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省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共24题;共48分)
1. (2分) (2020高一上·西安期末) 梁启超曾说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第一回就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
周朝革命的内涵是()
A . “宗法分封制”到“官僚政治”的革命
B . “氏族部落制”到“宗法分封制”的革命
C . “中央集权”到“专制帝制”的革命
D . “氏族部落制”到“中央集权”的革命
2. (2分)(2020·石家庄模拟) 西周时期,统治者在分封诸侯的同时又逐渐建立了一条环形防线(如图4)。
据此可知,当时()
A . 多元一体民族观念确立
B . 文化中心向中原地区转移
C . 黄河流城是发展生命线
D . 防范大戎是周的核心任务
3. (2分) (2019高二上·山阳期末) 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
文中两个“制”分别是指()
A . 分封制和郡县制
B . 宗法制和郡县制
C . 礼乐制和中央集权制
D . 宗法制和中央集权制
4. (2分)(2020·淮北模拟)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弃儒生建议的简单质朴的原始祭山仪式而不用,而是亲自登上泰山(位于今山东)之巅,并立石歌颂其德“明其得封也”,由此开创了中国古代封禅泰山的祭天大礼。
秦始皇意在()
A . 打击儒生推行文化专制
B . 确立新的祭祀上天礼仪
C . 彰显皇权来源的正当性
D . 加强对山东地区的统治
5. (2分) (2019高一下·应县期中) 如果要我们进一步研究战国到秦汉时期的牛耕技术,下列可供参考的对象中,按照证据可靠性程度的从重到轻依次是()
①当时的文人学者著作
②当代专家的专业论著
③当时描绘牛耕的画像石
④年长者代代相传的故事
A . ①②③④
B . ④③②①
C . ④③①②
D . ③①②④
6. (2分) (2018高一上·福州期中)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历经几度变迁。
秦汉主要有郡、县两级,唐代为道、州、县三级,宋代设置为路、州、县三级。
元朝时期,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划,下设路、府、州、县。
以上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A . 地方行政机构数量增长
B . 县是最稳定的行政机构
C . 地方管理制度趋向成熟
D . 中央集权制度日益加强
7. (2分) (2018高一上·惠来月考) 谈到西汉的政权建设,史家常以“汉承秦制”作论。
下列项中能体现该论断的是()
A . 丞相制与刺史制
B . 郡县制与刺史制
C . 皇帝制与封国制
D . 皇帝制与郡县制
8. (2分) (2018高二上·哈尔滨期末) 《贞观政要》记载:宰相入朝议事,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
据此,“谏官”任职的机构是()
A . 中书省
B . 门下省
C . 尚书省
D . 御史台
9. (2分) (2018高一上·慈溪月考) 从左图到右图的变化体现了()
A . 从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B . 皇权不断得到强化
C . 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D . 郡县制到行省制的演变
10. (2分)(2019·湖南模拟) 明太祖下令编纂《孟子节文》,将书中具有民主色彩的85条删除,规定不许以此命题考试。
地方学校颁有禁令,规定“军民一切利病,并不许生员建言”。
明初的这些做法()
A .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B . 保障了皇权至上的威严
C . 巩固了程朱理学的地位
D . 导致民众生活更加苦难
11. (2分) (2019高一上·宣城月考) 中国古代王朝更替的方式不尽相同。
其中,在农民战争基础上创建的王朝是()
A . 秦朝
B . 隋朝
C . 宋朝
D . 明朝
12. (2分)清朝君主专制权力的强化,基本上完成于()
A . 皇太极时
B . 康熙帝时
C . 雍正帝时
D . 乾隆帝时
13. (2分)史料记载:“军机处名不师古,┅┅初只秉庙谟商戎略而已,阙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
”由此可见军机处最初设立的目的是
A . 筹划西北军务
B . 加强君主专制
C . 加强中央集权
D . 保护军事机密
14. (2分) (2016九上·蚌埠期中) 德国著名考古学家谢里曼凭着对《荷马史诗》中特洛伊战争真实性的坚定信念,靠一生的奋斗,发掘出了特洛伊古城遗址。
这一考古成就表明()
A . 《荷马史诗》是完全正确的
B . 《荷马史诗》是有史为据的
C . 《荷马史诗》是后人演绎的
D . 《荷马史诗》是诗人想象的
15. (2分)(2019·海南) 公元前5世纪雅典的民主政治,被认为是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典范。
雅典民主的表现包括()
A . 成年男性公民都有机会担任公职
B . 本地自由民皆可参加公民大会
C . 五百人议事会可行使司法审判权
D . 国家的公职人员均由推荐产生
16. (2分) (2019高一上·靖宇月考) 谚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
“把部落和氏族束之高阁吧!”是古代雅典一次改革后流行的谚语。
与此谚语流行密切相关的改革措施是()
A .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B . 建立公民陪审法庭
C . 设立五百人议事会
D . 向全体公民开放官职
17. (2分) (2019高二下·内蒙古期中) 梭伦改革确定财产等级制、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其共同的作用是()
A . 强化了君主的权力
B . 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C . 打破了贵族世袭特权
D . 奠定了民主政治基础
18. (2分)黑格尔说:“中国人除了皇帝外都不知道自己是自由的,古希腊人有一部分知道自己是自由的。
”在古希腊,知道自己是自由的这一部分人是指()
A . 奴隶
B . 妇女
C . 外邦人
D . 成年男性公民
19. (2分)根据下图所示,其中关于罗马法的说法错误的是()
A . 《十二铜表法》既是成文法的开端,又可以看作是公民法的典型代表
B . 当公民法演变为万民法时,罗马的成文法已经比较完善,所以万民法基本上都是成文法
C . 从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从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主要原因都是平民与贵族的长期斗争
D . 罗马公民法存在注重形式、程序烦琐等明显的狭隘性,可能与其存在大量习惯法有很大关系
20. (2分)(2019·慈溪模拟) (加试题)下图为罗马皇帝图拉真为纪念两次征服达西亚的战争的胜利而建造的纪功柱(局部)。
它建造在狭小的图拉真图书馆内院中,由此,图拉真的雕像就显得特别高大挺拔。
柱体上的浮雕着重描写实际人物和战争场面。
这一纪功柱()
①反映出古罗马社会对天神的崇拜
②体现出古罗马皇权至上的政治理念
③与秦兵马俑的艺术风格近似
④艺术地再现了罗马帝国的对外扩张史
A . ①④
B . ②③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
21. (2分) (2018高二下·绵阳期末) 史学家韦尔斯指出:“这种先把市民权扩展到一些易于控制的城市,继而又扩展到全国的做法,是罗马发展过程中一个很特别的方式。
这种方式改变了过去总是征服者被自己所征服的民族同化的情况,作为征服者的罗马人同化了被自己征服的民族。
”这表明()
A . 罗马法的实质是市民权
B . 罗马法的拓展捍卫了罗马文明的延续
C . 万民法是市民权的扩展
D . 罗马的武力征服属于法律征服
22. (2分)罗马《十二铜表法》规定:“用人为的方法变更自然水流,以致他人财产遭受损害时,受害人得诉诸赔偿”;“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
这反映了
A . 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B . 贵族的利益得到维护
C . 平民的利益得到维护
D . 帝国的稳定得到保障
23. (2分)(2017·连云港模拟) 有学者认为:“万民法,不仅适用于外国人,即(使)罗马市民,亦受其支配,谓为宇内人民之法,非过誉也。
”可见,万民法()
A . 注重处理国家事务
B . 适用于境内所有人
C . 利于缓和帝国矛盾
D . 灵活借鉴外国法律
24. (2分)《十二铜表法》,是原先各项习惯法的汇编,因其刻在12块铜表上而得名,是罗马最早的成文法。
它主要是为了解决
A . 奴隶与奴隶主的矛盾
B . 奴隶与自由民的矛盾
C . 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D . 外邦人与罗马人的矛盾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52分) (共3题;共52分)
25. (18分)(2018·眉山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的竞争环境,强化了人们对各自国家的认同。
秦统一中国使一统天下的国家观获得政治上的实现。
到了西汉,“大一统”的国家观念更进一步地被意识形态化。
自汉魏之际开始,对国家忠诚被凸显出来,唐平定安史之乱过程中的很多例证,也证明了这一点。
两宋士人基本达成一种道德共识:凡沾旧国一命之恩者.不应再改仕新朝。
面对金兵的南下,华北民间自发组织的“民兵”、“忠义军”等抗金武装表现突出。
清代在修撰《明史》时也专设《贰臣传》以待明朝降臣,这可看作是加强国家认同的一种举措。
——摘编自姚大力《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与国家认同》
材料二:1894年,孙中山成立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后来,同盟会在政纲中又阐述了排满革命、推翻帝制、建立共和之间的逻辑。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在就任临时大总统的誓词中庄严宣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随后,在清帝退位诏书中也承认:“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位共和立宪国体”。
这表达出满洲人对新国家的认同。
——据《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清帝退位诏》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代中国传统国家观的变化趋势,并简析这些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传统国家观相比,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国家观有何发展,并对其予以简要评价。
26. (16.0分) (2018高一上·惠来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
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
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
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
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
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
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
……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
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
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
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
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
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唐)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
材料三: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
……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于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
……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分封制与郡县制在任用行政官员的依据和方式上的差异。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时期选官标准有什么变化,并概括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作用。
27. (18分) (2019高一上·江门月考) 不同国家因为地理环境、文化取向、价值观念、社会规范、生活时代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政治制度。
高一学生以“古今中外的政治制度”为题,进行了一次探究活动,请结合大家收集的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雅典民主政治家伯里克利在一次演讲中说:“我们的制度被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只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
就法律而言.一切人解决他们私人纠纷方面都是平等的;就人的价值而言,无论任何人以何种方式显露出优于他人担任一些荣耀的公职,那不是因为他们属于特殊的阶级,而是由于他们个人才能。
”
——摘自《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秦朝和古代雅典政治制度结构示意图
材料二:唐朝中央机构图
材料三:美国中央政府机构图
材料四:长期的分裂局面使得德意志民族无法作为整体来追求国家现代化,因此远远落在英、法等国后面。
1870年后,旧的容克地主贵族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并掌握了现代化领导权,在随后短短30年间,德国完成了经济起飞,在工业生产方面甚至超过了英、法。
不过,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给德意志民族带来无穷灾难。
——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秦朝和雅典的政治制度。
试从自然地理环境和生产活动方式的角度分析雅典政治制的成因。
(2)概括秦朝和雅典的政治制度对后世政治制度产生的积极影响。
(3)材料二、三中,中央政府的权力结构和决策方式有何相似之处?其本质目的有何不同?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的知识,明确德国确立了什么样的政体?材料中的“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指什么?这种“错位”给德国的社会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
(5)如进行“东西方政治制度演变史”的课题研究.上述材料作为论据尚不够危分,你还可以补充哪些论据?
(东西方各举1例,所举史实必须与材料二、三性质类似)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共24题;共48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10-1、
11-1、
12-1、
13-1、
14-1、
15-1、
16-1、
17-1、
18-1、
19-1、
20-1、
21-1、
22-1、
23-1、
24-1
、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52分) (共3题;共52分)
25-1、25-2、
26-1、
26-2、
26-3、27-1、27-2、27-3、27-4、27-5、
第11 页共12 页
第12 页共12 页。