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新时期散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二章新时期散文
本章概述:
一般认为,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中国当代散文复苏阶段。

但由于复苏是跟随当时社会的“拨乱反正”,因而具有回归传统的明显特征。

如《我爱韶山的红杜鹃》、《一封终于发出的信》和《望着总理的遗像》等颇有影响的作品,批判极“左”多以缅怀传统为主,思想突破不多。

可以说,散文复苏只是相对“文革”而言,还缺乏真正个性和自觉意识。

新时期散文真正突破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后。

从选材到手法,从思想到意趣,都开始摆脱传统的“美文颂歌”模式。

创作个性意识的觉醒推出了一个新的散文时代。

个性张扬体现在诸多方面:如题材出现不拘一格的开拓,如大胆表露个人心声,如出现了随笔化、杂文化、学术化和评论化。

这不仅表现了思想自由也显示了风格多样。

个性张扬导致90年代散文的真正多元化。

如出现了人们所说的世俗化、平民化、地域化、都市化和知识化等,还出现了如青春美文、作家随笔、学者散文、文化散文、生活散文、智者散文、思想散文和书趣散文等多种分类。

这些概括与分类未必准确,创作未必都好,但确实说明了多样化的存在。

教学内容:
一、时期主要散文现象:
1、“挽悼散文”
“挽悼散文”拉开了新时期散文创作的序幕。

挽悼散文指的是“文革”结束后出现的大量怀念在“文革”被迫害致死的仁人志士为主要内容的散文,是当时整个文学大环境中“伤痕文学”的一个支流。

它既是对于在混乱时代里牺牲亡灵的沉痛悼念,也是一个民族积郁多年的愤懑之情的总爆发。

作为“天安门诗歌运动”精神的延续和深入,这些作品在深沉悲慨的悼念文字中寄寓了强烈的爱憎和现实战斗精神。

2、“报告文学热”
70年代末,报告文学创作出现一个高潮。

一方面是正面报导知识分子、各界名人;另一方面是反映重大事件,并指斥时弊。

1978年,《人民文学》第一期发表了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轰动中国。

它标志着报告文学繁荣昌盛新时期的到来。

此后,名家风起,佳作叠出,报告文学大有“空前绝后”的盛景,蔚为可观。

80年代初,报告文学进一步弘扬了尖刀作用,以锐利的发现和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反对官僚主义,抨击歪风邪气,揭露权与法的矛盾,反映知识分子落实政策的巨大阻力。

代表作有,刘宾雁《人妖之间》《一个人和他的影子》《娘的忠心》,乔迈《三门李轶闻》,陈祖芬的《共产党人》。

80年代中期始,新时期文学在高潮过后孕育、突破、转型。

80年代中后期的报告文学再起高潮。

在艺术思维、结构框架、文本风格诸方面都发生了许多明显的变化。

主要为从单一视角到全景观照,从单向思维到“全方位”反映社会生活,从“小说化”“散文化”转为“学术化”、“报告型”,从写一人一事转写人物群像、重大问题和事件的宏观展示,即所谓“全景式”,极大拓展了报告文学艺术思维的空间。

诗歌转向后“朦胧诗”自我放逐,“反语言、反抒情、反崇高”“三反叛”小说转向叙述的圈套、语言的迷宫和形式本体趋向。

这样,启蒙理想,社会使命感,英雄主义,这些新时期文学的精神在诗歌与小说中急剧衰退,报告文学却异军突起,托起了精神大旗。

3、“文化散文”
“文化散文”,也叫“大散文”是指历史意识、思想视野和文化内涵的“大”,主要相对那种主题先行、思想统一、视野狭隘、结构定型的模式化散文而言。

突出的社会忧患意识是“文化散文”意识的根本所在。

“文化散文”思考的往往是现实矛盾、人生苦难、历史悲歌、社会反常和人性扭曲等问题,而不是风花雪月、小桥流水、莺歌燕舞之类的“甜美东西”。

“文化散文”文化意识突出,显示了开阔文化视野,表现了文化观念的冲越,而且文化容量大,即或落于小处细部也多能折射时代风云。

“文化散文”的文体意识也非常自由。

它们完全打破了开门见山、中间解释、结尾升华这种“三大块”的块状结构。

4、闲适散文或“休闲散文”
在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学中,“闲适”一直是作为新文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获得其自身的发展,而“闲适”文学的主要表现形态是“散文”这种文类,因为追求以“生活的艺术”为中心的“闲适”的生活方式、生活情趣、生活哲理与小品散文的“体性”取得了高度的和谐。

闲适散文作家往往崇尚老庄式的淡泊名利、不求闻达的人文精神,主张超政治、超时代、近人生的文艺观。

发端于“五四”以后二三十年代的闲适散文是对清闲安适公开的文学追求,十对宁静平和、超然物外的古典境界的营造。

在文体形势上,它采取的“谈话风”的小品样式;在表现内容上,闲适散文大多取材于身边琐事。

5、其他:“女性散文”
“女性散文”专注于对女性社会角色的思考。

这种思考是以自己的经历体验为基础的,换句话说是以自身的经历体验和女性的心理特征作为观察社会人生、历史自然的视角和触角的。

其想象方式具有女性的心理特征偏爱或擅长顿悟、直觉、联想等。

张洁、唐敏、苏叶的《挖荠菜》、《拣麦穗》、《过不去的夏天》、《女孩子的花》等,充满温情、细腻、柔和、感伤对人性之爱,美的追求。

斯妤、叶梦、素素、韩小惠的《女儿梦》《流放者》《月之吻》《潮》张扬女性意识、女性体验、女性生命情感,而斯妤则介入荒诞、梦幻的人性错谬,扭曲等颇见现代意识的非理性认知城。

二、主要散文作家:
1、巴金及其《随想录》
巴金写《随想录》的出发点非常明确,就是要对“文化大革命”作出个人的反省,正如他在后来所写的《随想录》合订本新记中说的:“拿起笔来,尽管我接触各种题目,议论各样事情,我的思想却始终在一个圈子里打转,那就是所谓十年浩劫的‘文革’。

……
住了十载‘牛棚’,我就有责任揭穿那一场惊心动魄的大骗局,不让子孙后代再遭灾受难。

”他在《随想录》中真实地记录了“文革”给他和他的家人及朋友带来的身心摧残
(如那儿篇非常感人的著名篇章《怀念萧珊》、《怀念老舍同志》等),揭示出“文革”
的恶性威力和影响并未随着它的结束而消失(如《“毒草病”》等),他以噩梦中与鬼怪搏斗的场景不断向自己加以警醒,或者反复呼吁“建立一个‘文革’博物馆”(《“文革”博物馆》),来为世人留下这一民族灾难的见证。

事实上整整一部《随想录》也正可以看作是巴金用纸和笔建立的一座个人的“文革”博物馆。

《随想录》的独特与深入之处,是其中对“文革”的反省从一开始就与巴金向内心追问的“仟悔意识”结合在一起,而不是像很多“文革”的受害者那样,简单地把一切责任都推给了“四人帮”,因而认为粉碎“四人帮”就解决了所有问题。

巴金的反省包容了对历史和未来的更大的忧虑。

2、徐迟、黄宗英的知识分子题材报告文学:
随着科学的春天的到来,报告文学这支轻骑兵,首先在科学领域和知识分子题材上纵横驰骋,扬出一片崭新的天地。

1978年,《人民文学》第一期发表了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轰动中国。

它标志着报告文学繁荣昌盛新时期的到来。

同时期的黄宗英的《大雁情》,也充满了与沸腾的现实社会相呼应的激情,作品反映的内容与社会的关注焦点和大众情绪保持同步,过去知识分子总是中间人物或被改造的对象,而报告文学让知识分子的身份和形象重新进入大众关注的视野,并且第一次把他们当作了英雄,这样等于是为知识分子正名了。

3、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及基本评价:
由《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千年一叹》以及《行者无疆》组成了一系列文化散文。

他凭借山北风物的探求和透视民族文化底蕴、传统文化精神及人生秘谛,反省民族文化的古代知识分子的人格构成,其作品充盈着文化反思、理性批判、启蒙精神和现代知识分子人格重建的思索。

他摆脱了沉湎于自我小天地的小家子气,而表现为一种情怀更为慷慨豪迈的大散文,体现为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沧桑感一种浩然而衮毫不矫情的雍容与大气,一种俯仰天地古今的内在冲动与感悟,一种涌动着激情与灵性的智慧与思考。

纵横捭阖的宏观把握,情致深惋的微观体悟,它流溢着历史诗情的沉郁柔丽,张扬着现代飞天的吟啸。

它不动声色却有内里乾坤,波涛澎湃又不失骄矜,天马行空遨游于无限时空回眸一顾却尽显生命本色。

《收获》上推荐大散文的评论中说,“它力求新的观念和审美取向,既要感悟人生,富于智慧”,“对历史和现实有合乎今人的审视品味———有历史穿透力,敏于思考,有助于再铸造民族精神和人文指头精神的散文”。

二、新时期散文成就与影响的整体评价:
散文繁荣原因除社会变革、文化开放和思想更新等外部原因的激励,散文本身有三个标志性原因:创作个性的张扬、出版的选择和“文化散文”意识的出现。

它们与外部环境结合,构成了新时期散文繁荣的动因与内涵。

新时期持续出现“散文热”,以致有人认为21世纪的中国文学是散文时代。

预言暂且不论,繁荣则毋庸置疑。

这种广泛深入发展的散文的初步繁荣局面,是继“五四”散文小品高潮之后的有一个高潮。

重点难点:如何评价“文化散文”的历史文化意味?
教学指导:讲授
本章练习:如何看待余秋雨笔下的历史文化情结?(见教学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