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品课件之2016届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资料汇总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届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资料汇总2
2016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资料汇总2
第13课 1.治理黄河:汉武帝治理黄河,亲临治河工地;东汉明帝令水利专家王景治河。
2.农业进步:西汉的耕犁已安装便于翻土碎土的犁壁,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西汉发明的新型播种工具耧车,大大加快了播种速度。
3.手工业:汉代的丝织品已经使用提花机,能织出精美的花纹。
东汉的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排鼓风冶铁提高冶炼质量,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4.商业:西汉的都称长安有专门的商业区叫做“市”。
第14课 1.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建立强大的国家。
匈奴的发展表现:畜牧业发达;冶铁业发展;学会了农耕。
2.汉与匈奴的和战(1)汉初国力弱,被迫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漠北战役:(2)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夺回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公元前119年,卫青击溃匈奴主力,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抗衡。
(3)汉元帝时期,匈奴呼韩邪单于请求和亲,昭君出塞。
呼韩邪单于和昭君,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巨大的贡献。
第15课 1. 张骞通西域:(1)公元前138年,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2)公元前119年,第二次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今x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丝绸之路:长安――河西走廊――今x疆地区――中亚、西亚――欧洲 3.东汉的班超73年出使西域,97年派甘英出使大秦。
166年大秦派使者访问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首次直接交往。
第16课 1.造纸术:西汉前期出现纸,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
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
原料易找,便宜,质量好,逐渐普遍使用。
2. 医学:“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神医”华佗:针灸和外科手术。
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模仿虎鹿熊猿鸟编出一套医疗体操“五禽戏”。
“医圣”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的原则。
3. 数学:东汉成书的《九章算术》总结了周秦到汉代的
数学成就。
涉及到现代初等数学中的算术、代数、几何的大部分内容。
标志着以计算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负数运算、一元二次方程解法。
4. 地动仪:东汉的张衡发明,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测定地震方向的仪器。
利用杠杆原理。
第17课 1.宗教:佛教:起源于古印度。
西汉末年传入中原地区。
宣扬生死轮回、因果报应。
东汉明帝派人去西域求佛法,建白马寺,是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
道教:东汉后期兴起,创始人之一张陵。
神仙方术与道家思想相结合,形成了道教。
宣扬通过修身养性和炼丹服药可以长生不老,得道成仙。
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关注现实、重现世的特点。
2.王充写了《论衡》批判迷信鬼神思想。
3.史学:司马迁,西汉史学家,写了《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从黄帝到汉武帝约3000年的历史)。
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4.雕塑:秦始皇陵兵马俑,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
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第18课 1.200年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2.208年赤壁之战,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基础。
3.220年,曹丕称帝,都洛阳,曹魏。
221年刘备称帝,都成都,蜀汉。
222年,孙权称王,都建业,孙吴。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4.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在政治上控制了汉献帝,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地位;在用人方面招贤纳士,唯才是举、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经济上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实力日益增强。
5.230年,吴国派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和内地的联系。
第19课 1.江南地区经济发展原因:⑴南方战乱较少,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环境。
淝水之战东晋的胜利,阻止了游牧民族的南下,使发展进程没有被打断。
⑵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⑶南北劳动人民的共同开发。
⑷南方一些统治者实行了一些有利于生产的政策。
⑸江南地区自然条件的优越。
南方地理位置好、交通发达,而且地形、地貌及气候条件优越,而黄河开发后过度砍伐,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影响: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2.经济发展
表现: (1)农业:江南实行麦稻兼作,五岭则种双季稻; (2)手工业:纺织技术进步,蜀锦全国有名; (3)冶铸业:灌钢法的发明; (4)制瓷业:青瓷成为日常生活用具; (5)造船业:能制造在海上远航的大船;(230年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即今天的台湾) (6)商业及城市:南方商品经济得到初步发展。
建康人口达到百万。
3.《汉书》记载与《宋书》记载江南经济的不同:《汉书》:反映了江南当时开发不够充分,生产力水平较低,但由于江南地区本身特产丰富,人民生活有保障却不富有。
《宋书》说明江南在这时已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出现了跟以前不同的情况,不仅农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而且农业发展还带动了手工业的发展。
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江南成为当时全国最繁荣富庶的地方之一。
4.263年曹魏灭蜀, 266年,司马炎建立晋,都城洛阳,史称西晋。
280年灭吴,完成统一。
晋惠帝时“八王之乱”316年西晋为内迁的匈奴人所灭。
5.五胡内迁:匈奴鲜卑羯氐羌。
6.东晋:317年司马睿都城建康。
7.前秦:氐族人建。
4世纪后期。
8.淝水之战:383年,前秦与东晋在淝水决战,前秦战败,瓦解。
相关成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9.南朝:420年,刘裕称帝,国号“宋”此后南方经历了齐、梁、陈,这四个朝代,总称为南朝。
第20课 1.4世纪后期,鲜卑建北魏,439年统一黄河流域。
2.北魏孝文帝改革目的: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和控制。
措施:迁都洛阳,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姓,把皇族由拓跋改为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使落后的鲜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学到了中原汉族先进的文化,推动了社会进步,同时促进了各民族的了解。
3.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第21课 1.数学:祖冲之,南朝宋齐之际。
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比欧洲早了约1000年。
数学著作《缀术》。
2.农学:贾思勰,北魏、东魏时期。
《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3.地理学:郦道元,北魏时期。
《水经注》是一部优秀的地理学著作,同时有很
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
第22课 1.书法:“书圣”王羲之。
东晋,其字端秀清新、绚丽华贵,“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行书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
2.绘画:东晋的顾恺之。
以人物画最为突出。
《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3.范缜的《神灭论》阐述了无神论思想,是我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宝贵遗产。
4.石窟艺术:综合了雕塑和绘画的特点,体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高的艺术成就。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龙门二十品”是魏碑书法的精品。
重点分析题: 1. 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在那些方面有相似之处?(1)政治上:建立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2)经济上:都采取了统一的经济措施,发展封建经济。
(3)军事上:都发动对匈奴的战争,确保边境安定。
(4)思想上:都加强思想控制。
(5)都有苦役百姓、残暴统治的一面。
2. 从秦朝到东汉,中原与匈奴关系如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1)秦朝时国力强大,秦始皇派大将蒙恬收复河套地区;(2)秦末汉初,匈奴乘机夺取河套地区,并继续南下;(3)西汉初年,限于国力,不得不对匈奴实行“和亲”,但并没有阻止匈奴南下掠夺;(4)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派大将卫青、霍去病打败匈奴,使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5)公元前1世纪中期,匈奴分裂成几部。
其中一部向汉称臣,首领呼韩邪单于向汉求亲,汉元帝把王昭君嫁给他,维持了双方友好关系;(6)东汉时期,北匈奴控制西域,东汉派大将窦固、窦宪大败北匈奴。
从秦朝到东汉,中原对匈奴的政策,是以自身利益为中心,并依据双方实力不同而采用战争或和亲的不同政策。
3. 如何评价秦始皇?(1)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中国,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他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以上说明秦始皇是对我国历史作出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皇帝。
(2)他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
他广建宫殿陵墓,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活和生产;他还制定残酷的刑法,使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焚书坑儒,钳制
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优品课件,意犹未尽,知识共享,共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