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第10课的课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第10课的课文
一、课文原文。

有两只小蟋蟀,一只叫青头,另一只叫红头。

它们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

有一天,吃过早饭,青头对红头说:“咱们玩捉迷藏吧!”
“那让我先藏,你来找。

”红头说。

“好吧!”青头说完,转过身子闭上眼睛。

红头向周围看了看,悄悄地躲在一个草堆里不作声了。

“藏好了吗?”青头大声问。

红头不说话,只露两只眼睛偷偷地看。

它心想,我要是一答应,就会被青头发现。

正在这时,一头大黄牛从红头后面慢慢走过来。

红头做梦也没有想到,大黄牛突然低下头来吃草。

可怜的红头还没有来得及跳开,就和草一起被大黄牛卷到嘴里了。

“救命啊!救命啊!”红头拼命地叫起来。

“你在哪儿?”青头急忙问。

“我被牛吃了……正在它的嘴里……救命啊!救命啊!”
青头大吃一惊,它一下子蹦到牛身上,可是那头牛用尾巴轻轻一扫,青头就给摔到地上了。

青头不顾身上的疼痛,一骨碌爬起来大声喊:“躲过它的牙齿,牛在这时候不会仔细嚼的,它会把你和草一起吞到肚子里去……”
“那我马上就会死掉。

”红头哭起来。

它和草已经一起进了牛的肚子。

青头又跳到牛身上,隔着肚皮和红头说话:“红头!不要怕,你会出来的。

我听说牛肚子里一共有四个胃,前三个胃是贮藏食物的,只有第四个胃才是管消化的!”
“可是你说这些对我有什么用呢?”红头悲哀地说。

“当然有用。

等一会儿牛休息的时候,它要把刚才吞进去的草重新送回嘴里,然后细嚼慢咽……你是勇敢的蟋蟀,你一定能出来的。


“谢谢你!”红头的声音小得几乎听不见了。

它咬着牙不让自己失去知觉。

红头在牛肚子里随着草一起移动,从第一个胃到了第二个胃,又从第二个胃回到了牛嘴里。

这一下,红头又看见了光亮。

可是,它已经一动也不能动了。

这时,青头爬到牛鼻子上,用它的身体在牛鼻孔里蹭来蹭去。

“阿嚏!”牛打了一个喷嚏,红头随着一团草一下子给喷了出来。

红头看见自己的朋友,高兴得流下了眼泪:“谢谢你……”
青头笑眯眯地说:“不要哭,就当你在牛肚子里作了一次旅行吧!”
二、生字词学习。

1. 会认的字。

- 咱(zán):咱们。

- 偷(tōu):小偷、偷偷。

- 答(dā):答应(还有另一个读音“dá”,回答)。

- 应(yīng):应该(还有另一个读音“yìng”,答应、反应)。

- 骨(gū):一骨碌(还有另一个读音“gǔ”,骨头)。

- 碌(lù):一骨碌。

- 卷(juǎn):卷起来(还有另一个读音“juàn”,试卷)。

- 嚼(jiáo):细嚼慢咽(还有两个读音“jué”,咀嚼;“jiào”,倒嚼)。

- 吞(tūn):吞下。

- 悲(bēi):悲哀。

- 咽(yàn):咽下(还有两个读音“yān”,咽喉;“yè”,呜咽)。

- 几(jī):几乎(还有另一个读音“jǐ”,几个)。

- 眯(mī):笑眯眯。

- 泪(lèi):眼泪。

2. 会写的字。

- 旅:旅行、旅客。

注意笔画顺序,右半部分的“㐄”不要写错。

- 咱:左右结构,左边是“口”,右边是“自”和“巳”的组合。

- 怜:可怜。

左窄右宽,右边是“令”,不要写成“今”。

- 救:救命、救援。

左边是“求”,右边是“攵”。

- 命:生命、命令。

上半部分是“人”和“一”的组合,下半部分是“叩”。

- 拼:拼命、拼音。

左右结构,左边是“扌”,右边是“并”。

- 扫:打扫、扫地。

左窄右宽,右边是“彐”。

- 胃:胃口、肠胃。

上半部分是“田”,下半部分是“月”。

- 管:管理、水管。

上半部分是“⺮”,下半部分是“官”。

- 刚:刚才、刚强。

左右结构,左边是“冈”,右边是“刂”。

- 流:流动、河流。

左窄右宽,右边是“㐬”。

- 泪:眼泪。

左右结构,左边是“氵”,右边是“目”。

- 算:计算、算术。

上半部分是“⺮”,中间是“目”,下半部分是“廾”。

三、课文理解。

1. 故事内容。

- 这篇课文讲述了蟋蟀红头被牛吃进肚子里,它的朋友青头运用自己的知识,鼓励红头,帮助红头从牛肚子里逃脱的惊险经历。

2. 人物形象。

- 青头:
- 聪明勇敢:当红头被牛吃进肚子里时,青头能够冷静地运用自己所知道的牛胃的知识来安慰和指导红头。

例如,它知道牛有四个胃,前三个胃是贮藏食物的,只有第四个胃才是管消化的,并且告诉红头等牛休息的时候会把吞进去的草重新送回嘴里细嚼慢咽,让红头有了生存的希望。

- 重情重义:青头不顾自身危险去救红头。

它先是跳到牛身上,被牛尾巴扫到地上后又不顾疼痛爬起来继续给红头出主意,最后还爬到牛鼻子上让牛打喷嚏,从而救出红头。

- 红头:
- 胆小害怕:当红头被牛吃进嘴里和肚子里时,它非常害怕,拼命地叫“救命啊!救命啊!”并且哭着说自己马上就会死掉。

- 信任朋友:虽然身处绝境,但红头信任青头的话,咬着牙不让自己失去知觉,按照青头说的去做,最终成功脱险。

3. 主题思想。

- 这篇课文通过青头和红头的故事,表现了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同时也让读者了解到一些关于牛的生理知识。

四、课后练习。

1. 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青头和红头对话时的心情。

- 在朗读时,红头的话要读出害怕、绝望的心情,比如红头被牛吃进嘴里时喊“救命啊!救命啊!”要声音急促、惊恐。

青头的话要读出冷静、坚定和鼓励的语气,像“红头!不要怕,你会出来的。

”要沉稳有力。

2. 从课文中找出描写青头和红头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它们的心情。

- 例如“青头大吃一惊,它一下子蹦到牛身上”中的“大吃一惊”“蹦”这些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出青头的着急。

红头说“那我马上就会死掉。

”这样的语言描写表现出红头的绝望。

3. 如果你是红头,从牛肚子里出来后,你会对青头说些什么?
- 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可以从感谢青头的救命之恩、对友情的珍视等方面来回答。

比如“青头,你真是我的好朋友,如果没有你,我肯定死定了。

我以后一定会和你一起经历更多有趣的事情,永远做你的好朋友。


一、课文原文。

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创造了文字。

可那时候还没有纸,要记录一件事情,就用刀把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或者把文字铸刻在青铜器上。

后来,人们又把文字写在竹片和木片上。

这些竹片、木片用绳子穿起来,就成了一册书。

但是,这种书很笨重,阅读、携带、保存都很不方便。

古时候用“学富五车”形容一个人学问高,是因为书多的时候需要用车来拉。

再后来,有了蚕丝织成的帛,就可以在帛上写字了。

帛比竹片、木片轻便,但是价钱太贵,只有少数人能用得起。

人们用蚕茧制作丝绵时发现,盛放蚕茧的篾席上,会留下一层薄片,可用于书写。

考古学家发现,在两千年多年前的西汉时代,已经懂得了用麻来造纸。

但麻纸比较粗糙,不便书写。

蔡伦出生在一个贫苦的铁匠家庭,从小就到皇宫里去当太监,负责管理宫廷用品的制造。

他很有才华,也很有创新精神。

蔡伦总结了前人的经验,他带领工匠们用树
皮、麻头、破布、渔网等原料,经过挫、捣、抄、烘等工艺造纸。

这种造纸方法传承下来了,造出来的纸既轻便又好用,价格又便宜,能满足多数人的需要。

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

中国的造纸术首先传到邻近的朝鲜半岛和日本,后来又传到阿拉伯世界和欧洲,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影响了全世界。

二、生字词学习。

1. 会认的字。

- 创(chuàng):创造。

还有另一个读音“chuāng”,创伤。

- 携(xié):携带。

- 蔡(cài):蔡伦。

- 伦(lún):伦理、蔡伦。

- 累(lěi):积累(还有两个读音“léi”,累赘;“lèi”,劳累)。

- 鲜(xiǎn):朝鲜(还有另一个读音“xiān”,新鲜)。

- 欧(ōu):欧洲。

- 洲(zhōu):亚洲、欧洲。

2. 会写的字。

- 术:技术、学术。

独体字,注意笔画顺序。

- 伟:伟大、雄伟。

左右结构,左边是“亻”,右边是“韦”。

- 录:记录、录用。

上下结构,上半部分是“彐”,下半部分是“水”。

- 册:一册书、画册。

独体字,形状像几页书叠在一起。

- 保:保存、保护。

左右结构,左边是“亻”,右边是“呆”。

- 存:存在、生存。

半包围结构,外面是“子”,里面是“才”。

- 约:大约、节约。

左右结构,左边是“纟”,右边是“勺”。

- 验:经验、检验。

左右结构,左边是“马”,右边是“佥”。

- 阿(ā):阿姨(还有另一个读音“ē”,阿胶)。

- 欧:欧洲。

左右结构,左边是“区”,右边是“欠”。

- 洲:亚洲、欧洲。

左中右结构,左边是“氵”,中间是“州”,右边是“氵”。

- 社:社会、社区。

左右结构,左边是“礻”,右边是“土”。

三、课文理解。

1. 文章结构。

- 这篇课文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纸的发明过程。

首先讲述了造纸术发明前人们记录文字的方式及其不便之处,如刻在龟甲、兽骨上,铸刻在青铜器上,写在竹片、木片上,写在帛上。

然后重点介绍了蔡伦改进造纸术,他带领工匠们用树皮、麻头、破布、渔网等原料造纸,这种纸既轻便又好用,价格便宜。

最后说明造纸术的传播及其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2. 内容要点。

- 造纸术发明前的书写材料。

- 龟甲、兽骨:刻字困难,材料有限。

- 青铜器:铸刻不易,成本高,不便携带。

- 竹片、木片:制成的书笨重,阅读、携带、保存不方便。

- 帛:轻便但价格昂贵。

- 蔡伦改进造纸术。

- 蔡伦的身份:贫苦铁匠家庭出身,在皇宫当太监,负责管理宫廷用品制造。

- 造纸原料:树皮、麻头、破布、渔网等。

- 造纸工艺:挫、捣、抄、烘等。

- 造纸结果:造出的纸轻便、好用、价格便宜。

- 造纸术的传播和影响。

- 传播:先传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后传到阿拉伯世界和欧洲。

- 影响: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

3. 主题思想。

- 课文通过介绍纸的发明过程,展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强调了造纸术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四、课后练习。

1. 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照样子填写下面的表格。

- 这有助于梳理文章结构,明确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例如,第一自然段是总述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第二自然段讲述造纸术发明前人们记录文字的方式等。

2. 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说说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了。

- 可以从蔡伦造纸的原料容易获取、造纸工艺造出的纸质量好(既轻便又好用、价格便宜)等方面回答。

如“他带领工匠们用树皮、麻头、破布、渔网等原料,经过挫、捣、抄、烘等工艺造纸。

这种造纸方法传承下来了,造出来的纸既轻便又好用,价格又便宜,能满足多数人的需要。


3. 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 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因为它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

- 因为蔡伦改进的造纸术造出的纸既轻便又好用,价格又便宜,所以这种造纸术传承下来了。

如果不是以上两篇课文,请告诉我准确的课文标题或者更多关于这篇课文的信息,以便我能准确为您整理学习资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