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奸论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辨奸论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辨奸论
作者:苏洵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
知之。
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
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
昔者山巨源见王衍曰:“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郭汾阳见卢杞曰:“此人得志,吾子孙无遗类矣!”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见者。
以吾观之,王衍之为人,容貌言语,
固有以欺世而盗名者。
然不忮不求,与物浮沉,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虽衍百千,何从
而乱天下乎?卢杞之奸,固足以败国;然而不学无文,容貌不足以动人,言语不足以眩世,
非德宗之鄙暗,亦何从而用之?由是言之,二公之料二子,亦容有未必然也。
今有人,口诵孔老之言,身履夷齐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与造作言语,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轲复出;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是王衍卢杞合而为一人也,其祸
岂可胜言哉!
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
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
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竖刁易牙开方是也。
以盖世之名,而济其未形之患,虽有愿治之主,好贤之相,犹将举而用之,则其为天
下患,必然而无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
孙子曰:“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
”使斯人而不用也,则吾言为过,而斯人有不遇
之叹,孰知祸之至于此哉!不然,天下将被其祸,而吾获知言之名,悲夫!
①静者:指能够冷静地观察周围事物而做出合理结论的贤人。
②天地阴阳之事:指自然现象。
古人认为自然界有阴阳二气,二气交互发生作用,便
产生了形形色色的自然变化。
③贤者:旧说以为是影射欧阳修。
据史书记载,曾巩曾向欧阳修推荐王安石的文章,
欧阳修大加赞赏,并帮助王安石考取了进士。
④山巨源:山涛205—283,字巨源,晋初人,任吏部尚书,为当时的“竹林七贤”之一。
他喜好评论人物,对王衍的评价不高。
王衍256—311:字夷甫,晋初人,任尚书令、太尉。
衍有盛才,常自比子贡。
当时晋室诸王擅权,他周旋于诸王间,唯求自全之计,后
死于战乱之中。
⑤郭汾阳:即郭子仪697—781,唐华州今属陕西人,累官至太尉、中书令,曾平定安史之乱,破吐蕃,以一身系国家安危者二十年,后封为汾阳郡王,世称郭汾阳。
卢杞:字
子良,唐滑州今河南滑县一带人,唐德宗时任宰相,搜刮民财,排斥异己。
杞相貌丑陋,
好口辩。
后被贬职死于外地。
⑥忮zhì:嫉恨。
⑦惠帝:晋惠帝290—306在位,晋开国君主司马炎之子,以痴呆闻名。
他在位时不
理朝政,大权旁落,终导致“八王之乱”,晋室随之衰败。
⑧眩xuàn:通“炫”,惑乱。
⑨德宗:唐德宗780—805在位,唐代晚期的庸君,他削去郭子仪的兵权,重用卢杞,导致朝政紊乱。
[2]
事情有它必定要达到的地步,道理有它本该如此的规律。
只有天下那些心境静穆的人,才能够从微小的迹象中预知日后显著的结果。
月亮四周出现光环,预示天要刮风;柱石回
潮湿润,表示天要下雨;这是人人都知道的。
至于世间人事的变化,情理形势的因果关系,它的抽象渺茫而难以理解,千变万化而不可预测,又怎么能与天地阴阳的变化相比呢?而
即使贤能的人对此也有不知道的,这是什么原因呢?就因为爱好和憎恶扰乱了他心中的主见,而利害得失又左右着他的行动啊。
从前山涛见到王衍,说:“日后给天下百姓带来灾难的,一定是这个人!”汾阳王郭
子仪见到卢杞,说:“此人一旦得志,我的子孙就要被杀光了!”从今天来说,其中的道
理固然可以预见一些。
依我看来,王衍的为人,不论是容貌还是谈吐,固然有有利于欺世
盗名的条件,然而他不妒忌、不贪污,追随大流。
假如晋朝不是惠帝当政,只要有一个中
等才能的君主,即使有成百上千个王衍,又怎么能扰乱天下呢?象卢杞那样的奸臣,固然
足以使国家败亡,然而此人不学无术,容貌不足以打动别人,言谈不足以影响社会,如果
不是唐德宗的鄙陋昏庸,又怎能受到重用呢?从这一点来说,山涛和郭子仪对王衍和卢杞
的预料,也或许有不完全正确的地方。
现在有人嘴里吟诵着孔子和老子的话,身体力行伯夷、叔齐的清高行为,收罗了一批
追求名声的读书人和郁郁不得志的人,相互勾结制造舆论,私下里互相标榜,自以为是颜回、孟子再世,但实际上阴险凶狠,与一般的人志趣不同。
这真是把王衍、卢杞集合于一
身了,他酿成的灾祸难道能够说得完吗?
脸上脏了不忘洗脸,衣服脏了不忘洗衣,这是人之常情。
现在却不是这样,他穿着罪
犯的衣服,吃猪狗般的食物,头发象囚犯,面孔像家里死了人,却大谈《诗》、《书》,
这难道合乎情理吗?凡是做事不近人情的,很少有不是大奸大恶的,竖刁、易牙、开方就
是这种人。
这个人借助最崇高的名声,来掩盖还没有暴露的祸患,虽然有愿意治理好国家
的皇帝,和敬重贤才的宰相,还是会推举、任用这个人的。
这样,他是天下的祸患就必定
无疑了,而决非仅仅王衍、卢杞等人可比。
孙子说:“善于用兵的人,没有显赫的功勋。
”假如这个人没有被重用,那么我的话
说错了,而这个人就会发出不遇明主的慨叹,谁又能够知道灾祸会达到这种地步呢?不然
的话,天下将蒙受他的祸害,而我也将获得有远见的名声,那可就太可悲了!
1069年,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遭到保守人士的反对。
保守派为打击王安石,传出了这篇文章,并署名为已死去的苏洵,借以显示作者早在王安石变法之前就“见微知著”,
预见到他得志必为奸。
《辨奸论》是否是苏洵所作,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
文章先抬出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万事均可“见微而知著”,预测规律,作为理论基础。
然后以
山巨源预见王衍、郭子仪预见卢杞为例证,类比王安石“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
丧面而谈诗书”的行为”不近人情“,进而推导出王安石得志必为奸臣、为害国家的结论。
这种以人的生活习惯和个别缺点来判断其政治品质的逻辑,是非常错误的。
这种影射咒骂、攻击人身的写作手段也是非常低劣的。
把《辨奸论》全文连贯起来看,在写作目的上,作者确有所指,而所指的具体人物,
作者又未点明。
我们也没有必要进行烦琐考证。
仅就立意谋篇上来说,本文确属古文中的
名篇。
作者提出的“见微知著”的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
不要轻视小事情,大事情都是由小
事情积累而成的。
“防微杜渐”早就是古人奉为圭臬的名言。
正如清人吴楚材所说:“见
微知著,可为千古观人之法。
”
本文突出的成功之处在于谋篇。
文章开始先将天象和人事进行比较,指出了人事比天
象更难掌握,并说明这是由于“好恶”和“利害”所形成的必然结果。
言之有理,持之有故,不能不令人首肯。
接着,又通过历史上山涛、郭子仪对王衍、卢杞的评论,说明了山、郭二人的评论虽有一定道理,但也有所疏漏,这就为下文的“今有人”起了铺垫作用。
本
文的第三段是作者倾注全力发泄的部分,将“今有人”的种种表现尽情地加以刻画,一气
呵成,有如飞瀑狂泄,其笔锋之犀利,论证之严谨,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
而在结尾处,
作者又留有余地地提出两种可能出现的情况,这就使人感到作者所持的公允的态度。
作者在批评“有的人”时,把生活习惯如不修边幅也作为攻击的口实,未免失之偏颇了。
但是,这点微疵并不足以影响本文的成就。
[2]
《辨奸论》旨在诋毁王安石,竭力反对“新党”,抛开其本旨,有二点与当今相类:
其一,作者谓王安石“口诵孔老之书,身履夷齐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
相与造作语言,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轲复出,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
是王衍、卢杞
合而为一人也,其祸岂可胜言哉?”王安石是否如此,且不论。
但阴贼险狠如王卢之合一,代有其人,今也不鲜,这是此论给予后人的启迪之一,须警惕而“辨”。
否则,其祸轻则
杀身,重则祸国殃民。
其二,作者提到一种“不近人情”的现象:“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
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然而这一看来违反常情的情况,在1957年夏之后以及“”中,屡见于囹圄。
这是悲剧,当然,古人是无从预料这种悲剧的。
[2]
《辨奸论》作者认为,事情皆有一定的规律,只要能够仔细观察并把握规律,就能见
微知著,因此人们可以通过观察行为而在祸乱发生之前就发现作乱的奸臣。
历来有人认为
这篇文章的本意暗中批判王安石,也有人认为此文并非苏洵所作,未有定论。
《辨奸论》着重分析了一些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从中得出了“见微知著”的结论,
给读者提出了如何识人的参考意见。
这也是宋代散文中的一篇名作。
[2]
《辨奸论》作者尚有争议。
旧说以为是苏洵为了讥讽王安石的“不近人情”而作,后
经清人考证,又定为宋人邵伯温假托苏洵之名的伪作。
[1]
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
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
[3]
邵伯温,1057年—1134年字子文,洛阳人,邵雍之子。
生于1057年宋仁宗嘉祐二年,卒于1134年高宗绍兴四年,年七十八岁。
1090年左右元佑中,因荐特授大名府助教;调潞州长子县尉。
1094年绍圣初,章惇为相。
敦曾师雍,欲引用伯温。
伯温百计避免。
徽宗即位,因日食求言,他上书言事,语极恳至。
因此更为小人所忌,出监华州西岳庙。
后主管
耀州三白渠公事,闻童贯为宣抚,出他州避之。
除知果州,擢提点成都路刑狱。
卒于利路
转运副使。
伯温所著书,有易辨惑、河南集、闻见录。
皇极系述、皇极经世序、观物内外
篇解近百卷,均《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