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高中语文选修系列先秦诸子选读配套文档: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
墨子(约前468—前376),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教育家、学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名翟,相传原为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
曾学习儒术,因不满其繁琐的“礼”,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成为儒家主要的反对派之一。
他的“非攻”思想体现了当时人民反对掠夺、战争的意向。
他的“非乐”“节用”“节葬”等主张,是对当权贵族“繁饰礼乐”和享乐奢侈生活的抗议。
他提出“尚贤”“尚同”的政治主张,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反对贵族的世袭制和儒家的亲亲尊尊,试图用上说下教的方法,“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者得治”。
探究了知识和逻辑等问题,制定了作为认识真理准则的三表,强调善与用,志与功的统一。
弟子很多,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教育目的,尤重艰苦实践,服从纪律。
其学说对当时思想界影响极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其体系中的“非命”“务实”的观点为后学所发展,而其中有关宗教迷信的形式,则为他们所克服。
现存《墨子》53篇,是研究墨子及其学说的基本材料。
背景扫描
因连年战争,社会动荡不安,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经过长时间艰苦的探索与实践,墨子终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生观,即“行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兼爱中》),实现“兼相爱,交相利”、国泰民安的理想社会。
单元导读
本单元内容有三节。
《兼爱》宣扬“兼相爱、交相利”(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互相使对方得利)。
墨子认为,自爱而不相爱是天下祸篡怨恨的根源,“兼相爱、交相利”则是消除祸篡怨恨的妙药。
《非攻》认为“亏人自利”是不仁不义之举,而攻打别国是最大的不仁不义,因为它给人们造成的伤害最大。
《尚贤》认为崇尚有才德的士是国家政治的根本,治理天下应该崇尚和任用有才德的人。
这三篇文章的主题在墨子的思想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且富有现实意义。
一、兼爱
释文题
“兼爱”是墨子的基本思想,所谓“兼爱”就是跳脱自爱的狭小圈子,一律平等、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
墨子寻求世乱的根源,将它归结为一种自私的爱,即自爱而不相爱。
因而墨子对症下药,指出消除这些混乱的灵丹妙药就是“兼相爱、交相利”,即“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如果这样,就能出现墨子所向往的“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的太平世界。
《兼爱》应该是墨子讲学的记录。
就严密的逻辑和清晰的层次而言,它不愧是当时的杰作。
墨子务求把意思说得清楚明白,因此,一方面努力追求语言的浅显、逻辑的严谨和结构的层次感,一方面又不避絮叨。
这种絮叨有时候令人生厌,可是在先秦诸子中倒也自成一格,给读者一种别开生面的阅读体味。
周作人曾引用钱振锽(huánɡ)《名山小言》中的一段话,说:“文章有为我、兼爱之不同。
为我者只取我自家明白,虽无第二人解,亦何伤哉,老子古简,庄生诡诞,皆是也。
兼爱者必使我一人之心共喻于天下,语不尽不止,孟子详明,墨子重复,是也。
”
明主旨
本课所选几段文字层次井然地阐述了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主张。
墨子从探究世乱的根源入手,从反面证明了“兼相爱、交相利”的必要性,然后对症下药,指出治乱的灵丹妙药是“兼相爱、交相利”,并具体阐述了什么是“兼相爱、交相利”和实施“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效果,从正面证明了“兼相爱、交相利”的重要性,最后又紧扣社会现实,言明了统治阶级对“兼相爱、交相利”的态度,并具体分析了产生这种态度的原因,从而告诉人们只要统治者喜欢“兼相爱、交相利”并把它作为处理政事、指导行动的准则,就一定能真正做到“兼相爱、交相利”。
1.词语理解
(1)通假字
①贵必敖.
贱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既以.
非之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天下之难物于.
故也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
其故也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苟君说.
之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教驯.
其臣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⑦破碎.
乱行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傲 轻视 ②已 已经 ③迂 迂远 ④辨 分别、辨别 ⑤悦 高兴 ⑥训 训练 ⑦萃 聚集
(2)一词多义
恶⎩⎪⎨⎪⎧ 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 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
答案 动词,憎恶/形容词,不好的
(3)古今异义
①仁人之所以..
为事者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a.连词,表示因果关系。
b.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②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贼.
人之身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偷东西的人;做大坏事的人(多指危害国家和人民的人);邪的,不正派的;狡猾;副词,很,非常。
③虽然..
,天下之难物于故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跟它呼应,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为甲事而成立。
④特上弗以为
..政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认为。
⑤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a.很坏的行为;犯罪的事情(跟“善”相对)。
b.凶恶;凶狠;凶猛。
c.恶劣。
⑥士闻鼓音,破碎
..乱行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破成碎块;使破成碎块。
⑦蹈火而死者左右
..百人有余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a.方位词,左和右两方面。
b.动词,支配、操纵。
c.方位词,用在数量词后面,表示概数。
d.副词,反正。
⑧夫爱人者,人亦从而
..爱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答案①用来……的,拿来……的。
②残害。
③虽是这样。
④以,按照;为,处理。
⑤不好的。
⑥破,人群分散,行列混乱;碎,通“萃”,聚集。
⑦侍卫人员。
⑧从,跟随;而,而且。
(4)虚词归纳
①然⎩⎪⎨⎪⎧ 然.,乃若兼则善矣: 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
②其⎩⎪⎨⎪⎧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 是其.故何也:
③以⎩⎪⎨⎪⎧ 以.此为事者也: 以.不相爱生邪:
④所以⎩⎪⎨⎪⎧
仁人之所以..为事者: 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 ⑤之⎩⎪⎨⎪⎧
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 是以仁者非之.: 此何难之.有: ⑥独⎩⎪⎨⎪⎧ 独.
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今诸侯独.知爱其国: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答案 ①动词,表应答,相当于“是的”/代词,这样 ②代词,自己的/语气助词,表反问 ③介词,把/介词,因为 ④固定格式,表示“用来……的”“拿来……的”/固定格式,表示“……的原因” ⑤助词,的/代词,它/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⑥副词,独自/副词,唯独,只/副词,难道
2.词类活用
(1)必兴.
天下之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贼.
人之身: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强.必执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富.必侮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贵.必敖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诈.必欺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今若夫攻城野.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
....,韦.以带剑:________________
(9)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
..为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使动用法,使……兴(2)名词作动词,残害(3)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人。
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人(4)富:形容词作名词,富足的人。
贫:形容词作名词,贫困的人(5)贵:形容词作名词,社会地位高的人。
贱:形容词作名词,社会地位低的人(6)诈:形容词作名词,不诚实的人。
愚:形容词作名词,敦厚的人(7)名词作状语,在郊野(8)牂羊之裘:名词作动词,穿母羊皮的袄。
韦:名词作动词,用皮带子来系(9)名词作动词,吃一顿饭(10)鼓:名词作动词,击鼓。
进: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前进
3.特殊句式
(1)然则察此害亦何用生哉?
(2)是以不惮举其国以攻人之国。
(3)何以易之?
(4)韦以带剑。
(5)入以见于君。
(6)出以践于朝。
(7)是其故何也?
(8)此何难之有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4)、(7)(8)宾语前置句,(5)(6)介宾短语后置句。
4.语句翻译
(1)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
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为之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仁人拿来作为自己的事业的,一定是为天下人兴办有利的方面,为天下人除去有害的方面,仁人就是拿这作为自己的事业的。
(2)天下所有的祸害、篡夺、仇怨、憎恨,它们所以产生,都是因为人跟人不相爱,因此有仁德的人反对它。
(3)到了一年,满朝臣子,又黑又瘦。
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国君喜欢这样,臣下就能够做到。
(4)给人利益的人,人也跟着给他利益;憎恨别人的人,别人也跟着憎恨他。
(5)兼相爱、交相利做起来有什么困难呢?只不过是国君不按照这一准则来处理政事而士不实行这一准则的缘故啊。
文本名句
1.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
2.兼相爱、交相利。
3.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
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
4.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
人亦从而害之。
文外名句
1.官无常责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2.无言而不信,不德而不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3.天欲义而恶不义。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
墨子说:“仁人拿来作为自己的事业的,一定是为天下人
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
兴办有利的方面,为天下人除去有害的方面,仁人就是拿这作
事者也。
”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
为自己的事业的。
”然而天下的利是什么呢?天下的害又是什
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
么呢?墨子这样说:“现在,像国家与国家之间相互攻打,卿大
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夫的食邑与卿大夫的食邑之间相互抢夺,人与人之间相互损害,
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
国君对臣下不仁慈,臣下对国君不忠诚,父对子不慈爱,子对父
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
”
不孝敬,兄弟之间不和睦,这都是天下的有害的方面了。
”
然则察此害亦何用生哉?以不
考察这些害是因为什么生成的呢?是因为人与人之间不
相爱生邪?子墨子言:“以不相爱生。
今
相爱而导致的?墨子说:“是由于人不相爱而产生的。
现在的
诸侯独知爱其国,不爱人之国,是以不惮举其
诸侯仅知道爱自己的国家,不爱他人的国家,所以不惧怕用全
国以攻人之国。
今家主独知爱其家,
国的力量,去攻打别国。
现在的卿大夫只知道爱自己的食邑,
而不爱人之家,是以不惮举其家以篡人之家。
不爱别人的食邑,所以不惧怕用全食邑的力量去抢夺别人的食邑。
今人独知爱其身,不爱人之身,是以不惮举其身
现在的人只知道爱自身,不爱他人之身,因此不惜用全身的力
以贼人之身。
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
量去损害他人之身。
因此诸侯不相爱,必定在郊野发动战争,
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
卿大夫之间不相爱,就一定相互抢夺,人与人不相爱,就一定互相损害,
君臣不相爱则不惠
君臣不相爱,那么国君对臣子就不会仁慈,臣子对国君就不会忠
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
诚,父子不相爱,就没有慈爱和孝敬,兄弟不相爱,就不会和睦。
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众
天下的人都不相爱,力量大的一定会控制力量小的,人多的
必劫寡,富必侮贫,贵
一定会抢夺人少的,富有的一定会欺负贫穷的,社会地位高的
必敖贱,诈必欺愚。
凡天
一定会轻视社会地位低的,不诚实的一定会欺骗敦厚的。
天下
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
所有的祸害、篡夺、仇怨、憎恨,它们所以发生,都是因为人跟人
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
”
不相爱,因此有仁德的人反对它。
”
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
既然已经反对它,那么用什么改变它呢?墨子说:
“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然则
“用互相爱、互相使对方得利的办法改变它。
”既然这样,那么
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
“兼相爱、交相利”的方法将如何实践呢?墨子说:“看待别人
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
的国家就像看待他自己的国家,看待别人的食邑就像看待他自己的
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是故诸侯相爱则
食邑,看待别人的身体就像看待他自己的身体。
所以诸侯相爱就
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
不会在郊野发动战争,卿大夫相爱就不会互相争夺,人人相爱就不会互
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
相损害,君臣相爱必定上惠下忠,父子相爱就会上慈下孝,兄弟
相爱则和调。
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
相爱就必定和睦相处。
天下的人都相爱,力量大的不控制力
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
量小的,人多的不抢夺人少的,富有的不欺负贫穷的,地位高的
不敖贱,诈不欺愚。
凡天下祸
不欺侮地位低的,不诚实的就不会欺骗敦厚的。
所有天下的祸
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
害、篡夺、仇怨、憎恨,都可以让它不发生,这是相爱的缘故,所以有
者誉之。
”
仁德的人称赞它。
”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
但现在天下的统治者都说:“对,至于人与人普遍地、无差别地相爱就好了。
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
虽是这样,兼相爱、交相利却是天底下难做到的事情、迂远不切实
也。
”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
际的事情。
”墨子说:“天下的士君子只是不懂得兼相爱,交相利
利、辩其故也。
今若夫攻城野
的好处,分不清那些事情(的得失)啊。
现在要是攻打城池在野外
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
打仗、为了名誉而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才是天下百姓最难办的事呢,
苟君说之,则士众能为之。
况于兼相爱、
如果国君喜欢,那么他的部下也能够做得到。
况且普遍地无差别地互相爱、
交相利,则与此异!
互相使对方得利,就和这“攻城野战,杀身为名”之类的事情不同呢!
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
凡是爱别人的,别人也定跟着爱他;给人利益的人,别人一定跟
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
着给他利益;憎恨别人的人,别人也定跟着憎恨他;损害别人的
者,人必从而害之。
此何难之有?特
人,别人也定跟着损害他。
兼相爱、交相利有什么难办呢?只是
上弗以为政、士不以
国君不按照兼相爱、交相利的准则来处理政事而士不实行这一
为行故也。
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故文公之臣
准则的缘故。
从前晋文公喜欢人家穿不好的衣服,于是他的臣
皆牂羊之裘,韦以带剑,练帛之冠,
下都穿母羊皮的袄,用简单的皮带子来带剑,戴用熟绢做的帽子,
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
是其
以这样的打扮进去朝见国君,出来在朝廷上站立或行走。
这样的原因
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为之也。
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
是什么呢?国君喜欢这样,臣下就能够做到。
从前楚灵王喜欢臣下腰细,
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
所以臣下都以每天吃一顿饭为节度或规则,吐完气以后才屏住呼吸束腰带,
扶墙然后起。
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
是其
扶着墙才能起来。
到了一年,满朝臣子,又黑又瘦。
这样的原因是什
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为之也。
昔越王句践好士
么呢?国君喜欢这样,臣下就能够做到。
从前越王勾践喜欢
之勇,教驯其臣,私令人焚舟失火,试其
士兵勇敢,教育训练他的臣下时,私下让人放火烧船,试验他的
士曰:‘越国之宝尽在此!’越王亲自鼓其
士兵说:‘越国的财宝都在这船上!’于是越王亲自击鼓,令他的
士而进之。
士闻鼓音,破碎乱行,蹈火
士兵前进。
勇士们听到鼓声,分散了人群、混乱了行列,踩着大
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越王击金而退之。
”是故子墨子
火,烧死的有一百多人,越王才敲锣叫他们退下。
”所以墨子
言曰:“乃若夫少食恶衣、杀身而为名,此天
说:“少吃饭、穿不好的衣服、为空名而牺牲自己的生命,这都是天
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苟君说之,则众能为之,况
下百姓认为很难的事,但是假如君上喜欢,众人也就能做到,何
兼相爱、交相利与此异矣。
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
况兼相爱、交相利与这不同。
凡是爱人的人,人也跟着爱他;给
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
人利益的人,人也跟着给他利益;憎恨别人的人,别人也跟着憎
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
此
恨他;损害别人的人,别人也跟着损害他。
兼相爱、交相利做起
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
来有什么困难呢?只不过是国君不按照这一准则来处理政事
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
(《墨子·兼爱中》)
而士不实行这一准则的缘故啊。
”
1.文章在逻辑推理、论证过程中有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文章首先摆事实,列举存在的种种祸害,然后指出产生这些祸害的原因是“以不相爱
生”。
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一现状呢?随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兼相爱、交相利。
”最后,对统治者所说的“兼相爱”是迂远难做的事,引用历史事实,进一步指出,只是“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文章逻辑推理严密,结构极富层次感。
2.如何理解墨子“兼爱”的思想内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要理解“兼爱”的思想内涵,首先可以从字面入手。
墨子并不像其他学派那样单纯谈爱,或是像儒家谈仁爱,而是在前面加了一个“兼”字。
“兼”字除了有“加倍”“广”和“全”的意思,还有“一方对另一方兼而有之”的意思。
然后,从内容上理解。
墨子将《兼爱》中提到的“兼相爱”与“交相利”联系起来。
在墨子看来,“兼爱”是指一方对另一方的付出,所以,所谓“兼爱”,就是包含平等、博爱与相互友爱的意思。
墨子认为,要让不平等双方彼此产生爱,必定是高贵的、强盛的一方将理解、宽容以及援助更多地给予卑贱的、弱小的一方,让卑贱的弱小的一方的生活处境得到改善。
因此,“兼爱”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努力做到出身高贵的爱护出身低贱的,强大的爱护弱小的。
“兼爱”实质上反映的是贫弱者的心声,带有鲜明的平民色彩。
3.文章引用晋文公、楚灵王、越王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文章在后半部分引用这些事例是为了更好地论证君王不相爱是因为“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的现实,是文章讲道理之后通过事例的进一步论证,是为了把观点论述得更清楚、更明了。
同时也体现了逻辑的严谨性,引用这三个事例也充实了文章的内容,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
4.如何评价文章在论述过程中的“繁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墨子为了把道理讲得透彻明白,在论述过程中不厌其烦地使用“繁笔”,文章看似啰嗦,其实这是墨子文笔的特点。
“文章有为我、兼爱之不同。
为我者只取我自家明白,虽无第二人解,亦何伤哉,老子古简,庄生诡诞,皆是也。
兼爱者必使我一人之心共喻于天下,语不尽不止,孟子详明,墨子重复,是也。
”清光绪年间的钱振锽《名山小言》中的评价应该是相当精准的。
你对“兼相爱、交相利”有何看法?谈谈它给你的启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有的人在别人休息时或安静学习时大声谈论,有的人为了求快,打饭或看病时喜欢插队。
这些人就属于那种自爱而不知道相爱的人。
人应该从只知道自爱而不知道相爱、只知道自利而不知道利人的褊狭中超脱出来,由此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
兼爱
①我有个疑问:油漆工为什么要费时费力去修补船上的洞?(1)
②船主没有要求,他和船主之间的协议不过是漆船而已,船主也只支付了漆船的报酬。
③因为油漆工选择生活在一个关爱别人如同爱自己一般的社会里。
油漆工正在成为如甘地所述的“成为你希望看到的变化”的社会的一员。
④回望墨子的教义,我们会发现,墨子“兼爱”的灵魂就是为人类谋福祉,不分彼此、亲疏。
(2)
⑤墨子认为,“兼爱”是治愈社会疾病的良药。
个体必须不分彼此地关心他人的利益,无论他们是否相识(血缘关系,工作关系……)。
只有这样,确知别人也会担心自己,社会其他成员都是安全的,一个人才能在社会里轻松地获取安全感。
⑥尽管孔子和墨子的观点常有分歧,甚至有激烈的辩论,但他们都赞同道德的天堂和对待生活的务实态度。
孔子有一条出名的法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其弟子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⑦孔子和墨子的一个显著不同在于,孔子相信对家人和朋友的义务先于对社会的,墨子却未曾对社会成员加以区分。
在这一点上,我认同墨子。
因为,稳固的社会以成员间的团结为基础,个体不应该在帮助家人、自己和其他人之间存在区别。
(3)假如你对家人、朋友诚实却欺骗了陌生人,那么就算不被你欺骗,你的家人和朋友也会被行为如你的别人所欺。
⑧这么做所带来的回报不一定总能直接体现。
从哲学的角度,帮助别人也就是间接帮助你的家人和朋友。
⑨作为个体,我们总是关心自己和所爱的人多些,但我们的生存条件不允许我们时时刻
刻保护在他们的身边。
唯一的出路是,生活在以“兼爱”为准则的社会里。
只有这样,个体在关爱他人时,才能确保自己和自己关爱的人也能得到很好的照顾。
⑩故事里的油漆工,注意到了船上的洞,他面临着这样的选择:只做该做的油漆活儿,或者采取措施帮助船主这个社会成员而不要求额外的回报。
因为这样不偏不倚的行动,他救了船主的孩子,也得到了报酬。
⑪假设一个人走在街上,注意到了一个可能会造成事故甚至伤亡的障碍物,接下来就要面临一个选择。
如果选择生活在以“兼爱”为准则的社会,那么花上几秒移开障碍物;如果觉得这不关我的事,这不是我的职责范围,我做了也没好处,那么就可能有人受伤。
而有一天,你自己也会因同样的事受伤。
思悟亮点
(1)作者开篇为何要提出自己的疑问?
提示作者立足于原材料,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自己的疑问,确立了文章论述的方向。
(2)第③④段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提示墨子“兼爱”的灵魂就是为人类谋福祉,不分彼此、亲疏。
(3)画线句子的含意是什么?这和下文哪句话相照应?
提示社会各成员之间应该互相团结,诚实相待,不应因为亲疏关系不同就有所不同。
与下文“帮助别人也就是间接帮助你的家人和朋友”照应。
(4)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语言平实通俗,逻辑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