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生产中常见病害的发生规律及防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辣椒生产中常见病害的发生规律及防治
李万禄
(梅河口市小杨乡农业技术推广站135000)
1病毒病
病毒病是辣椒的一种主要病害,对辣椒的危害极大。

发病严重时,减产明显甚至绝收。

保护地栽培发病较轻。

1.1发生规律
1.1.1气候条件:高温、日照较多、干旱少雨的天气条件,有利于蚜虫的繁殖、迁飞,进行传毒,还会降低寄主的抗病性,加速显症。

土壤缺肥或氮肥过多都会加重病情。

1.1.2栽培管理:田间管理粗放,整枝打杈次数太多,操作粗糙,都会增加烟草花叶病毒和黄瓜花叶病毒在田间的传播。

茄科作物连作,毒源数量剧增,辣椒发病加重。

1.1.3媒介:蚜虫发生早,数量多,带毒率高,向辣椒田迁
移时间早,迁移批次多,易造成病毒病早发重发。

1.2综合防治
1.2.1种子处理:播种前用0.1%高锰酸钾或10%磷酸三
钠浸种15~20分钟,捞出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催芽播种。

1.2.2农业防治:每畦辣椒可套种一行玉米,利用玉米阻挡蚜虫迁入传毒。

定植时,用0.1%高锰酸钾液或10%磷酸三钠液洗手消毒,工具最好也要消毒。

在进行整枝、打杈、摘果等操作过程中,手和工具也要用肥皂水冲洗。

与茄科作物进行3年以上的轮作。

采收后,彻底清园及清理田边杂草,尽可能减少毒源及传毒蚜虫。

选择肥力较好的沙壤土种植,采取高畦深沟栽培,促使幼苗早长旺长,提高抗病能力。

旱季要特别注意勤浇水,不能大水漫灌,防止土壤干旱。

1.2.3物理防治:高温干旱时,利用遮阳网、防虫网、化纤网等设施育苗栽培,能减少蚜虫侵入,还能防止高温危害。

铺挂银灰色膜避蚜,利用蚜虫有趋黄色的特点,进行黄板诱杀,也能起到灭蚜防病效果。

1.2.4化学防治:分苗定植前喷0.1%~0.3%硫酸锌溶液。

发病初期喷3.85%病毒必克500倍液,或1.5%植病灵水剂600倍液,或20%毒克星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菌毒清水剂500倍液,隔10天喷1次,连续施3~4次,及时防治蚜虫。

2青枯病
辣椒青枯病又称细菌性枯萎病,是辣椒一种典型的土传性病害。

2.1发生规律:当土壤温度达20~25℃,气温30~35℃,田间易出现发病高峰,尤其大雨或连阴雨后骤晴,气温急剧升高,水分蒸腾量大,易促成青枯病流行。

连作重茬地,缺钾肥,低洼地,酸性土壤,利于发病。

2.2综合防治
2.2.1农业防治:尽可能与瓜类或禾本科作物轮作,坚持4年以上不与茄科、豆科作物重茬。

整地时施用草木灰或石灰等碱性肥料,使土壤显微碱性。

增施钾肥,也可抑制青枯病菌的繁衍。

育苗钵护根育苗。

移栽时尽量少伤根系,培育壮苗。

采取高垄深沟栽培,使排水通畅。

浇水时要小水勤浇,使田间不旱不涝。

田间发现零星病株,立即拔除。

2.2.2化学防治:在出现发病条件但还未发病时,喷70%琥珀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琥·乙膦铝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2~3次。

零星发病后拔除病株,病穴用20%福尔马林液或20%石灰水浇灌消毒。

连片发病时,用浓度为100~ 200毫克/千克的农用链霉素或新植霉来灌根,隔7~10天灌1次,连续2~3次。

灌根的同时喷施50%绿乳铜乳油500倍液,或14%络氨铜水300倍液,或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3疮痂病
辣椒疮痂病又称细菌性斑点病,是辣椒的一种主要病害。

各地均有分布。

发病率20%~30%,重病地可达100%。

发病株叶片过早脱落,使辣椒产量锐减。

3.1发生规律:在高温多雨季节,尤其在暴风雨过后,伤口增加,有利于细菌的传播和侵染,是发病的高峰期。

雨后天晴极易流行。

氮肥用量过多,磷钾肥不足,加重发病。

种植过密,生长不良,容易发病。

3.2综合防治
3.2.1种子处理:先将种子放入55℃温水中浸泡10分钟,捞起后再用1%硫酸铜溶液浸泡5分钟。

用500万单位农用链霉素500倍液浸种30分钟,洗净后催芽播种。

3.2.2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

重病田块应与非茄科蔬菜实行2~3年轮作。

培育壮苗,合理密植,定植后注意松土,增施磷、钾肥,促进根系生长。

改善田间通风条件,雨后及时排水,降低湿度。

生长期及时清洁田园,清
·25·只有合作,才会成功。

吉林蔬菜杂志,圆您致富之梦! . All Rights Reserved.
除枯枝落叶,收获后,病残体集中烧毁。

3.2.3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喷500万单位农用链霉素4000倍液,或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0%琥·乙膦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或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隔7~10天喷1次,连续2~3次。

4细菌性叶斑病
细菌性叶斑是辣椒保护地生产中的一种重要病害。

引起辣椒大量落叶、落果、落花。

发病率10%~30%,严重时病株率达60%以上。

4.1发生规律:雨后易发病。

重茬地或与白菜等十字花科蔬菜连作,发病重。

发病的适宜温度为25~28℃,最高35℃,最低5℃。

一般在7~8月份的高温多雨季,易发病和流行。

9月份以后,气温降低,病情扩展缓慢或停止。

4.2综合防治
4.2.1种子处理:播种前,用占种子重量0.3%的50%琥珀酸铜可湿性粉剂,或5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拌种。

4.2.2农业防治:与非辣椒、非十字花科蔬菜轮作2~3年。

平整土地,垄作或高畦栽培。

雨后及时排水,防止积水,避免大水漫灌。

棚室中在灌水后及时升高棚室内温度,要通风排湿。

棚室内的蓄水池要覆盖薄膜,防止室内温度升高后增加空气湿度。

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或及时深翻。

4.2.3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喷50%琥珀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14%络氨铜可湿性微粒粉剂300倍液,或57.6%氢氧化铜干粒剂600倍液,或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隔7~10天喷1次,连续2~3次。

5辣椒果实黑斑病
黑斑病是辣椒的一种常见病害。

对生产有一定的影响。

5.1发生规律:雨后利于该病扩展,7~8月高温多雨季节蔓延快,9月以后气温下降,病害扩展停滞下来。

5.2综合防治
5.2.1种子处理:播前用占种子重量0.3%的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或5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拌种进行处理。

5.2.2农业防治:与甜椒及十字花科蔬菜以外的植物实行2~3年轮作。

采用垄作或高畦深沟栽培。

雨后及时排水,防止田间积水,避免大水漫灌。

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或及时深翻。

5.2.3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开始喷药,选用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400~500倍液,或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或硫酸链霉素4000倍液,或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

每隔7~10天防治1次,连续防
治2~3次。

采收前3天停止用药。

6菌核病
辣椒菌核病是冬春保护地栽培中的毁灭性病害,各地均有分布,发生普遍。

6.1发生规律:病菌发育适温为20℃,最高为30℃,最低0℃。

菌丝喜潮湿,空气相对湿度高时发病重。

在高温季节,如遇有3天以上的连续阴雨,病情就很快发展。

辣椒定植在大棚后,棚内土壤里的菌核即萌发。

6.2综合防治
6.2.1种子处理:带菌种子用52℃温水浸种30分钟,把菌核烫死,后移入冷水中冷却。

用占种子重量0.4%~0.5%的50%扑海因,或50%多菌灵拌种。

6.2.2农业防治:用消毒过的育苗土育苗,确保幼苗生长健壮。

整地前,清除大棚内残枝、落叶、病残果及杂草。

每亩撒施石灰80千克,翻地后放水1周后晒干,再次翻地。

定植前10天,整畦后盖好黑色地膜,使畦内土温迅速提高,可以进一步杀死土壤中的病原。

上午闭棚提温,下午放风排湿,创造不利于病原萌发、侵染的温、湿度条件。

6.2.3化学防治:苗床土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克/立方米拌细干土1千克,撒在土表,耙入土中后播种。

防治菌核病有3个重要时期:一是定植前,在辣椒育苗盘上喷施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预防辣椒苗上的病原带入大棚内;二是定植后,及时用5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浇穴;三是“门椒”幼果长到1厘米时,及时用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雾。

另外,在浇灌催果水前1天,喷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加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此时植株正值结果盛期,易发病,喷药可在果实和茎秆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

发病初期及时施药防治。

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60%防霉宝超微粉600倍液喷雾。

如棚室内发病株数较少,也可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50~100倍液涂抹病部,可起到治疗病株和控制病害蔓延的双重作用。

·26·
没有比心更宽的海,没有比信念更高的山!
致富路上,蔬菜科技伴君行!
.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