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舞文化钩沉——画像石上的汉代乐舞百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舞蹈艺术研究
70
汉代的丝绸之路,开创了世界东西方文化与商贸
往来之先河,使得汉代疆域广袤、国力雄厚犹如日照 中天。

汉代盛行道教信仰,提倡“得道升仙”,追求“长
生不老”,尊崇“天人合一”学说,而武帝时则“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

进入东汉后,又极力推行儒家学说“仁孝”,并将“孝悌”作为任命官吏时“品评”的重要尺度,成为上至宫廷下到民间倡导“厚葬”风俗的思想基础。

来自上层社会的“世以厚葬为德,薄葬为鄙,至于富者奢侈,贪者殚财,法令不能禁,礼仪不能止”的现象表现了时人的观念和道德标准。

从后来官方倡导
“薄葬”来看,确实印证西汉至东汉初年贵族至宫廷重
视“厚葬”已经到了不得不加以禁止的程度。

但是,也
正是由于当时流行“厚葬”的趋势,今人才得以透过考
古文物来考察汉代的舞蹈艺术。

按照刘宗超先生对汉代造型艺术的分段来看,汉
代不同阶层的人们以画像砖石修建“地下宫殿”的
“造墓运动”,自西汉始兴为第一阶段;从汉武帝当政
至东汉,为墓葬造型艺术建立和发展的第二阶段;至
东汉末,为造型艺术达到成熟与高度发展的第三阶
段。

因此,各地遗留下的内容丰富、镌刻精细、各具特
色的珍贵刻石画像,多为东汉后期所创制。

汉代画像
石的出土,为今人研究历史留下了极其丰富与宝贵的
鉴证资料。

一、 山东画像石上的“乐舞百戏”
1954年,山东省沂南县北寨村发掘的东汉晚期大
型石筑多室墓,南北长8.7米,东西宽7.55米,小巧而
中国古舞文化钩沉
——画像石上的汉代乐舞百戏
巫允明
【内容摘要】关于中国古代舞蹈历史的研究,本文坚持舞蹈史学应注重以文物为鉴的立场,遵循中国舞蹈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以考古工作者发掘出土的具有代表性的汉画像石为依据,在“舞蹈文化”视野下,通过探究石刻画所富有的社会与文化内涵来探讨历史上的舞蹈由来、发展及其所具有的风格和审美特征。

【关键词】中国古舞;历史文化;汉画像石;乐舞百戏
精致。

以中轴线划分出前、中、后3个主室,东侧3室,西侧2室,
总计8室。

出土画像石42块、画像73幅。

令人欣慰的是,在墓门与中轴线上3室的横额、墓壁、梁柱及藻井等处,石刻画像均保留完好,为人们对东汉历史、文化等诸多方面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 见证。

沂南汉墓石刻画涉及内容广泛,其中包括著名的“攻战图”、体现墓主身份的“祭祀礼仪图”、彰显技艺的“乐舞百戏图”、展示庞大辎重车队的“出行车马仪仗图”,及有关墓主生活方面的多幅刻画。

更具特色
的是,多幅画面均以历史故事、神话人物、仙禽神兽为主题,画面中的人物、器物、建筑等紧密排列,不留空白,具有动静结合、构图丰满的特点。

东汉末年,各地画像石作品均进入极盛时期,山东画像石不但具有地方特点,且内容广泛丰富、画面布局巧妙、镌刻工艺精湛生动,达到成熟与完美的境界。

沂南汉墓东室门横额上的“乐舞百戏图”(见图1)石刻,全图内容可分为19个单元,其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在汉代画像石中可谓少有。

画面集中而有序地展示了跳剑跳丸、都卢寻橦、盘鼓舞、建鼓舞、履索、骑术、戏车和以假形饰演的“角抵奇戏”系列表演;同时,分区排列的众乐师,鸣奏多种乐器为不同的表演进行伴奏的场面清晰可见,伴奏者多达23人。

该画像不仅反映了东汉鼎盛时期“乐舞百戏”高超的表演艺术,同时也体现了东汉末年已经具有的完整的“乐队体系”,为画像石中的珍稀之作。

“乐舞百戏图”刻画整体布局从表演内容着眼,可分为上半部(多为“杂技表演”)和下半部(多为形式不一的“乐舞”与“百戏”及伴奏乐队)。

71
画面最左方为第一部分,由3排席地而坐的乐人
组成第一组乐队:第一排5名女乐人分别敲击小鼓等
乐器;第二排5名乐人演奏排箫、击铎等;第三排最左
者弹筝瑟(有专家认为是弹奏“十弦”古琴),第二人
似吹埙,第三人为唱歌者,最右一人吹竽,看来是专为
胡人表演的《跳剑跳丸》、(横杆上挂3名幼童的)《都
卢寻橦》《盘鼓舞》和《建鼓舞》在进行伴奏。

画面中首先跃入眼帘的,是汉代著名的《盘鼓舞》。

古籍中“盘鼓舞”有“般鼓舞”“搫鼓舞”“盘舞”“七盘舞”等多种称谓,从形象资料来看,跳法虽多有不同,但其共同之处在于:舞者均以“轶态横出,瑰姿谲起”之态,蹈于放置地面不同数量的“鼓”“盘”之上或之间。

上面这幅沂南“乐舞百戏图”中的《盘鼓舞》不同于其他画像石中多见由女性作舞踏跳于盘鼓,而是定格在一位双手持巾、刚柔相济的矫健男子,在迅捷跗踏于象征北斗七星的七面小鼓后,落地于小鼓左侧面的瞬间之态。

舞者落地的大弓箭步、双手持短巾飘动的方向与转头回眸小鼓姿态的“亮相”,体现了舞者以肢体和高超技艺所表达的“象外之意”“弦外之音”和“画外之旨”。

乐队上方,一位男子执桴挥臂于一大型建鼓作舞,右侧分别站立持杖撞击“镈钟”、跽坐持槌敲打石磬(磬右侧上方一人,动作难辨)的两名乐师在共同合奏美妙的鼓乐,场面雅致。

建鼓历史悠久,始于黄帝时期征战之用,各代相传,但使用场合逐渐转向祭祀礼仪。

汉代用于丧葬时向天地神灵和祖先传达逝者愿望“告”之仪轨,同时作为乐器与舞具进入宫廷乐舞百戏。

“建鼓”之称,源于高大“建木”贯穿大鼓,以沟通天地人神而得名。

建鼓下端常以“卧羊”“瑞兽”为底座,以象征“吉祥”“孝善”;此外,穿鼓而过的“建木”上系长穗“羽葆”①
,圆
橦顶端站立展翅欲飞的祥鹭②。

飞鸟可翔至上天,正符合人们期望死后“升仙”的愿望,由此形成山东、江苏等地画像石画面建鼓造型的一部分。

《建鼓舞》为乐舞合一的表演,具有娱神和娱人双重功效。

东汉时期,杂技被加入而出现边蹴鞠边作舞形式的《建鼓舞》和架设于行车上的“车鼓”;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出土的东汉墓中,即有将建鼓架于骆驼背、两位身着汉服的西域鼓手“击鼓”的石刻画,可作为“丝绸之路”东西方经贸与文化交流的鉴证。

画幅中部第二部分下方是通过“象形取义”所进行的“角抵奇戏”假形表演,其中包括“鱼龙曼衍”“豹面人与童子”“雀戏”等系列节目。

在“鱼龙曼衍”刻画中,不但安排了5名乐师手摇鼗鼓游走于假形
“鱼”“龙”之间,以增添舞乐并存的生动性,且向人们传达了假形“鱼”“龙”间的演变关系。

同时,也鉴证了现仍流传于陕西省三原县民间《筒子龙》(见图2)表演的价值。

三原县《筒子龙》的表演过程是:从假
图1 沂南汉墓东室门横额上的“乐舞百戏图”
图片来源:翻拍于山东沂南汉画像石“乐舞百戏图”
拓片
图2 陕西省三原县民间《筒子龙》
图片来源:
巫允明摄
形鱼卵变换为金红大鲤鱼,再从金红鲤鱼变换为“江中一尾”的龙头鱼身大鳌,最后由大鳌跳跃龙门变换为神龙,成为汉代“角抵奇戏”“鱼龙曼衍”的活化石。

该表演从汉代“百戏”至清代“幻术”③2 000余年来,始终以不同形式在民间艺术中流传,仅此一点便可见它在中国舞蹈史上的重要地位及文化价值。

紧跟“鱼龙曼衍”后的是“雀戏”:一男子佩戴高鼻大眼面具,头戴软脚幞头,身穿荷叶领彩衣,腰系流苏腰带,左手执一株枝叶茂盛的梧桐树,右臂屈肘向前方召唤;另一男子罩凤冠头套,身着五色凤鸟衣裤,以彩带装饰成假形凤鸟,正以高翘凤尾、口衔绶带、向后翘展双翅的姿态向梧桐树款款而去。

这岂不正是民间典故“梧桐引凤”的写照!该画面虽在古籍上无针对性的解释与记载,但与民间典故应不无关系。

至今多地年节举行的民间社火活动中,以假形凤鸟造型参加活动预示来年吉祥,仍是民众所喜爱与热衷的节目。

居“角抵奇戏”上方的“履索”(即“高之戏”)④刻画中,3名艺人在地面立插尖刀上空的绳索上,表演不同舞姿和造型,以体现技艺的高难与惊险;而旁侧1人吹箫、1人击掌、1人袖手端坐歌唱的第三组作乐者,应是专为“履索”和“角抵奇戏”伴奏的乐队,使得惊险的场面氛围趋于祥和。

最右方第三部分上方,1位非凡的杂技艺人立于飞驰马背上进行“马戏”展演;而下方由7人组成的乐队“戏车”:车上矗立建鼓1座,由2人挥臂敲击,另有分别吹排箫和箫以及尾随车子之后持长梃敲击小鼓的一组表演,是整个“乐舞百戏”大型表演的压阵节目。

山东沂南汉画像石“乐舞百戏”,在一幅画像中一览无余地呈现了汉代宫廷大型乐舞和百戏表演盛况,其内容之丰富和镌刻水平之精美,不但为画像石之精品,也是驰名中外的中国传世文物。

“乐舞百戏”是汉代具有代表性的综合节目,因此不同地点的汉画像石上均有各具特色的展示。

山东省南部历史悠久、地名始于黄帝时期的藤县⑤——今滕州市的龙阳店镇残留下汉画像石共19块、27图,现分别存于山东省博物馆和山东滕州汉画像石馆。

龙阳店“乐舞图”(见图3),“石面纵97厘米、横94厘米。

画面分两层:上层,状二人舞击建鼓,建鼓顶上一人蹲,二人舞;两侧有倒立、飞剑、跳丸、摇鼗、舞蹈诸戏。

下层,六骑,一人牵马”[1]31。

画面上部主要内容为“乐舞百戏”,下部占画面较少的为“骑马出行图”。

因墓主身份不详,难以对该图的文化及社会背景进行展开论述与考证。

经鉴定,龙阳店“乐舞图”为东汉末年的墓室遗物,和当时盛行“厚葬”“谓死如生”“灵魂常在”的观念一致,集中镌刻了著名的“乐舞百戏”诸多
该图以2名舞伎双手执槌于建鼓两侧,边击鼓边蹴鞠的建鼓舞表演位于画面中部,其他表演围绕其周围徐徐展开。

画面顶部左右两端,2位艺人以舞伎兼乐伎身份,双手边摇“鼗鼓”边踏跳鼗舞;在鼗鼓清脆的节奏下,由5人表演的巾舞也以1人为蹲踞状收肘扬巾于建鼓顶部,另4人分列左右以跌次的对称弓步、前后扬臂挥巾状面对蹲踞者;画面底端,4名舞伎在“裙似飞燕,袖如回云”的舞踏中突转俯身、后仰、趺坐、跪踞的舞态被定格于“罗衣飘摇、组绮缤纷”之瞬间,令观者瞠目。

而于巾舞、长袖舞间的空隙,又被倒立、飞剑、跳丸等惊险、高难杂技所填充,使各显阳刚或阴柔气质的表演得以平衡。

既具有中国传统画面对称式的稳重,又不缺少非对称舞姿所体现的活泼,令人耳目一新。

此外,龙阳店“乐舞图”的构图,也是将“平视散点透视”与“鸟瞰散点透视”两种绘画技法集中体现的代表作,使观者获得“铺天盖地,满幅而来”的艺术享受。

山东省济宁县喻屯乡城南张汉墓出土的“出行、献俘乐舞图”画像石(见图4),“石面纵58厘米、横242厘米,画面两层:上层,出行。

二骑前导,后一人骑羊,鹿车、羊车各两辆,步卒十人。

下层:左段为献俘:华盖下2人对坐,其右6人执矛而立,其左有武士押着反绑双手的胡俘。

8人执戟立,一案上立斧,摆着杀掉的人头,案旁有无头的尸体和执刑的武士。

右段上列
图3 龙阳店“乐舞图”
图片来源:山东省博物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汉画像石选集[M].济南:齐鲁书社,1982:图版.
场面,以供墓主人在另一世界享乐。

龙阳店“乐舞图”虽比沂南北寨“乐舞百戏图”篇幅略小些,却集中表现了汉代乐舞、杂技的丰富与生动,且在画面布局紧凑上可谓山东画像石的代表作。

该图中心令人瞩目的“建鼓”以瑞兽为底座,顶部华丽的“羽葆”为画面的核心,突出了以“升仙”为主题的人文内涵。

当代舞蹈艺术研究72
73
图4 “出行、献俘乐舞图”
图片来源:山东省博物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汉画像石选集[M ].济南:齐鲁书社,1982:图152.
为奏乐队伍,下列有鼓上倒立、舞轮、飞剑、跳丸等杂技
舞蹈”[1]23。

该图反映了治国持续四百年的两汉帝国,虽版图辽阔、繁荣富庶,但从未间断过抗击北方胡人对中原的骚扰、进犯。

因此汉画像石中便出现了官府举行庆贺胜利的活动场面:对胡俘实施极刑、髡刑来显示战绩,反映了汉代社会的军事状况。

该图上层除最左端展示架鹰二骑为“前导”外,还刻画一人“骑羊”;“羊车”“鹿车”借其谐音“祥、禄”以体现对墓主的祝福。

下层华盖下左右相对而坐的一对男女墓主人,应是在抗击胡人作战中建立战功的将领及其夫人。

墓主左右两侧分别有7人和6人执矛、戟而立,为墓主的下属官兵,他们在画面中的出现起到了对胡俘行刑的震慑和增添排场的作用;图像右侧的“乐舞杂技”,则是盛大庆功活动的观赏与助兴场面,包括上层由10人组成的伴奏乐队和下层艺伎表演两部分。

伴随着美妙乐曲,10位头顶结髻、身着紧身衣的艺伎,自右向左为:2人表演“柔术”、2人(其中1人头戴羽饰、以对称姿势)表演“双人舞”、2人(以不同造型)表演飞丸、舞轮,4人表演“盘鼓舞”(见图5)。

“盘鼓舞”中有3人于5面扁鼓之上各行倒立、踏跳,位于右侧的1人则以两臂
上举、上体右屈、单腿跪立的舞姿造型转头凝视鼓上
舞者,欲随时接应、替换,呈现着舞者间的相互呼应与默契配合。

在盘鼓舞“双人舞”间的飞丸、舞轮及“柔术——曲体倒立”的造型,充分体现了汉代的艺人们不但身怀舞蹈、杂技等多项技能,而且能游刃有余地将舞蹈与杂技转换于不同类型的表演形式与乐曲节奏之中。

此外还明显可见,墓主人、属下官兵及伴奏乐师的穿着打扮,均为华夏传统长衫,而10名艺伎却身着凸显人体线条的紧身衣装束进行表演。

其缘由或许有两种可能:第一,10名艺伎并非中原艺伎,而是来自他国异地者,她们在表演西方杂技、柔术的同时,也表演了向中国艺伎学习来的盘鼓舞;第二,“丝绸之路”的开通,使西域杂技进入中原,中原艺伎学习异国杂技、柔术,并采用异国装束进行乐舞杂技表演。

通过以上山东画像石所刻画囊括的舞蹈、杂技、幻术等多种表演形式来看,我们是否可以提出如下观点:第一,汉代艺伎们所掌握的技能、技巧表演,没有明确的专业分工;第二,汉代艺伎们呈现的一些表演项目,是受到经“丝绸之路”西来的表演技艺和形体艺术影响所致;第三,汉代上层官员已将西来的人体造型艺术纳入观赏之列,也表明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取向。

图5 “出行、献俘乐舞图”
局部
当代舞蹈艺术研究74
二、 四川画像石上的“以舞相属”
出土于汉墓、以男女相邀作舞为题材的“以舞相
属”画像石属稀缺品。

但唯独四川的汉画像石中,该题材却较其他地区丰富。

其中出土于成都市北门外扬子山东汉墓十分著名的“以舞相属”图(见图6)向我们生动展示了一对地位显赫的男女,宽衣博带、头戴冠冕,在两旁侍女摇扇送风中款款起舞的优雅姿态:男舞者面向亭亭玉立的少女表达作舞邀请后,以屈腿抬臂之态与微扬长袖的女子相对起舞,两人舞姿生动而优雅。

另一幅四川新都出土的画像石(见图7),让人更加清晰地看到,两位舞者在乐师们弹拨琴瑟的伴奏下,抬腿、拧身向左或右外旋动作过程中,双方回眸对视的瞬间而产生的生动画面,以更为强烈的动感和延展的内蕴让观者产生丰富的遐想。

汉代“丝绸之路”的开通与外来文化的交流融合,促使整个社会在既保留传统的儒道思想的同时,又不
乏体现对人体曲线美和舞姿优雅的审美追求,以及通
过“以舞相属”,有情男女间于含情脉脉的情感交流中透露的人文情愫。

三、 河南画像石上的“许阿瞿过生日”
河南省南阳市是中国古代四大汉画像石出土集中地之一,其形成原因与先秦时期的历史变革有密不可分的重要关系。

西周时期,今南阳市区北部属申国,西部属吕国,春秋战国时期申、吕国均为楚所灭。

后虽被秦统一,但楚国历时长久,深厚的楚文化对西汉昭宣至东汉晚期的南阳画像石影响深重,使其更多保留了楚文化的艺术精髓。


随着汉代经济的繁荣与文化发展,来自于民间、形成于宫廷的“乐舞百戏”艺术,成为南阳一道不可或缺的靓丽风景。

东汉时期自上而下追求“虽死犹生”与晚辈表现孝道的“厚葬”思想风靡社会,使南阳留下了诸多刻画天堂歌舞升平绚丽场面的陵墓建材。

南阳汉画像石除饱含中原文化特征之外,还具有选材广泛、主题鲜明、结构清晰、线条简约细腻、动感流畅的特点,内容及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言简意赅地凸显了所表达的内涵。

1973年,南阳市东郊郡宛县曹魏时期的东汉墓中出土了中国唯一一块附墓志铭的画像石——“许阿瞿过生日”(见图8)。

墓志铭竖刻六行,共136字:
惟汉建宁,号政三年,三月戊午,甲寅中旬,
痛哉可哀,许阿瞿身,年甫五岁,去离世荣。

遂就长夜,不见日星,神灵独处,下归窈冥,永与家绝,岂复望颜。

谒见先祖,念子营营,三增仗火,皆往吊亲,瞿不识之,啼泣东西,久乃随逐(逝),当时复迁。

父之与母,感□□□,□壬五月,
不□晚
图6 扬子山东汉墓“以舞相属”图
图片来源:董锡玖,刘峻骧.中国舞蹈艺术史图鉴[M ].长沙:湖南
教育出版社,1997:
40.
图7 新都画像石的“以舞相属”图
图片来源:顾森.中国汉画图典[M ].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 1997:
329.
图8 附墓志铭的画像石——“许阿瞿过生日”
图片来源:孙景琛,吴曼英.中国乐舞史料大典[M ].上海:上海音
乐出版社,2015:108.
75
甘。

羸劣瘦□,投财连(联)篇(翩),冀子长哉,□□□□,□□□此,□□土尘,立起□埽,以快 往人。


许阿瞿父母希冀许阿瞿能永远生活在他生前最快乐的时刻,特请工匠将许阿瞿生前诞辰日的情景镌刻于画面。

画面上层刻画的是:许阿瞿虽年仅5岁,但以贵人形象坐于榻上,在一旁仆人摇扇送凉下,观看3位着短裤的生前小友舞耍、牵拉和轰撵木制鸠鸟玩具的表演;画面下层为:特邀的艺伎班子在左边端盘侍者照应下,表演者在右侧席地而坐分别演奏瑟与排箫的艺伎伴奏下进行“舞乐杂技”表演,其中一名赤膊袒腹男子以单腿跪地做两手同时抛接“飞刀”“跳丸”表演,其技巧的高难令人惊悚目眩;场地中央,另一位头梳双髻、身着舞裙的二八妙龄少女,随忽而如行云流水、忽而似雷霆万钧之乐,边挥舞长绸边腾踏于地面或小鼓,使截然不同的“技”与“舞”达到了视觉上的和谐与平衡。

该石刻的特点是运用简约的线条生动地刻画了许阿瞿生前过生日时的快乐情景,以连环画形式把极具动态的乐舞与杂技凝固于瞬间,表达其父母对幼子的深切思念与挚爱之情。

四、 陕西榆林的“彩绘画像石”
中国四大汉画像石出土集中地之一的陕北,以绥
德、米脂、榆林等地区为主,出土共计800余件。

陕北汉画像石的墓葬形式由于受当地条件所限多为砖石混合结构,其位置多用于墓门门楣、左右门框及墓内门扇等处。

陕北榆林自秦代即为中原京畿军事重地和通往北方边寨的交通要道,该地区汉墓基本建于汉武帝至东汉末,由驻守当地的边将、府吏及富豪人家所建造。

陕北虽地处偏僻但仍属中原文化与习俗范围,因此刻画内容与其他地区相似,涉及社会生活、信仰、神话、历史故事等方面,只是在墓室建构、内容风格、镌刻工艺等方面独具地方特色。

神木县隶属陕西省榆林市,位于陕西北部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地过渡地带东段,是陕、晋、蒙交界地区。

大保当镇汉墓遗址位于距该镇约1公里的任家伙场村老米圪台附近。

神木县大保当镇的东汉晚期“彩绘画像石”是1996年陕西省考古部门对神木大保当汉墓进行考古勘察时所发掘,汉墓共计24座,其中13座由砖砌而成,有斜坡式墓道,出土了近60块画像石。

秦汉时期神木所处地区,不仅是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的杂居之地,也是北方交通枢纽,因此在画像石中有6块表现“狩猎”“射
虎”等内容。

最引人注目的是,这些画像石绝大多数以
桃红、白、褐、绿、紫等颜色着彩,画面细部还以墨线勾勒而使轮廓清晰明了,令人耳目一新,成为汉画像石中又一颗闪烁于世的新星。

例如,第11号墓室左门柱画像石上辅佐东方天神的句芒⑧像(见图9),较清晰地保留着剪纸式的平面镌刻,然后将画像细部以墨线勾勒代替刻线,再彩绘人物面部及其他装饰等部分,成为集刻、画为一体的传神之作。

该类石刻像出现于大保当汉墓的原因,一是由于当地虽属风沙地段,但有秃尾河水源的保障而为一隅富庶之地;二是由于军事需要,政府下令大批移民至此兴修水利、垦荒种地,在短期内便将当地游牧经济改造为农耕经济以解决屯兵之需。

从事农耕生产的人们,大都会为期盼丰收而供奉古代神话中主宰草木生长、人头鸟身驾驭飞龙的句芒形象,所以句芒形象出现在大保当汉画像石上也就不足为奇了。

此外,由于神木县为中原汉人与北方少数民族混居地区,也是与北方民族征战的战场,因而刻画内容不乏反映当地民众生活、
英雄人物及中原传统文化等方面的题材。

图9 句芒像
图片来源: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神木大保当汉
彩绘画像石[M ].重庆:重庆出版社,2000:71.
汉代政府的屯兵、移民政策,促使大保当在短短几
十年间具备了制作画像石为墓葬用材的条件。

由于
大保当缺少石材,又迫于汉墓建造的时间短促,画像
石上出现了刻、画一体形式和于墓门门框立柱对称式
的“镜像”效果画面。

例如:第1号墓墓门左右两立柱
的画像石(见图10)均以墨线勾勒、红彩填叶的“卷草
纹”为对称边饰;同样也以“镜像”效果刻画了被分列
于三栏之中的乐舞、说唱内容:上栏一人着深色长衫,
头戴平巾帻,手抱胸前;另一人着深色单层长袍,头戴
附红色衬巾的进贤冠,手中持一物呈说唱状;中栏两
名女子均梳垂髾髻,分着红色衣或裙,正牵手缓缓作
舞;下栏两名女子装束同上栏,一人旁立,双手抱于胸
前作观赏状,另一名女子裙襦逶迤,一臂高扬头上,一
臂侧起,头部侧转地沉浸在“长袖舞”的翩跹之中。


组舞蹈姿态迥然而轻盈,节奏各异却和谐。

这一对墓
门两侧的刻画似正以对称表演的悦目之态,迎接前往
美妙天国的人们。

Exploring Chinese Ancient Dance
Han Dynasty Music and Dance on Stone Reliefs and Sculptures Wu Yunming
[Abstract]
As part of the project to explore into Chinese ancient dance culture, this paper follows the principle that the research on dance history should be based on cultural relics and seriously consider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Chinese dance culture. Through unearthed Han Dynasty stone reliefs and sculptures,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origin, development, style, and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dance, as well as their social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The Silk Road of the Han Dynasty made cultural exchanges and trading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possible, and gave the Han Dynasty a great glory as a world economic and cultural superpower. In the Han Dynasty, Taoism prevailed and advocated “getting the way to be immortal.” After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filial piety” became a key Confucian virtue for
bureaucrats and special respect is paid to the deceased. Therefore, burials were very pompous. At the end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the art of stone reliefs and sculptures reached a high level of sophistication. The stone reliefs and sculptures discovered from tombs were mostly made in the late Eastern Han Dynasty.
I. D ance Plays on Stone Reliefs and Sculptures in Shandong
In 1954, 73 large stone reliefs were unearthed from tombs of the late Eastern Han Dynasty in Yi’nan County, Shandong Province. The images are famous and varied, including 19 modules. There are pictures of acrobatics, dance, equestrianism, and puppet drama. At the same time, there is an accompanying band with 23 musicians, reflecting the superb performance level in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图10 第1号墓墓门左右两立柱的画像石
图片来源: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神木大保当汉彩绘画像石[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0:131,
147.
(责任编辑:刘青弋)
当代舞蹈艺术研究7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