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参考高中语文2.6外国诗歌四首课件粤教版必修2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泰戈尔在《我一无所求》中描绘了一幅恬美的乡村图, 其中有不少动态的描写,为何还会有一种平和而恬淡的氛 围? [名师指津]从以动衬静的角度分析。 我的理解:
以动衬静
景物(静态)+动物(动态)+人物(动态)=安详、 恬静(人与自然和谐地结合在一起)
5.《底片》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题为“底片”有什么 含义? [名师指津]第一问,注意二、三、四、五节描写对象的不同. 第二问,指出底片的隐喻意义。 我的理解:本诗从观察底片的角度描写景物,写了底片上的 人物和“我”对于底片上所呈现的一切的想法。诗歌以“底 片”为题,表明反映的是生活的原色。
2.技法指导 对比和衬托是诗歌常用的两种表现手法,使用这两种表现手 法要注意其区别: (1)诗歌中的“对比”,是指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 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并列在一起,以共同表现某种意境或情 感。 (2)“衬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 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4.词义辨误 (1)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日媒喋.喋.不.休.(√? ×?)地渲染 中国军机、军舰在钓鱼岛海域的巡航问题,其用心十分险 恶。
(2)由于企业缺乏主动承担的意愿,消费者只能被动等待消 协处理,往往在一.无.所.求.(√? ×?)后把怨气撒向政府 部门。
(3)“ 面 对 突 然 出 现 的 巨 响 , 许 多 观 众 束.手.无.策.(√ ? ×?),等看到许多人躺倒在地上后,才知道发生了爆炸。” 波士顿爆炸案现场的观众如是回忆说。
◆ 背景呈现 ◆ (1)《致大海》写于1824年,普希金 因创作了大 量的 政治诗而 引起沙皇的惊恐。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此后,他写的 诗歌更加充满了反抗的激情。1824年,诗人从敖德萨又被流放 到普斯科夫省的米海洛夫村。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 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自己坎坷的经历,想起与 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写下了这首诗篇——《致大 海》。
7.在《黑八月》一诗中,作者对雨季和太阳的态度是怎样 的? [名师指津]分别写出“爱”雨季和太阳的心路历程,然后 总结出作者态度。 我的理解:
事物
态度
雨季 厌恶——学着去爱——学会去爱 太阳 盼望——出现——始终如一的爱
坦然地接受, 积极地面对
8.《黑八月》一诗具有怎样的特点?诗人为什么说“爱这阴暗 的日子,这冒汽的山,/充满嗡嗡闲话的蚊子的空气,/和啜饮 苦药”? [名师指津]第一问,分析诗歌的意境、语言特点、表达技巧、 抒情效果等即可。第二问,从作者的人生态度方面作答。 我的理解:《黑八月》一诗的语言充满了浓郁的热带气息,色 彩鲜明,追求诗画合一。语言多姿多彩,将夸张、比喻和比拟 等修辞手法运用得出神入化,想象特别,描写新奇,抒情真挚, 使人可见、可触、可感。在《黑八月》中,诗人说“爱这阴暗 的日子,这冒汽的山,/充满嗡嗡闲话的蚊子的空气,/和 啜 饮苦药”表达了他对生活宽广深厚的态度,对逆境坦然接受、 积极面对,而有这种态度才能够更加珍惜美好的事物。
《黑八月》
黑八月盼太阳
夸张、比喻 、拟人、想象
爱这阴暗的日子
1.写法归纳 (1)象征手法 《致大海》以大海作为自由精神的象征,表达了诗人与大海 相通的自由精神。诗人借大海自由奔放的壮美形象,生发联 想,尽情抒怀,表达了渴求自由的愿望。
(2)以动衬静 在《我一无所求》中,诗人笔下的景物是静态的,比如露、 湿草、薄雾、芒果树、繁花等;动物是动态的,比如嗡嗡飞 来的蜜蜂,驱走的牛;人物有动态的,比如挤牛奶的“你” 和诵经的朝拜者,也有静立不动的,比如一直静立在树后的 “我”。有静有动,以动衬静,人与自然和谐地 结合在一起, 构成了一幅静谧、平和、恬静的乡村图。
例:荷叶上____凝__聚____的露珠,多像____凝__固____了的 眼神。
(2)顾惜·爱惜 顾惜:顾全爱惜,照顾怜惜。可用于人,也可用于物。
爱惜:爱护并珍惜,多用于物。 例:在钓鱼岛问题上,中国不会因___顾__惜_____中日关系而降 低维护核心利益的力度,也不会因___爱__惜_____改革开放的成 果而放弃维护主权领土完整的努力。
《致大海》
致大海 一( 1~ 2):向大海 告别 ——赞叹大海壮美
(一)(3~7),要逃往海外, 懊丧失去自由 二(3~13):表达对自由的渴望 (二)(8~13),追念两伟人, 表壮志难酬 三(14~15):为自由奋斗不息
《我一无所求》
“我 ”——一无所求地站 在树林后
利》《新月集》《飞鸟集》《园丁集》等
姓名 国籍 生卒年月
希姆博尔斯卡 波兰 1925-2012
波兰著名女诗人,199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 相关材料 者。主要作品有《我们为此而活着》《向生
活提问》《桥上的人》等
姓名 国籍 出生年月
沃尔柯特 圣卢西亚 1930年
相关材料
199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主要作品有 《海滩余生》《海葡萄》《仲夏》等
(4)沃尔柯特是一个富有爱心的诗人,尽 管异 化主题 和“海 滩”主题贯串在他的诗中,但他的诗同时又有一种生活的厚 实感和韧性的生命力,使人得以“海滩余生”。《黑八月》 即是这样一首诗。
◆ 知识链接 ◆ (1)湖畔派诗人:是指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运动中 较 早 产 生的一个流派。他们的诗作中的词句赞美大自 然的 湖 光山 色、抒发缠绵的爱情、歌颂纯真的友谊,多带有清新自然、 青春亮丽、富有哲理的特点。主要代表有华兹华斯、柯勒律 治和骚塞。由于他们三人曾一同隐居于英国西北部的昆德兰 湖区,先后在格拉斯米尔和文德美尔两个湖畔居住,以诗赞 美湖光山色,所以有“湖畔派诗人”之称。 (2)意象派:20世纪初最早出现的现代诗歌流派,1908~ 1909年形成于英国,后传入美国、苏联。意象派诗特别强调 意象和直觉的功能.代表人物有:休姆、庞德、艾米和叶赛宁 等。
1.字音辨识
(1)单音字 喑.哑(yīn) 絮.语(xù) 迷惘.(wǎnɡ) 钏.镯(chuàn) 一摞.(luò) 啜.饮(chuò)
(2)多音字
桂冠. _ɡ_u_ā_n___
冠
饮
沐猴而冠. _ɡ_u_à_n___
薄.雾 _b_á__o___
薄
薄.暮 __b_ó____ 强
薄.荷 __b_ò____
挣
挣.脱
_z_h_è_n_ɡ__
渐
挣.扎 _z_h_ē_n_ɡ__
啜饮. 饮.场 倔强. 强.硬 强.迫 渐.逝 渐.染
___y_ǐ_n___ ___y_ì_n___ ___ji_à_n_ɡ__ ___q_iá_n__ɡ_ __q_iǎ_n__ɡ__ __j_ià_n____ __j_iā_n____
(2)《我一无所求》选自《泰戈尔诗选》。爱与美是泰戈尔诗 歌最重要的两大主题。他追求并在作品中切身实 践真、善、 美的统一。诗歌乍一看似乎在向一位清晨挤奶的 姑娘表明心 意,事实上表达的却是一种宗教的情绪。 (3)希姆博尔斯卡的诗歌创作以 1956 年为界,分 为前后 两个 时期,前期的诗歌主要揭露了法西斯战争的残暴 和罪行,热 情歌颂了祖国波兰的复兴和建设。后期的诗歌 呈现出多姿多 彩的态势,主题大多涉及人的生存环境和人与历史的 关系, 人在历史上和自然环境中的位置等重要问题。《底片》属 于 后期作品。
参考答案:(1)喋喋不休:唠唠叨叨,说个没完。使用 正确。(2)一无所求:一点要求都没有。此处应为“求 告无门”。(3)束手无策:就像手被捆住一样,一点办 法也没有。此处应用表惊讶的词。
1.在《致大海》中,诗人为什么如此热爱大海?大海有没有 象征意义? [名师指津]从诗人追求光明、自由的方面着眼,分析大海的 特点和象征意义。
(4)联想丰富 《黑八月》比喻新奇、贴切、丰富、含蓄、有张力,能诱发 读者多方面的联想。用“黑色”修饰“八月”,来喻指生活 中的挫折、困难,“一摞菜盘从天上摔下来”比喻雷声,用 “山岭冒烟像口大锅”来喻指现实情况的糟糕,贴合生活实 际,而又给人以“陌生化”的感觉。诗人以生动有趣的语言 来叙说,表达了诗人对生活、对人生宽厚地接纳,反映出一 种生活的厚实感和韧性的生命力。
2.字形辨认
闪shuò(烁) 瓦lì(砾) 众口shuò(铄)金
xuān(喧)嚣 xuàn(渲)染 寒xuān(暄)
sā(撒)娇 chè(撤)离 车zhé(辙)
xī(膝)盖 qī(漆)黑 休qì(憩)
3.词语辨析 (1)凝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聚 凝固:①由液体变成固体;②比喻固定不变,停滞。 凝聚:①气体由稀变浓或变成液体;②聚集,积聚。
(3)对比手法 《底片》中,作者特别注意到了底片和其所反映的真实的事 物在几个方面的对比:第一,黑白色的对比。真实世界是五 颜六色的,反映到底片中只有黑白两色,这就产生了一种奇 妙的效果,既真实又不真实。第二,左右位置的互换。底片 从正面看和反面看,它所反映的影像是一样的,但是左右刚 好相反,而看底片的人很难知道哪一面是正确的。第三,鬼 魂与活人的对比。真实世界生动的人物到了底片中,感觉就 像鬼魂一样。因为上述这些对比构成的奇妙的感觉,模糊了 真实与虚假的界线,将内心的感觉与真实的世界融为一体, 所以就有了问候和发问,这也可以看作是自己向自己的问候 和发问。心灵的自我沉思借底片这一独特的客体找到了一种 表达的方式。
我的理解:普希金的《致大海》是一首反抗暴政,反对独裁, 追求光明,讴歌自由的政治抒情诗。诗人以大海为知音,以 自由为旨意,以倾诉为形式,多角度多侧面描绘自己追求自 由的心路历程。感情凝重深沉而富于变化,格调雄浑奔放而 激动人心。诗人歌颂大海,是因为大海有广阔的胸怀,惊人 的威力,壮丽的景色.更为重要的是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 诗歌的第一句“再见吧,自由的原素!”即揭示了这种象征 意义。
“你”——一个正在挤牛奶的女人
我一无所求 静美的图画——清晨、乡村、挤牛奶 的女人
动态的景观——庙门开了、诵经者、 汲水的女人
乡间生活图景美丽 恬静的画面情景交融
《底片》
白描黑白色的对比 真实与虚假 底片对比左右位置的互换 感觉与世界
独白鬼魂与活人的对比 问候与沉思
第二单元 诗歌
6 外国诗歌四首
第二单元 诗歌
普希金短暂的一生只有38岁,给人们留下了无限的遗 憾。这位天才的诗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名誉与人决斗中剑 而死。普希金的墓志铭,是他生前自己撰写的:这儿埋葬 着普希金——他和年轻的诗神、爱情和懒惰共同消磨了他 愉快的一生;他没做过什么了不起的好事——可是在心灵 上,却实实在在是个好人。
6.《底片》的结尾说:“也可以向他发出问题,/但不能期望 他的回答。”既然“不能期望他的回答”,为什么还要问候 和提问? [名师指津]围绕“自我感悟,自我对话”分析理由。 我的理解:对着底片,“我”感悟到底片上的像鬼魂一样的 影像实际上就是活人的另一种存在形式,正是这种与自我相 关的感悟引发了“我”对“鬼魂”的问候和提问,其实这都 可看作是自己和自己的对话,自言自语是不需要回答的。
◆ 作者卡片 ◆
姓名
普希金
国籍
俄国
生卒年月 1799—1837
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现实主义文 相关材料 学的奠基人。主要作品有《致恰达耶夫》
《自由颂》《叶甫盖尼·奥涅金》等
姓名 国籍 生卒年月
泰戈尔 印度 1799—1837
印度著名诗人、作家、社会活动家,1913年 相关材料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主要作品有《吉檀迦
2.诗人由大海而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 这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名师指津]结合诗人的矛盾心态(追求与苦闷)作答。 我的理解:诗人极力赞颂拿破仑和诗人拜伦,一方面表现诗人 对自由精神的不懈追求,另一方面反映了诗人感觉前程渺茫、 壮志难酬的悲哀心情。 3.《我一无所求》第一节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名师指津]第一问,注意第一节中描绘的恬静画面。第二问, 注意所体现的诗人对画面中生活的态度。 我的理解:第一节描绘的是热带的黎明,空气潮润,薄雾浮在 空中,榕树下一个勤劳的女子在挤牛奶的景象。寓含着诗人对 生命的满足,表现出诗人那种超然的恬静和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