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微型课教案 (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念刘和珍君微型课教案
——作者感情线索分析【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分析文章中作者所描写的人物,以及对人物的不同感情色彩,总结出作者的感情线索。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找出文章当中出现的人物,分析人物形象,得出作者的不同感情基调:悲与愤。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已经分析的人物形象,真切的反映惨案之后正义的人们深切的悼念死难者,对反动势力的痛斥,和对“庸人”期许。

【教学重点】作者感情线索的分析。

【教学难点】分析不同人物形象,体会句子的深刻含义。

【教学课时】15分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上堂课当中我们已经学习了文章当中描写刘和珍事迹的记叙文,也知道了刘和珍的高尚品质。

但是文章当中出现的人物不止刘和珍,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要学习文章中的不同人物形象,掌握作者的感情色彩。

二、整体感知,抓住作者感情线索
快速阅览文章,找出不同的人物。

三、具体分析
1、请同学默读课文,思考并分析:作者的笔触涉及到哪几类人?
提示:第一类是爱国青年,突出了一个刘和珍,还提到杨德群,张静淑,扩大一点是"四十余被害的青年",再扩大一点是数百死伤者,再扩大一点是请愿的群众,作者颂扬她们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激励"更奋然而前行"。

第二类是反动势力,包括段棋瑞执政府(或称"当局者"),"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或称"有恶意的闲人","流言家"),作者控诉其暴行,痛斥其无耻流言。

第三类是处在中间状态的所谓"庸人",鲁迅又称他们是"无恶意的闲人",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痛心民族的衰亡,衰亡民族的默无声息,作者渴望并呼唤他们"爆发"。

2、作者对这种感情触及的“真的猛士”“庸人”“无恶意的闲人”“有恶意的闲人”等几类人的不同感情色彩?
①要理解鲁迅对爱国青年的感情。

最令鲁迅感到痛苦的,是“可爱的青年的死”。

鲁迅热爱青年,正因为如此,他不愿意他们无谓地死去。

鲁迅痛惜刘和珍的死,但是认为她的死意义有限,因为没有达到目的,以此启迪青年注意变换斗争方式,作者对这类人表达的感情是:沉痛地悼念,奉献尊敬。

②要了解鲁迅对反动势力的态度。

对反动政府、对反动文人的种种劣行,鲁迅极度憎恶。

在这一部分中,主要感情是“愤怒”,对段政府,怒!对流言家,怒!对整个社会的状况,也表现出强烈的情绪。

③对中间状态的庸人的态度。

哀其不觉醒,鲁迅厌恶那种麻木冷漠的精神状态,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衰亡
民族“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情。

由此可见,贯穿全文的作者的感情线索可以概括为:"悲","愤"。

通览全文,作者的“悲”和“愤”两股情感的烈焰无处不在燃烧、
四、感情色彩总结:
由中心思想和线索可知,本文既要抨击敌人,歌颂烈士,又要激励后人;既要回忆烈士的事迹,又要评述徒手请愿,更要揭露敌人,粉碎谰言;无论涉及哪方面,鲁迅的一腔悲愤都形诸笔墨。

五、拓展延伸: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提示:这是全文思路的收束."此"的内愤怒声讨,对所谓学者文人的揭露,鞭笞;对庸人警醒的期盼,以及作者奋然前行的决心,等等。

再次强调"我说不出话",表达无尽的悲愤和深深的歉疚之情,可谓是言正尽而意无穷。

六、作业:
想必大家跟作者一样,觉得有写一些东西的必要了,那个请结合作者的感情色彩,说说你收到了怎样的启发,写一点心得体会。

七、板书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
一、感情线索
爱国青年沉痛悼念,尊重
(真的猛士)
庸人渴望呼吁他们“爆发”悲愤(苟活者、“无恶意的闲人”)
反动势力控诉其暴行,痛斥其无耻留言
(当局者、学者文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