳定上升,经过多因素分析控制了其他危险因素后,超重和肥胖仍是导致CVD事件升高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BMI作为评价超重和肥胖的指标能较好的预测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5]。

因此,超重和肥胖作为一种慢性疾病引起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我国近年来,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生活方式发生了明显的改变,而国民健康意识的提高又相对滞后,能量摄入与消耗的不平衡导致人群超重和肥胖率明显增加,同一时期与超重和肥胖有关的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水平也呈明显增加的趋势[6]。

在我们的研究中,人群的超重和肥胖率由2001年的40.09%,增加到2004年的44.38%。

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人群超重肥胖组的多种心血管危险素均高于体重正常
组;3年的累积发病率显示,超重肥胖组较体重正常组患高血压的危险性增加6.88、患高血糖的危险性增加2.04、患糖尿病的危险性增加2.24、患高甘油三酯血症的危险性增加1.78、患高胆固醇血症的危险性增加5.08,说明超重和肥胖是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本结果与国内同类研究结果相似[7]。

BMI的变化与SBP、DBP、TG、TG的变化具有线性关系,随着BMI的上升,SBP、DBP、TG、TG水平相应增加;上述结果均说明了随着病程的延长,超重和肥胖使总的心血管疾病危险程度大大增高。

但本研究结果表明ABMI与AFPG之间无线性关系,可能是因为影响血糖的因素较多或被随访人群对血糖较为重视,进行了药物和非药物的干预措施所致,其具体原因需進一步研究。

因此,超重和肥胖既是独立的心血管危险因子,同时也可以促进其他如血压、血糖和血脂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

积极开展健康促进活动,迅速提高国民的健康意识,控制超重和肥胖是有效降低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水平的重要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