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体性安全与作为生存理性的实践理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前沿2022年第6期
本体性安全与作为生存理性的实践理性
沈湘平
摘㊀要由康德奠定经典内涵的实践理性总体上是与感性经验无关㊁ 不
计后果 的,因而是存在无忧的㊂在高度现代性时期,全球性风险带来本体性不安全和生存焦虑,使得我们必须基于生存 本质上是共生共存 呼唤一种新的实践理性,这便是本质上是存在理性的生存理性㊂当然,今天我们需要的生存理性是后启蒙的㊁完成现代性转换的生存理性,是非先验的理性,具有反思性特征,本质上是基于共在这一底线的公共理性㊂在意向性与外延性高度强相关的全球化时代,人类吁求基于共在的生存理性,也就意味着要求人们生活方式的再道德化㊂在此意义上,强调修身为本的中华传统文化有不少助益之处,康德的实践理性观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㊂
关键词实践理性㊀生存理性㊀本体性安全㊀意向性㊀外延性
作者简介:沈湘平,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㊁博士研究生导师,全球化与
文化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㊂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全人类共同价值研究 (21&ZD14)
①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303-304页㊂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02页㊂
㊀㊀一
1882年,垂暮之年的马克思在与女儿劳拉的通信中讲到一则‘哲学家和船夫“的阿拉伯寓言故事:哲学家认为历史㊁数学分别代表半条生命,洋洋得意于船夫不懂得这两者,而在船翻落水后船夫则告诉哲学家游泳代表着全部生命①㊂最直接地说,这个故事中哲学家及其所强调的历史㊁数学是远离生活实际的学术理论,船夫及其所强调的游泳是实践能力㊁生存技巧㊂最后的结局似乎表明实践能力㊁生存技巧比纯粹的学术理论更为重要㊂这种旨趣与马克思早年那句最著名的论断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②遥相呼应,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对传统哲学及其哲学家的辛辣讽刺和深刻批判㊂赵汀阳曾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渔樵现象进行研究,他指出, 山水是大地的超越之地 ,而渔樵 与山水有着纯粹的切身存在关系 ,其质朴的 山水智慧 几可入道:他们44
哲学前沿 借得山水的超越尺度而得以发现历史中的超越的历史性 ①㊂其实,船夫也属于广义的渔樵范围,就基于与山水的 切身的存在关系 而言,上述故事中的船夫以一种回归生活世界的方式进入到历史性一度之中,反而超越了超载生活㊁指向科学(包括哲学)世界的哲学家㊂如此,该寓言故事还可作如下引申㊂
第一,如果从理性角度理解,哲学家及其所强调的历史㊁数学等学问隐喻着理论理性㊂亚里士多德就把数学归为理论哲学,那么,船夫所强调的游泳技能就隐喻着实践理性 广义的㊁超越伦理学意义的实践理性㊂
第二,翻船落水的危险可以隐喻今天人类的命运㊂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同在一条船上,面临的诸多问题中最致命的是可能 翻船 的全球性风险,而它是造成所谓本体性不安全(ontologicalinsecurity)或生存焦虑(existentialanxiety)的根本原因㊂
第三,作为实践理性象征的游泳其实是一种 保命 的生存理性(survivalrationality)㊂面对今日全球风险即地球这个命运共同体之舟有可能倾覆的风险,我们不仅需要一般的实践理性(例如修船㊁驾船能力),而且急需底线的生存理性(游泳能力),尽管它不是理性的全部,却是极其紧要而又极易被忽视的方面㊂
第四,哲学家之所以没有考虑到 游泳能力 的重要性,或者说长期没有考虑生存理性的问题,是因为长期只关注 解释世界 ,更没考虑到世界有 翻船 的风险,遗忘了存在(forgettingofBeing),总体上是存在无忧的,甚至 杞人忧天 这个成语在中国一直是个贬义词㊂确实,在人类历史中,迄今从未出现过彻底 翻船 的情况㊂但今天人类面临着全球性风险,高度不确定的 事故与灾难脆弱性 提醒着我们要关注人类的共性 : 我们都居住在同一个小行星上的生存真理 ②㊂哲学必须从本体性安全的高度牵挂存在,由此凸显人们的生存理性㊂
㊀㊀二
由康德典范奠基的传统实践理性总体上是存在无忧的㊂康德确认人是理性的存在物,纯粹理论理性或纯粹理性认识现象世界,为自然立法;实践理性(praktischeVernunft,practicalreason)即纯粹实践理性为人自身立法㊂在康德看来,实践理性是人先天的道德思维能力,能按照先天的道德规律,以自由意志作出选择,追求至善㊂所谓先天㊁先验的也就是与感性经验无关的㊂康德不仅在一般意义上认为人们的一切兴趣最终指向实践,而且认为理论理性㊁思辨理性都是有条件的,需要外在经验才能使认识成为可能,而实践理性则是无条件的,不需要任何感性经验㊂因此,实践理性比理论理性更 纯粹 ,高于理论理性㊂基于此,康德所阐述的实践理性反对假言判断(有条件的)的实践: 道德性的惟一原则就在于对法则的一切质料(亦即一个被欲求的客体)有独立性,同时又通过一个准则必须能够有的纯然普遍立法形式来规定任性㊂但是,那种独立性是消极意义上的自由,而纯粹的理性㊁且作为纯粹的而是实践的理性的这种自己立法却是积极意义上的自由㊂因54①②
赵汀阳:‘历史㊁山水及渔樵“,‘哲学研究“,2018年第1期㊂其实,海德格尔所谓懂得 林中路 的伐木人和管林人(参见[德]海德格尔:‘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扉页),亦与中国古代 惯看秋月春风 的渔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㊂[英]罗宾㊃科恩㊁保罗㊃肯尼迪:‘全球社会学“,文军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41页㊂
阅江学刊2022年第6期
此,道德法则所表达的,无非是纯粹实践理性的自律,亦即自由的自律,而这种自律本身是一切准则的形式条件,惟有在这条件下它们才能够与最高的实践法则相一致㊂ 康德宣布著名的纯粹实践理性的基本法则: 要这样行动,使得你的意志的准则在任何时候都能同时被视为一种普遍的立法的原则 ①㊂康德把实践理性看成意志的一种无条件的自律,自由概念是这些法则的基础,义务是其根本精神㊂这种无条件的义务论是如此彻底和极端,以致为康德带来很多批评㊂例如,他坚持即使对杀人犯也不能撒谎;他高度认同这样一句拉丁谚语: fiatiustitia,pereatmundus[即使世界毁灭,也要让正义伸张] ,认为它是一条 正直的 法权原理 ;他还进而对现实政治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政治准则不得从每一个国家因遵循它们而可期待的繁荣和幸福出发,因而不得以每一个国家使之成为其对象的目的(意愿)为治国智慧的最高的(但是经验性的)原则而从它出发,而是必须从法权义务的纯粹概念(从纯粹理性先天地给予其原则的应当)出发,不管由此会产生什么样的自然后果㊂ ②真可以说是不计后果,不虑生存(survival)㊂这与中国汉代董仲舒的 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思想倒是颇为相通 难怪尼采将康德称为住在柯尼斯堡的中国人㊂
其实,康德这种未曾考虑先验主体如何(持续)可能的㊁不计后果的存在无忧,事实上也预设了生存实践的逻辑㊂因为,实践理性对理论理性的优先就意味着道德对于知识㊁人对于自然的优先,意味着人反求诸己的生命法则 后来经过洛采及新康德主义思想家的努力,价值哲学获得了第一哲学甚或是唯一哲学的位置,实际上是将康德哲学中的生存实践逻辑完全彰显出来了③㊂尤其是当康德晚年基于当时的经验事实为人类永久和平(谋求 国家公共安全 )反复进行 哲学策划 (康德认同哲学是智慧之学,而把智慧就理解为实践理性)时,我们看到了一个哲学家对人类存在的深深牵挂㊂海德格尔甚至从康德的先验人类学看出了他从人的存在出发为形而上学奠基的企图㊂他明确指出,虽然康德只是在一般意义上谈论人类学,但康德的工作预示着一种基于存在论的哲学人类学,而 只有一种哲学人类学才能接受为真正的哲学㊁为下属形而上学奠基的工作 ④㊂的确,康德曾将所有的哲学问题概括为四个问题:我能够知道什么?我应当做什么?我可以期望什么?人是什么?并认为前三个问题都与最后一个问题相关,人们可以把所有哲学问题都归结为 人是什么 的问题⑤㊂李泽厚从其所谓人类学历史本体论角度研究指出,康德实践理性的先验性 仍然来自维护人类作为总体(不是任何特定时空中的群体)的生存和延续 ⑥㊂这个判断是准确的㊂但由于历史之故,康德总体上不会思考人类 翻船 的整体性存在危机,当时的现实64①②③④⑤⑥‘康德著作全集“第5卷,李秋零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6-37㊁33页㊂‘康德著作全集“第8卷,李秋零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384㊁385页㊂在‘实用人类学“中,康德不仅确认 人的第一种肉体规定性就在于人保存自己作为动物种类的类的冲动 ,而且明确指出,人 作为赋有理性能力的动物(animalrationabile)把自己造就成为一个有理性的动物(animalrationale); 在这种情况下,他首先保存自己和他的种 ㊂参见‘康德著作全集“第7卷,李秋零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20㊁317页㊂
‘海德格尔选集“上卷,孙周兴译,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第99页㊂‘康德著作全集“第9卷,李秋零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4页㊂李泽厚:‘人类学历史本体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第14页㊂
哲学前沿也未曾显露出这种真实的危机㊂他以 我 为原点,看到了内外两个世界(自然与道德)对于自我实存的意义,却只看到两者的差别而未能看到两者的交互 就其实践理性而言与感性世界无关㊂这在那段脍炙人口的名言中集中体现出来: 有两样东西,越是经常而持久地对它们进行反复思考,它们就越是使心灵充满常新而日益增长的惊赞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法则㊂我不可以把这二者当做遮蔽在黑暗中的或者在越界的东西中的,而在我的视野之外去寻求和纯然猜测它们;我看到它们在我眼前,并把它们直接与对我的实存的意识联结起来㊂前者从我在外部感官世界中所占有的位置开始,并把我处于其中的联结扩展到具有世界之上的世界㊁星系组成的星系的无垠范围,此外还扩展到它们的周期性运动及其开始和延续的无限时间㊂后者从我不可见的自我㊁我的人格性开始,把我展现在这样一个世界中,这个世界具有真正的无限性,但惟有对于知性来说才是可以察觉的,而且我认识到我与这个世界(但由此也就同时与所有那些可见世界)不是像在前者那里一样处于只是偶然的联结中,而是处于普遍的和必然的联结中㊂ ①总的来说,与其说社会历史在康德看来是 大自然隐秘计划的实现 ,不如说人与外部世界交互而形成的真正的社会历史还在这位终身未离开其出生地的哲学家的思辨视野之外㊂康德的学生赫尔德才真正开启了德国历史哲学的进路,后经过黑格尔将绝对精神外化于自然的思想,马克思阐发了唯物主义的人化自然理论,以社会(历史)的方式统一自然与人 社会是人同自然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 ,以 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 为立脚点②,才使得历史之谜显露出它的谜底;同时,以自我为原点的意向性与外延性的相关性才真正得以有原则高度地思考㊂
㊀㊀三
明确提出意向性(Intentionality)与外延性(Extensionality)相关关系的是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㊂他认为,这两 极 之间日渐增长的交互关联是当今高度现代性的重要特征: 一极是全球化的诸多影响,另一极是个人素质的改变 ③㊂吉登斯断定今天的地球村是一个 高风险 的世界,总体上是个 失控的世界 ,风险已经被史无前例地全球化了㊂全球性风险导致一个高度不确定性的全球社会 从消极的方面形成全球社会,复杂性关系的敏感依赖极易产生混沌效应,对个人而言就是外在环境的恒常性(外延)和自我认同的连续性(意向)都面临威胁,此即本体性安全(ontologicalsecurity)的丧失㊂人在世界中存在,本体性安全其实就是人对自己遭遇到的世界因确定性而有可靠的感受㊁恒常的信心,自我也因连续的经验㊁经历而拥有清晰㊁稳定的自我认同,但风险社会的高度不确定性摧毁了这些㊂例如,在前现代社会,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㊂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贺知章:‘回乡偶书㊃其二“);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英:‘观家书一封只缘墙事聊有所寄“)㊂变中不变的确定性与连续性,提供了精神家园,寄托着乡愁,支撑着人们的行动定向和心灵安顿㊂在高度现代性的今天,现代性本质上成为鲍74①②③‘康德著作全集“第5卷,李秋零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69页㊂‘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87㊁502页㊂[英]安东尼㊃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译,三联书店,1998年,第1页㊂这一思想可以追溯到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 世界历史性的㊁经验上普遍的个人 的阐述㊂
阅江学刊2022年第6期
曼所谓的流动的现代性,一切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㊂ 不见门前镜湖水,春风何处拂旧波? 以往是物是人非,如今是人非物亦非①㊂这种本体性不安全不仅表现在个体层面,也表现为不同群体(包括民族㊁国家)层面,还表现于整个人类层面㊂从民族㊁国家层面来说,当今世界各国对内都在努力突出与 他者 相异的自我认同㊁自我优先和自我实现,对外都试图构建一个于己有利的国际秩序或外部环境,与不断激化的国际矛盾㊁文明冲突互为因果㊂从整个人类高度看,人们对自然环境危机的忧虑以及对智能机器人甚至是外星人威胁的想象,都是本体性不安全的表现㊂可以这么说,本体性不安全或生存焦虑既是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民族㊁国家之间矛盾迭起和整个人类出现 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 的急迫问题, 人类社会再次面临何去何从的历史当口 的心理表现,也是其产生的重要根源㊂意向性与外延性的高度交互关系也表明,在全球风险中重获本体性安全不再是一个主体(个体㊁群体)与感性世界无关的㊁无条件的意志自由的事情,而要呼唤一种新的实践理性㊂
今日需要的实践理性是基于焦虑对生存 本质上是共生共存 底线的领悟,在不确定性中朝向 生命至上 ㊂事实上,今日实践理性在最基础层面上更接近生存理性㊂贝克以积极的夸张从消极的方面提醒我们,不明㊁不可计算的和无法预料的后果成为了当今历史和社会的主宰力量,人们的全部智识也因此聚焦: 基本上,人们不再关心获得 好的 东西,而是关心如何预防更坏的东西 ②㊂防范风险已经成为人们行动的前结构㊂人们不再止于思考 万全 之策,而更要考虑 万一 的意外㊂
基于风险我们必须对实践理性之自由意志进行反思㊂今天人类已进入风险时代,由于复杂的因果关系, 蝴蝶效应 式的风险与日俱增,人类确乎如贝克所说 生活在文明的火山上 ,没有任何征兆㊁席卷全球㊁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新冠肺炎疫情就是这种风险的生动明证㊂这种风险是如此惨痛和刻骨铭心,可以让我们领悟到,卢梭所谓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 在今天也应该包含对不可预知风险的恐惧㊂力主个人自由的哈耶克曾经指出, 自由的价值在于它为不曾预见的和不可预测的行动所提供的机会 ③㊂但他未曾知道,正是这种不曾预见和不可预测的机会蕴藏着我们知之甚少㊁甚至全然不知的风险㊂如果说哈耶克等以不可避免的无知(inevitable-ignorance)论证了自由即因为无知所以自由的话,那么,今天人类则面临着一个与此相当却多少让人沮丧的命题:因为无知所以有风险㊂当密尔从功利主义角度指出 唯一实称其名的自由,乃是按照我们自己的道路去追求我们自己的好处的自由,只要我们不试图剥夺他人的这种自由,不试图阻碍他们取得这种自由的努力 ④时,他还未能洞悉正是人们的自由选择蕴含着诸多复杂性风险㊂如果说密尔等高明地在行动的关系效果中定义了自由的话,事实上在风险时代我们对这种关系的效果预知很少 极可能不是效果(好的结果)而是严重的后果(不好的结果)㊂而且,风险不分国界,不计民族㊁阶级㊁阶层㊁地位,无差别地威胁全人类㊂ 谁造成谁负84①②③
④参见沈湘平:‘涂层与本体性安全“,‘江海学刊“,2020年第5期㊂[德]乌尔里希㊃贝克:‘风险社会“,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第56页㊂[英]弗里德利希㊃冯㊃哈耶克:‘法律㊁立法与自由“第一卷,邓正来㊁张守东㊁李静冰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
年,第89页㊂[英]约翰㊃密尔:‘论自由“,许宝骙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14页㊂
哲学前沿责 的简单责任思维已经归于历史㊂也许贝克关于风险社会不再关心 好的 东西 的说法过于极端,但风险时代的人们确实更加关注预防㊁防范最坏的可能㊂在预见最坏可能的底线思考中,人们不得不对一些本不该非此即彼的价值目标进行价值排序㊂这其实就意味着一种自我限制(self-limitation),它表明自由优先性原则 自由只能是为了自由的缘故而被限制 ①的自由主义信念发生根本性动摇㊂正如经历这次疫情,人们关于生命与自由的关系的看法发生了至少是与近代启蒙观念相比更为重大的转变㊂大多数人倾向于认为,自由不是不重要,而是自由本身是生命的一种理想状态,在自由与生命不可得兼或者说生命无法实现自由理想状态的情况下,保全生命是第一位的㊂作为一个总的历史效果,相对于自由,当今时代的人们越来越关注看护自己的生命㊂相应地,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形态也从传统的伦理政治㊁近代的权利政治向着当代的生命政治转向②㊂过往人们对生存理性的评价很低,认为其无非是基于生存本能的利益最大化选择,有着很强的机会主义性质㊂中国的精英知识分子曾长期基于康德意义上的实践理性对之进行批判,且往往将生存理性与农民特质联系在一起,把生存理性理解为与发展理性相对的底线理性 好死不如赖活着 的大众智慧及余华之谓 活着 :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③ 相对忽视了其道义理性的方面㊂一方面,正如赵汀阳认为渔樵 与山水有着纯粹的切身存在关系 一样,农民比任何其他人都更贴近土地,在更基础的层面上懂得 生 与 活 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当今人类的生存困境正是近代工业对农业㊁城市对农村㊁市民对农民的所谓文明超越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笔者更愿意将生存理性理解为与纯粹理性㊁理论理性㊁抽象理性相对而非与发展理性相对的实践理性 严格地说来这种生存理性(survivalrationality)本质上是存在理性(existentialrationality)㊂有学者作过这样的描述: 生存理性,是一种以个体经济理性与群体道义理性为基本框架,以生存安全的最大化为行动的核心目标,同时密切考量社会规则与伦理道德,具有动态性与多样性特点的实践理性㊂ ④无疑,这一描述尽管增加了道义理性的维度,但还是更符合传统生存理性的规定㊂不过,如果将这一 个体 放大到整个人类的高度又的确如此㊂茫茫宇宙中,人类目前只能基于自身生存安全的最大化来采取行动 整个人类不过是个大号的 农民 ㊂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所体现的宇宙法则就是: 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 ㊂以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为底蕴的中国传统实践理性在本质上就是 本天道为用 (张载)㊁ 以人为本 的 人类中心主义 的生存理性㊂李泽厚则将有别于康德完全基于道德的中国传统实践理性称为与西方逻各斯理性(logicalreason)不同的实用理性(pragmaticreason) 是一种经验合理性的升华㊂㊀㊀四
无论如何,今日全球性风险背景下的生存理性与前现代的生存理性有着很大不同㊂一方面,它不再是一种拥有本体性安全基础上的生存筹划,而是始终处于一种整体性的生94①②③④[美]约翰㊃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㊁何包钢㊁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292页㊂沈湘平:‘重思生命与自由“,‘京师文化评论“第7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10页㊂余华:‘活着“,作家出版社,2012年,序言第4页㊂
郑宇㊁曾静:‘社会变迁与生存理性:一位苗族妇女的个人生活史“,‘民族研究“,2015年第3期㊂
阅江学刊2022年第6期
存焦虑之中,总是饱含着在信息不对称和不确定基础上进行的权衡㊂身处罗萨所谓的加速社会,人们被迫在未经精细权衡之前就作出尽可能快的决策,犹如深陷不间断的 闯关 游戏之中,容不得太多思量与犹豫㊂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它必须承接人类社会全部的现代性成果,走出个体本能,也走出形而上学的宰制,基于平等㊁民主等现代政治文明成果而诉诸基于交往理性的公共理性㊂
当代的生存理性是启蒙之后的生存理性㊂康德当年所谓假言判断的实践,即有条件的普遍性, 全都围绕着自身幸福的原则转 ①便是传统的生存理性,遭人诟病的中国传统农民的生存理性的问题即在于此㊂时至今日,这样的问题在中国人身上依然表现得很明显㊂例如,种植蔬菜㊁粮食的农民会关注自己和亲人的食品安全而不太考虑陌生人的食品安全,只具有特殊主义信任而没有普遍主义信任;城市居民中常见的邻避效应(Not-In-My-BackYard,抵制对自己的生活环境有可能造成危害的公共设施进行抵制但不反对该设施建在别处)行为,都属于狭隘的生存理性,缺失一种与高度现代性吁求相应的普遍主义关怀㊂高度现代性条件下意向性与外延性的强相关,使得以往看来是集合的人类现实地成为了系统,成为马克思意义上的 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 ㊂在这样的时代,即使是从利己主义的角度看,彻底的 所谓彻底就是能自觉地抓住根本 利己主义和个体本能的生存理性也会逐渐向一种类意识甚至宇宙意识靠近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超越了传统的以农民为人格代表的生存理性,生存理性自身也就趋向于完成其现代性的转变㊂
当代的生存理性归根结底不是先验的而是生成的㊂在过去㊁现在㊁未来的人类连续总体中,生存理性并不是先天的,而是过往代代经验积累的,经历挫折和苦难而来的 多么痛的领悟 ㊂但是,相对以后的代代而言,以往的经验又变成了所谓先验,成为主体的第二本能,就社会而言就会通过制度㊁礼俗方式沉淀为一种文明形态㊂马克斯㊃韦伯曾在其‘儒教与道教“中指出,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和以基督教思想为代表的西方文化都是理性主义,但根本区别在于: 儒教理性主义意味着理性的适应世界;清教理性主义则意味着理性地把握(即支配㊁控制 引者注)世界㊂ ②所谓儒家适应世界的理性就是一种生存理性㊂正如冯友兰等指出的,中国儒家的思想甚或中国哲学正是中国农业文明的哲学反映㊂当然,这种反映并非一种亦步亦趋,而是一种基于宇宙观的理性升华㊂ 天地之大德曰生 ,人与天地 合其德 而自强不息㊁厚德载物,生生不息㊂但是传统中国所理解的这种 自强 生 都不是对世界的强烈改变,而是 赞天地之化育 以 安所遂生 ,这是中国儒家生存理性的精髓所在,恰恰蕴含着当代生存理性的正确理解③㊂当代的生存理性基于现代性后果而更具反思性㊂反思性已成为现代性特别是高度现代性的动力机制,这种反思性不是笛卡尔意义上思维意识中的怀疑,也不是简单的黑格尔意义上 猫头鹰 式综合和升华,而是基于 现代社会活动本质上具有反事实的品质 而以先行到未来的前瞻性成为行动的前结构㊂在这方面,我们再次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超越近代存在无忧的理性从而具有直接与当代生存理性相通的地方㊂中国传统的中和位育思想,作为一种生存理性的实践智慧,要求有一种恒常的忧患意识㊁逆向思维对 生05①②③‘康德著作全集“第5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7页㊂[德]马克斯㊃韦伯:‘儒教与道教“,王容芬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299页㊂参见沈湘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传统文化根基“,‘中国社会科学“,2022年第8期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