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_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诵读诗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在什么环境条件下能听到蛙的鸣叫声?青蛙的鸣叫意味着什么?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新课“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二)新课:1、青蛙的生殖:
(1)引导学生思考:是不是所有的青蛙都会鸣叫?雄蛙鸣叫时还伴随着怎样的动作?雄蛙叫有何意义呢?调动学生兴趣,让学生总结出青蛙生殖的过程是:鸣叫、抱对、排出生殖细胞、水中受精;生殖的特点是:体外受精、有性生殖、卵生。
(2)通过例1、例2,巩固知识点——青蛙的生殖、发育的过程和特点。
(3)通过齐读:青蛙的生殖、发育的过程和特点,进一步巩固知识点。
2.、青蛙的发育:
提问:你知道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吗?小蝌蚪为什么老是找不到妈妈呢?引入青蛙的发育,来调动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据生活经验和书上的彩图分析、讨论早期蝌蚪和青蛙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方面的区别,再点评,然后课件展示完整表格3通过让学生比较出早期蝌蚪和青蛙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的差别很大,引出变态发育的概念,让学生总结青蛙的发育特点——变态发育.比较昆虫的发育,练习
3、让学生看书上的彩图“青蛙的生殖和发育”,分析并总结出,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青蛙的发育经过了哪四个阶段?通过做题巩固此知识点。
通过青蛙的生殖发育过程引出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特点。
质疑:为什么青蛙是两栖动物而不是爬行动物,并让学生指出其他的两栖动物,引导学生归纳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特点
4、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是诗人描绘的古时的田园风光,,随着经济的发展,已经很难听到蛙声了为什么带着这个疑问让我们走进新知探究二:读本蒂16页的资料分析完成自主探究2,并分分析资料。
最后进行情感教育升华本节课内容。
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对青蛙比较熟悉,但什么样的动物才是两栖动物?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怎样/有什么特点?两栖动物的生存环境怎样?这些问题还比较模糊。
因此,教师要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教学加强感性认识,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使学生便于理解、掌握,同时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
效果分析
教学任务按时完成;课堂气氛好,学生学习积极性高。
给学生充
分展示、评价的机会。
学生起来回答问题的次数多,下面的同学关注讲解同学回答问题的情况,以便进一步补充,完善,或是提出自己的观点。
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活动。
教师素质:生物学基础理论扎实,教学中无科学性错误;仪表端庄,教态自然,举止大方;语言准确、生动、严谨,形体语言自然、明确。
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的选择源于初中生物新课程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所阐述的内容教材中的前节和后节虽都是介绍生殖和发育,但每一节都是独立的类群,与本节没有太多关联,本节只是单纯以青蛙的生殖和发育为例介绍了什么是两栖动物?归纳出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特点,让学生了解两栖动物是从水生开始向陆生过渡的一个类群,具有初步适应陆地生活的结构特征,是生物进化链条上承上启下不可缺少的一环,其生殖和发育有其独特性,这就使其成为教材中“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一章的重要组成部分。
揭示了动物生命的基本特征,本节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对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评测练习
探究任务一
1、青蛙是两栖动物,下列有关青蛙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繁殖时出现抱对现象B发育类型为变态发育
C 幼体生活在水中D、受精方式为体内受精
2、生物性趣小组对青蛙的生殖和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和研究,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雄蛙鸣叫是求偶行为 B 青蛙产下的卵块中含有受精卵
C小蝌蚪用鳃呼吸 D 成洼水陆两栖,用鳃和皮肤呼吸
探究任务二
见自主探究第90页及时巩固
达标检测
1、下列动物不属于两栖动物的是()。
A、蟾蜍
B、蝾螈
C、龟
D、大鲵
2、青蛙个体发育的起点是()。
A、蝌蚪
B、卵
C、幼蛙
D、受精卵
3、两栖动物不能成为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的原因是()。
A、体温不恒定
B、肺不发达
C、皮肤呼吸
D、生殖离不开水
4、青蛙中能叫的是雄蛙,它长有一对鸣囊,青蛙“呱、呱、呱”的叫声是( )。
A、唱歌
B、吸引人们的注意
C、向雌蛙示爱
D、玩耍
5、青蛙生殖和发育的特点是()。
A、雌雄同体、体外受精、变态发育
B、雌雄同体、体内受精、变态发育
C、雌雄异体、体外受精、变态发育
D、雌雄异体、体内受精、变态发育
教学反思
初二生物课堂应该节奏快些,容量大些。
自己在课堂上时间安排不够紧凑,课堂效率就有待提高。
,深深感到自己对知识的拓展不够,在课堂上,要注重将所授知识与已学知识相联系,既能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已学知识,也能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前后联系。
知识的拓展要恰到好处,在需要拓展出拓展,不需要时不能牵强。
这就需要我认真研读中考说明,熟悉中考试题。
将整个初中阶段的教材整体掌握。
只有深入研读教材,教师才能够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够在课堂上更有针对性。
在课堂上,我们应时刻关注学生,注意抓住课堂生成。
这就要求
教师在上课之前对教案烂熟于心,才能将关注点放在学生身上。
课标分析
两栖动物是从水生开始向陆生过渡的一个类群,具有初步适应陆地生活的结构特征,是生物进化链条上承上启下不可缺少的一环,其生殖和发育有其独特性,这就使其成为教材中“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一章的重要组成部分。
八年级上册在《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一节的学习中,曾经提到了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过程,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但那时是为了说明“两栖”的含义,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将侧重点放在青蛙的生殖发育与环境的适应以及环境对生物生殖发育的影响上。
新的课程标准构建了“人与生物圈”课程体系,加强环境教育,以提高初中学生的环境意识,正确认识环境问题的现状,学习解决环境问题的知识和技能,做到与环境相和谐相处。
本节课要以青蛙为例,着重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来反映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过程和特点;增加“箭毒蛙”和“非洲胎生蟾蜍”的生活现状的介绍,结合教材中的“资料分析”,引导学生依据客观事实分析问题,逐步认同生物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体现新课标在保护环境方面的理念
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以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再现蛙的生殖发育过程,指导学生思考讨论鸣叫、抱对、产卵率高等现象对种群繁衍的意义。
再经过与昆虫的生殖发育进行比较,进一步理解“变态发育”和“两栖”的含义;在进行“资料分析”时,引导学生从诱发蛙
的行为变化、种群数量变化和形态结构变化的原因分析,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关注环境变化的意识;最后以问题“怎样才能让两栖动物拥有良好的栖息环境”来结束本课,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达到课程标准渗透关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