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咏怀古迹(其三)》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思考: 1、诗歌讲述了哪位历史人物的哪些事迹?
2、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位历史人物?
3、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1、诸葛亮 (1) 志向抱负 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2)境遇 刘备三顾茅庐,辅佐两朝,六出祁山, 遇到明主,知遇之恩
得出鉴赏咏史诗歌第二步:了解诗人生平,知人论世
(三)思考:
杜甫为何写昭君的怨恨? (概括二者形象
昭君 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漂泊西南,思乡难归
(有貌不得宠) (有才不得用:怀才不遇)
鉴赏咏史诗歌关键:找到诗人与诗歌中的历史人物的相同点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学生在学习《咏怀古迹(其三)》时,要弄清历史人物与诗人之间的联系,寻找其中的连接点,这对于学生而言具有难度。
难点
教学
方法
1、问答法:将鉴赏咏史诗的步骤一一呈现,让学生跟随问题进行思考。
2、陶冶法:穿插昭君典故与诗人生平的视频简介,帮助学生理清诗歌典故与写作背景。
3、对比法:思维导图概括人物形象与作者生平,帮助学生总结归纳,找到历史人物与诗人之间的连接点,从而体悟作者写作意图,把握诗歌情感。
总结:昭君怨恨原因为 远嫁异邦 远葬他乡 画师无耻 皇帝昏庸
从而得出鉴赏咏史诗歌第一步:弄清史诗、典故
(二)思考:
题目名为《咏怀古迹》,而诗歌内容却写昭君的怨恨,这是否与题目不符?
(观看诗歌写作背景,了解诗人,知人论世)
视频内容:杜甫从小便立下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天宝五年,他到长安,进取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曹参军的小官。在唐玄宗逐渐昏庸,李林甫、杨国忠相继弄权的社会里,他是注定要碰壁的。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珀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从此“漂泊西南天地间”。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一、朗读诗歌(1分钟)
二、讲解诗歌题目,总结咏史诗歌题目特点。
三、讲解诗歌内容,(一)思考
问题一:找出诗歌的诗眼
答案一 :怨
问题二:谁怨恨?为什么怨恨?
答案二:王昭君 (观看王昭君典故小视频,总结昭君为什么怨恨)
视频内容:典故讲的是汉元帝按图召幸宫人,不少宫人都贿赂画师,王昭君不肯行贿,被画工丑化,不得皇上召见。后来汉与匈奴和亲,皇帝看图选择了比较丑的王昭君,令她远嫁,结果见面时才发现王昭君美貌为后宫第一。
(3)命运 出师未捷身先死
2、杜甫
(1)志向抱负 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
(2)境遇 早年仕途坎坷,晚年漂泊西南,疾病缠身怀才不遇
(3)命运 壮志未酬身先(已)老
3、通过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赞扬和惋惜,
抒发了自己壮志未酬、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教师姓名
韦颖
单位名称
柳州市钢一中学
填写时间
2021年9月8日
学科
语文
年级/册
高中语文必修三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
名称
第二单元 5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
难点
名称
通过学习《咏怀古迹(其三)》掌握鉴赏咏史诗的方法
难点
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咏史诗是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陈述自己独到见地的诗歌,在学习时如何准确鉴赏咏史诗,把握作者情感是鉴赏诗歌的难点之一。
4、归纳总结法:总结鉴赏诗歌步骤,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5、练习法:布置课后习题,巩固微课所学。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源自导入余秋雨曾说:“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中国历代诗人喜欢游历山水古迹,在探寻山水古迹时往往有感于历史人物事件从而抒发情感,高中语文必修三中的《咏怀古迹(其三)》就借用了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王昭君来抒发作者的情感。那么诗人是如何看待这位中国历史上的大美人?他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情感?以后遇到类似的咏史诗时我们应该怎样把握诗人情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吧。
王昭君的出塞与杜甫的“漂泊西南天地间”
王昭君美冠后宫而不得恩宠与杜甫“古来大材大难为用”的悲剧
得出结论:“悲昭君以自悲也”
四、总结咏史类诗歌鉴赏方法
鉴赏步骤:步骤一:弄清史诗、典故
步骤二:知人论世
步骤三:体悟情感
鉴赏关键:找到诗人与诗歌中的历史人物的联系
五、练习(难点巩固)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