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课后同步练习:第四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的经济政策
一、选择题。

本卷共10小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学者韩养民认为,秦统一六国后,原来六国贵族的后裔成为豪强地主,到西汉中期以后,汉政权培植起来的地方大姓也逐渐加入进来。

该说法能够成为一家之言的制度因素在于
A.王位世袭制取代了分封制
B.宗法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C.井田制与土地私有制并存
D.地主土地所有制确立并发展
【答案】D
2.北齐均田令中,有“每丁给永业田(不必归还政府的土地)二十亩,为桑田。

其中种桑五十根,榆三根,枣五根”的条文。

隋朝均田令也规定了永业田必须“课之以桑、榆及枣”,“以备生生之资,以供养老之具”。

据此可知
A.农民的负担逐渐减轻
B.均田制推动了小农经济发展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D.政府的土地政策趋向于宽松
【答案】B
3.宋人袁采在《袁氏世范》中告诫子弟说:“如不能为儒,则巫医、僧道、农圃、商贾、伎术,凡可以养生而不至于辱先者,皆可为也。

子弟之流荡,至于为乞丐、盗窃,此最辱先之甚。

”这反映出
A.工商业者的社会价值观
B.传统抑商思想影响深远
C.工商业者社会地位提高
D.宋代商业政策较为宽松
【答案】B
4.古代米商做生意时,除了要将斗装满外,还要再多舀上一些,让斗里的米冒着尖儿,这被称为“无尖不成商”。

后来慢慢变成了“无奸不成商”。

该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商业环境的艰难使经营者重视经商技巧
B.重义轻利的观念被社会各阶层全面认可
C.重农抑商政策致使商人的地位相对低下
D.封建经济日益繁荣使商业竞争更趋激烈
【答案】C
5.有学者研究材料发现: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

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

这表明
A.古代统治者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B.商人地位逐渐超过其他社会阶层
C.古代对商业采取的政策较为灵活
D.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
【答案】C
6.《水浒传》第二回这样描写史家庄,“前通官道,后靠溪冈。

一周遭杨柳绿阴浓,四下里乔松青似染。

草堂高起,尽按五运山庄;亭馆低轩,直造倚山临水。

转屋角牛羊满地,打麦场鹅鸭成群。

田园广野,负佣庄客有千人;家眷轩昂,女使儿童难计数。

”这一庄园情景说明
A.自耕农阶层生活富足安康
B.土地兼并导致财富高度集中
C.农村经济呈现出封闭状态
D.农业为养殖业提供服务
【答案】B
7.朱元璋明令各府州县只能有一个大寺观,禁止四十岁以下的妇女当尼姑,并严禁寺院收儿童为僧,二十岁以上的青年愿意出家,须由父母申请,经官府批准,出家三年后还得赴京考试,不合格的遣发为民。

这些规定
A.使佛、道等宗教走向衰落
B.有利于保障农业生产发展
C.是为了提高僧尼的宗教水平
D.是实行政治专制的重要表现
【答案】B
8.清代海关货物税除正税外,还有各种数倍于正额的附加征课。

1810年,一艘由西方进入广州的(一般规模)船,需要交纳的税费包括:正税、付征收人员净费、规银、进口规银、放关规银、拨归慈善用的粮道放关银、海关检查员各种小费等,总计白银3 278.463两。

清政府的税收政策
A.体现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B.提高了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C.保护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D.反映了对海关的严格监管控制
【答案】A
9.明中期以后,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特别是南方沿海地区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早已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给自足生活的需要了,而已成为主要是商品生产和贸易交换的经济活动了,并且出现了拥有相当数量和实力的手工业主、工人和商贾集团,他们的存在和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理应给予新的定位。

这表明
A.重商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
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逐步形成
C.工商皆本观念出现有其必然性
D.封建社会逐步实现了四民平等
【答案】C
10.《明宣宗实录》中写道:“私通外夷,已有禁例。

近岁官员、军民不知遵守,往往私造海舟,假朝廷斡办为名,擅自下番,扰害外夷,或诱引为寇……宜申明前禁,榜谕缘海军民,有犯者许诸人首告,得实者给犯人家赀之半。

”明朝政府此举主要是为了
A.鼓励发展朝贡贸易
B.禁止民间对外贸易
C.防范倭寇侵扰沿海
D.加强外贸税收管理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本卷共2小题。

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宋代,同中国保持海外贸易的国家和地区超过以往。

宋政府派出使臣往南阳诸国去“勾招进奉”,博买物货;对招徕舶船众多的商人,中央批准给予补官褒奖。

于是,东南沿海泉州、广州等港口“风樯鳞集”。

外商来到中国,“许其在蕃坊居止”,并允许与中国女子通婚。

政府在沿海港口置市舶司,“掌蕃货贸易之事”。

同时对那些未经缴纳入口商税的外商“科罪有差”,对私下“敢与蕃客贸易者”,则“重置其法”。

——摘编自郑世刚《宋代海外贸易政策初探》材料二明朝建立后,明太祖“禁滨海民不得私自出海”,只允保留有限的朝贡贸易。

明成祖继续“海禁”政策。

永乐年间,为实施“礼治”外交,郑和七下西洋。

此时,东南沿海地区民间海外贸易有所发展,但统治者尚未解除“私通蕃国”的禁令。

海禁使得走私贸易兴盛。

隆庆元年(1567),明穆宗取消海禁。

清初,基于沿海抗清活动,政府颁发“禁海令”和“迁海令”。

伴随着西方殖民势力东来,18世纪中期,乾隆皇帝制定《防范外夷规条》,闭关政策正式形成。

——摘编自尚畅《从禁海到闭关锁国》
(1)根据材料一,说明宋代海外贸易政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概括与宋代海外贸易政策相比,明清海外贸易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影响。

【答案】(1)特点:较为主动,采用多种手段鼓励外商来华贸易;政策开明,允许外商居住且通婚;严格控制,设置专门机构,且对贸易双方严格限制。

学#科#网
原因:西北陆上丝绸之路的阻断;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

(2)特点:以“海禁”为主;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对海外贸易管控比宋代更为严格。

影响: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激化了社会矛盾,不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阻碍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使得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12.历代王朝的商业政策蕴含着一以贯之的经济思想,也会因时代变化而作出调整。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文帝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

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

这些措施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

人民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

但文、景时期,抑商政策中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的规定一直未取消。

材料二在西汉中前期,出现了“用贫求富”的热潮。

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

经商也有经商的学问,商人们把“求利”看作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说法。

为了求利而总结的经验,有“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

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还有“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等。

——以上材料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汉文帝“惠商”政策的做法和成效。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国至汉文帝统治前“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

(2)据材料二,概述西汉中前期的“求富”观念。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抑商”和“惠商”的关系。

【答案】(1)做法:取消关卡和禁令(允许自由经商)。

成效:商业(经济)快速发展;民众生活得到改善。

目的:巩固小农经济,维护封建统治。

(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
(2)观念:经商是实现富裕的最有效途径;利润是商人的主要追求目标;购买土地可以更好地保存财富。

(3)关系:抑商是基本的经济政策;惠商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政策。

(或在某些时期同时存在抑商政策和惠商政策。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