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广东教师招聘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广东教师招聘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在广西属于重点内容,属于全题型备考,同时可以与他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相对比进行记忆和区分。

具体来说,在广西经常考的题型为例子型单选题,判断题,甚至是材料分析题,所以各位考生在此知识点上不仅要识记,还要理解。

皮亚杰是第一个系统地追踪研究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心理学家,在研究中设计了许多包含道德价值内容的对偶故事,在观察和实验过程中向儿童提出一些事先设计好的问题,然后分析儿童的回答,尤其是回答中的错误,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例如,在研究儿童对过失行为的判断时,他向儿童叙述了下面一则故事,要求儿童对主人公的行为作评价,说出评价所依据的理由。

A.一个小男孩约翰,听到有人叫他吃饭,就去开餐厅的门,他不知道门外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放着一只盘子,盘内有15只茶杯,结果撞翻了盘子,打碎了15只杯子。

B.一个小男孩亨利,一天趁妈妈外出,想吃厨柜里的果酱,他爬上椅子伸手去拿,由于果酱放得太高,手够不着,结果碰翻了一只杯子,杯子掉在地上碎了。

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自我中心阶段"或前道德阶段(1-2岁),该阶段儿童缺乏按规则来规范行为的自觉性,在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价值判断等方面均表现出自我中心倾向; 儿童处于感觉运动时期,行为多与生理本能的满足有关,无任何规则意识,因而谈不上任何道德观念发展。

并且该阶段的孩子没有任何道德标准,也被称为无道德阶段,
第二阶段为"权威阶段"或他律道德阶段(2-8岁),该阶段儿童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绝对尊重和顺从,把权威确定的规则看作是绝对的、不可更改的,在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时完全以权威的态度为依据;所以,上面的故事中6~7岁儿童认为,约翰比亨利坏,因为约翰打
破了15个杯子,而亨利只打破了1个杯子,这说明,这一阶段的儿童根据行为的客观后果即客观责任来判断是非善恶。

第三阶段为"可逆性阶段"或初步自律道德阶段(8-11、12岁),该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了守恒性和可逆性,他们已经不把规则看成是一成不变的东西,逐渐从他律转入自律; 所以上述故事中10、11、12 岁的儿童认为,亨利比约翰坏,因为,约翰是无意中打碎了杯子,而亨利是趁妈妈不在偷东西吃时打碎杯子的,这说明,这时的儿童已注意到了行为的意图和动机,即从行为的主观责任来作判断。

第四阶段为"公正阶段"或自律道德阶段(11、12岁以后),该阶段的儿童继可逆性之后,公正观念或正义感得到发展,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品德发展是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

他律道德是根据外在的道德法则而作判断,只注意行为的外在结果,而不考虑行为的动机,是非标准取决于是否服从成人的命令或规定,这是一种受自身之外的价值标准支配的道德判断;自律道德则从主观动机出发,用平等不平等、公道不公道等标准来判断是非,这是一种受儿童自己所具有的主观价值支配的道德判断。

皮亚杰认为,儿童只有达到这个水平,才算有了真正的道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