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民族的本质属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民族的本质属性
【问题提出与解析思路】
这是一个由“人的本质”问题延伸而来的问题。
人的本质不在于它的自然性而在于它的社会性。
作为特定数量人的共同体的民族,其本质属性无疑也是它的社会性。
但是,不同民族的本质属性还有自己特定的外部表现形式,让人们知道某一个民族是“这一个”;而不是其他。
民族文化则是最突出最集中的外部表现形式。
教材在本单元安排这样的内容,旨在让学生树立和不断强化自己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问题解析】
把人与其他物种区别开来的,是作为普遍性存在于人类一切民族的文化,而把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区别开来的则是作为特殊性存在的该民族的个性文化。
考察一个民族的个性文化一般有质的和量的两个视角。
中华文化无愧于“博大精深”的赞誉,它在五千年漫长历史中积淀起来的是一个充天盈地的巨量精神成果,任何意欲用某种表述方式穷尽它的念头都是轻率的和自不量力的。
我们只能怀揣挂一漏万之忐忑,从“质”的角度把导致中华文化薪火承传、绵延不绝的文化之核给予简略概括。
中华文化是一个绵延不绝、高峰迭起的发展系统,它始终处在一种不曾停息的“自组织”运动之中,不断地与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环境条件发生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从而使这个文化系统的“内结构”与“外结构”保持动态平衡与和谐。
中华化的古典形态,其内结构是伦理—政治型的。
家族道德是维系社会秩序的精神支柱。
国是家的放大,君与父同伦。
包括政治意识在内的各种观念多以家族道德为原生点。
每个人都在这种“家国同构”的关系网中接受制约,实行道德自律,从而满足农耕—宗法社会所需要的稳定性和文化自我维护能力。
中华文化的这种内结构,与其外结构(大陆—海岸型地理环境、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宗法—专制社会)是相适应的。
这种内外结构的协调性促成了中华文化结构与功能的统一。
它的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对天下一统的执着追求,对外来文化的互化性和包容性,民族精神方面的忧患意识、实用理性、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正德利用厚生、仁爱礼让、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民胞物与、兼容并包、和而不同,思维方式上的重整体、重直觉、道中庸,无不与此相关。
中华文化之所以具有顽强的再生力,无与伦比的延续性,成为世界文化史上罕见的未曾中断的类型,根本原因就在于它的内外结构的协调,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构与功能的高度整体性与统一性。
中华文化对异质文化有一种圆通、和融态度。
中华本土文化在秦汉之际形成之后,有多种外系文化流入。
华人对此虽间或有过激烈的排斥行为,但就整体而言,华人对包括佛教在内的外来文化采取了宽厚的受容态度。
高明者能自觉汲取其所长,如宋儒便认识到,佛学“其大道精微之理,儒家之所以不能谈……孔孟未尝及也”。
【范育:《正蒙序》。
】老百姓对各种学说、信仰则以实用为取舍依据,不管是人的主意还是鬼神的主意,不管是来自国外还是国内,只要那主意能带来实惠,便不妨受用。
中国的帝王也大多对宗教信仰兼容并包,唐、宋两代不少皇帝可以同时接受佛、道两教的名誉教长称号;……元世祖忽必烈更是对基督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一律尊重和接纳。
儒、佛、道三教所以能够在中国长期并存,是因为它们与中国的农业—宗法社会取得了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和统一。
中华文化这种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在近代受到严峻的挑战,曾经与小农经济及宗法—专制社会高度统一的传统文化,与纷至沓来的近代工业文明发生明显错位,传统的精神文明与日新月异的物质文明之间屡生摩擦。
固有的思维框架被亿万人新鲜的社会实践所突破。
传统与现代之间的遗传和变异,衍生出千变万化、林林总总的过渡类型。
这一切迫使中华文化进入一个艰难的转型过程。
然而,中华民族在数千年中养育出来的生生不已、刚健自强的生命机制,催动着它勇敢地迎接挑战。
在新的国际环境中,不断地改善自然环境、经济生活和社会结构,实现自我保持与自我更新的统一,并历经坎坷,选择了社会主义这一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公正和提高全民族精神面貌的制度。
在这一新的经济—社会条件下,通过对古今中外文化素材的融汇、扬弃,中华民族一定可以组建起更为完善的文化系统,为在21世纪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
【问题拓展】
上述问题解析谈及的内容,远没有涵盖中华文化的全部内容。
它只是把中华文化的结构成分及其相互关系作了简略叙述。
作为教师,应该对包括器物层、制度层和意识层在内的中华文化有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和把握。
如有可能,还应该把中华文化在近代以来同外来文化撞击中所发生的演化以及围绕这些演化所发生的论争介绍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